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es endoscopic sclerotherapy in filarial chyluria affect renal function and morphology? A prospective study using dimercaptosuccinic acid renal scan
1
作者 Bimalesh Purkait Apul Goel +3 位作者 Satyawati Deswal Monica Agrawal BhupendraPal Singh Manoj Kumar 《Asian Journal of Urology》 CSCD 2019年第4期359-363,共5页
Objective:To look for change in relative renal function and document renal scarring following endoscopic renal pelvic instillation sclerotherapy(RPIS)in patients with chyluria by dimercaptosuccinic acid(DMSA)renal sca... Objective:To look for change in relative renal function and document renal scarring following endoscopic renal pelvic instillation sclerotherapy(RPIS)in patients with chyluria by dimercaptosuccinic acid(DMSA)renal scan.Methods:A p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between November 2015 and September 2016.All patients with biochemically documented chyluria who underwent RPIS using either 1%-silver nitrate or 0.1%-povidine iodine were included.Patients received either 3-,6-or 9-doses.DMSA renal scan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2e3 months after sclerotherapy.Results:Of the 34 patients,22 were males.Mean age was 41.08±16.64 years(range,15-70 years).Thirty-two patients(94.1%)responded to therapy while two did not respond even after 9-doses.Average follow-up was 8.94±3.70 months.The mean relative renal function(preinstillation)of normal kidney was 50.76%±3.55%while that of affected renal unit(side of instillation)was 49.20%±3.44%(range,43.0%-61.0%).After instillation therapy,the mean relative renal function of normal side was 52.26%±3.57%while that of affected renal unit was 47.50%±3.56%(range,41.0%-54.0%).The relative renal function did not change>5%from the baseline value in any patient except one(in which the differential function increased paradoxically by 12%).Two patients developed renal scar in post-instillation renal scan.Conclusion:Endoscopic sclerotherapy in chyluria is safe and effective.The relative renal function does not deteriorate by more than 5%.There is a small risk of development of renal scar.More studies involving larger number of patients are needed to answer this dile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YLURIA Endoscopic sclerotherapy Dimercaptosuccinic acid renal scan Relative renal function renal scarring
下载PDF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肾瘢痕发生风险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时胜坤 杨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37-943,共7页
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是小儿常见的泌尿系统异常,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VUR导致的不可逆性肾瘢痕,国内外对其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的研究颇多,尤其是2007年膀胱输尿管反流随机化干预(randomized interve... 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是小儿常见的泌尿系统异常,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VUR导致的不可逆性肾瘢痕,国内外对其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的研究颇多,尤其是2007年膀胱输尿管反流随机化干预(randomized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vesicoureteral reflux,RIVUR)试验结束后,相关试验与统计研究的结果相继发表,在评估预防性口服抗生素对于初次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后诊断VUR儿童的治疗有效性,以及VUR患儿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与思考。本文就VUR导致肾瘢痕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性口服抗生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输尿管反流 肾瘢痕 危险因素 抗生素预防
下载PDF
左旋氧氟沙星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对慢性逆行性肾盂肾炎大鼠肾皮质瘢痕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龚学忠 郑平东 杨践 《北京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555-558,共4页
目的探讨抗生素联合皮质激素防治肾盂肾炎延迟治疗时肾皮质瘢痕的效用及机制。方法大鼠分为正常组(A),模型组(B)、左旋氧氟沙星及时治疗组(C)、左旋氧氟沙星加激素延迟治疗组(D)、左旋氧氟沙星延迟治疗组(E),分别于30d、60d、90d测量各... 目的探讨抗生素联合皮质激素防治肾盂肾炎延迟治疗时肾皮质瘢痕的效用及机制。方法大鼠分为正常组(A),模型组(B)、左旋氧氟沙星及时治疗组(C)、左旋氧氟沙星加激素延迟治疗组(D)、左旋氧氟沙星延迟治疗组(E),分别于30d、60d、90d测量各组肾小管功能(尿NAG/Cr)、肾功能(Scr、BUN)、24h尿蛋白定量,第90天统计各组肾皮质瘢痕率,RT-PCR及免疫组化测量肾组织TGF-β1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结果B组第90天出现尿NAG/Cr显著升高,与A、C、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期间各组肾功能、24h尿蛋白均无显著差异。C、D组二级及以上瘢痕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D组总体瘢痕率显著减少。RT-PCR及免疫组化提示各组较A组TGF-β1表达增加;相对于B组,C、D组TGF-β1肾内表达显著抑制,E组无此作用。结论延迟治疗时抗生素联合皮质激素有助于减少肾皮质瘢痕发生,单独使用抗生素无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盂肾炎 肾瘢痕 左旋氧氟沙星甲 基泼尼松龙 延迟治疗
下载PDF
核素肾皮质显像在急性肾盂肾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德善 杨红 张承刚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2003年第6期266-269,共4页
急性肾盂肾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疾病,可引起不可逆性肾实质损害———肾疤痕形成,并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若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避免上述异常的出现。核素肾皮质显像是一种良好的显像方法,它可用... 急性肾盂肾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疾病,可引起不可逆性肾实质损害———肾疤痕形成,并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若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避免上述异常的出现。核素肾皮质显像是一种良好的显像方法,它可用于急性肾盂肾炎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素 肾皮质显像 急性肾盂肾炎 并发症 诊断
下载PDF
维生素A有预防急性肾盂肾炎后瘢痕形成的作用
5
作者 秦大勇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2年第5期1215-1216,共2页
目的评估维生素A在预防儿童急性肾盂肾炎后肾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挑选经临床及二巯基丁酸(DMSA)肾显像扫描确诊的急性肾盂肾炎的儿童进行临床试验研究,8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头孢曲松和维生素A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头孢曲... 目的评估维生素A在预防儿童急性肾盂肾炎后肾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挑选经临床及二巯基丁酸(DMSA)肾显像扫描确诊的急性肾盂肾炎的儿童进行临床试验研究,8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头孢曲松和维生素A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头孢曲松治疗,疗程6个月。治疗前与6个月后,进行DMSA肾显像扫描,并比较两组之间的肾瘢痕形成及肾损伤的程度。结果共有8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7:69)进入本研究,平均年龄为3.7±1.2岁,实验组维生素A的平均水平为67±21μg/dL,对照组为63±28μg/dL。实验前,两组间DMSA扫描肾损伤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6个月后DMSA扫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肾功能损伤及瘢痕形成的程度明显改善(P【0.01)。结论维生素A可减少肾盂肾炎肾损伤及瘢痕形成的程度,可用于儿童急性肾盂肾炎的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肾炎 维生素A 肾脏瘢痕 DMSA肾扫描
下载PDF
^(99m)Tc-EC肾动态显像在儿童肾瘢痕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冯阳 苏潇 李佳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2-234,共3页
目的探讨99mTc-EC肾动态显像在尿路感染患儿肾瘢痕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行99mTc-EC肾动态显像和99mTc-DMSA肾静态显像的67例尿路感染患儿的显像资料,以99mTc-DMSA肾静态显像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99mTc-EC肾动态显像与尿路... 目的探讨99mTc-EC肾动态显像在尿路感染患儿肾瘢痕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行99mTc-EC肾动态显像和99mTc-DMSA肾静态显像的67例尿路感染患儿的显像资料,以99mTc-DMSA肾静态显像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99mTc-EC肾动态显像与尿路感染、肾积水与肾瘢痕的关系。结果99mTc-EC肾动态图起始2 min叠加图像诊断肾瘢痕的灵敏性是80.28%,特异性是88.89%,阳性似然比为7.23。采用99mTc-DMSA肾静态显像诊断肾瘢痕,发现与上尿路排泄通畅和排泄延缓的患儿相比,上尿路排泄梗阻患儿的肾瘢痕形成概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积水程度不同患儿的肾瘢痕发生概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尿路感染患儿,99mTc-EC肾动态显像早期叠加图像诊断肾瘢痕形成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99mTc-EC肾动态显像提供的上尿路排泄情况对肾瘢痕形成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MTC-EC 放射性核素显像 尿路感染 肾脏瘢痕 儿童
下载PDF
儿童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7
7
作者 孙玉(综述) 沈茜(审校) 《临床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13-715,共3页
肾瘢痕可导致高血压、蛋白尿、慢性肾脏病、甚至终末期肾病的可能。研究儿童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高级别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反复的泌尿道感染,以及延误治疗都是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但是仍有... 肾瘢痕可导致高血压、蛋白尿、慢性肾脏病、甚至终末期肾病的可能。研究儿童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高级别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反复的泌尿道感染,以及延误治疗都是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但是仍有一些因素,如性别和年龄,先天性因素与肾瘢痕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研究发现,尿液无创指标,如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尿内皮素-1及风险预测模型均可预测肾瘢痕的形成,而预防应用抗生素虽可减少泌尿道感染的发生,但并不能降低肾瘢痕形成的风险。文章综述了儿童肾瘢痕形成的可能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为临床对肾瘢痕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预防提供依据,以期减少肾瘢痕的形成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瘢痕 危险因素 膀胱输尿管反流 泌尿道感染 儿童
下载PDF
以肾皮质显像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价肾脏超声在儿童肾瘢痕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碧颖 赵瑞芳 +4 位作者 沈燕丽 潘嫣雯 施磊峻 徐丽特 李益卫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以^(99)Tc^(m)-二巯基丁二酸肾皮质显像作为儿童肾瘢痕诊断标准,评价肾脏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肾皮质显像确诊的单侧肾瘢痕且除外伴有其他肾脏疾病的67例患儿,分析肾脏超声检查对患儿肾瘢痕的诊断效能。并根据肾皮... 目的以^(99)Tc^(m)-二巯基丁二酸肾皮质显像作为儿童肾瘢痕诊断标准,评价肾脏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肾皮质显像确诊的单侧肾瘢痕且除外伴有其他肾脏疾病的67例患儿,分析肾脏超声检查对患儿肾瘢痕的诊断效能。并根据肾皮质显像计算分肾功能(DRF),以DRF为参考,将肾脏受损程度分为4级。分析肾损害程度与肾超声敏感度的相关性。结果以肾皮质显像作为诊断肾瘢痕的标准,肾脏超声探测肾瘢痕的敏感度为47.8%(32/67),特异度为97.0%(65/67)。根据DRF将67个肾以肾损害程度分为4组,0级13个,肾超声阳性表现1个;Ⅰ级25个,肾超声阳性表现7个;Ⅱ级21个,肾超声阳性表现16个;Ⅲ级8个,肾超声阳性表现8个。以肾皮质显像结果为参考标准,肾脏超声对各级别肾瘢痕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7.7%(1/13)、28.0%(7/25)、76.2%(16/21)和100.0%(8/8)。Spearman分析显示,肾脏超声对肾瘢痕的检测敏感度与肾损害程度呈完全正相关(r_(s)=1.0,P<0.01)。结论肾超声诊断肾瘢痕的敏感度较低,如仅以此诊断,会有大量漏诊,肾皮质显像较肾脏超声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因此肾脏超声检查尚不能单独作为肾瘢痕筛查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肾疾病 肾瘢痕 超声检查 放射性核素显像 ^(99)Tc^(m)-二巯基丁二酸 儿童
下载PDF
小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增强表现及与小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 被引量:21
9
作者 马丽娅 胡道予 +3 位作者 李佳丽 沈亚琪 李震 罗彦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31-736,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肾嗜酸细胞腺瘤及小肾透明细胞癌的影像表现,总结病灶的增强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记录并分析10例小肾嗜酸细胞腺瘤及20例小肾透明细胞癌病灶的部位、边缘、密度、有无钙化、囊变、坏死、与正常肾实质夹角、中心星...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肾嗜酸细胞腺瘤及小肾透明细胞癌的影像表现,总结病灶的增强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记录并分析10例小肾嗜酸细胞腺瘤及20例小肾透明细胞癌病灶的部位、边缘、密度、有无钙化、囊变、坏死、与正常肾实质夹角、中心星状瘢痕、节段强化反转征及假包膜测量并分析腹部三期增强CT中病灶与正常肾皮质的CT值。结果:两组间病灶与正常肾实质夹角(P=0.008)、中心星状瘢痕(P=0.030)及节段强化反转征(P=0.002)有统计学差异。将病灶与正常肾实质夹角(角度)、中心星状瘢痕(瘢痕)、节段强化反转征(反转)进行组合,分别进行模型1(角度+瘢痕+反转)、模型2(角度+瘢痕)、模型3(角度+反转)、模型4(瘢痕+反转)预测分析,其中模型1和3的敏感度较高(100%),而模型4特异度较高(100%),AUC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模型1(0.930)、3(0.912)、2(0.830)、4(0.800)。两组间病灶的CT值及与皮质的比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无症状偶然发现的小肾皮质肿块,突出于肾轮廓外、与肾实质夹角为钝角,伴中心瘢痕及节段强化反转,可提示倾向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嗜酸细胞腺瘤 肾透明细胞腺癌 CT增强扫描 节段强化反转征 中心星状瘢痕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MDCT诊断与误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姬慧君 陈盈秀 +2 位作者 刘浅浅 王洁淼 李万湖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98,共6页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及误诊原因,旨在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6-01-2021-09-31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7例)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例)经术后病理确诊合计21例肾嗜酸细...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及误诊原因,旨在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6-01-2021-09-31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7例)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例)经术后病理确诊合计2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均行MD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状、密度、边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强化特点,观察有无囊变、坏死、出血及钙化,有无节段增强反转、中央瘢痕、假包膜,有无肾周浸润、肝脏和(或)淋巴结转移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前CT检查均误诊为肾癌,其中18例为单侧发病,左肾9例,右肾9例;3例为双侧多发。病灶皆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最大径1.0~12.9 cm,平均4.2 cm。14例突出于肾轮廓外,仅有2例向肾窦内突入,5例瘤灶过大,肾轮廓及肾窦均呈受压推挤改变。CT平扫呈稍低、等、稍高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10例病灶内囊变、坏死,3例病灶内出现小片状出血,1例病灶内出现钙化。增强扫描示,19例皮质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造影剂廓清,密度趋于均匀,呈“速升缓降”或“快进慢出”式强化。10例出现“节段增强反转”现象。17例病灶内可见中央瘢痕,16例可见相对完整假包膜。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无临床症状的肾脏孤立性肿块,增强扫描呈“速升缓降”式强化,有典型中央瘢痕、假包膜和节段增强反转等特征应当高度怀疑肾嗜酸细胞腺瘤。提高对肾嗜酸细胞腺瘤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有助于减少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嗜酸细胞腺瘤 CT 中央瘢痕 节段增强反转 误诊
原文传递
儿童泌尿系感染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洪英 吴玉斌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6年第7期552-556,共5页
泌尿系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rrI)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识别和治疗可有效预防肾脏瘢痕形成,对肾脏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近年来儿童泌尿系感染相关文献,分别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等... 泌尿系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rrI)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识别和治疗可有效预防肾脏瘢痕形成,对肾脏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近年来儿童泌尿系感染相关文献,分别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等方面阐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儿童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感染 儿童 膀胱输尿管反流 肾脏瘢痕
原文传递
病灶大小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及嫌色细胞癌CT征象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国杰 秦培鑫 +2 位作者 陈相猛 李坤炜 龙晚生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2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研究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O)与嫌色细胞癌(ChRCC)常见的CT鉴别征象是否与病灶大小相关,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6例RO和21例ChRCC的CT图像,分析其平扫、增强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再将病例分为≤3 cm组(RO 8例,... 目的研究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O)与嫌色细胞癌(ChRCC)常见的CT鉴别征象是否与病灶大小相关,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6例RO和21例ChRCC的CT图像,分析其平扫、增强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再将病例分为≤3 cm组(RO 8例,ChRCC 3例)、>3 cm组(RO 8例,ChRCC 18例),比较其特征在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RO与ChRCC病灶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118);(2)RO与Ch RCC在节段性强化反转、辐轮状强化及皮髓期强化程度三种特征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24、0.027、0.001,中央瘢痕、钙化两种征象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20、0.071;(3)≤3 cm、>3 cm组间中央瘢痕、节段性强化反转、钙化、皮髓期强化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11、0.015、0.002。结论综合分析病灶的大小及CT征象,有助于准确鉴别RO与ChR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腺瘤 嫌色细胞癌 CT 中央瘢痕 节段性强化反转
原文传递
CT动态增强在鉴别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锐志 张静 +1 位作者 徐文坚 李晓莉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7-550,共4页
目的探讨是否可以通过CT动态增强鉴别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单发性肾肿块患者,其中病理学证实为肾嗜酸细胞瘤25例,嫌色细胞癌5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三期动态增强CT检查。评估的CT影像特征包括位置、肿瘤大小和... 目的探讨是否可以通过CT动态增强鉴别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单发性肾肿块患者,其中病理学证实为肾嗜酸细胞瘤25例,嫌色细胞癌5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三期动态增强CT检查。评估的CT影像特征包括位置、肿瘤大小和形状、坏死、囊性改变、钙化、出血、中央星芒状瘢痕、节段性增强反转、肾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两组病变大小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的其他CT成像特征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两者之间的囊性改变、中央星芒状瘢痕、节段性增强反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33、0.000)。两种肿瘤在位置(左或右、皮质或髓质)、大小、形状、坏死、钙化、出血、肾周浸润或淋巴受累等方面均无差异。结论囊性改变、中央星芒状瘢痕和节段性增强反转的CT特征有助于区分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嗜酸细胞瘤 嫌色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中央星状瘢痕 节段性增强反转
原文传递
儿童肾瘢痕临床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潘慰吾 陈聪德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2-476,共5页
肾瘢痕的特点是局灶性间质纤维化,是一种不可逆性的肾损伤,与高血压和慢性肾病等长期健康风险有关。对于儿童人群,肾瘢痕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膀胱输尿管反流和泌尿系感染,其检测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及无创生物标志物,目前临床上主要的... 肾瘢痕的特点是局灶性间质纤维化,是一种不可逆性的肾损伤,与高血压和慢性肾病等长期健康风险有关。对于儿童人群,肾瘢痕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膀胱输尿管反流和泌尿系感染,其检测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及无创生物标志物,目前临床上主要的评价标准是99mTc-DMSA肾静态显像。期待对肾瘢痕无创性生物学标记物的探索,能为临床提高早期肾瘢痕形成的预测和检出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方式,从而减少肾瘢痕的形成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肾瘢痕 危险因素 检测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