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史视野下辽金韩州城迁徙考论
1
作者 夏宇旭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22-129,共8页
人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进行生产生活的,同时自然环境又影响和制约人的生计活动。辽金时期韩州治所韩州城的建置及迁徙就是环境制约下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辽圣宗时韩州城(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始建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后来因... 人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进行生产生活的,同时自然环境又影响和制约人的生计活动。辽金时期韩州治所韩州城的建置及迁徙就是环境制约下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辽圣宗时韩州城(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始建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后来因气候转寒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韩州城受风沙围困,兴宗时被迫徙于白塔寨(位于今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金初,地处白塔寨的韩州城又因受辽河水患侵扰,迁至柳河县(位于今辽宁省铁岭市八面城镇);海陵王时,地处柳河县的韩州城因地理位置偏僻,又迁徙到九百奚营(位于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白山乡)。韩州城的“三迁四治”反映了辽金时期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及区域环境变迁,是辽金时期环境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区域环境史 辽金时代 韩州城 “三迁四治”
下载PDF
整体环境观视角下巴渝地区衙署选址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奕成 耿华峥 +3 位作者 罗锦璐 沈阳 熊亚玲 成玉宁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6-196,共11页
衙署作为中央在地方实现政权传达的载体,其营建需权衡既定规制并观照在地“形胜”以循势平衡.巴渝地区衙署选址便在多山多水的自然条件与博采融汇的人文情境影响下展现鲜明地域特色.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稽考与图示分析等方法,以整体环境... 衙署作为中央在地方实现政权传达的载体,其营建需权衡既定规制并观照在地“形胜”以循势平衡.巴渝地区衙署选址便在多山多水的自然条件与博采融汇的人文情境影响下展现鲜明地域特色.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稽考与图示分析等方法,以整体环境观视角梳理巴渝衙署选址的自然人文环境背景,分析其受风水学说与山地观念、礼法规范与权力象征、防御思维与时局意识的三大因素影响,归纳了巴渝地区衙署观照山水下适应性落位、礼教规制下在地化因循、因战事需要防御式转变的选址智慧,总结出其选址经历因应外界条件与主动参与城市形塑的“地文”系统组织过程规律.整体环境观视角下巴渝地区衙署的选址研究还提示着其遗存保护或遗址复建工作应形成统筹古城形态与山水风景资源的工作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渝地区 衙署 选址 整体环境观视角 风景园林历史
下载PDF
近二十年间国内清代东北社会经济史研究状况述评
3
作者 陈正鹏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0-153,共4页
东北地区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清代东北的矿业开发、商业、交通运输、农业、林业等诸多领域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在地区社会经济研究、民族区域间的交流联系研究... 东北地区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清代东北的矿业开发、商业、交通运输、农业、林业等诸多领域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在地区社会经济研究、民族区域间的交流联系研究、史料档案运用等仍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广大学者更加详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清代 社会经济史 区域经济
下载PDF
东北区域音乐史研究四十年回眸
4
作者 刘益行 李俊 《北方音乐》 2024年第4期43-51,共9页
区域音乐史研究是当今学者们关注的领域,对东北音乐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吕金藻先生领衔的“东北音乐史专题研究”为系统研究的开端,其专注于“沦陷区音乐”及对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音乐活动的探索,这些研究至今已走过四十年多的历... 区域音乐史研究是当今学者们关注的领域,对东北音乐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吕金藻先生领衔的“东北音乐史专题研究”为系统研究的开端,其专注于“沦陷区音乐”及对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音乐活动的探索,这些研究至今已走过四十年多的历程。文章论述吕金藻先生的研究及这以后出现对东北区域音乐史研究,对互通有无的东北古代音乐史研究、对多民族音乐交融的东北民族音乐研究、对东北亚区域音乐交流史研究、近代中俄音乐文化传播交流,等等。文章论述了东北区域音乐史研究的特征、成就与不足,并展望东北亚“丝绸之路”音乐史,论证东北区域音乐史研究将成为我国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学术新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区域音乐史 “沦陷区音乐” 东北音乐活动 中俄文化
下载PDF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荒漠化发展前沿区域的遥感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任红玲 廉毅 +3 位作者 高枞亭 张文哲 钟林生 丁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6-140,T003,T004,共7页
依据 1 996年 7~ 9月和 1 988年 8~ 1 0月两个时期的LandsatTM遥感信息 ,分别对中国东北西部地区荒漠化发展前沿的典型区域吉林省乾安县的盐渍化、吉林省梨树县土地沙化变化和乌尔吉木伦河与新开河间的土地利用状况 ,进行遥感解译和... 依据 1 996年 7~ 9月和 1 988年 8~ 1 0月两个时期的LandsatTM遥感信息 ,分别对中国东北西部地区荒漠化发展前沿的典型区域吉林省乾安县的盐渍化、吉林省梨树县土地沙化变化和乌尔吉木伦河与新开河间的土地利用状况 ,进行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东北西部这三个区域的生态环境 1 996年比 1 988年有所恶化 ,主要表征为盐渍化和沙化土地向东有较强发展和蔓延 ,撂荒地显著扩大 ,与沙化土地面积量级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荒漠化 生态环境 盐渍化 遥感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区域史研究理论与近代东北区域史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书源 杨晓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0-96,共7页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地方史研究的复兴,区域性历史研究也日益繁荣,并逐渐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取向。在这种形势下,近代东北史的研究也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地方史研究模式,兴起了一股区域史研究的浪潮。然而,在近代东北区域史...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地方史研究的复兴,区域性历史研究也日益繁荣,并逐渐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取向。在这种形势下,近代东北史的研究也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地方史研究模式,兴起了一股区域史研究的浪潮。然而,在近代东北区域史研究中也存在着概念混淆、理论研究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近代东北区域史研究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史 近代 东北史
下载PDF
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艳军 张婧 王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6-132,共7页
提出"区域开发规模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的概念,并构建了区域开发规模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指数、响应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1995-2008年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变化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995年以... 提出"区域开发规模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的概念,并构建了区域开发规模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指数、响应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1995-2008年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变化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995年以来东北地区开发规模不断扩大,而资源环境水平总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态势。资源环境对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具有由"正响应"向"负响应"转变的特征,与此相对应,区域开发规模扩张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呈现出由"弱促进"向"强胁迫"变化的态势,这说明近年来在东北地区开发规模加速扩展的同时,其对区域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也日益增大。1995-2008年由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增长是引致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对资源环境影响由"正向促进"向"负向胁迫"转化的重要内部因素,而区域投资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对资源环境影响由"弱促进"向"强胁迫"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开发规模扩张 资源环境演变 响应指数 响应度 影响因素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与环境因子间的尺度依存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继红 焦裕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0-77,共8页
以东北地区植被指数数据为基础,设置了西南—东北方向、南—北方向两条生态样带,使用小波进行时空时频分析,了解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的多尺度特征以及与地形、气候因素的空间多尺度关联性;应用冗余分析定量研究环境因子对归一化植被指数... 以东北地区植被指数数据为基础,设置了西南—东北方向、南—北方向两条生态样带,使用小波进行时空时频分析,了解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的多尺度特征以及与地形、气候因素的空间多尺度关联性;应用冗余分析定量研究环境因子对归一化植被指数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波能量谱可以清晰识别归一化植被指数空间尺度结构,在西南—东北、南—北样带上,主要特征为50~70、70~160 km,归一化植被指数在西南—东北方向上的变异性强于南—北方向;小波相干图谱能够直观显示归一化植被指数与环境因子随空间尺度、空间位置变化的依赖关系,在小尺度上地形对植被空间分布起着主导作用,大尺度上气候因子为主要因素。对于西南—东北方向上归一化植被指数,降水量、海拔是其主控因子,其中降水是其空间分异的首要影响因子;在南—北方向上,气温、海拔、降水量是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主控因子,其中气温是其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 环境因子 归一化植被指数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边道”建设与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荣成 侯玲 +1 位作者 米德长 王玉祥 《世界地理研究》 2005年第2期57-63,共7页
作者回顾了“东边道”建设的历史背景,分析了“东边道”建设可能带来的物流,探讨了“东边道”建设对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战略影响。作者强调,“东边道”建设与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采用绿色通道建设模式。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东边道” 区域资源环境系统 响应
下载PDF
东北高寒地区麦田土壤微生物学生态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潘林 张秀娟 +1 位作者 张暴 苏永春 《高师理科学刊》 1998年第1期55-57,共3页
对东北高寒地区麦田土壤微生物及16种环境因素进行了逐月连续调查。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季节变化都具有单一的高峰值,其中细菌、放线菌的高峰值在7月,真菌的高峰值在6月。同时对影响微生物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找出了影响... 对东北高寒地区麦田土壤微生物及16种环境因素进行了逐月连续调查。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季节变化都具有单一的高峰值,其中细菌、放线菌的高峰值在7月,真菌的高峰值在6月。同时对影响微生物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找出了影响微生物类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麦田 土壤微生物 生态特性
下载PDF
环境史视域下晚清至民国时期三江并流区的交通、环境与文化
11
作者 曹津永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107,共10页
跨越山高谷深、江河并行的三江并流区的交通是当地居民们长久适应自然并利用自然最为典型的代表。综合利用近代西方人考察的英文文献资料、方志、档案及田野考察口述资料对区域交通图景的重构表明,三江并流区特定的溜索、独木舟等交通... 跨越山高谷深、江河并行的三江并流区的交通是当地居民们长久适应自然并利用自然最为典型的代表。综合利用近代西方人考察的英文文献资料、方志、档案及田野考察口述资料对区域交通图景的重构表明,三江并流区特定的溜索、独木舟等交通方式与该区域内冬天大雪封山、夏天洪水阻江的环境条件紧密关联,集中于春夏之交和秋季的交通模式又与当地的社会文化是紧密关联、互动嵌合的。环境史视阈下边疆民族地区区域交通研究首先要充分关注到区域的生命、生计和生活,最为关键的是要把交通置于人及其文化体系和环境中进行“融合式”研究。三江并流区域交通与环境、文化的研究也为藏彝走廊乃至西南滇藏地区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了新的值得思考的视角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至民国 三江并流区 环境史 交通
下载PDF
“东北区域环境史”研究体系建构及相关问题探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滕海键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70,共9页
尝试构建“东北区域环境史”研究体系,首先应明确东北区域环境史研究的时空框架和历史分期。综合环境变迁与人类历史演变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可初步将东北区域环境史划分为七个阶段。东北区域环境史的研究体系应依照环境史的几个维度进行... 尝试构建“东北区域环境史”研究体系,首先应明确东北区域环境史研究的时空框架和历史分期。综合环境变迁与人类历史演变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可初步将东北区域环境史划分为七个阶段。东北区域环境史的研究体系应依照环境史的几个维度进行构建,此外尤其注意作为北方民族活跃之地和边疆的特别之处,着重研究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经济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东北区域环境史研究应以“尽全时空”为目标,在生态语境中以环境史范式开展研究,同时思考宏观的研究体系建构及相关问题,学习和借鉴国外环境史学成果,做好区域环境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这项基础工作,积极推进跨学科的总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区域环境史 生态语境 民族环境史 边疆环境史
下载PDF
知识书写与社会变迁:清代东北方志物产志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安大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7-172,共6页
方志物产志是考察古代、近代知识分子自然知识水平的重要文本。在清末社会变革和知识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方志编修思想也呈现出重大转折。东北方志物产志的知识认知由传统的博物观趋向经世致用,知识内涵由生产经验总结趋向吸收西方科学成... 方志物产志是考察古代、近代知识分子自然知识水平的重要文本。在清末社会变革和知识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方志编修思想也呈现出重大转折。东北方志物产志的知识认知由传统的博物观趋向经世致用,知识内涵由生产经验总结趋向吸收西方科学成果,知识建构由强化满洲统治趋向培养爱国爱乡情怀。文章以清代东北方志物产志为中心,考察清末知识分子的知识转型及所反映出的社会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产志》 东北区域环境史 《东北乡土志》 方志学
下载PDF
近五年来中国环境史史料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东红 《昆明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4-51,共8页
环境史史料研究是环境史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环境史史料研究从环境史史料的理论探索,到各类环境史史料的具体分析,再到断代环境史史料和区域环境史史料研究,无不显示出中国环境史史料研究的学术基础。此外,一些学者对... 环境史史料研究是环境史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环境史史料研究从环境史史料的理论探索,到各类环境史史料的具体分析,再到断代环境史史料和区域环境史史料研究,无不显示出中国环境史史料研究的学术基础。此外,一些学者对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极大提高了环境史相关研究的效率。立足当下,未来中国环境史史料研究的很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境史 区域环境史史料 断代环境史史料 特定类型史料 文献史料
下载PDF
论伪满时期东北“农田生态”的逆向转变
15
作者 王凤杰 姚陈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8-184,共7页
"农田生态"是以农业植物群落和人类农业经济活动为中心连接而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是农田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人力"介入不当,农田生态会发生"逆向"转变。伪满时期日本的强力干预,东北农田生态... "农田生态"是以农业植物群落和人类农业经济活动为中心连接而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是农田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人力"介入不当,农田生态会发生"逆向"转变。伪满时期日本的强力干预,东北农田生态变化巨大,鸦片和水稻等农田作物因与日本需求一致而呈现畸形"增长";大豆、高粱、玉米、粟等农田作物产量及其种植结构因与日本"粮食自给"政策相关或增或减;农田面积和农田劳动力等都随日本殖民统治政策变化而变化。总之,日本竭泽而渔掠夺式干预迫使东北农田生态发生了逆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满时期 东北区域环境史 农田生态 逆向转变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演化历程及范围界定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赵玉明 程立平 +2 位作者 梁亚红 耿鹏旭 王卓理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5-775,共11页
东北黑土区是目前关注较多的话题,但其界定非常混乱。因此,有必要理清东北黑土区的界定及其分类体系。通过对比各种黑土和黑土区数据,对文献中存在的黑土及典型黑土、东北黑土区及东北典型黑土区等概念进行了归纳,并将东北黑土区研究分... 东北黑土区是目前关注较多的话题,但其界定非常混乱。因此,有必要理清东北黑土区的界定及其分类体系。通过对比各种黑土和黑土区数据,对文献中存在的黑土及典型黑土、东北黑土区及东北典型黑土区等概念进行了归纳,并将东北黑土区研究分为黑土演化历程、广义东北黑土区演化历程和狭义东北黑土区演化历程3方面。其中,黑土演化历程包括黑土演化与确立(1978年前)和典型黑土界定(1979年至今)2个阶段,形成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黑土数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査和全国数字化土壤图的典型黑土数据等3套数据。广义东北黑土区演化历程包括暂时数据界定阶段(2002年~2003年)和正式数据界定阶段(2004年~2008年),分别形成广义东北黑土区暂时数据和正式数据。东北典型黑土区演化历程包括2个阶段:东北典型黑土分布区界定阶段(1978年~2006年)和东北典型黑土区(狭义东北黑土区)界定阶段(1992年至今)。前者存在4套代表性数据:松嫩典型黑土(专指黑土)分布区数据、松嫩典型黑土(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区数据、黑吉2省农业区划的东北典型黑土(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分布区数据和WRB(1994)估算的东北典型黑土(厚度225 cm的黑土和草甸土)分布区数据;典型黑土区界定阶段,以松辽委1992数据、黑龙江水保所数据、松辽委2004数据和北师大数据4套数据为代表,它们依次界定了松嫩东部典型黑土区,松嫩典型黑土区,松嫩和呼伦贝尔典型黑土区,松嫩、呼伦贝尔和三江典型黑土区。研究有助于学者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东北黑土区范围和面积数据,对于深化东北黑土区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东北黑土区 东北典型黑土区 演化历程 范围界定 黑土 典型黑土
原文传递
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生态退化时空分异--以富锦市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隋虹均 宋戈 高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77-2291,共15页
耕地生态退化严重威胁黑土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明确其时空分异规律是提高黑土耕地产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命题。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富锦市为研究区,立足于耕地外部扰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胁迫与生态恢复,利用遥感驱动的多源... 耕地生态退化严重威胁黑土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明确其时空分异规律是提高黑土耕地产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命题。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富锦市为研究区,立足于耕地外部扰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胁迫与生态恢复,利用遥感驱动的多源环境胁迫监测模型、改进的CRITIC模型、优化的InVEST模型,明确二者间的作用结果,揭示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生态退化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外源环境胁迫强度整体偏低,呈现出以东部、西部、北部高,中部、南部低为主基调的时空分异格局;(2)研究区耕地内源生态恢复强度高于胁迫强度,表现出以西部—东部—中部梯度衰减的时空分异格局;(3)研究区共有968.12 km~2耕地发生生态退化,展现出以团块状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中部,零星分布在其他区域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明晰了多源环境胁迫/多源生态恢复之间的交互效应,实现了各耕地图斑对多种环境胁迫力和生态恢复力的动态敏感度测算,进一步刻画出了生态退化过程,测度结果与现实耕地利用强度吻合,为准确诊断黑土区耕地生态退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胁迫 生态恢复 耕地生态退化 CRITIC模型 InVEST模型 东北黑土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