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论视阈下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探赜
1
作者 张春和 韩绍杉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0-26,共7页
系统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在系统论的视域下,实现一体化建设目标是发挥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从系统论的全局性、整体性思维方法出发,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实现不同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 系统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在系统论的视域下,实现一体化建设目标是发挥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从系统论的全局性、整体性思维方法出发,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实现不同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横向协同,又要关注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当前,针对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挑战和困惑,遵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阶段性、递进式发展特性,理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点—线—面”,实现其在“道—术—器”三个维度上的有机结合,能有效统筹各学段的“课程思政”,从而在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 一体化 立德树人
下载PDF
《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思政融入方式教学评价
2
作者 刘甲斌 王雪妮 刘媛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7期186-187,190,共3页
通过介绍建设《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思政”案例,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分别采用显性融入方法和隐性融入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完成各知识点教学任务后,通过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汇总调查结果,对比... 通过介绍建设《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思政”案例,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分别采用显性融入方法和隐性融入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完成各知识点教学任务后,通过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汇总调查结果,对比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内涵要义的接受程度,发现“课程思政”元素采用显性融入方式的效果明显优于隐性融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 问卷调查 教学评价
下载PDF
基于“三全育人”的《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3
作者 刘甲斌 王雪妮 李鹏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286-288,共3页
通过介绍将“课程思政”内涵要义融入到《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中,通过两个教学案例讲解如何将“课程思政”运用到“三全育人”之中,从专业课教师的视角理解“三全育人”的概念,并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三全育人”教学实践... 通过介绍将“课程思政”内涵要义融入到《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中,通过两个教学案例讲解如何将“课程思政”运用到“三全育人”之中,从专业课教师的视角理解“三全育人”的概念,并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三全育人”教学实践中,以期提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为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与“三全育人”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三全育人 化工设备 立德树人 思政教育 教学设计
下载PDF
基于课程思政的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
4
作者 闫伊默 王畅畅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新闻院系全媒体人才培养面临复杂时代和媒介技术的双重挑战。以课程思政引领全媒体人才培养,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和弘扬人文精神。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优化课...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新闻院系全媒体人才培养面临复杂时代和媒介技术的双重挑战。以课程思政引领全媒体人才培养,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和弘扬人文精神。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重构话语体系和恪守新闻伦理等路径,培养“让党放心和让人民满意”的全媒体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全媒体人才 党性原则 立德树人
下载PDF
教育质性研究概念框架的本土探索--以一项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互动的研究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陈向明 曲霞 张玉荣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0,28,共9页
质性研究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为了揭示研究现象的深层机理,研究者在设计阶段需要构建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实地资料的不断丰富,对这个框架进行修改。文章讨论的... 质性研究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为了揭示研究现象的深层机理,研究者在设计阶段需要构建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实地资料的不断丰富,对这个框架进行修改。文章讨论的就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意义世界以及与相关理论互动,逐步生成并不断完善概念框架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文章借助研究者自己一项有关师范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互动的研究来说明这个问题。该概念框架经由借鉴西方行动科学理论和互动仪式链理论,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礼"的观念,最后到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理论——其演化过程不仅充分体现了质性研究循环往复、逐步聚焦的动态生成特征,而且凸显了作为中国研究者的本土诉求。在这个一波三折的探询过程中,研究者也一步步深入地逼近了研究现象的真实状态和文化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性研究概念框架 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互动 行动科学理论 互动仪式链理论 仁与礼 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理论
下载PDF
从孔孟仁学到民主仁学——儒学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光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18-25,共8页
从思想史的演变轨迹看 ,儒学自问世以来经历了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近现代儒学和当代新儒学等六种型态变化。但其基本思想模式可归纳为三种理论型态 :一为“传统型的古代儒学” ;二为“应对型的近现代新儒学” ;三... 从思想史的演变轨迹看 ,儒学自问世以来经历了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近现代儒学和当代新儒学等六种型态变化。但其基本思想模式可归纳为三种理论型态 :一为“传统型的古代儒学” ;二为“应对型的近现代新儒学” ;三为“变革型的后现代新儒学”。这种新儒学从民主化、多元化、知识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出发寻求儒学的定位 ,它既非“中体西用” ,亦非“西体中用” ,而是“新体新用”的革新儒学 ,其思想模式 ,可以概括为“民主仁爱为体 ,科技法制为用”的民主仁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本礼用" 维新仁学 道德人文主义 民主仁学 孔子 孟子 经学 理学 实学 儒学
下载PDF
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林贤明 《高教学刊》 2020年第3期191-193,共3页
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驱动下,“课程思政”应时而生,顺势而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成“育人”和“育才”的辨证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蕴含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意蕴,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 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驱动下,“课程思政”应时而生,顺势而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成“育人”和“育才”的辨证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蕴含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意蕴,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趋势的深刻研判,有科学的内在机理,以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为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下载PDF
以“立德树人”推动思政一体化建设 被引量:2
8
作者 魏国力 王娜 李铁铮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69-75,共7页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是一个关系着中国的教育质量、中国未来社会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工程,这个工程能够顺利运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核心,即是对“立德树人”的解读和落实。“立德”是要立智仁勇三达徳,“树人”是要培育全...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是一个关系着中国的教育质量、中国未来社会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工程,这个工程能够顺利运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核心,即是对“立德树人”的解读和落实。“立德”是要立智仁勇三达徳,“树人”是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促使学生成为有价值理想和政治素养的合格接班人。把“立德树人”的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思政一体化的建设和思政任务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一体化 立德树人 解析 落地
下载PDF
论李宗仁与抗战初期的安徽政局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圣亮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5-150,共6页
李宗仁及其新桂系势力,趁全国抗战之机入主安徽。为了巩固地方统治,顺应抗战形势需要,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较开明的政治改革和施政措施。诸如:提倡民主化建设,积极任用抗日进步人士;健全基层政权,反对和惩治官吏腐败;开展民众动员,维持国... 李宗仁及其新桂系势力,趁全国抗战之机入主安徽。为了巩固地方统治,顺应抗战形势需要,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较开明的政治改革和施政措施。诸如:提倡民主化建设,积极任用抗日进步人士;健全基层政权,反对和惩治官吏腐败;开展民众动员,维持国共统一战线,等等。为抗战初期安徽敌后群众性抗日运动的兴起,以及大别山地区的持久抗战,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宗仁 新桂系 抗战初期 安徽政局
下载PDF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多重进路
10
作者 朱承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10-13,共4页
围绕着如何实现儒家三代之治理想政治以及如何达到至善社会的问题,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展开了多重进路的思考。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路是既重视仁、又重视礼,既重视收拾人心,也重视重建秩序;孟子则侧重于内在之仁,将政治内向... 围绕着如何实现儒家三代之治理想政治以及如何达到至善社会的问题,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展开了多重进路的思考。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路是既重视仁、又重视礼,既重视收拾人心,也重视重建秩序;孟子则侧重于内在之仁,将政治内向化,用政治主体内心的道德意识(仁心)来解释政治事务并强调仁心对于政治事务的无可替代性;荀子主张泛礼化的政治,用礼来解释政治活动,强调礼的规范对于政治的意义,将政治与儒家礼学典制结合起来,以此来保证政治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政治哲学
下载PDF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红霞 戴肖南 +1 位作者 郭丽 吕爱杰 《云南化工》 CAS 2021年第10期152-153,156,共3页
在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以职业操守和科创精神为主要思政方向。坚持贯彻"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优化课程实施方案,从学习者的角度构建课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课程育人效果,有效落实立德树... 在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以职业操守和科创精神为主要思政方向。坚持贯彻"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优化课程实施方案,从学习者的角度构建课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课程育人效果,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专业基础课 立德树人
下载PDF
茶叶传入西藏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国栋 李许桂 石确次仁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47,共10页
学界对于茶叶传入西藏的时间以及相关人物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争论,目前主要存在7种观点。现代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茶叶传入西藏的时间证据,也就是距今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文成公主与茶叶的关系、《西藏政教史鉴》的记述与其中的... 学界对于茶叶传入西藏的时间以及相关人物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争论,目前主要存在7种观点。现代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茶叶传入西藏的时间证据,也就是距今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文成公主与茶叶的关系、《西藏政教史鉴》的记述与其中的记载是研究者和读者长期关注的问题。目前史书文献中并没有发现关于文成公主将茶叶带入西藏的确切记载,两种版本的《西藏政教史鉴》以及不同学者对其进行的不同注释和考证一直困扰着研究者和读者。故我们应以正确的历史观理解文成公主与茶叶的关系,在理解茶叶传入西藏问题上,应更加关注其中蕴涵的历史、社会文化内容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文成公主 《西藏政教史鉴》 刘立千 任乃强
下载PDF
从情到仁:孔子的“过程人情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云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59,共15页
从伦理学与社会学的过程视角看,孔子和儒家的人情观是一种“情本体”或“仁本体”的“过程人情观”,即从自然人情到仁爱之情的道德转化观。人情转化的方式、路径、过程与目标要放到“人—伦—礼—天”的儒家思想主体框架中才能被完整理... 从伦理学与社会学的过程视角看,孔子和儒家的人情观是一种“情本体”或“仁本体”的“过程人情观”,即从自然人情到仁爱之情的道德转化观。人情转化的方式、路径、过程与目标要放到“人—伦—礼—天”的儒家思想主体框架中才能被完整理解。它以自然人情/人性为起点,以天地万物为极致,以君子圣人为表率,通过角色、人伦和礼仪的日常实践,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和宇宙连成一体,并用“情为理/礼本”“情理和谐”的理想方式展现出来。以“亲子之爱”或“慈孝之情”为本源的人情/仁爱实践体系,集中表达了这种自然人情的道德实现逻辑及其内在的运行张力。从情到仁、释仁归情,透过人情与仁爱的互通和互释,人→仁情在“人—伦—礼—天”的运行框架中的枢纽位置与秩序意义得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情 仁爱 君子 成人 人—伦—礼—天 慈孝一体 情仁互释 过程视角
下载PDF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简论鲁迅的父子观
14
作者 金怡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37-41,共5页
鲁迅认为要改变国弱民愚的现状、实现思想的启蒙,就必须先从家庭关系着手,改变腐朽的传统父子观,建立起符合时代、适合人性的新型父子观。在现实生活中鲁迅亲身践行着自己所倡导的新型父子观。鲁迅对于父子观的高度关注皆基于他对国人... 鲁迅认为要改变国弱民愚的现状、实现思想的启蒙,就必须先从家庭关系着手,改变腐朽的传统父子观,建立起符合时代、适合人性的新型父子观。在现实生活中鲁迅亲身践行着自己所倡导的新型父子观。鲁迅对于父子观的高度关注皆基于他对国人人格的独立、人性的自由、中国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深挚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有恩 幼者本位 以爱代恩 立人
下载PDF
《左传》中的“仁”
15
作者 赵金刚 《宜宾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29-33,共5页
《左传》关于"仁"的论述有自身的含义和特点,其中"仁"出现不多的情况反映出春秋早期"仁"尚未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左传》作为史籍文本,具有明显的"政治德性"特点,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否认"... 《左传》关于"仁"的论述有自身的含义和特点,其中"仁"出现不多的情况反映出春秋早期"仁"尚未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左传》作为史籍文本,具有明显的"政治德性"特点,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否认"爱"是"仁"的本义。《左传》把"仁"与"礼"、"三达德"和"五常"联系在一起,丰富了"仁"的内容,为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 政治德性 “礼”
下载PDF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晓 张兴旺 《林区教学》 2022年第9期17-20,共4页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是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在基于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完备的德育体系。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蕴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品德意志、理想信念、品德行为等因素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的契合点,具有...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是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在基于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完备的德育体系。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蕴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品德意志、理想信念、品德行为等因素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的契合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继承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推动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完善育人体系,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人性论 立德树人 理想信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