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breeding biology of Red-Whiskered Bulbul(Pycnonotus jocosus)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Huan LI Ming-Xia ZHANG +2 位作者 Xiao-Jun YANG Liang-Wei CUI Rui-Chang QUAN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33-240,共8页
To fill the gap in breeding biology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d-Whiskered Bulbul (Pycnonotus jocosus), in 2013, we studied the breeding biology of this species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China. The breeding began fro... To fill the gap in breeding biology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d-Whiskered Bulbul (Pycnonotus jocosus), in 2013, we studied the breeding biology of this species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China. The breeding began from February and continued until early August. The breeding strategy of P. jocosus was more flexible and their nests were only built in cultivated landscapes, whereas, no nest building in native tropical rain forest was found. Small open cup nests were built on 50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and at heights ranging from 2.1±0.6 m above the ground (n=102). The mean clutch size was 2.53±0.51 eggs (n=40) and the mean egg mass was 2.81±0.25 g (n=60). The average incubation period was 11.1±0.5 days (n=14), and the average nestling period was 11.0±0.8 days (n=31). The overall nest success was 34.22%.The hatching and fledging showed either asynchrony or synchrony. Invertebrate food decreased with nestling age, whereas, plant food increased with nestling age. Moreover, distinct parental roles of the parents in nestling period were found. Compared with other passerine species, P. jocosus spent less time in incubating (58%). The clutch size, incubation and nestling period of the P. jocosus in southwest China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R jocosus in In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whiskered bulbul Breeding biology INCUBATION NESTLING Parental roles
下载PDF
Brightness of melanin-based plumage coloration is a cue to oxidative stress in Himalayan Black Bulbuls(Hypsipete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2
作者 Hsin-Yi Hung Shou-Hsien Li 《Chinese Birds》 CSCD 2015年第4期270-275,共6页
Background: Melanin?based coloration is often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variations in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aits that are essential in avian communication.However,the function of melanin?based traits to th... Background: Melanin?based coloration is often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variations in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aits that are essential in avian communication.However,the function of melanin?based traits to their bearers has been investigated less than that of carotenoid?based ones.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expression of melanin?based pigmentation is genetically controlled.However,whether it could be modulated by physical condition has remained controversial.In this study,we demonstrate that the level of melanin?based plumage pigmentation could b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n individual's oxidative stress level.Methods: In this study,we used two groups of Black Bulbuls(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obtained from a pet?shop in 2010 and 2011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elanin?based plumage coloration and the ratio of lymphocytes to heterocytes,which is an indicator of the oxidative stress experienced by an individual.Results: We fou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xidative stress levels and expression of melanin?based pigmen?tation on the breast and scapular feathers,but the correlation only appeared in the 2011 group,individuals of which had higher oxidative stress level and brighter plumage(i.e.more melanins) than those of the 2010 group.Conclusions: Our data suggest that melanin?based plumage could reflect an individual's physical condition in certain situations.Therefore,melanin?based plumage coloration could have a function in Himalayan Black Bulbuls' commun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n Black bulbuls 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nigerrimus Melanin-based trait Oxidative stress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鸟类新纪录——白头鹎
3
作者 陈丽霞 江红星 +4 位作者 高文华 宁佳慧 佟丽梅 张振华 孙戈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89-90,共2页
2024年5月13日,在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45°9′1″N,121°57′2″E)首次环志和记录到2只白头鹎指名亚种(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经查阅相关文献确认其为内蒙古东部鸟类分布新纪录。
关键词 白头鹎 内蒙古东部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纪录
下载PDF
白头鹎肝脏和肌肉冬夏两季的代谢产热特征比较 被引量:17
4
作者 郑蔚虹 方媛媛 +2 位作者 姜雪华 张国凯 柳劲松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9-327,共9页
动物能量代谢的生理生态特征与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密切相关,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恒温动物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最小产热速率,是内温动物能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 动物能量代谢的生理生态特征与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密切相关,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恒温动物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最小产热速率,是内温动物能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冬季和夏季测定了白头鹎的体重、BMR、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蛋白质含量、线粒体呼吸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活力及血清中甲状腺素(T4)及三碘甲腺原氨酸(T3)含量的变化,从细胞和酶学水平上解释白头鹎基础产热的季节适应规律。耗氧量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测定仪测定,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状态4呼吸及COX活力采用铂氧电极?溶氧仪测定。结果显示:白头鹎的体重和BMR冬季显著高于夏季;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呼吸,以及肝脏和肌肉的COX活力冬季明显高于夏季;血清T3浓度冬季较高,夏季较低。这些结果表明:在野外自然条件下,肝脏和肌肉在细胞水平产热能力的提高和血清T3含量的增加是白头鹎BMR增加的细胞学机制之一,同时是白头鹎抵御冬季寒冷的一种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鹎 肝脏 肌肉 产热特征
下载PDF
北京2种鸟类的新分布记录 被引量:26
5
作者 张正旺 毕中霖 +1 位作者 王宁 宋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1-543,共3页
Two new records of birds occurred in Beijing are reported. Two flocks of Chinese Bulbul (Pycnontus sinensis sinensis) composed of 38 individuals were found in Hongluosi of Huairou County in September 26—27, 2002. One... Two new records of birds occurred in Beijing are reported. Two flocks of Chinese Bulbul (Pycnontus sinensis sinensis) composed of 38 individuals were found in Hongluosi of Huairou County in September 26—27, 2002. One male Red-winged Crested Cuckoo ( Clamator coromandus ) was observed in Xiaolongmen Wood Farm of Mengtougou District on May 23, 2000. Further surveys indicate that Chinese Bulbul is a resident species of birds in Beijing, the distribution sites include Haidian, Shunyi, Huairou and Fangshan; while Red-winged Crested Cuckoo, a summer visitor, arrives in Beijing in the middle ten days of May and migrates southward in early September. These findings together with the records of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Ficedula mugimaki, Fringilla coelebs coelebs, F. beijingnica, Phylloscopus sichuanensis since 1990 have increased the bird species living in Beijing from 344 to 351. Habitat restoration and intensive surveys may increase avian species diversity of Beij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新分布记录 北京 白头鹎 红翅凤头鹃
下载PDF
白头鹎繁殖期鸣声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姜仕仁 丁平 +1 位作者 诸葛阳 邬艳春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53-259,共7页
利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繁殖期的求偶炫耀鸣唱、晨鸣、遇险告警和惊叫等鸣声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鸣声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白头鹎繁殖前期特有的求偶炫耀鸣唱婉啭多变,频率一般变... 利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繁殖期的求偶炫耀鸣唱、晨鸣、遇险告警和惊叫等鸣声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鸣声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白头鹎繁殖前期特有的求偶炫耀鸣唱婉啭多变,频率一般变化在1.9~3.5kHz之间;另一类出现在繁殖前、中期的炫耀鸣唱急促而响亮,音节变化快且频率高(变化范围约3.4~4.4kHz);晨鸣和繁殖期特有的其它鸣声,音节清晰,响度较大,能量主要集中在2~3kHz之间,可能具有宣告领域的归属和保卫作用;告警鸣声以频带很宽为其特点,约在1~4.5kHz之间;幼鸟惊叫声的频率高,有2个峰值频率,基本声的MPF约在4.2k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纲 白头鹎 繁殖期 鸣声
下载PDF
环境噪声对临安和阜阳两地白头鹎鸣声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韩轶才 姜仕仁 丁平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2-126,共5页
为了解环境噪声对白头鹎 (Pycnonotussinensis)鸣声频率的影响 ,在浙江临安和安徽阜阳两地分别对白头鹎在高低噪声水平环境中的鸣声做了研究。把用数码录音机记录到的鸣声输入计算机 ,利用计算机声谱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再对每一鸣声的... 为了解环境噪声对白头鹎 (Pycnonotussinensis)鸣声频率的影响 ,在浙江临安和安徽阜阳两地分别对白头鹎在高低噪声水平环境中的鸣声做了研究。把用数码录音机记录到的鸣声输入计算机 ,利用计算机声谱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再对每一鸣声的每个音节的主频进行Mann WhitneyU检验。结果显示 :高噪声水平区和低噪声水平区相比 ,在两地白头鹎每一鸣声的各音节主频中 ,最低和最高主频以及第Ⅰ、Ⅱ音节的主频都有显著提高 ;在阜阳第Ⅲ音节的主频也有显著提高。这表明白头鹎可以通过提高声音频率来避免环境噪声对鸣声的影响 ,从而保证噪声环境中声信息的有效传递 ;而噪声对各音节的不同影响也表明 ,同一鸣句的各音节 ,对于噪声通讯中的信息识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噪声 临安 阜阳 白头鹎 鸣声频率 信息传递 信息识别
下载PDF
白头鹎的代谢率与器官重量在季节驯化中的可塑性变化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国凯 方媛媛 +2 位作者 姜雪华 柳劲松 张永普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19,共7页
动物能量代谢的生理生态特征与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密切相关,基础代谢率(BMR)是恒温动物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最小产热速率,是动物在清醒时维持身体各项基本功能所需的最小能量值,是内温动物能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测定了白头鹎(Py... 动物能量代谢的生理生态特征与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密切相关,基础代谢率(BMR)是恒温动物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最小产热速率,是动物在清醒时维持身体各项基本功能所需的最小能量值,是内温动物能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测定了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BMR、内部器官(肝、心、肌胃、小肠、肾和整体消化道)和肌肉的重量,分析了白头鹎内部器官和肌肉重量的季节性变化及与BMR的关系。方差分析表明,白头鹎的BMR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较高,夏季最低。其内部器官及肌肉重量的变化同样有明显的季节性。相关分析表明,白头鹎的BMR与肝、心、消化道等内部器官和肌肉重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鹎 基础代谢率 器官重量 季节性驯化
下载PDF
太白米组织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赵银萍 王喆之 曹晓燕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39-341,共3页
太白米地下鳞茎在MS附加不同浓度KT、BA、IAA、NAA、2,4-D的培养基上,可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其中在MS附加NAA0.5mg/L、KT0.1mg/L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65%,且生长快;培养在MS附加2,4-D1.0mg/L、KT0.1mg/L培养基上的鳞茎可经... 太白米地下鳞茎在MS附加不同浓度KT、BA、IAA、NAA、2,4-D的培养基上,可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其中在MS附加NAA0.5mg/L、KT0.1mg/L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65%,且生长快;培养在MS附加2,4-D1.0mg/L、KT0.1mg/L培养基上的鳞茎可经不定根直接发育成新的鳞茎,由此建立了太白米的鳞茎再生体系,鳞茎再生率达2.1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米 鳞茎 组织培养
下载PDF
秦岭太白米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邵囡囡 杨吉安 +3 位作者 刘建军 王润丰 司国臣 孙红梅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6-169,共4页
将太白米鳞茎及组织培养诱导的愈伤组织、腋芽和不定芽的提取物进行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腋芽和不定芽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12.6、8.29、.2 mg.g-1,其中愈伤组织中的含量与鳞茎... 将太白米鳞茎及组织培养诱导的愈伤组织、腋芽和不定芽的提取物进行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腋芽和不定芽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12.6、8.29、.2 mg.g-1,其中愈伤组织中的含量与鳞茎12.9 mg.g-1无显著差异,为愈伤组织代替太白米鳞茎入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太白米的鳞茎及愈伤组织、腋芽、不定芽中均不含有芦丁、槲皮素和儿茶素,含有黄岑素;提取物中黄岑素的含量差别明显,愈伤组织、腋芽、不定芽中黄岑素的含量基本相同,但约为鳞茎的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米 鳞茎 愈伤组织 腋芽 不定芽 黄酮 吸光度 色谱分析
下载PDF
白头翁散超微粉和普通粉中各药材的薄层对比鉴别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艳玲 匡秀华 +2 位作者 刘永录 赵建平 张国祖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1-113,I0007,共4页
为了建立白头翁散超微粉中的白头翁、黄连、秦皮定性鉴别方法;并把超微粉和普通粉相比,定性鉴别两者溶出成分有无差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分别鉴别白头翁散超微粉中的白头翁、黄连、秦皮;并平行比较超微粉和普通粉的薄层色谱;结果显示,在硅... 为了建立白头翁散超微粉中的白头翁、黄连、秦皮定性鉴别方法;并把超微粉和普通粉相比,定性鉴别两者溶出成分有无差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分别鉴别白头翁散超微粉中的白头翁、黄连、秦皮;并平行比较超微粉和普通粉的薄层色谱;结果显示,在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4∶1∶2)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可快速鉴别出白头翁;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12∶6∶3∶3∶1)为展开剂,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可快速鉴别出黄连;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三氯甲烷-甲苯-甲酸(8∶1∶1∶1)为展开剂,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可快速鉴别出秦皮;表明白头翁散超微粉中白头翁、黄连、秦皮的薄层鉴别方法快速、稳定,可作为质量标准中定性鉴别指标。超微粉和普通粉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散超微粉 白头翁 黄连 秦皮 薄层鉴别
下载PDF
百合无病毒苗快速繁殖技术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建华 庄天明 陈银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370-373,共4页
以东方百合珠芽作为外植体进行脱毒苗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附加BA0.5mg·L-1和NAA0.1mg·L-1,培养7d后愈伤组织就启动,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到90.5%;最适宜分化的培养基为MS+BA1.5m... 以东方百合珠芽作为外植体进行脱毒苗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附加BA0.5mg·L-1和NAA0.1mg·L-1,培养7d后愈伤组织就启动,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到90.5%;最适宜分化的培养基为MS+BA1.5mg·L-1+KT0.1mg·L-1+NAA0.1mg·L-1,培养8d即开始分化出丛状芽,分化率可达到93.33%;最适宜芽增殖培养基为MS附加BA0.5mg·L-1和NAA0.05mg·L-1,繁殖系数达到5.4;无根苗转入1/2MS+IAA1.0mg·L-1,100%生根;经检测,0.3~0.8mm的外植体,均能达到脱毒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珠芽 脱毒
下载PDF
杭州市区白头鹎鸣声的微地理差异 被引量:12
13
作者 丁平 姜仕仁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3-459,共7页
2002年5—8月,对中国东部浙江省杭州市区的白头鹎鸣声的微地理差异进行研究。在约60 km2的 研究区内,选择8个调查点(4个城区,4个丘陵山地),录制了80个雄性白头鹎的511个鸣声样本,并随机选 取每一调查点的20个鸣声样本进行分析。其结果显... 2002年5—8月,对中国东部浙江省杭州市区的白头鹎鸣声的微地理差异进行研究。在约60 km2的 研究区内,选择8个调查点(4个城区,4个丘陵山地),录制了80个雄性白头鹎的511个鸣声样本,并随机选 取每一调查点的20个鸣声样本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白头鹎在杭州市区至少有8种微地理鸣声方言,每个微 地理鸣声方言都有一典型鸣句;它们在听觉上、波形结构、音节组成、音节频谱特征等方面均不相同。有的一 路之隔的相邻微地理鸣声方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区域出现鸣声混合现象;有的个体还具有“多语”功 能。白头鹎鸣声产生微地理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鸟类个体的扩散和城市中鸟类栖息地的人为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鹎 鸣声 微地理
下载PDF
环境温度对白头鹎代谢产热和蒸发失水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林琳 曹梦婷 +3 位作者 胡益林 黄丽丽 李洲 柳劲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4-571,共8页
基础代谢率(BMR)是恒温动物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最小产热速率,是动物在清醒时维持身体各项基本功能所需的最小能量值。"能量需求"假设认为,鸟类短期BMR的调整可以通过改变内部器官的大小来适应能量需求。以白头鹎(Pycnonotus s... 基础代谢率(BMR)是恒温动物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最小产热速率,是动物在清醒时维持身体各项基本功能所需的最小能量值。"能量需求"假设认为,鸟类短期BMR的调整可以通过改变内部器官的大小来适应能量需求。以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10℃和30℃的不同环境中适应4周后,测定了其BMR、蒸发失水(EWL)和内部器官(心、肝、肾、胃、小肠和整体消化道)的重量,同时分析了白头鹎内部器官的变化及与BMR的关系。驯化4周后,白头鹎暖温组(30℃)的体重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经协方差校正体重后,低温组(10℃)单位体重BMR与整体BMR明显高于暖温组,同时两组间EWL表现出显著差异。协方差分析表明,低温组白头鹎的肝脏、肾脏、小肠及总消化道重量显著高于暖温组。低温引起白头鹎能量需求增加,内部器官发生相应改变,要求摄入更多的氧气以维持代谢平衡,导致散失更多的蒸发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鹎 环境温度 基础代谢率 蒸发失水
下载PDF
白头鹎的鸣唱结构及其鸣唱微地理变异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晓菁 雷富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0-639,共10页
对武汉市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鸣唱类型和音节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按照采样地点划分为组(微地理种群),对组间、组内不同白头鹎个体间的鸣唱差异进行了探讨。分析来自市区5个样点的26只雄性白头鹎的667个鸣唱,共发现18种... 对武汉市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鸣唱类型和音节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按照采样地点划分为组(微地理种群),对组间、组内不同白头鹎个体间的鸣唱差异进行了探讨。分析来自市区5个样点的26只雄性白头鹎的667个鸣唱,共发现18种基本鸣唱型、53种音节类型。每只雄性白头鹎具有1-3种基本鸣唱型,每只个体能唱6.7(4-14)种音节类型。平均每个鸣唱由5.0(3-11)个音节、4.6(3-8)种音节类型组成。白头鹎的鸣唱顺序模式为平稳过渡型,并能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在基本鸣唱型的基础上产生鸣唱变异:1)省略、添加或替换鸣唱中的个别音节;2)对鸣唱中的某个部分进行重复或重复不同次数;3)将不同的鸣唱型进行拼接组合。每只个体每种基本鸣唱型至少具有2.0(1-5)个变异类型,这种变异在个体间和个体内普遍存在。个体间能共享1-2种鸣唱型。所划分的5个组内普遍存在鸣唱型和音节类型的共享,而组间则无鸣唱型共享,有音节类型共享。采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衡量白头鹎个体间音节的共享情况,发现个体间的音节共享程度在组内明显大于组间,因此认为越是邻近分布的白头鹎个体具有越相似的鸣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鹎 鸣唱型 音节类型 微地理变异
下载PDF
我国东南部地区夏季两种雀形目鸟类的代谢产热特征及其体温调节(英文)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永普 柳劲松 +2 位作者 胡旭建 杨扬 陈丽丹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1-647,共7页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分别在5-35℃和5-40℃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和丝光椋鸟(Sturnussericeus)的代谢率、热传导和体温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5-35℃时,白头鹎的体温...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分别在5-35℃和5-40℃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和丝光椋鸟(Sturnussericeus)的代谢率、热传导和体温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5-35℃时,白头鹎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温度为40.3±0.1℃,热中性区为26.6-32.8℃,基础代谢率为73.10±4.11mlO2/h,是体重预期值的79%;Ta在5-26℃范围内,代谢率(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mlO2/h]=265.37-7.24Ta(℃);Ta在5-30℃范围内,热传导值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平均为0.24±0.01ml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26%。丝光椋鸟的热中性区为27.6-34.5℃,平均体温为40.5±0.1℃(5-40℃),基础代谢率为160.64±9.20mlO2/h,是体重预期值的90%;最低热传导为0.16±0.05ml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29%。在5-25℃范围内,MR与Ta的回归方程为:MR[mlO2/h]=377.96-7.88Ta(℃)。白头鹎和丝光椋鸟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体温,热传导和上临界温度,较宽的热中性区和较低的代谢率,符合南方小型鸟类的代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鹎 丝光椋鸟 基础代谢率 体温 热传导
下载PDF
红耳鹎冬季食性及取食空间生态位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原宝东 黄杰 闫永峰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7-341,共5页
2014年11月~2015年1月,在广西宜州市采用直接观察法对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的冬季食性和取食空间生态位进行了研究,记录的数据有红耳鹎的数量、取食时段、食物种类、取食方式、取食高度、水平取食位置和取食方向等,野外共观察了... 2014年11月~2015年1月,在广西宜州市采用直接观察法对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的冬季食性和取食空间生态位进行了研究,记录的数据有红耳鹎的数量、取食时段、食物种类、取食方式、取食高度、水平取食位置和取食方向等,野外共观察了240 h,记录数据3 551个。结果表明:红耳鹎以单独取食果实为主,食谱中植物种类有13种,偶尔会捕捉昆虫或者采食花瓣,取食方式通常是将果实整颗吞食,较大的果实则是啄食;主要在乔木树冠外侧取食果实;取食方向较偏向于135°~225°和45°~135°,两个方向的取食频次共占总取食频次的70.25%。一天中6:00~9:00采食果实的数量最多,占总取食频次的36.80%;12:00~15:00采食的数量最少,仅占总取食频次的14.98%;卡方检验取食时段、取食方式、取食高度、水平取食位置和取食方向等参数均显著差异(P〈0.05)。人为干扰是影响红耳鹎取食和活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耳鹎 食性 取食空间生态位
下载PDF
海南岛鸟类新记录种—红耳鹎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伟 王龙舞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85-86,共2页
2010年11月—2011年1月,先后在海口多个地点观察到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的群体,确认为海南岛的鸟类新记录种.
关键词 新记录 红耳鹎 海南岛
下载PDF
白头翁散超微粉和普通粉稳定性的对比试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艳玲 赵建平 +4 位作者 刘永录 张国祖 李文静 张远方 张贵方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对比白头翁散超微粉和普通粉的稳定性,为白头翁散超微粉有效期的制定提供依据。分别测定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下白头翁散超微粉和普通粉的水份和小檗碱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无论是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白头翁散超微粉的吸湿性明显比普... 对比白头翁散超微粉和普通粉的稳定性,为白头翁散超微粉有效期的制定提供依据。分别测定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下白头翁散超微粉和普通粉的水份和小檗碱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无论是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白头翁散超微粉的吸湿性明显比普通粉强很多,但水份的含量还在散剂的水份标准之内(<9%);小檗碱的含量随时间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表明白头翁散超微粉相比比普通粉稳定性变差,但还在相关规定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 白头翁散超微粉 水份 小檗碱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吉林省鸟类分布新纪录——白头鹎 被引量:2
20
作者 姚纪元 马富光 +1 位作者 姜云垒 李波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48-1150,共3页
2018年5月16日进行吉林农业大学校园鸟类监测时,在校园蓝湖边人工林(125°24′49.57″E,43°48′19.85″N)记录到2只与白头鹎体型相似的小鸟。经拍照比对,其形态特征与《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和《中国鸟类识别手册》中关于白头鹎... 2018年5月16日进行吉林农业大学校园鸟类监测时,在校园蓝湖边人工林(125°24′49.57″E,43°48′19.85″N)记录到2只与白头鹎体型相似的小鸟。经拍照比对,其形态特征与《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和《中国鸟类识别手册》中关于白头鹎的描述一致,确认为白头鹎。经查阅《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和《吉林省鸟类》确认白头鹎为吉林省鸟类分布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鹎 新分布 鸟类 吉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