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孔孟的教化思想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5,共5页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教化思想成形于孔子、孟子,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两千...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教化思想成形于孔子、孟子,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两千多年来道德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而且,随着西汉以来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的道德教化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来的整个中国社会。孔孟所开创的儒家教化思想的许多方面,对于当今的社会教育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对和谐社会方略的实施及其有效运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教化 德教 礼教 明人伦
下载PDF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解释学命题的考察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承贵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4,共5页
"知人论世"命题隐含了诸多解释学话题。首先它提出了文本、作者、时世三个基本概念;其次对这三个概念在解释中的作用做了初步区分;揭示了文本、身处、时世对于解释的特殊作用及其有限性;主张对此(文本、身处、时世)三个方面... "知人论世"命题隐含了诸多解释学话题。首先它提出了文本、作者、时世三个基本概念;其次对这三个概念在解释中的作用做了初步区分;揭示了文本、身处、时世对于解释的特殊作用及其有限性;主张对此(文本、身处、时世)三个方面同时进行解释才可能获得整全的结论;隐含了怎样处理解释过程中文本与作者、文本与时世的关系等问题。因而这个命题在中国解释学史上具有特殊而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诵诗书 知人 论世 解释学命题 考察
下载PDF
因袭与善创:王国维的“知人论世”思想与批评实践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朱维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6-113,155,共9页
在理论层面,王国维通过重新阐释"知人论世"使其从经学层面的论述走向诗学层面的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解诗步骤。在文学批评实践层面,王国维在延续传统"人格"说的同时,通过使用心理学概念纵向挖掘"人"的深... 在理论层面,王国维通过重新阐释"知人论世"使其从经学层面的论述走向诗学层面的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解诗步骤。在文学批评实践层面,王国维在延续传统"人格"说的同时,通过使用心理学概念纵向挖掘"人"的深度,使"人"从经学中剥离出来;通过将地域与作家联系起来考察拓展了"世"的广度,并在地域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让地域特色服务于文学分析,提出了新的见解。虽然王国维由于坚持"人格"说而使有些结论失之偏颇,但是他的研究思路仍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知人论世” 因袭 善创
下载PDF
论中国人伦文化的德育本质 被引量:1
4
作者 宋五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3-235,共3页
中国人伦文化以"人之为人,别于禽兽"作为先天预设,拟亲化过程使人伦秩序外推、拓展,并作为后天的社会关系范式而具有"伦理"与"道德"相统一的本质。人伦关系与人伦结构的认知、人伦原理与行为规范体系的... 中国人伦文化以"人之为人,别于禽兽"作为先天预设,拟亲化过程使人伦秩序外推、拓展,并作为后天的社会关系范式而具有"伦理"与"道德"相统一的本质。人伦关系与人伦结构的认知、人伦原理与行为规范体系的构建和个体德性的建立与示范过程,揭示了"伦序"与"人理"相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本体"与"本质"相统一的德育本质。中国人伦文化传统的德育本质及其功能,在当今的德育实践与建设中仍有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伦文化 德育本质 形而上与形而下 本体与本质
下载PDF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罗杰·弗莱艺术批评与中国传统批评的相通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8-106,共9页
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具有宽广的全球视野。他将批评视为基于生命体验的心灵对话,强调在深入了解艺术创作者的性情与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以批评家之情志领悟作家作品之情志,以揭示作品之意味。其艺术批评特性与中国传统批评的“... 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具有宽广的全球视野。他将批评视为基于生命体验的心灵对话,强调在深入了解艺术创作者的性情与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以批评家之情志领悟作家作品之情志,以揭示作品之意味。其艺术批评特性与中国传统批评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相通,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对中国艺术和欧洲艺术的批评中。弗莱艺术批评的价值在于,不仅将狄德罗的文学性艺术批评、罗斯金的道德性艺术评判和瓦特·佩特的印象式批评推进到审美批评层面,而且努力推进古今艺术与世界艺术的互鉴。剖析其批评特性与价值,有益于我们反思文艺批评的本质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杰·弗莱 艺术批评 中国传统批评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下载PDF
《广绝交论》作意新探——兼论梁初荆州雍州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 被引量:2
6
作者 邵春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2期15-18,共4页
刘峻《广绝交论》明指到洽兄弟,实指梁武帝萧衍。萧衍齐末在雍州起兵,与荆州萧颖胄集团结成联盟,取得灭齐之战的胜利。然而荆雍两大集团间始终存在矛盾。天监三年,曹景宗等坐视原属荆州集团的司州刺史蔡道恭被围而不救,致使蔡于城中病... 刘峻《广绝交论》明指到洽兄弟,实指梁武帝萧衍。萧衍齐末在雍州起兵,与荆州萧颖胄集团结成联盟,取得灭齐之战的胜利。然而荆雍两大集团间始终存在矛盾。天监三年,曹景宗等坐视原属荆州集团的司州刺史蔡道恭被围而不救,致使蔡于城中病死、司州陷落,便是这一矛盾的表现。刘峻因为得罪萧衍而仕途受阻,对萧衍衔怨很深,于是作此文暗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绝交论》 任昉 萧衍
下载PDF
走出人伦道德的世界——近代中国权利文化生长的思想根源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明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6期9-17,共9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 ,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 ,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 ,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 ,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存在 ,进而走出了传统儒学关于人性之善与恶的纷争 ,主张性无善恶之分别的自然人性论 ,强调了人性中“智”的重要性 ,由此而对以个体本位主义为价值诉求的新人格作了建设性的探究 ,为近代“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伦 人性 天理 人欲 人格
下载PDF
“友道”的精神呈现——孟子“知人论世”说的新探讨
8
作者 赵新 梁卫华 《殷都学刊》 2009年第4期45-52,共8页
孟子"知人论世"说蕴含着深广的文化元素和思想底蕴,充分彰显了先秦文化中的"友道"精神。通过对孟子"知人论世"的论析,可以看出孟子处理诗学问题的具体理论和操作方法既沿袭了先秦文化系统内部的历史性与... 孟子"知人论世"说蕴含着深广的文化元素和思想底蕴,充分彰显了先秦文化中的"友道"精神。通过对孟子"知人论世"的论析,可以看出孟子处理诗学问题的具体理论和操作方法既沿袭了先秦文化系统内部的历史性与脉络性,又与个人的学术理念,特别是与其"性善说"密切相关,从而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问题域和独创性。这也说明今人以纯文学化的"诗学"观念去解读"经学化"的诗学关键词,往往淡忘或遮蔽了这些诗学观念里面所蕴涵的丰厚的思想资源,故此应该将两大阐释进路(纯诗学进路、经学化进路)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这将是一种既富于历史厚重感又极具现代性色泽的阐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诗学 “友道”精神 知人论世
下载PDF
《伤寒论》教学现状与体验式教学法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守中 徐凤凯 +3 位作者 温成平 胡正刚 沈祥峰 曹灵勇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14-416,共3页
[目的]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好《伤寒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中医临证思维能力。[方法]分析《伤寒论》的教学现状,发现其不足之处,以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级何任班为研究对象,构建并实践体验式教学法,即原文诵读使... [目的]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好《伤寒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中医临证思维能力。[方法]分析《伤寒论》的教学现状,发现其不足之处,以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级何任班为研究对象,构建并实践体验式教学法,即原文诵读使学生熟悉原文,以奠定基础;课堂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方证机法;跟诊体验感受临证疗效,激发兴趣,使其掌握仲景病脉证治、理法方药诊疗体系。[结果]有限的教学时间在课堂外得以延长;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了临床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此种教学方案主要适用于小班化教学。[结论]体验式教学法在《伤寒论》的小班化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教学改革 体验式教学法 何任班
下载PDF
孟子文学观的理论透视
10
作者 兰和群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第5期74-75,共2页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和“知言养气”的创作理念。“知人论世”说,即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强调作品产生的时代、作家的经历。“知言养气”说,即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孟子 文学观 知人论世 知言养气 理论透视
下载PDF
目的论观照下的《论语》中“仁”和“礼”的英译——基于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丹 贾德江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95-98,共4页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现在流传着不少译本。文章以理雅格和辜鸿铭的两个《论语》译本为依据,选取译本中"仁"和"礼"两个核心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旨在揭示翻译...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现在流传着不少译本。文章以理雅格和辜鸿铭的两个《论语》译本为依据,选取译本中"仁"和"礼"两个核心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旨在揭示翻译目的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翻译目的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译文,翻译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译文语言表达的选择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仁” “礼” 翻译目的 语言选择
下载PDF
钟嵘《诗品》与“知人论世”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方 葛刚岩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19-22,共4页
"知人论世"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批评方法,它作为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不断流传和发展,在中国古代许多文论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批评方法的运用,钟嵘《诗品》也不例外。本文结合"知人论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发展状... "知人论世"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批评方法,它作为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不断流传和发展,在中国古代许多文论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批评方法的运用,钟嵘《诗品》也不例外。本文结合"知人论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发展状况,从诗歌发生、诗歌本质、诗歌风格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钟嵘对这一批评方法的应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嵘 诗品 知人论世 批评方法
下载PDF
从“断章取义”到“以意逆志”——孟子复原式解释理论的产生与演变 被引量:7
13
作者 蔡宗齐 金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50,共7页
孟子"以意逆志"说历来被公认为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解释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尽管学界深谙这一理论的历史意义,却很少有人关注过先前观诗传统对它的影响,后来《毛诗序》对它的彻底改造亦研究不多,正是这些忽略阻碍了我们对其... 孟子"以意逆志"说历来被公认为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解释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尽管学界深谙这一理论的历史意义,却很少有人关注过先前观诗传统对它的影响,后来《毛诗序》对它的彻底改造亦研究不多,正是这些忽略阻碍了我们对其起源及演变的认识。到底是什么样的天才灵感使得孟子将一种倾听理解赋诗或引诗的方法转化成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复原式解释理论呢?汉代及以后的注《诗》、评《诗》家是怎样对这一理论加以运用的呢?文章力图对这两个重要问题作出粗浅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断章取义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文学解释理论 《毛诗序》
下载PDF
佛耶二教在谭嗣同《仁学》“天”概念重构中的作用
14
作者 张晓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5-131,183,共8页
谭嗣同的《仁学》是中外各种思想传统综合影响的产物,《仁学》中基本概念的建构,无不反映出这种混杂性影响。例如,《仁学》中“天”的概念,既有传统儒家的思想因素,又受到基督教和佛教的深刻影响。谭嗣同借助于基督教的“天”概念,对传... 谭嗣同的《仁学》是中外各种思想传统综合影响的产物,《仁学》中基本概念的建构,无不反映出这种混杂性影响。例如,《仁学》中“天”的概念,既有传统儒家的思想因素,又受到基督教和佛教的深刻影响。谭嗣同借助于基督教的“天”概念,对传统儒家作为人伦依据的义理之天概念进行了重构,将其改造为形上原理,并用之来论证政治、伦理、社会平等。基督教之“天”有实体上帝的含义,《仁学》对之进行了去实体化,在这个过程中,佛教《成唯识论》破天之法执的思想发挥了直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谭嗣同 《仁学》 基督教 “天”
下载PDF
从情到仁:孔子的“过程人情观”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云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59,共15页
从伦理学与社会学的过程视角看,孔子和儒家的人情观是一种“情本体”或“仁本体”的“过程人情观”,即从自然人情到仁爱之情的道德转化观。人情转化的方式、路径、过程与目标要放到“人—伦—礼—天”的儒家思想主体框架中才能被完整理... 从伦理学与社会学的过程视角看,孔子和儒家的人情观是一种“情本体”或“仁本体”的“过程人情观”,即从自然人情到仁爱之情的道德转化观。人情转化的方式、路径、过程与目标要放到“人—伦—礼—天”的儒家思想主体框架中才能被完整理解。它以自然人情/人性为起点,以天地万物为极致,以君子圣人为表率,通过角色、人伦和礼仪的日常实践,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和宇宙连成一体,并用“情为理/礼本”“情理和谐”的理想方式展现出来。以“亲子之爱”或“慈孝之情”为本源的人情/仁爱实践体系,集中表达了这种自然人情的道德实现逻辑及其内在的运行张力。从情到仁、释仁归情,透过人情与仁爱的互通和互释,人→仁情在“人—伦—礼—天”的运行框架中的枢纽位置与秩序意义得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情 仁爱 君子 成人 人—伦—礼—天 慈孝一体 情仁互释 过程视角
下载PDF
从“知人论世”看潘岳的人品及文品
16
作者 谢伟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4-16,共3页
"知人论世"是孟子重要的诗学理论,要求我们在阅读作家作品的时候既要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还要关注作家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文章试以"知人论世"说作为理论指导并结合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第六首对历史上备... "知人论世"是孟子重要的诗学理论,要求我们在阅读作家作品的时候既要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还要关注作家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文章试以"知人论世"说作为理论指导并结合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第六首对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潘岳人品及文品的出入问题作一个具体全面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人论世 元好问 潘岳 人品 文品
下载PDF
李退溪对朱熹性情观的继承和发展
17
作者 林孝宣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16,共5页
从主流看,李退溪继承了朱熹的人性由"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构成说,也继承了朱熹的性是"未发"、情是"已发"的性情体用说,以及心统性情说;与此同时,他又把朱熹的理气"不即不离"发挥为... 从主流看,李退溪继承了朱熹的人性由"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构成说,也继承了朱熹的性是"未发"、情是"已发"的性情体用说,以及心统性情说;与此同时,他又把朱熹的理气"不即不离"发挥为"互为发用",把朱熹的性情"未发已发"说发挥为"互发"。从而使退溪之学带有了自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李退溪 性情观 人性论 “本然之性” “气质之性” 理学
下载PDF
论《国朝畿辅诗传》之“义在存人”与陶樑“知人论世”诗学观
18
作者 刘爱丽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67-72,共6页
《畿辅诗传》是由陶樑主持编纂的一部地方诗歌总集,其选录了自顺治丙戍(1646年)迄道光丁酉(1837年)畿辅地区875位诗人及作品。《畿辅诗传》采用“虽主选诗,义在存人”的编纂体例,体现出对诗人之传的格外重视,“知人论世”之意味十分明显。
关键词 诗歌总集 编纂体例 “义在存人” “知人论世”
下载PDF
略议《史记》的天人观
19
作者 江秀娟 《科教文汇》 2011年第16期75-76,共2页
司马迁的《史记》可谓是中国史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史记》的天人观,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主要持"天人相分"的观点,但在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可谓是中国史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史记》的天人观,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主要持"天人相分"的观点,但在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之下,仍然脱离不了天命论的影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天人感应 天人相分 天命论
下载PDF
洪业对杜甫诗英译经典化的建构
20
作者 李响 朱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8-168,203,共12页
历史学家洪业兼具东西双重文化背景,立足中国诗学传统英译杜甫诗,确立了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形象,为杜诗英译的经典化发挥了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研究发现,洪业吸纳史学新知,结合翻译实际,将中国传统杜诗阐释范式“知人论世”发展... 历史学家洪业兼具东西双重文化背景,立足中国诗学传统英译杜甫诗,确立了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形象,为杜诗英译的经典化发挥了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研究发现,洪业吸纳史学新知,结合翻译实际,将中国传统杜诗阐释范式“知人论世”发展为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翻译思想,并在此指引下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编译诗文,为英语世界呈现了杜诗的“事情本身”。洪业从中国诗学立场出发,在英语世界成功建构杜甫“全人”形象的译介策略,确立了杜诗的阐释传统,推动了杜诗的经典化进程,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业 杜甫 经典化 知人论世 中华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