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lutch size,incubation behavior of Reeves’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 and their responses to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1
作者 Ting Jin Shuai Lu +7 位作者 Yunqi Wang Junqin Hua Zhengxiao Liu Qian Hu Yating Liu Yuze Zhao Jianqiang Li Jiliang Xu 《Avian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72-80,共9页
Weather condition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embryo development and parental incubation costs,potentially impacting the clutch size and incubation behavior of birds.Understanding these effects is crucial for bird conserv... Weather condition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embryo development and parental incubation costs,potentially impacting the clutch size and incubation behavior of birds.Understanding these effects is crucial for bird conservation.Reeves’ 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 is a threatened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female-only incubation.However,there is a lack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impact of weather conditions on clutch size and incubation behavior in this species.Using satellite tracking,we tracked 27 wild female Reeves’ s Pheasants from 2020 to 2023 in Hubei Province,China.We explored their clutch size and incubation behavior,as well as their responses to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Clutch size averaged 7.75 ±1.36,had an association with average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average daily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gglaying period,and was potentially linked to female breeding attempts.Throughout the incubation period,females took an average of 0.73 ±0.46 recesses every 24 h,with an average recess duration of 100.80 ±73.37 min and an average nest attendance of 92.98 ±5.27%.They showed a unimodal recess pattern in which nest departures peaked primarily between 13:00 and 16:00.Furthermore,females rarely left nests when daily precipitation was high.Recess duration and nest attendance were influenc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aily mea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daily precipitation,as well as day of incubation.Additionally,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lutch size and recess duration.These results contribut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lifehistory features of this endangered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bient temperature Clutch size Incubation behavior PRECIPITATION reeves’s pheasant
下载PDF
Nest survival rate of Reeves'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 based on artificial nest experiments 被引量:1
2
作者 Xu Luo Yu-Ze Zhao +2 位作者 Jing Ma Jian-Qiang Li Ji-Liang Xu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17年第1期49-54,共6页
To explore the nest survival rate of Reeves' 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 and the nest-site factors that affect it, we conducted artificial nest experiments with reference to natural nests at Dongzhai National N... To explore the nest survival rate of Reeves' 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 and the nest-site factors that affect it, we conducted artificial nest experiments with reference to natural nests at D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DNNR), Henan Province and Pingjingguan, Hubei Province from April to June 2014 simulating the situation in its early and later breeding season. We also determined d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st sites by Arc GIS 10.0. Nest survival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in Program MARK for data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he early breeding season, the apparent survival rate(ASR) in DNNR(52.4%)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Pingjingguan(13.5%), and the ASR in the later breeding season in DNNR(26.7%) was not indistinctively correlated with Pingjingguan(3.2%). The daily survival rate(DSR) in the later breeding season was 93.8% in DNNR and 92.0% in Pingjingguan, respectively. The DSRs were both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st distance to forest edges and settlements. The DSR in Pingjinggua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st distance to paths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st distance to water sources. However, the DSR in DNNR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st distance to paths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st distance to water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vess pheasant syrmaUcus reevesfi Nest survival rate Artificial nest experiments.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的超微结构及元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常崇艳 张正旺 +2 位作者 陈晓端 刘金英 孙全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2,共5页
对采自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样品进行了检测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卵壳的超微结构,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卵壳中的化学元素.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卵壳的表面晶体... 对采自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样品进行了检测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卵壳的超微结构,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卵壳中的化学元素.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卵壳的表面晶体层、栅栏锥体层和壳膜层的厚度分别为20.8,220.8和62.5μm,分别占卵壳总厚度的6.8%,72.6%和20.6%;栅栏层有很多蜂窝小孔,其直径为(0.32±0.08)μm(n=30);卵壳表面有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气孔,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有关,气孔横断面呈细漏斗状,在其上半部有颗粒状填充物.同时比较了白冠长尾雉野生和笼养个体未孵化卵壳中21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发现在组成卵壳的化学元素中,野生白冠长尾雉的Ca,Mg,P,S的质量分数叫〉1mg·g,其中Ca含量超过卵壳元素总含量的40%;Na,Si,S,K和A1次之,w=0.1~1mg·g^-1;Fe,Zn,Pb,Mn,Cu,V,Ti元素的w=1~100μg·g^-1;Ni,Cr,Co,Se,Cd的含量最低,w〈1μg·g^-1.与野生个体的卵壳相比,保护区人工饲养的白冠长尾雉的卵壳成分有显著差异,其中S,Cu,Fe,Al,Mn,Si,Sr,Se,Cr等元素野生个体与笼养个体相比,同种元素在不同个体上w的差异均达到20%以上.饲养个体对Fe,Mn,Si和Sr等4种元素摄入明显不足,而S,Cu,Al,Se,Cr等元素则显著偏高,这可能是造成董寨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卵受精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建议适当调整饲料中这些元素的配比,以保证饲养条件下白冠长尾雉拥有良好的营养供给,从而提高人工繁殖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胁鸟类 白冠长尾雉 卵壳 超微结构 元素成分
下载PDF
笼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夏秋季节行为节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双业 赵运林 +3 位作者 李立 段酬苍 吴良 徐正刚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7-352,共6页
2016年的夏季6月和秋季10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笼养的4只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行为节律开展研究,其中6月观测期间处于笼养白冠长尾雉繁殖期,与10月的非繁殖时期正好做出对比。研究共记录白冠长尾... 2016年的夏季6月和秋季10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笼养的4只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行为节律开展研究,其中6月观测期间处于笼养白冠长尾雉繁殖期,与10月的非繁殖时期正好做出对比。研究共记录白冠长尾雉5类14种行为,在夏季和秋季,运动类行为均是5类行为中行为频次百分比最高的(夏季18.8%~59.8%,秋季30.8%~42.2%)。由于适应了笼舍及人类活动,警觉类行为的百分比相对偏低(夏季10.2%~17.1%,秋季5.2%~10.4%),在繁殖后期的夏季中略高于秋季。另外,笼养白冠长尾雉的取食策略与野生个体相比亦出现了不同,生存在人工补给的笼舍中,其能量的补充比较便利,所以在取食行为上,频次的百分比排列在5类行为的中等水平(夏季4.2%~26.4%,秋季12.9%~26.0%)。通过笼养白冠长尾雉的行为节律研究,可为物种的保护和繁育提供科学依据,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建议,对白冠长尾雉的物种发展壮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繁殖期 瞬时扫描法 行为种数 行为节律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energy budget of Elliot’s pheasant (Syrmaticus ellioti) in cage
5
作者 Ying LUO Tai-Lin YU +3 位作者 Cheng-Ming HUANG Tong ZHAO Han-Hua LI Chang-Jian LI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01期19-25,共7页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energy budget of Elliot’s pheasant Syrmaticus ellioti in different seasons,with life and health,good growth and normal digestion of Elliot’s pheasant as the tested objects,The energy ...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energy budget of Elliot’s pheasant Syrmaticus ellioti in different seasons,with life and health,good growth and normal digestion of Elliot’s pheasant as the tested objects,The energy budget of Elliot’s pheasant was measured by daily collection of the trial pheasants’excrement in the biological garden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rom March 2011 to February 2012.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ss energy consumption,metabolic energy and excrement energy varied by season,increasing as temperature decreased.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oss energy consumption,metabolic energy,excrement energy between adults and nonages.There was also a trend that food digestibility of pheasants increases as temperature increases.In the same season,the food digestibility of adult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nonages.Throughout 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ter,the metabolic energy of 4-year adults were 305.77±13.40 kJ/d,263.67±11.89 kJ/d,357.23±25.49 kJ/d and 403.12±24.91 kJ/d,respectively,and the nonages were 284.86±17.22 kJ/d,284.66±15.16 kJ/d,402.26±31.46 kJ/d and 420.30±31.98 kJ/d,respectively.The minimum metabolic energies were 247.65±21.81 g,265.86±26.53 g,respectively for each group,detected between 4-year adults and 1-year nonages.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determine whether 29.6 C is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for the Elliot’s pheas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liot’s pheasants Energy budget seasonal variations
下载PDF
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10
6
作者 康明江 郑光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929-2934,共6页
2005年4月~2006年9月,结合无线电遥测技术,采用系统搜索法和繁殖期跟踪法对四川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的夜栖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24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r=7.5m大样方,随机在其中做4个1m×1m和4个0.5m×0... 2005年4月~2006年9月,结合无线电遥测技术,采用系统搜索法和繁殖期跟踪法对四川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的夜栖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24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r=7.5m大样方,随机在其中做4个1m×1m和4个0.5m×0.5m小样方,测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各项参数;做128个非活动区对照样方和258个日栖地样方,分别随机选取等量样方与夜栖地样方相比较。结果表明:白腹锦鸡夜栖地多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栖树以针叶树为主,繁殖期内成对个体同树共栖的栖位距离较近,栖枝雄高雌低。影响白腹锦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地形、栖树、隐蔽条件和遮蔽特征。与对照样方相比,白腹锦鸡夜栖地选择较矮而疏的乔木和少量倒木的环境;与日栖地样方相比,选择较矮、疏和较低盖度灌木草本植物的环境,有一定的空间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锦鸡 夜栖地 日栖地
下载PDF
Ultrastructure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the eggshell of Reeve’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
7
作者 CHANG Chongyan ZHANG Zhengwang +2 位作者 CHEN Xiaoduan LIU Jinying SUN Quanhui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7年第3期340-344,共5页
The eggshell of Reeve’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collected from the D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Henan Province,China was studied.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sp... The eggshell of Reeve’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collected from the D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Henan Province,China was studied.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spectrometry,the ultrastructure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the eggshell was determined.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crys-tals,the palisade and cone layer,and the eggshell membrane were 20.8,220.8 and 62.5μm,respectively,accounting for 6.8%,72.6%and 20.6%of the total thickness of the eggshell.There were many vesicular holes in the palisade layer with an average diameter of 0.32±0.08μm(n=30).The function of these holes might be significant to air exchange.The shape of the eggshell pore on the surface layer of crystals is round or elliptical.The fracture surface of the pore is funnel-shaped.Some granules filled the upper part of the eggshell pores.The content of 21 elements in the eggshell of wild and captive Reeve’s pheasants was compared and presented.It indicated that among the elements that made up the eggshell of the wild pheasant,the content of Ca,Mg,P and S was much higher,ω>1 mg/g,withω(Ca)being higher than 40%of the eggshell.The contents of Na,Si,Sr,K and Al wereω=0.1-1 mg/g,while Fe,Zn,Pb,Mn,Cu,V and Ti had lower concentrations(ω=1-100μg/g).Theωof Ni,Cr,Co,Se,Cd were lower than 1μg/g.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in the eggshell of the captive Reeve’s pheasant kept in the Dongzhai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ild species,with a difference of over 20%on S,Cu,Fe,Al,Mn,Si,Sr,Se and Cr.The lower intake of Fe,Mn,Si and Sr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higher intake of S,Cu,Al and Cr on the other hand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low fertility of captive Reeve’s pheasants in the D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pheasants are receiving the proper amount of nutrition and to improve their breeding success,the amount of certain elements in the food should be adju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atened species reeve’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 EGGsHELL ULTRAsTRUCTURE elemental composition
原文传递
河南省白冠长尾雉和大鸨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调查与评估研究
8
作者 刘冰许 曹东伟 +4 位作者 赵文珍 周晶晶 孔德杰 马战 秦雪 《陕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89-94,100,共7页
本研究采用红外相机监测、资料查询、访问和问卷调查及各种野外调查法对河南省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林场的白冠长尾雉和大鸨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内白冠长尾雉... 本研究采用红外相机监测、资料查询、访问和问卷调查及各种野外调查法对河南省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林场的白冠长尾雉和大鸨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内白冠长尾雉种群壮大,分布区域由南向北扩散,而大鸨因为湿地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较大,分布区域变小。本研究为建立白冠长尾雉和大鸨资源数据库,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及监测政策,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白冠长尾雉和大鸨保护监测网络,制定监测保护的技术规程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白冠长尾雉 大鸨 调查 红外相机 保护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日活动节律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嘉瑜 华俊钦 +3 位作者 陆帅 赵玉泽 李建强 徐基良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55-1761,共7页
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平靖关村布设红外相机25台,记录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活动节律,并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白冠长尾雉活动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白冠长尾雉日活动... 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平靖关村布设红外相机25台,记录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活动节律,并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白冠长尾雉活动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白冠长尾雉日活动节律不同,呈现错峰现象。5—7月是雏鸟集中出现的时期,育雏雌性成鸟有2个活动高峰期,而同期非育雏雌性成鸟有3个高峰期,雄性成鸟高峰期则不显著,不同性别白冠长尾雉的日活动节律有明显差异;7—9月是亚成体逐渐增多的时期,亚成体、同期雌性成鸟和雄性成鸟在清晨、中午和傍晚均有3个高峰期;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白冠长尾雉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均较高,其中重叠最高的为亚成体和雌性成鸟,重叠系数达0.96。研究表明,白冠长尾雉日活动节律在年龄和性别间均存在差异,自身生活史阶段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对白冠长尾雉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红外相机 亚成体 核密度估计法 平靖关
原文传递
利用红外照相技术分析野生白冠长尾雉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被引量:58
10
作者 赵玉泽 王志臣 +2 位作者 徐基良 罗旭 安丽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021-6027,共7页
2012年3月—2013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对野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利用16台红外相机在40个相机位点对白冠长尾雉进行了监测。累计1774个相机日,拍摄到2242个独立视频,其中白冠长尾雉的视频... 2012年3月—2013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对野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利用16台红外相机在40个相机位点对白冠长尾雉进行了监测。累计1774个相机日,拍摄到2242个独立视频,其中白冠长尾雉的视频占18%,共记录538只次,雌雄比为1.43∶1。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每日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上午雄性个体的活动高峰期比雌性个体早两个小时。白冠长尾雉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到总频次的40.71%和33.10%,其余5种行为依次为:警戒9.29%,梳理7.14%,休息5.00%,对抗2.62%,育幼2.14%。雌性白冠长尾雉的警戒行为频次比例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5)。不同季节之间取食行为、移动行为、对抗行为比例之间有显著差异,冬季的取食行为比例明显高于夏季(P<0.05),夏季移动行为比例显著高于秋季(P<0.05)和冬季(P<0.05),而警戒、梳理、休息和育幼行为比例则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白冠长尾雉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徐基良 张晓辉 +4 位作者 张正旺 郑光美 阮祥锋 朱家贵 溪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61-2067,共7页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因素存在差异,影响因子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在微生境上,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乔木盖度以及坡向余弦值与灌木高度的相互作用;在115 m尺度上,关键因子是灌木林、阔叶林和针叶林的面积;250m尺度上,主要因子是针叶林和阔叶林的面积及针叶林与阔叶林面积的相互作用;对于距离因素,到河漫滩和到农田的距离是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根据回归分析和AIC及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越冬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发现,在较大的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有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叶林和灌丛面积的相互作用、到河漫滩的距离以及到农田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越冬期 栖息地选择 尺度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赵玉泽 曹婉露 +3 位作者 余进 王秦韵 徐基良 溪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13-2520,共8页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生性机警,行为隐蔽,在野外研究其集群行为较为困难。红外相机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工具。为研究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及其地理变异,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广水平靖关村和河南董寨自然保护区...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生性机警,行为隐蔽,在野外研究其集群行为较为困难。红外相机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工具。为研究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及其地理变异,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广水平靖关村和河南董寨自然保护区两个地点对其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依据前期无线电遥测的结果,在两个研究地点分别设置了1 km×1 km的样地,在样地中分别放置了25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野外累计放置了12412个相机日,获得视频24374段,其中有白冠长尾雉的视频有1361段。以有集群行为的独立视频数量(m)与独立视频数量(M)的比表示集群率,以拍摄到的白冠长尾雉个体数量(n)与有集群行为的独立视频数量(m)的比代表集群强度。结果表明,平靖关和董寨两地均是数量为2只的群体占比最大,在平靖关和董寨分别占68.23%、72.79%,Pearson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群体大小在两地之间无显著差异(Pearson χ^2=6.522,df=5,P=0.259),而集群方式在两地之间则差异显著(Pearson χ^2=46.415,df=4,P〈0.001),两地均以单性集群为主要集群方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集群率在季节间差异不明显。Neu方法分析发现,在平靖关,白冠长尾雉对灌丛和竹林显著偏好,对针阔混交林、杉木林和乔灌丛显著回避;而在董寨,其对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明显偏好,对杉木林和阔叶林明显回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集群行为 相机陷阱
下载PDF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的活动区 被引量:12
13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3 位作者 郑光美 张可银 阮祥峰 朱家贵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8-324,共7页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0 %调和平均转换法 ( 90 %HMT)计算的繁殖期活动区大小为 46 0± 13 7hm2 (n=7) ;繁殖初期、中期和末期的活动区大小分别为 2 4 5± 6 3、 19 6± 7 5和 17 9± 6 2hm2 (n =7) ;随着繁殖期的结束活动区与日活动区呈减小趋势。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的 3个亚区 (夜栖区、觅食休憩区和过渡区 )的利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活动区所在地的植被结构的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期 白冠长尾雉 占区雄鸟 活动区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延恭 尹祚华 +3 位作者 雷富民 丁文宁 刘如笋 俞清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55-155,共1页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濒危物种 保护对策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1 位作者 朱家贵 高振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盖度显著降低,所以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的使用受到限制,夜栖树种类也主要限于常绿针叶树种.调查显示,冬季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一般靠近水源、远离林缘,位于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的地方,夜栖树通常高大并且盖度良好.对夜栖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影响白冠长尾雉夜栖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海拔、栖位下方盖度、灌木密度、坡度、栖枝高度、夜栖区乔木的密度和胸径、栖位上方盖度、坡向以及距水源的距离等.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季节、天气和性别因素.为保护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保护区应重视人工针叶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夜栖行为 夜栖地利用 无线电遥测 影响因子 植被类型 灌木密度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孵卵行为的无线电遥测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晓辉 徐基良 +3 位作者 张正旺 谢福录 张可银 朱家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5-259,共5页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陕西佛坪县和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 .先后遥测了 4只雌性个体 ,对 5窝正在孵卵的雌鸟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白冠长尾雉的平均窝卵数为 (8.8...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陕西佛坪县和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 .先后遥测了 4只雌性个体 ,对 5窝正在孵卵的雌鸟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白冠长尾雉的平均窝卵数为 (8.86± 2 .11)个 ,产卵间隔约为 2 4h ,产下最后 1枚卵即开始孵化 ,孵化期 2 6~ 2 7d ;巢温为 (34.5± 0 .1)℃ ;雌鸟单独孵卵 ,平均每 2 .3d离巢 1次 ,平均离巢时间 (110± 2 4 )min ,79%的离巢行为发生于 16 :0 0之后 ;离巢的雌鸟有较固定的取食地 .列联表检验表明 ,天气状况对雌鸟是否离巢觅食有显著影响 (χ2 =9.0 89,ν =3,P =0 0 2 8) .多元线性回归表明 ,离巢时间早晚与离巢时间长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t=- 2 .14 6 ,P =0 0 4 6 ) .卵质量与孵化时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F =32 .0 3,ν =35 ,P =0 .0 0 0 ) .孵化过程中 ,卵在巢中的位置有明显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窝卵数 孵卵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2 位作者 阮祥峰 张可银 朱家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117,共7页
野外观察结合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 ,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在非繁殖期倾向于集群活动。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是其常见的 3种集群方式 ,但以单性集群为主 ,并且性别隔离现象明显 .繁殖期观察到亚成体仍集群活动 ,但发... 野外观察结合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 ,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在非繁殖期倾向于集群活动。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是其常见的 3种集群方式 ,但以单性集群为主 ,并且性别隔离现象明显 .繁殖期观察到亚成体仍集群活动 ,但发现成体也有集群行为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繁殖的需要 .观察期内平均群体大小为 (3 87± 2 2 4 )只 ,而雄群、雌群和混合群平均群体大小依次为 (2 54± 0 31) ,(3 81± 0 4 0 )和 (6 4 2± 1 2 5)只 ,三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群体活动对研究区内 7种生境类型的利用有明显选择性 (χ2 =93 545,d =6 ,p =0 ) ,其中混交林、幼林和茶灌是集群活动利用的主要生境 .集群活动对坡位的利用存在时空变化 .冬季和繁殖前期对坡位的利用相似 (z =- 0 36 ,p =0 79) ,而与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存在明显差异 (χ2 =0 0 2 8,d=3,p =0 0 2 8) ,表现在对坡下位的利用方面 .白冠长尾雉集群个体的组成相对稳定 ,群体内个体间关系多样化 .遥测结果表明 ,雄性集群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独立活动、靠近、尾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集群行为 集群方式 无线电遥测 鸟类 非繁殖期 单性集群
下载PDF
冬季清凉峰山区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差异 被引量:31
18
作者 鲁庆彬 于江傲 +4 位作者 高欣 杨仙玉 周圻 张良斌 章叔岩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52,共8页
从2005年11月5日至2006年1月21日,为了评估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其差异,我们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共设置了248个样方群。研究发现,两者都选择平缓坡的灌丛植被、草本密度小、离住宅较近和离隐蔽物距离适中的生境,表现... 从2005年11月5日至2006年1月21日,为了评估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其差异,我们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共设置了248个样方群。研究发现,两者都选择平缓坡的灌丛植被、草本密度小、离住宅较近和离隐蔽物距离适中的生境,表现了它们的生境选择有一定的重叠性。但是它们也表现出生境选择的一些差异,小麂选择乔木密度适中、灌丛密度大和郁闭度适中的生境,而野猪选择乔木密度小的生境,随机地使用各类灌丛密度和郁闭度的生境。小麂还选择北坡、离水源距离较远的生境,野猪只是随机地使用不同的坡向和离水源距离的生境。分析两者共存的机制,我们发现小麂采取隐藏策略而野猪采取逃跑策略来避敌和利用资源,即它们之间存在与反捕食策略相关的生境选择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麂 野猪 生境选择 反捕食策略
下载PDF
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俊豪 黄晓凤 +2 位作者 鲁长虎 姚小华 余泽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76-2787,共12页
2009年4月-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Syrm aticus ellioti)繁殖期和越冬期的栖息地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已有研究结果,确定了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即... 2009年4月-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Syrm aticus ellioti)繁殖期和越冬期的栖息地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已有研究结果,确定了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即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和坡向等4个栖息地因子。基于"被利用生境-可获得生境比较法",以对各评价因子不同梯度的资源选择指数为依据,确定了白颈长尾雉适宜性评价准则。应用ArcG IS 9.3空间分析功能和栖息地片断化指数,对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官山自然保护区适宜白颈长尾雉繁殖的栖息地斑块有502个,总面积为330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6%,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365和0.912;适宜白颈长尾雉越冬的栖息地斑块有514个,总面积275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8%,分离度指数和片断化程度指数分别为0.443和0.939。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断化较严重,片断化现象在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加剧。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白颈长尾雉现存栖息地进行保护,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其越冬栖息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栖息地评价 栖息地片断化 栖息地选择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多样性的分子基础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岳莉莉 齐义鹏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79-184,共6页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其编码的前体多聚大蛋白可加工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研究结果表明,HCV核酸序列的变异很大,因此存在许多不同的基因型和亚型。了解HCV基因组多样性...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其编码的前体多聚大蛋白可加工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研究结果表明,HCV核酸序列的变异很大,因此存在许多不同的基因型和亚型。了解HCV基因组多样性的分子基础,对HC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组 多样性 分子基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