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的超微结构及元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常崇艳 张正旺 +2 位作者 陈晓端 刘金英 孙全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2,共5页
对采自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样品进行了检测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卵壳的超微结构,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卵壳中的化学元素.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卵壳的表面晶体... 对采自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卵壳样品进行了检测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卵壳的超微结构,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卵壳中的化学元素.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卵壳的表面晶体层、栅栏锥体层和壳膜层的厚度分别为20.8,220.8和62.5μm,分别占卵壳总厚度的6.8%,72.6%和20.6%;栅栏层有很多蜂窝小孔,其直径为(0.32±0.08)μm(n=30);卵壳表面有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气孔,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有关,气孔横断面呈细漏斗状,在其上半部有颗粒状填充物.同时比较了白冠长尾雉野生和笼养个体未孵化卵壳中21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发现在组成卵壳的化学元素中,野生白冠长尾雉的Ca,Mg,P,S的质量分数叫〉1mg·g,其中Ca含量超过卵壳元素总含量的40%;Na,Si,S,K和A1次之,w=0.1~1mg·g^-1;Fe,Zn,Pb,Mn,Cu,V,Ti元素的w=1~100μg·g^-1;Ni,Cr,Co,Se,Cd的含量最低,w〈1μg·g^-1.与野生个体的卵壳相比,保护区人工饲养的白冠长尾雉的卵壳成分有显著差异,其中S,Cu,Fe,Al,Mn,Si,Sr,Se,Cr等元素野生个体与笼养个体相比,同种元素在不同个体上w的差异均达到20%以上.饲养个体对Fe,Mn,Si和Sr等4种元素摄入明显不足,而S,Cu,Al,Se,Cr等元素则显著偏高,这可能是造成董寨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卵受精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建议适当调整饲料中这些元素的配比,以保证饲养条件下白冠长尾雉拥有良好的营养供给,从而提高人工繁殖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胁鸟类 白冠长尾雉 卵壳 超微结构 元素成分
下载PDF
Ultrastructure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the eggshell of Reeve’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
2
作者 CHANG Chongyan ZHANG Zhengwang +2 位作者 CHEN Xiaoduan LIU Jinying SUN Quanhui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7年第3期340-344,共5页
The eggshell of Reeve’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collected from the D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Henan Province,China was studied.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sp... The eggshell of Reeve’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collected from the D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Henan Province,China was studied.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spectrometry,the ultrastructure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the eggshell was determined.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crys-tals,the palisade and cone layer,and the eggshell membrane were 20.8,220.8 and 62.5μm,respectively,accounting for 6.8%,72.6%and 20.6%of the total thickness of the eggshell.There were many vesicular holes in the palisade layer with an average diameter of 0.32±0.08μm(n=30).The function of these holes might be significant to air exchange.The shape of the eggshell pore on the surface layer of crystals is round or elliptical.The fracture surface of the pore is funnel-shaped.Some granules filled the upper part of the eggshell pores.The content of 21 elements in the eggshell of wild and captive Reeve’s pheasants was compared and presented.It indicated that among the elements that made up the eggshell of the wild pheasant,the content of Ca,Mg,P and S was much higher,ω>1 mg/g,withω(Ca)being higher than 40%of the eggshell.The contents of Na,Si,Sr,K and Al wereω=0.1-1 mg/g,while Fe,Zn,Pb,Mn,Cu,V and Ti had lower concentrations(ω=1-100μg/g).Theωof Ni,Cr,Co,Se,Cd were lower than 1μg/g.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in the eggshell of the captive Reeve’s pheasant kept in the Dongzhai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ild species,with a difference of over 20%on S,Cu,Fe,Al,Mn,Si,Sr,Se and Cr.The lower intake of Fe,Mn,Si and Sr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higher intake of S,Cu,Al and Cr on the other hand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low fertility of captive Reeve’s pheasants in the D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pheasants are receiving the proper amount of nutrition and to improve their breeding success,the amount of certain elements in the food should be adju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atened species reeve’s pheasant(syrmaticus reevesii) EGGsHELL ULTRAsTRUCTURE elemental composition
原文传递
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徐基良 张晓辉 +4 位作者 张正旺 郑光美 阮祥锋 朱家贵 溪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61-2067,共7页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因素存在差异,影响因子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在微生境上,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乔木盖度以及坡向余弦值与灌木高度的相互作用;在115 m尺度上,关键因子是灌木林、阔叶林和针叶林的面积;250m尺度上,主要因子是针叶林和阔叶林的面积及针叶林与阔叶林面积的相互作用;对于距离因素,到河漫滩和到农田的距离是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根据回归分析和AIC及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越冬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发现,在较大的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有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叶林和灌丛面积的相互作用、到河漫滩的距离以及到农田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越冬期 栖息地选择 尺度
下载PDF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的活动区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3 位作者 郑光美 张可银 阮祥峰 朱家贵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8-324,共7页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0 %调和平均转换法 ( 90 %HMT)计算的繁殖期活动区大小为 46 0± 13 7hm2 (n=7) ;繁殖初期、中期和末期的活动区大小分别为 2 4 5± 6 3、 19 6± 7 5和 17 9± 6 2hm2 (n =7) ;随着繁殖期的结束活动区与日活动区呈减小趋势。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的 3个亚区 (夜栖区、觅食休憩区和过渡区 )的利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活动区所在地的植被结构的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期 白冠长尾雉 占区雄鸟 活动区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1 位作者 朱家贵 高振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盖度显著降低,所以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的使用受到限制,夜栖树种类也主要限于常绿针叶树种.调查显示,冬季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一般靠近水源、远离林缘,位于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的地方,夜栖树通常高大并且盖度良好.对夜栖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影响白冠长尾雉夜栖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海拔、栖位下方盖度、灌木密度、坡度、栖枝高度、夜栖区乔木的密度和胸径、栖位上方盖度、坡向以及距水源的距离等.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季节、天气和性别因素.为保护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保护区应重视人工针叶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夜栖行为 夜栖地利用 无线电遥测 影响因子 植被类型 灌木密度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孵卵行为的无线电遥测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晓辉 徐基良 +3 位作者 张正旺 谢福录 张可银 朱家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5-259,共5页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陕西佛坪县和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 .先后遥测了 4只雌性个体 ,对 5窝正在孵卵的雌鸟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白冠长尾雉的平均窝卵数为 (8.8...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陕西佛坪县和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 .先后遥测了 4只雌性个体 ,对 5窝正在孵卵的雌鸟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白冠长尾雉的平均窝卵数为 (8.86± 2 .11)个 ,产卵间隔约为 2 4h ,产下最后 1枚卵即开始孵化 ,孵化期 2 6~ 2 7d ;巢温为 (34.5± 0 .1)℃ ;雌鸟单独孵卵 ,平均每 2 .3d离巢 1次 ,平均离巢时间 (110± 2 4 )min ,79%的离巢行为发生于 16 :0 0之后 ;离巢的雌鸟有较固定的取食地 .列联表检验表明 ,天气状况对雌鸟是否离巢觅食有显著影响 (χ2 =9.0 89,ν =3,P =0 0 2 8) .多元线性回归表明 ,离巢时间早晚与离巢时间长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t=- 2 .14 6 ,P =0 0 4 6 ) .卵质量与孵化时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F =32 .0 3,ν =35 ,P =0 .0 0 0 ) .孵化过程中 ,卵在巢中的位置有明显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窝卵数 孵卵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2 位作者 阮祥峰 张可银 朱家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117,共7页
野外观察结合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 ,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在非繁殖期倾向于集群活动。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是其常见的 3种集群方式 ,但以单性集群为主 ,并且性别隔离现象明显 .繁殖期观察到亚成体仍集群活动 ,但发... 野外观察结合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 ,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在非繁殖期倾向于集群活动。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是其常见的 3种集群方式 ,但以单性集群为主 ,并且性别隔离现象明显 .繁殖期观察到亚成体仍集群活动 ,但发现成体也有集群行为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繁殖的需要 .观察期内平均群体大小为 (3 87± 2 2 4 )只 ,而雄群、雌群和混合群平均群体大小依次为 (2 54± 0 31) ,(3 81± 0 4 0 )和 (6 4 2± 1 2 5)只 ,三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群体活动对研究区内 7种生境类型的利用有明显选择性 (χ2 =93 545,d =6 ,p =0 ) ,其中混交林、幼林和茶灌是集群活动利用的主要生境 .集群活动对坡位的利用存在时空变化 .冬季和繁殖前期对坡位的利用相似 (z =- 0 36 ,p =0 79) ,而与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存在明显差异 (χ2 =0 0 2 8,d=3,p =0 0 2 8) ,表现在对坡下位的利用方面 .白冠长尾雉集群个体的组成相对稳定 ,群体内个体间关系多样化 .遥测结果表明 ,雄性集群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独立活动、靠近、尾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集群行为 集群方式 无线电遥测 鸟类 非繁殖期 单性集群
下载PDF
圈养白冠长尾雉人工孵化与人工育雏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润基 单芬 +1 位作者 肖清 陈武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0-794,共5页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提高圈养白冠长尾雉的繁育水平,在其繁殖期前调整日粮配方进行投喂,调整雌雄性比,通过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的方式,提高白冠长尾雉的出雏率和成活率。结果显示:繁殖期前...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提高圈养白冠长尾雉的繁育水平,在其繁殖期前调整日粮配方进行投喂,调整雌雄性比,通过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的方式,提高白冠长尾雉的出雏率和成活率。结果显示:繁殖期前的调整提高了白冠长尾雉卵的品质,调整后,孵化率由30.8%提升到53.4%,健雏率和1年成活率分别由38.3%、73.2%提升到70.9%、92.5%。圈养白冠长尾雉卵重为27—37 g,卵径为(46.10±2.38)mm×(34.75±1.21)mm,卵形指数为1.05—1.47。人工孵化时,温度为37.2—37.5℃,相对湿度为45%—55%,孵化期为24—26 d,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约有12.9%的失重。出雏后,雄、雌分群饲养,修喙,防止过食,提高育雏成活率。研究表明,采用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有利于提高白冠长尾雉的繁殖率及成活率,利于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快速复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人工孵化 人工育雏 繁殖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白冠长尾雉的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的影响
9
作者 汪蕴琪 陆帅 +4 位作者 刘正霄 靳亭 李建强 曾娅杰 徐基良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7-839,共13页
人类活动会改变地区原始的生态环境,对当地动物种群的空间利用产生影响。因此,了解人为干扰条件下濒危物种对空间的利用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保护。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是对动物空间需求最好的度量,掌握这些信息对有效保护鸟类具有重要... 人类活动会改变地区原始的生态环境,对当地动物种群的空间利用产生影响。因此,了解人为干扰条件下濒危物种对空间的利用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保护。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是对动物空间需求最好的度量,掌握这些信息对有效保护鸟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和2021年对湖北省广水市平靖关村周边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进行追踪,获得了47组白冠长尾雉的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信息。将实际栖息地利用率的置信区间与理论利用率相比得到白冠长尾雉对栖息地的偏好,并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栖息地利用率和活动区面积的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剔除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白冠长尾雉主要利用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但按照干扰强度划分后,低干扰区的白冠长尾雉只倾向于利用针阔混交林。雄性个体对落叶阔叶林的利用率与居民点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低干扰区雌性个体对落叶阔叶林的利用率与居民点距离呈反比,而对针阔混交林利用率与居民点距离呈正相关,雌性个体在高干扰区对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随居民点和农田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活动区面积方面,雌性的面积显著大于雄性,并且在高干扰区活动区面积与居民点距离呈负相关。以上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关地栖性森林鸟类在人类主导的环境中的活动区及栖息地利用的响应,为地栖性森林鸟类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期 白冠长尾雉 卫星追踪 人为干扰
原文传递
广西雅长发现白冠长尾雉
10
作者 农易晓 莫国巍 +1 位作者 王波 蒋爱伍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25,共3页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分布狭窄的全球性易危鸟类。2020年5月,在位于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的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到白冠长尾雉活动,确认为广西鸟类分布新记录种。生境的丧失和河面的加宽导致广西西北部的白冠长尾...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分布狭窄的全球性易危鸟类。2020年5月,在位于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的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到白冠长尾雉活动,确认为广西鸟类分布新记录种。生境的丧失和河面的加宽导致广西西北部的白冠长尾雉可能形成一个与贵州分布区隔离的孤立种群,建议对其分布区和种群数量进行专门调查,为相关部门制定白冠长尾雉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新记录 分布 红水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