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张抒扬 Stephen Ramee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6期283-286,共4页
目的 观察老年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998年 3月至 1999年 3月入院的 2 0名有症状的并接受了颈动脉支架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平均年龄 70岁 ,其中 18人 (90 % )同时合并高血压病... 目的 观察老年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998年 3月至 1999年 3月入院的 2 0名有症状的并接受了颈动脉支架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平均年龄 70岁 ,其中 18人 (90 % )同时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7人 (35 % )合并 2型糖尿病 ,15人 (75 % )合并周围动脉阻塞性疾病。选择性颈动脉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共 2 6个 ,其中右 左颈总动脉病变 7个、右 左颈内动脉 19个 ,管腔狭窄均≥ 70 % ,病变平均长为 (14 5± 9 2 )mm。结果 支架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成功率为 10 0 % (n =2 6 ) ,基础靶病变的最小腔内径 (MLD)为 (1 9± 1 2 )mm ,支架后MLD上升至 (5 9± 1 4 )mm ,与基础MLD相比P <0 0 0 0 1[正常的参照血管直径 =(5 3± 1 2 )mm]。直径狭窄百分比由基础 70 2 %± 13 3%降至 - 1 7%± 10 5 %(P <0 0 0 0 1) ,球囊扩张的最大平均压为 12 7大气压 ,每个靶病变平均置入支架 (1 5± 0 7)个。 19名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临床成功率为 95 % (19 2 0 ) ,1名病人 (5 % )在术后第 6天死于腹膜后血肿。85 %病人 (17名 )平均随访 (5± 2 )个月 (1~ 10个月 ) ,其中 82 4 % (14名 )病人无症状存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高危患者 颈动脉狭窄 临床疗效 支架置入术 血流动力学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流与靶血管直径相关
2
作者 韩雅君 张园 +2 位作者 田志强 赵平 赵炜祎 《心脏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655-658,共4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流与血管直径的相关性。方法: 对19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224支靶血管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和术前术后TIMI帧数分析。术前术后TIMI帧数差值进行三分位数分组,≤2为“慢血流组”...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流与血管直径的相关性。方法: 对19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224支靶血管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和术前术后TIMI帧数分析。术前术后TIMI帧数差值进行三分位数分组,≤2为“慢血流组”,3-9为“正常血流组”,≥10为“快血流组”。同时根据参考血管直径分成大血管组(≥4 mm)、正常血管组(2.76-4.0 mm)、小血管组(≤2.75 mm)。对3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和基线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不同直径血管的病变特征。对术后血流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慢血流组、正常血流组和快血流组患者靶血管参考血管直径分别为(3.4±0.7) mm、(3.2±0.7) mm和(3.2±0.7) mm,P〈0.05。大血管在慢血流组、正常血流组和快血流组的比率分别为29%(23/78)、10%(8/80)和14%(9/66),P〈0.01。≥4 mm血管组和〈4 mm血管组的斑块面积分别为(23±11) mm2和(15±8) mm2,P〈0.01。多元回归分析PCI术后血流状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P〈0.05)和参考血管直径(P〈0.01)。结论: PCI术后血流与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相关。血管直径越大发生介入术后慢血流的几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血管直径 血流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