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间置观:唐代“道观”的官方化建制与营造
1
作者 蔡林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83,209,210,共16页
历史来看,“道观”被确立为道教庙宇正式名称及建筑形态,主要缘于唐代朝廷政治支持;与之相配合,道教团体积极参与了“道观”的具体设计和营造工作。唐代“道观”建制和营造经历了三个阶段:“武德-贞观”(620—649)为“道观”定名期;“高... 历史来看,“道观”被确立为道教庙宇正式名称及建筑形态,主要缘于唐代朝廷政治支持;与之相配合,道教团体积极参与了“道观”的具体设计和营造工作。唐代“道观”建制和营造经历了三个阶段:“武德-贞观”(620—649)为“道观”定名期;“高宗-武周”(649—705)为“道观”兴建期;“睿宗-玄宗”(705—762)为“道观”圣化期。在此背景下,“道观”的建筑形态及其殿堂陈设,主要体现唐代朝廷的政治神圣化要求;相应地,道教提出了“人间置观”“立观度人”的新教义纲领,并积极配合朝廷营造道观。唐代朝廷与道教团体之间,正是以“道观”为纽带,构建了一种政治与宗教的同盟关系:一方面,唐王朝的政治威权假“道观”而得以树立和巩固;另一方面,道教亦通过“道观”确立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观 道教 人间置观 立观度人
下载PDF
滇南彝族民间信仰的基本形态和特点及影响
2
作者 龙倮贵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8-27,共10页
民间信仰文化是滇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一种保存比较完整、系统的民俗信仰活动的文化体系,是彝族历代先民传承和发展下来的一种古老文明的传统文化体系,也是彝族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信仰观念是“万物有灵”“灵魂... 民间信仰文化是滇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一种保存比较完整、系统的民俗信仰活动的文化体系,是彝族历代先民传承和发展下来的一种古老文明的传统文化体系,也是彝族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信仰观念是“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奉行“灵魂信仰”且“多神信仰”,以祖先信仰为核心,以鬼神信仰为辅,并对其传统农业经济行为、自然生态保护和人生礼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南彝族 民间信仰 形态和特点 影响和作用
下载PDF
TOWARDS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3
作者 Suzannah Linto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2期217-277,共61页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s businessman Henri Dunant. This contribution challenges that narrative for overlooking, or being ignorant of, the way that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the captured enemy fighter. Traces of some of the critical principles about humane treatment that we see in our present law can actually be found in much older societies from outside of Europe. A more accurate and representative way of understanding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can and must be crafted, with the prevailing Euro-centric account balanced with practices, cultures and faiths from elsewhere. The quest to achieve more humane treatment in armed conflict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battle of the intellect. Narratives and conceptualisations that are more inclusive, recognising and appreciating of the ways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are likely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communicating humanitarian ideals. This work adopts a new method of approaching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over time and space. This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uses six cross-cutting themes to facilitate a broade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develop a more sophisticated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theme is how older and indigenous societies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The second focuses on religions of the world, and what they teach or require. The third section examines the matter of martial practices and codes of ethics for combatants in certain societies. The fourth category engages with colonisation and decolonisation, and regulation (or non-regul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of war. Fifth is the issue of modernisation and the impact it has had on armed forces and fighters, including on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The final issue is the shift towards formalised agreements, beginning with the first bilateral agreements and then the multilateral codification exercise that began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nd continues to this day. This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eads into a final chapter, presenting a fresh and holistic view on the evolution of prisoner of war protec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t provides a different way of looking at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starting with this effort at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capture ENEMY fighters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prisoners of war humane treatment slavery ransom exchange killing abuse ancient societies indigenous people Hammurabi's Code religion Christianity islam Hinduism Judaism Buddhism Sikhism martial codes ethical codes cultural norms Japan India West Africa East Africa CRUSADES Western Europe USA Henri Dunant colonisation decolonisation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 Geneva Conventions1949 Additional Protocol Additional Protocol context evolution modemisation codification global understanding new perspective
原文传递
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及其学术贡献 被引量:8
4
作者 段德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4-89,共6页
近三十年来我国宗教哲学的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与我国宗教哲学界宽松、自由的学术争鸣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密切相关。作者在对这一争论的过程作出历史追溯的基础上... 近三十年来我国宗教哲学的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与我国宗教哲学界宽松、自由的学术争鸣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密切相关。作者在对这一争论的过程作出历史追溯的基础上,强调和论述了这一争论对我国宗教哲学研究的巨大解放作用和重要的学术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鸦片 宗教哲学 本本主义
下载PDF
甘南藏族自治州宗教民俗中的养生健身文化审视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润平 张淑民 任涵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16,共4页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及实地访谈,调查了甘南藏族民俗宗教活动中的养生健身成分,发现其健身功能较强,并大多形成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开展广泛、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这些健身行为是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传统体育 民俗 宗教 养生健身 甘肃省 少数民族
下载PDF
中国大陆近30年来的宗教哲学之争及其学术贡献 被引量:6
6
作者 段德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2,共6页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中国宗教哲学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的30年。这不仅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外部大环境,而且还直接得益于中国宗教哲学界的学术小环境,得益于中国宗教哲学界内部自由、宽松的学术气氛和百家争鸣的态势。近30来,中国宗教哲...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中国宗教哲学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的30年。这不仅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外部大环境,而且还直接得益于中国宗教哲学界的学术小环境,得益于中国宗教哲学界内部自由、宽松的学术气氛和百家争鸣的态势。近30来,中国宗教哲学领域的论争虽然比较频繁,但对中国宗教哲学研究真正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则主要是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儒教是否宗教"之争以及"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之争。我们应在对这三次宗教哲学之争作出具体考察的基础上,对其在中国当代宗教哲学发展史上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作比较深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宗教哲学 鸦片论 儒学 本体论
下载PDF
佤族原始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宝康 周家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49-52,共4页
佤族的原始宗教与其传统的伦理道德有着密切关系,伦理道德中的不少内容都是由原始宗教中的信仰、禁忌所构成,伦理道德的维系和传承也大多由原始宗教中的神秘力量来控制。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今天,处理好佤族... 佤族的原始宗教与其传统的伦理道德有着密切关系,伦理道德中的不少内容都是由原始宗教中的信仰、禁忌所构成,伦理道德的维系和传承也大多由原始宗教中的神秘力量来控制。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今天,处理好佤族原始宗教与建设现代伦理道德的关系,对弘扬佤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佤族 原始宗教 伦理道德
下载PDF
云南怒江傈僳族宗教信仰对其传统医药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左媛媛 陈普 郑进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46,共3页
聚居于我国滇西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主要信仰两种宗教,一是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二是西方传教士于18世纪传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宗教信仰渗透于傈僳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传统文化的各个部分影响深刻,从宗教信仰的特征入手,分... 聚居于我国滇西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主要信仰两种宗教,一是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二是西方传教士于18世纪传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宗教信仰渗透于傈僳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传统文化的各个部分影响深刻,从宗教信仰的特征入手,分析其对傈僳族传统医药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以对这一古老民族的医药文化进行发掘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傈僳族 宗教 民族医药
下载PDF
“宗教鸦片论”,还是“宗教社会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新论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向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5-8,共4页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为当代中国人理解宗教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如果我们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宗教鸦片论"进行一番重新的认识与讨论,我们则可以发现,马克思提出的"宗教是鸦片"的观点,其真实的意义则是在于强调宗...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为当代中国人理解宗教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如果我们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宗教鸦片论"进行一番重新的认识与讨论,我们则可以发现,马克思提出的"宗教是鸦片"的观点,其真实的意义则是在于强调宗教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宗教社会论"。它说明,宗教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迁,随着社会问题的改变而改变。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得以科学实践的基本主题,其目的应是把宗教信仰转换为宗教的社会服务和信仰的社会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鸦片论 宗教社会论 执政党 无神论 有神论
下载PDF
水上社会的道德与秩序——太湖大船渔民民间宗教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94,共10页
江南地区的宗教复兴(或创新)和多样性的研究令人瞩目,而处于江南水上社会的渔民民间信仰同样值得关注。通过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和历史文献的梳理发现,传统时代里太湖渔民的民间宗教信仰集庙宇和神灵为中心的信仰空间、共同的祭祀、娱乐活... 江南地区的宗教复兴(或创新)和多样性的研究令人瞩目,而处于江南水上社会的渔民民间信仰同样值得关注。通过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和历史文献的梳理发现,传统时代里太湖渔民的民间宗教信仰集庙宇和神灵为中心的信仰空间、共同的祭祀、娱乐活动等于一体。这种传承不仅能够把人们凝聚在一起,造就强有力的社区凝聚力,使人们获得归宿感,而且还从道德和秩序的层面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人们从中又能够利用超自然的因素来解释和启迪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渔民 民间宗教 水上人 民间信仰 疍民
下载PDF
论蒙古族舞蹈的宗教渊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徐英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40,共6页
蒙古族舞蹈本身具有深厚的宗教意蕴,正是蒙古族人民心灵深处那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折射和独白,而这种意蕴由于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的天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使得许多与宗教有关的蒙古族舞蹈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渐渐淡化为民间舞蹈。
关键词 蒙古族 舞蹈艺术 宗教 传播
下载PDF
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略谈藏族苯教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被引量:17
12
作者 拉巴次仁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6-80,122,共6页
苯教是藏族本土宗教,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尽管佛教在青藏高原的传入给苯教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还是凭借极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研究苯教文化对藏族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民风民俗的研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文章对藏族先民的原始... 苯教是藏族本土宗教,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尽管佛教在青藏高原的传入给苯教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还是凭借极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研究苯教文化对藏族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民风民俗的研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文章对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及特征、拥仲苯教的形成及教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藏族原始苯教属自然宗教类“,万物有灵”及“以人为中心”思想是原始苯教的两大特点;拥仲苯教是由顿巴辛绕在藏族原始苯教的思想基础上,对其祭祀内容、祭祀方式、祭品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并加以理论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苯教 拥仲苯教 万物有灵 以人为中心 苯教九乘
下载PDF
老挝北部Lanten人的学校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袁同凯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58,共5页
影响老挝Lanten儿童学业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上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处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这些弱势群体儿童的学业成功。从本研究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吸食鸦片及Lanten家长对学校教... 影响老挝Lanten儿童学业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上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处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这些弱势群体儿童的学业成功。从本研究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吸食鸦片及Lanten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冷漠态度是造成Lanten儿童学业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Lanten人 学业成绩 鸦片 教育态度
下载PDF
观音信仰与中国少数民族 被引量:3
14
作者 邢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8-124,共7页
观音信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在汉族地区 ,也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传播。观音崇拜对藏族、白族及古代契丹族均产生很深的影响 ,中国少数民族接受了观音 。
关键词 《梵像卷》 观音信仰 藏族 白族 契丹族 少数民族 藏传佛教 《契丹国志·经异录》
下载PDF
纳西族与古羌人渊源关系的又一证据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心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4-89,共6页
纳西族与羌族原始宗教祭司及祖师的称呼、有关传说以及所使用法器相同或相似,说明两个 民族原始宗教都源于古羌人原始宗教,这从一个方面证明纳两族与古羌人确有渊源关系。
关键词 纳西族族源 古羌人 原始宗教
下载PDF
老龄化背景下对宗教临终关怀需求的解读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旭 陈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23-27,共5页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发展过程,临终关怀又被称为安宁医护,或善终服务。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维持作为人的尊严是临终关怀的根本意义所在,全球癌症发病率的持续升高和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促使了现代临终关怀的...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发展过程,临终关怀又被称为安宁医护,或善终服务。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维持作为人的尊严是临终关怀的根本意义所在,全球癌症发病率的持续升高和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促使了现代临终关怀的产生。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群多元临终关怀需求大量增加,部分老人选择借助对宗教的信仰解除对死亡的恐惧,达到自己及亲属精神上的宁静与平和。通过对宗教临终关怀的解读,可以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多元精神需求,是对我国构建和完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有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群 临终关怀 宗教
下载PDF
“人的宗教”与“公民宗教”的契合——一种有关卢梭宗教观的政治伦理解读思路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敬巍 刘鸿鹤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1期67-71,141,共5页
卢梭的宗教观在其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针对西方思想家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相对绝对化的评判,卢梭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只有当一种宗教作为个人情感行为、自由地确立上帝的至上权威,并且又能够激发人们出于对公民职责和社会道德... 卢梭的宗教观在其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针对西方思想家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相对绝对化的评判,卢梭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只有当一种宗教作为个人情感行为、自由地确立上帝的至上权威,并且又能够激发人们出于对公民职责和社会道德的遵从形成对政治体的整体向心力的前提下,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宗教"才得以达成。卢梭的宗教观,在政治哲学的框架内为宗教重新找回了位置,是其政治哲学理论在宗教领域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宗教 公民宗教 契合 政治 卢梭宗教观
下载PDF
“神道设教”说考释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郑万耕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7-52,共6页
“神道设教”学说滥觞于远古时代,殷周之际人们开始对宗教祭祀的教化功能进行思考,至春秋时代逐渐酝酿成熟,战国时期方提出了“神道设教”这一命题,从而消解了敬天尊祖的传统宗教与自然哲学的紧张。它具有陶冶百姓,凝聚人心,纯洁风俗,... “神道设教”学说滥觞于远古时代,殷周之际人们开始对宗教祭祀的教化功能进行思考,至春秋时代逐渐酝酿成熟,战国时期方提出了“神道设教”这一命题,从而消解了敬天尊祖的传统宗教与自然哲学的紧张。它具有陶冶百姓,凝聚人心,纯洁风俗,稳定秩序,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神道设教 宗法等级制 宗教
下载PDF
景颇族史诗神话中的民族认同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叶 徐祖祥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44-46,15,共3页
景颇族史诗神话对景颇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景颇族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之一。景颇族史诗神话所包含的共同的族源神话、集体记忆、宗教、生活习俗等都是民族认同的基础要素。
关键词 景颇族 史诗神话 宗教 民族认同
下载PDF
桂中壮族民间师公教派的基本信条和教义述论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树喆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54-59,共6页
唱本和科书是桂中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精神核心 ,是其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 ,也是壮族民间师公教观念的概括展示。这些唱本和科书大体可分为师唱本、圣唱本、杂唱本和科仪本四大类。从表面上看 ,它们上及释迦老庄 ,中述佛陀神仙 ,下达众生符... 唱本和科书是桂中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精神核心 ,是其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 ,也是壮族民间师公教观念的概括展示。这些唱本和科书大体可分为师唱本、圣唱本、杂唱本和科仪本四大类。从表面上看 ,它们上及释迦老庄 ,中述佛陀神仙 ,下达众生符 ,其佛理仙论、菩萨神仙系统、佛法道术、斋醮科仪、宗派源流等 ,纷繁复杂 ,宛如一个臃肿的混血儿 ,但庞杂中也还是可以追寻其如下基本信条和教义 :(一 )善恶因果报应说 ;(二 )天庭地府与仙境说 ;(三 )人生皆苦易罪说 ;(四 )重孝说 ;(五 )多神崇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师公教 唱本 科书 信条 教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