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carbon-Generating Model of the Area Covered With Volcanic Rock
1
作者 Guo Zhanqian Zhang Yuwei 《Global Geology》 2000年第2期142-155,共14页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 gas fields shows their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st active tectonic regions. This is not a coincidence but having a scientific reasons. The crustal active regions, refer to the places...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 gas fields shows their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st active tectonic regions. This is not a coincidence but having a scientific reasons. The crustal active regions, refer to the places where the active natural earthquake, volcanic activities, underground water happened, and the areas of the leaking Off of natural gas to the surface of the crust. The magma of volcanic activities brings the organic "kitchen range body" hydrocarbon - generating model and inorganic genetic hydrocarbon to the regions covered by volcanic rock. Underground water brings a catalytic hydrocarbon generating model for organic matter, and the leaking - off of H2 and CO2 contributes a synthetic hydrocarbon - generating model. Volcanic activities bring the assemblage of Source, Reservoir and Seal formed by the sediments and magma the sedimentary basins, and the hydrocarbon - generating system with a "water - volcano" binary structure is formed. All these conditions are favorable and excell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oil & gas fields. The distribution of AInerican oil & gas fields have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nes of Fe, Mn, Cr, Mo, W and V, deposits of Zn, Cu, V, Pb, Al and Hg, and the deposits of fluorite, sulfur, potassium salt, phosphate and halit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ulfate - chloride of river water. The reason why few oil & gas fields discovered in the regions covered by volcanic rock in western America maybe because of the view of "inconsistency between petroleum and volcano". Further more, It’s very difficult to carry out a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in such kinds of regions. This paper examined a few hydrocarbon - generating models (systems) mentioned above and came up with some flesh ideas on the exploration in the areas covered with volcanic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structural system Oil & gas fields HYDROCARBON - generating model Regions COVERED with VOLCANIC rock in western AMERICA
下载PDF
陕北烧变岩水−岩作用的劣化特性 被引量:5
2
作者 胡鑫 孙强 +2 位作者 晏长根 赵春虎 王少飞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4,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陕晋蒙交界地区存在大量煤火高温烘烤形成的烧变岩。与原岩相比,烧变后的岩体结构破碎孔隙发育,在长期水–岩作用下,形成了大量危岩体。以陕北神木大柳塔地区的烧变岩为对象,开展了50次干湿循环试验,测试不同循环次...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陕晋蒙交界地区存在大量煤火高温烘烤形成的烧变岩。与原岩相比,烧变后的岩体结构破碎孔隙发育,在长期水–岩作用下,形成了大量危岩体。以陕北神木大柳塔地区的烧变岩为对象,开展了50次干湿循环试验,测试不同循环次数后烧变岩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探讨不同烧变程度烧变岩劣化特性。结果表明:烧变岩质量、硬度、力学性质下降,表面亮度降低,粗糙度与红黄色度增强;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NMR)测试,烧变岩孔隙体积比例曲线右移,最大孔径扩张;微孔向大孔转化,大孔含量与总孔隙率升高;烧变作用使岩体孔隙发育,且提高了烧变岩的抗侵蚀能力,降低了色度、质量、粗糙度、硬度、力学性质的变化程度。长期水–岩作用可对烧变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孔隙结构造成明显改变,烧变程度与初始孔隙结构能够影响劣化效果。根据研究不同烧变岩的劣化过程,得出加固低烧变程度岩体表面、加固沉积层理与原有裂隙、堵塞高烧变程度岩体孔隙,可降低水−岩作用的侵蚀破坏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变岩 水−岩作用 劣化特性 干湿循环 孔隙结构 陕北地区
下载PDF
前陆盆地勘探领域三个潜在的油气接替区 被引量:12
3
作者 郑民 贾承造 +3 位作者 冯志强 李小地 瞿辉 梁英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3-728,共6页
中国中西部地区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加强前陆盆地新勘探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前陆盆地油气勘探多集中在挤压背斜构造、岩性圈闭、生物礁、披覆背斜、地层圈闭和断块圈闭6类勘探区,其中以挤压背斜构造为主,但其勘探难度越来越大。... 中国中西部地区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加强前陆盆地新勘探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前陆盆地油气勘探多集中在挤压背斜构造、岩性圈闭、生物礁、披覆背斜、地层圈闭和断块圈闭6类勘探区,其中以挤压背斜构造为主,但其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参考近年来全球前陆盆地领域油气勘探重大成果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前陆盆地领域油气勘探新突破的趋势,提出了造山带变质岩推覆体之下的"隐伏层序"、前陆冲断构造的"下盘冲断夹片构造"、前陆坳陷部位深层等三个潜在油气接替区,并预测此三个接替区与前陆坳陷层序具有相同的油气地质条件,有着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造山带变质岩推覆体之下的"隐伏层序"发育有成盆期沉积层序;前陆冲断带"下盘冲断夹片构造"上覆地层封盖性能好、断层涂抹系数高,具有良好的储盖条件;前陆坳陷深层领域提供了优质的储集层、有利烃源岩以及晚期发育的膏岩层或致密泥岩封盖层。勘探实践证实此三个接替区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勘探领域 造山带变质岩 隐伏层序 冲断夹片构造 油气接替区
下载PDF
甘肃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湖相喷流岩物质组分与结构构造 被引量:15
4
作者 郑荣才 文华国 +1 位作者 李云 常海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共18页
甘肃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广泛发育的暗色纹层状细粒岩,以其富含铁白云石、钠长石、重晶石、方沸石、黄铁矿和有机质,局部含有微量萤石、透闪石、石盐和呈碎屑状、浸染状产出的微量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等矿物组分吸引着众... 甘肃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广泛发育的暗色纹层状细粒岩,以其富含铁白云石、钠长石、重晶石、方沸石、黄铁矿和有机质,局部含有微量萤石、透闪石、石盐和呈碎屑状、浸染状产出的微量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等矿物组分吸引着众多沉积地质学家和石油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此类细粒岩的成因与火山活动有关,将其确定为火山物质蚀变作用的产物。通过地质背景、物质组分、岩石结构构造、包裹体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提出此类细粒岩属于新型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可识别出6种热水矿物组合、3种主要结构类型和4种常见的原生沉积构造。6种热水矿物组合包括:Ⅰ钠长石—铁白云石(或铁白云石—钠长石)组合,Ⅱ重晶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Ⅲ石英—重晶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Ⅳ石英—方沸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Ⅴ地开石—铁白云石组合,Ⅵ单一铁白云石组合。3种主要结构类型包括:(1)泥晶—微晶结构,(2)内碎屑结构,(3)石盐假晶结构。4种常见的原生沉积构造包括:ⅰ纹层状和条带状构造,ⅱ网脉状充填构造,ⅲ旋涡状喷管结构,ⅳ同生变形层理结构。在物质组分和岩石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网脉状充填型、水爆型、盆地沉积型和区域扩散型4种喷流岩产状类型,建立了下沟组湖相喷流岩分带性沉积模式,探讨了喷流岩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白烟型”喷流岩 物质组分 岩石结构 沉积模式 下白垩统下沟组 酒西盆地
下载PDF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结构构造的演化规律(PTt-D轨迹) 被引量:1
5
作者 郭震宇 董火根 郭令智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24-430,共7页
根据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中尺度 -显微构造分析及PTt研究 ,建立它们的结构和构造随变质作用 (前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峰期、前角闪岩相和角闪岩相 )有序演化的PTt D轨迹。这一演化主要包括 :在岩石的矿物结构方面从石榴石静态重... 根据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中尺度 -显微构造分析及PTt研究 ,建立它们的结构和构造随变质作用 (前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峰期、前角闪岩相和角闪岩相 )有序演化的PTt D轨迹。这一演化主要包括 :在岩石的矿物结构方面从石榴石静态重结晶结构到柯石英假像及放射状张裂隙构造 ;在岩石组构方面从L >S到L -S和S >L榴辉岩 ;以及在中尺度构造方面发育的D1和D2变形构造。该PTt D轨迹同时可以提供有关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模式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结构构造 PTt-D轨迹 折返
下载PDF
论秦岭造山带的成矿作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杨志华 姜常义 +3 位作者 赵太平 隗合明 张传林 邓亚婷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36-45,共10页
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成矿背景、矿床的时空分布、典型矿床矿田赋存部位、区域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多重岩片控矿理论,构造成矿体系、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类型、矿床区域成矿模式进行了讨论,在对大量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认识... 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成矿背景、矿床的时空分布、典型矿床矿田赋存部位、区域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多重岩片控矿理论,构造成矿体系、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类型、矿床区域成矿模式进行了讨论,在对大量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认识。最后指出秦巴地区进一步寻找大型矿床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地区 造山带 成矿作用 矿床成矿
下载PDF
浙江三界、谷来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谢家莹 兰善先 +3 位作者 张德宝 周茂 赵宇 许乃政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9年第3期181-196,共16页
三界谷来地区主要出露中、新生代火山岩。进行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采用火山活动旋回-火山构造-火山地层-岩相、岩性-体化思路,按照同旋回火山机构或火山喷发区为单元,确定岩石地层单位和填图单元。火山岩划分为九种岩相类... 三界谷来地区主要出露中、新生代火山岩。进行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采用火山活动旋回-火山构造-火山地层-岩相、岩性-体化思路,按照同旋回火山机构或火山喷发区为单元,确定岩石地层单位和填图单元。火山岩划分为九种岩相类型,建立了两个岩相模式和一个三相一体成因模式。根据火山岩浆作用的旋回性及其产物与火山构造形迹时、空、成因一致性原理,将中、新生代火山岩浆作用分为四个火山活动旋回,圈定了相应的火山机构或火山喷发中心,建立了竹田头复活破火山演化模式。新生代玄武岩中发现二辉斜长麻粒岩等深源包体,为研究区域深部地质作用过程提供了证据。侵入岩按岩石谱系单元划分了七个岩石单元一个超单元,将侵入岩-潜火山岩-火山岩作为岩浆作用整体研究,为正确阐明岩浆作用及其演化规律奠定了基础。区域线型构造发育,与环形火山构造组合,形成火山岩区特有的线一环构造格局。中上元古界陈蔡群变质岩划分为上、下两个岩组,探讨了变质岩的原岩性质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火山岩 火山构造 区域地质调查
下载PDF
岩浆岩与变质岩风化壳储集层差异--以阿尔金山山前带东段基岩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欣 谢庆宾 +4 位作者 牛花朋 张永庶 李传龙 宋姝豫 吴志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3-146,共14页
阿尔金山山前带东段基岩风化壳储集层以岩浆岩风化壳和变质岩风化壳为主,为了解2种风化壳储集层的差异,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借助常规测井曲线和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图像识别基岩风化壳结构,对典型井风化壳结构进行划分,绘制连井剖面... 阿尔金山山前带东段基岩风化壳储集层以岩浆岩风化壳和变质岩风化壳为主,为了解2种风化壳储集层的差异,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借助常规测井曲线和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图像识别基岩风化壳结构,对典型井风化壳结构进行划分,绘制连井剖面;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元素能谱测井、常规测井、常量元素测试、氦孔隙度-空气渗透率测试数据等总结2种风化壳储集层在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响应、常规测井、储集空间特征方面的差异,建立岩浆岩和变质岩风化壳储集层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基岩风化壳按风化程度由上至下划分为土壤层、完全风化层、半风化层和未风化层4层结构,为了便于研究又将半风化层细分为半风化层溶蚀带和半风化层崩解带。岩浆岩矿物纵向分布形式差异不大;变质岩由浅到深暗色矿物和黏土矿物含量整体减少。通过SiO2/Al2O3可知,研究区基岩多处于半风化状态,花岗岩SiO2/Al2O3为5.13~6.50,较稳定;变质岩SiO2/Al2O3为3.01~6.53,变化较大。岩浆岩半风化层溶蚀带储集空间类型为裂缝-孔洞型,半风化层崩解带储集空间类型为裂缝型;变质岩半风化层溶蚀带储集空间类型为孔洞型,半风化层崩解带储集空间为孔洞-裂缝型。变质岩半风化层溶蚀带孔隙度为0.413%~8.509%,岩浆岩半风化层溶蚀带孔隙度为0.926%~7.152%;变质岩半风化层崩解带孔隙度为1.367%~5.211%,岩浆岩半风化层崩解带孔隙度为1.429%~8.572%.岩浆岩和变质岩半风化层崩解带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半风化层溶蚀带好。变质岩半风化层溶蚀带是变质岩风化壳储集层最重要的储集层,是稳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半风化层崩解带;岩浆岩半风化层崩解带是岩浆岩风化壳储集层最重要的储集层,其次是半风化层溶蚀带。变质岩风化壳储集层的储集性能优于岩浆岩岩风化壳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 基岩风化壳 储集层 岩浆岩 变质岩 基岩风化壳结构 储集层发育模式
下载PDF
文留地区盐岩的形成及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芮新国 曾显磊 +2 位作者 牛小芳 胡艳浩 陶彬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6期7-9,共3页
为了探讨文留地区盐岩的形成机理 ,分析盐岩与油气的聚集关系 ,归纳总结了文留地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盐岩分布特征 ,利用古生物种群演化和构造发育史理论 ,对文留地区盐岩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结果给出了本区成盐模式的合理解释及其与油... 为了探讨文留地区盐岩的形成机理 ,分析盐岩与油气的聚集关系 ,归纳总结了文留地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盐岩分布特征 ,利用古生物种群演化和构造发育史理论 ,对文留地区盐岩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结果给出了本区成盐模式的合理解释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认为文留地区沙三段盐岩为陆相湖盆深水—半深水成盐模式 ,沙一段盐岩具有干盐湖沉积模式 ;盐岩与油气关系密切 ,在盐间和岩性相变带寻找隐蔽性油气藏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留地区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 盐岩 构造发育史 成盐模式 油气聚集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区域变质岩构造模式 被引量:4
10
作者 方如恒 《辽宁地质》 1994年第1期16-20,共5页
从分析面理的机理人手,在构造变形简单区建立模式,再在构造变形复杂区加以检验与补充,是区域变质岩构造模式建立的途径与依据。基本构造模式为下降阶段的岩石的压扁作用和重结晶作用,流劈理,以及沿x-y面相对位移的晶体变形;上... 从分析面理的机理人手,在构造变形简单区建立模式,再在构造变形复杂区加以检验与补充,是区域变质岩构造模式建立的途径与依据。基本构造模式为下降阶段的岩石的压扁作用和重结晶作用,流劈理,以及沿x-y面相对位移的晶体变形;上升阶段的沿x-y面发生的顺层剪切劈理,片内褶皱,滑脱型韧性剪切带,拉伸线理与线状构造;压缩阶段的沿x-y面发生褶皱,逆冲型韧性剪切带,逆冲断层,以及破劈理、褶破劈理与折劈理,反映了一个造山带在沉降、隆起和褶皱三个时期的变形规律。沉降与隆起,一次抑多次,关系下降阶段变形和上升阶段变形的次数,区域变质岩构造模式依此有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种构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构造模式 构造结构
下载PDF
边台潜山复杂结构井开发技术研究
11
作者 张艺馨 《石化技术》 CAS 2016年第11期182-183,共2页
复杂结构井技术是开发低渗透油藏、难采难动用储量和挖掘剩余油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以边台潜山油藏为背景,研究中首先利用单井裂缝评价及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裂缝地质模型;其次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边台潜山油藏不同井型... 复杂结构井技术是开发低渗透油藏、难采难动用储量和挖掘剩余油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以边台潜山油藏为背景,研究中首先利用单井裂缝评价及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裂缝地质模型;其次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边台潜山油藏不同井型井网的开发效果对比分析,确定了复杂结构井井网井型及参数优化设计,最后提出了边台潜山"三分一整体"的开发新模式,实现了边台潜山近2000万吨难采储量的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潜山 复杂结构井 井网井型 数值模型
下载PDF
含初始损伤的煤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传猛 曹树刚 +2 位作者 李勇 李国栋 杨红运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4-253,共10页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Monte-Carlo理论重构了煤体细观结构单元,假定煤微元强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建立煤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并计算得初始损伤值.结果表明:1)基于门限处理和形态学相结合确定种子点位置的区域生长法,可有效提取煤SEM图像...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Monte-Carlo理论重构了煤体细观结构单元,假定煤微元强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建立煤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并计算得初始损伤值.结果表明:1)基于门限处理和形态学相结合确定种子点位置的区域生长法,可有效提取煤SEM图像的细观结构信息;2)煤细观结构几何参数分别服从特定的统计分布,通过Monte-Carlo法模拟的细观表征体元可较好地描述煤初始损伤情况;3)构建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煤变形破坏全过程,尤其是初始压密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长 细观结构 岩石力学 损伤本构模型 MONTE-CARLO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