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后的双眼影像不等和立体视 被引量:8
1
作者 沈丽君 王勤美 +2 位作者 余野 许琛琛 黄芳 《眼视光学杂志》 1999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评估轴性和屈光性两组近视性屈光参差(MA)经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PRK/LASIK) 矫正后的双眼影像不等检查结果(BA) 与理论计算值( % Size Difference,% SD) 的关系,了解MA患者术后B... 目的:评估轴性和屈光性两组近视性屈光参差(MA)经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PRK/LASIK) 矫正后的双眼影像不等检查结果(BA) 与理论计算值( % Size Difference,% SD) 的关系,了解MA患者术后BA 和立体视的状况。方法:对40 例屈光度差≥2.50D的近视患者行PRK/LASIK,术后作BA和立体视检查,分别将两组的BA与%SD作比较;按术前屈光度差1.00D分四组,就术后BA和立体视进行比较;以不同矫正视力分两组,分析视力与立体视的关系。结果:BA与% SD差异有显著性;不同屈光度差的MA患者,术后BA 及立体视差异无显著性,矫正视力与术后立体视关系密切。结论:轴性MA,屈光度差越大,% SD较BA增大越明显,屈光性MA,% SD明显小于BA。屈光度差在2.50 ~8.00D范围时,MA患者PRK/LASIK术后的BA和立体视状况无明显差异。矫正视力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 近视 双眼影像不等 立体视 准分子激光
下载PDF
中国温州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叶莹莹 吴筠倩 +3 位作者 保金华 郑景伟 袁一民 陈浩 《眼科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85-92,共8页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情况,分析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4年纳入温州2所小学二、三年级近视儿童,每年随访1次,直至小学毕业。检查内容包括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双眼视功能检查(隐斜、调节性集合/调节、正负相对调节、...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近视进展情况,分析近视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4年纳入温州2所小学二、三年级近视儿童,每年随访1次,直至小学毕业。检查内容包括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双眼视功能检查(隐斜、调节性集合/调节、正负相对调节、正负融像性聚散)和问卷调查。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2名近视儿童[年龄7~9岁,95名(62.5%)男性],初始屈光度为−1.30±0.95屈光度(diopter,D),年近视进展量为−0.68±0.35 D。回归分析表明:与慢速组相比(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中速组(−1.00 D<年近视进展量≤−0.50 D)与快速组(年近视进展量≤−1.00 D)中初始屈光度≤−1.00 D的儿童占比更大(中速组:OR=3.51,P=0.003;快速组:OR=3.29,P=0.044),快速组中女性占比更大(OR=4.52,P=0.012),基线双眼视功能参数在不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学龄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与性别、初始屈光度相关,与基线双眼视功能无关。女孩、初始近视程度大(7~9岁时,屈光度≤−1.00 D)的儿童近视进展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近视进展 危险因素 性别 屈光度 双眼视功能
下载PDF
双眼视功能异常在近视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高春婷 袁慧 杜军辉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2年第3期14-20,共7页
近视发病率逐年升高,在青少年中更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双眼视觉是指两眼同时视物时,外界物象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视网膜物象,此时神经兴奋传递至大脑高级中枢,使两眼的视觉信号融合为单一的知觉对象的过程。若视立体物... 近视发病率逐年升高,在青少年中更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双眼视觉是指两眼同时视物时,外界物象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视网膜物象,此时神经兴奋传递至大脑高级中枢,使两眼的视觉信号融合为单一的知觉对象的过程。若视立体物,由于正常的瞳孔距离和注视角度的不同,造成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不完全对称,有一定的水平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双眼视差,由于双眼视差的存在,才使得人类拥有立体知觉。双眼视功能如调节、集合、立体视与近视的发生发展相互作用。现对双眼视功能与近视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近视的防控选择有效、适宜的临床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双眼视功能 立体视 屈光矫正 角膜屈光手术 药物治疗 阿托品
下载PDF
重视角膜屈光手术后调节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李仕明 何曦 翟长斌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5期257-261,共5页
角膜屈光手术的技术日益成熟,在帮助越来越多的近视眼患者摘掉眼镜的同时,所导致的术后视疲劳也较为普遍,特别是在术后早期的视疲劳症状较重,这与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的调节功能的突然变化有关。眼的调节功能可以提供聚焦于视网膜的清晰图... 角膜屈光手术的技术日益成熟,在帮助越来越多的近视眼患者摘掉眼镜的同时,所导致的术后视疲劳也较为普遍,特别是在术后早期的视疲劳症状较重,这与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的调节功能的突然变化有关。眼的调节功能可以提供聚焦于视网膜的清晰图像,用于神经系统对眼球运动的精确控制以及用于对深度的感知。调节相关的参数,包括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及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等。这些参数在术后短期的突然变化和长期恢复趋势对于评估患者术后近距离工作的疲劳、指导术前的手术方式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中笔者就目前常见的几种角膜屈光手术如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辅助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调节功能相关参数的影响进行评述,以促进角膜屈光手术的个性化设计和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屈光手术 调节 近视眼 屈光不正 双眼视觉 视觉质量
原文传递
屈光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何海龙 郭雅楠 付晶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4期198-204,共7页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且未经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的患儿156例(312只眼)进行前瞻性非...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且未经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的患儿156例(312只眼)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中,男性70例(140只眼),女性86例(172只眼);年龄3~12岁,平均年龄(5.7±1.6)岁。依据双眼屈光参差和屈光不正的性质不同,将患儿分为屈光参差组和屈光不正组。矫正前,检查所有患儿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所有患儿根据年龄和屈光状态予以处方配镜,屈光矫正3个月后,再检查患儿的BCVA并再行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远近立体视及视感知觉检查。年龄、等效球镜、BCVA、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及静态立体视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患儿的不同眼别和屈光矫正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性别、远立体视及动态立体视等计量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屈光参差组112例(224只眼),屈光不正组44例(88只眼)。两组患儿性别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8,P>0.05)。两组患儿平均年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P<0.05)。屈光参差组患儿弱视眼行屈光矫正前后的BCVA分别为(0.42±0.23)和(0.29±0.16);屈光不正组分别为(0.49±0.18)和(0.33±0.15)。屈光矫正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BCVA较矫正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7.50;P<0.05)。远视、散光及远视合并散光等不同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矫正后患儿的BCVA分别为(0.28±0.16)、(0.23±0.13)及(0.37±0.17);屈光不正组分别为(0.37±0.14)、(0.27±0.12)及(0.39±0.19)。两组不同亚型屈光矫正前后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5,-4.02,-6.48,-4.62,-6.08,-2.91;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行屈光矫正后获得远立体视(+)者分别有33例和21例,分别占29.46%和4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P<0.05)。屈光参差组患儿近立体视(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静态立体视及知觉眼位(眼位大-水平、眼位大-垂直、眼位小-水平及眼位小-垂直)分别为(2.38±0.57)″、(3.45±0.41)″、(3.44±0.40)″、(2.56±0.34)″、(47.10±43.17)像素、(23.39±20.23)像素、(45.24±36.08)像素及(25.30±20.60)像素。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在近立体视方面表现更好,而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的远立体视和视感知觉表现更优。经t检验,两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0,-2.72,-2.69,-2.87,-2.66,-2.13,-3.26,-2.02;P<0.05)。屈光参差组患儿动态立体视未通过者、低通过者及高通过者分别为51例、29例及32例,分别占45.54%、25.89%及28.57%。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结论短期屈光矫正对儿童屈光性弱视的治疗有效。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儿矫正后远近立体视改变不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在近立体视方面表现更好,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远立体视和视感知觉表现更优。视感知觉检查用于临床中,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双眼视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不正性弱视 屈光矫正 双眼视功能 立体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