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cardiac magnet resonance imaging on management of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Tobias Gassenmaier Armin Gorski +3 位作者 Ivan Aleksic Nikolas Deubner Frank Weidemann Meinrad Beer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3年第5期151-153,共3页
A 74-year-old man was admitted to the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successful angioplasty and stent implantation into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he developed cardiogenic s... A 74-year-old man was admitted to the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successful angioplasty and stent implantation into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he developed cardiogenic shock the following day. Echocardiography showed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Cardiac magnet resonance imaging (MRI) was performed o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and provided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size and localization of the ruptured septum by the use of fast MRI sequences. Moreover, the MRI revealed that the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was within th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rea, which was substantially larger than the rupture. As the patient's condition worsened, he was intubated and had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mplanted, and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was initiated. During the following days, the patient's situation improved, and surgical correction of th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ould successfully be performed.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case report is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postinfarction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by the use of cardiac MRI in an intensive care patient with cardiogenic shock and subsequent successful surgical rep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rgical repair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下载PDF
Septic Pulmonary Emboli and Right Ventricular Obstruction in a Membranous Interventricular Septal Aneurysm
2
作者 Mehdi Bamous Abdessamad Abdou +5 位作者 Noureddine Atmani Anis Sergouchni Younes Moutakiallah Hatim Ghadbane Mohamed Drissi Abdelatif Boulahya 《Open Journal of Thoracic Surgery》 2014年第3期59-61,共3页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nd septal aneurysm remained asymptomatic, some of them presented with serious complications during adulthood and thus required high risk...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nd septal aneurysm remained asymptomatic, some of them presented with serious complications during adulthood and thus required high risky surgery. In accordance with other rare condition, the incid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have not been well documented. This case describes the occurrence of a septic pulmonary emboli associated with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 in a young chi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ective Endocarditi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MEMBRANOUS Septum ANEURYSM RIGHT ventricular OBSTRUCTION
下载PDF
Right Axillary Thoracotomy Should Be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Repair of Non-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3
作者 Sameh M.Said Yasin Essa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SCIE 2024年第4期407-417,共11页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es for cardiac surgery in children have been lagging in comparison to the adult world.A wide range of the most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can be repaired suc-ces...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es for cardiac surgery in children have been lagging in comparison to the adult world.A wide range of the most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can be repaired suc-cessfully through a variety of non-sternotomy incisions.This has been sh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superior cos-metic results,shorter hospital stays,and rapid return to full activity compared to sternotomy.These approaches have been around for decades,but they have not been widely adopted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Right axillary thor-acotomy is one of these approaches that we believe should be the new standard for the repair of a wide variety of heart defects in children and will be the focus of our current re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right axillary thoracotomy atrial septal defect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enhanced recovery
下载PDF
儿童室间隔缺损改良修补术的早中期疗效及并发心律失常的预测模型构建
4
作者 李迎 刘建国 +2 位作者 张德云 何飞 李青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336-340,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采用改良修补术后早、中期疗效。并对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徐州市儿童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儿童间隔缺损患儿100例临床资料,患儿均进行改良修补术治疗。观... 目的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采用改良修补术后早、中期疗效。并对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徐州市儿童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儿童间隔缺损患儿100例临床资料,患儿均进行改良修补术治疗。观察患儿围术期各指标、术前术后心功能情况。并对患儿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及未发生者各项参数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绘制心律失常的预测模型。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时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术前;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100例行改良修补术患儿共15例(15.00%)发生术后心律失常、85例(85.00%)未发生;对两类患儿进行分组观察临床各项参数显示,年龄、采用修补类型、修补直径、术前心律失常、手术时间、术前肺动脉内径、术前肺动脉瓣血流速度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的可疑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修补类型、修补直径、术前心律失常、手术时间是导致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根据回归系数拟合所得出的联合数据进行ROC分析显示,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AUC为0.980;预测敏感度93.3%、特异度98.8%。结论儿童室间隔缺损患儿采用改良修补术后,心功能恢复较佳。术后早中期并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手术修补类型、修补直径、术前心律失常、手术时间;临床对此要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室间隔缺损 改良修补术 早中期 疗效 心律失常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假性室间隔膜部瘤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心脏CT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5
作者 马彩彩 郑敏文 +2 位作者 薛瑞佳 彭锐 赵宏亮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726-728,733,共4页
目的分析假性室间隔膜部瘤(FAMS)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心脏CT血管造影(CTA)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临床确诊的73例FAMS合并VSD患者心脏CTA影像资料,记录膜部瘤心脏CTA影像特征、... 目的分析假性室间隔膜部瘤(FAMS)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心脏CT血管造影(CTA)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临床确诊的73例FAMS合并VSD患者心脏CTA影像资料,记录膜部瘤心脏CTA影像特征、合并心血管畸形及并发症。结果73例FAMS患者中,以菜花型最多(58.9%,43/73),且常常合并2处以上VSD;其次漏斗型(26.0%,19/73);囊袋型(12.3%,9/73)、弯管型(2.7%,2/73)最少。17例(23.3%,17/73)FAMS患者合并心血管畸形,常见的心血管畸形为主动脉缩窄(6.8%,5/73)和房间隔缺损(5.5%,4/73)。继发性心脏改变主要是右心房增大和三尖瓣反流,其中囊袋型FAMS患者发生率高于菜花型和漏斗型(P<0.05)。结论FAMS合并VSD患者,以菜花型多见,菜花型FAMS易合并多个VSD。FAMS患者主要合并主动脉缩窄、房间隔缺损等心血管畸形。继发性心脏改变主要为右心房增大及三尖瓣中大量反流,尤其以囊袋型发生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膜部瘤 室间隔缺损 心脏CT造影
下载PDF
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 被引量:38
6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3 位作者 吴弘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31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膜周部VSD患者,男144例,女168例,年龄2-65岁,平均(16.44±9.09)岁。超声测量VSD直径2-15 mm,平均(5.08±2.79)mm。应用7F-10F输送鞘管从右... 目的:评价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31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膜周部VSD患者,男144例,女168例,年龄2-65岁,平均(16.44±9.09)岁。超声测量VSD直径2-15 mm,平均(5.08±2.79)mm。应用7F-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在超声和X线指导下放置封堵器。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出院前,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312例中302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79%。左心室造影测量的VSD直径2-20 mm,平均(4.96±2.67)mm。封堵器直径为4-20 mm,平均(7.09±3.60)mm。X线透视时间5-60 min,平均(14.92±8.09)min,操作时间30-160 min,平均(55.67±7.25)min。随访1个月至3年期间,未发生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国产VSD封堵器经导管封堵膜部VSD使用安全,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VSD 疗效评价 心电图 患者 并发症 术后 结论 指导 直径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9
7
作者 张玉顺 李寰 +4 位作者 代政学 王垒 张军 李军 王晓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先行左心室造影,通过VSD建立动静脉轨道,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 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20(6.4±3.0)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0(2.4±1.1)mm,其中86例患者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 mm。391例伴膜部瘤形成。448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8%。未成功的8例中,2例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2例术中导丝通过VS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封堵后出现间歇性Ⅲ度AVB,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患者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封堵治疗。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8.6±3.1)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68例,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 6例,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封堵器向膜部瘤出口明显移位1例,外科取出封堵器并行手术修补VSD。溶血2例,三尖瓣中量反流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问隔缺损1例,同时成功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封堵器 治疗 主动脉 动脉导管未闭 房间隔缺损 患者 合并 距离 结论
下载PDF
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及生活质量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李建荣 刘迎龙 +2 位作者 于存涛 张宏家 崔彬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399-403,共5页
目的评价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88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右侧组,随机抽取同期185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正中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正中组。比较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 目的评价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88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右侧组,随机抽取同期185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正中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正中组。比较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指标包括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术后胸液量、院内死亡、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远期疗效指标包括远期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检查结果,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以中文版TACQOL(TNO-AZL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量表评价。结果右侧组胸液量明显少于正中组[(106.7±85.2)ml vs.(146.7±75.6)ml,t=5.603,P=0.000]。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2组鸡胸发生率[0 vs.1.6%(3/185),χ^2=413.041,P=0.000]、TACQOL量表中身体状况[(29.6±2.8)分vs.(28.1±3.0)分,t=4.843,P=0.000]、运动功能[(31.2±1.1)分vs.(30.5±1.6)分,t=5.139,P=0.000]、自理能力[(31.9±0.4)分vs.(31.6±0.8)分,t=5.130,P=0.000]、认知能力[(29.9±3.2)分vs.(26.9±4.2)分,t=7.902,P=0.000]、积极情绪[(13.4±2.2)分vs.(12.6±2.1)分,t=3.394,P=0.000]差异显著,右侧组优于正中组。远期疗效的其他指标和TACQOL量表中其他维度2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满意,术后生活质量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生活质量 缺损修补术
下载PDF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体外循环下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严济泳 俞波 +2 位作者 刘庆华 陈苏江 赵伟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体外循环下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5例以室间隔缺损为主要心脏畸形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经食道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5例患儿除3例因体质...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体外循环下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5例以室间隔缺损为主要心脏畸形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经食道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5例患儿除3例因体质量过轻(3kg)中断检查外,其余均成功完成检查。术中发现阳性病例27例(4.46%,27/605)。对5例残余分流宽大于2mm者再次手术,5例三尖瓣或二尖瓣反流较术前加重的进行了瓣环环缩,其余阳性病例未处理只随诊观察。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能及时、直观、准确地反映手术情况,包括心房、心室的排气情况,补片位置及残余分流,瓣膜反流,以及其他合并心脏畸形的修复情况,能给外科医生提供即时、必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膜周缺损 干下型缺损 缺损修补术 体外循环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儿童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修补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附18例报告)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明营 汤楚中 +3 位作者 余翼飞 朱朗标 梅运清 王冬青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修补后残余漏的手术疗效及预防VSD残余漏的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19年内收治的VSD修补术后发生残余漏再次手术18例,均为先天性膜部VSD,首次手术中缺损直接缝合修补者4例(直径<1.0cm),1例术中停体... 目的 探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修补后残余漏的手术疗效及预防VSD残余漏的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19年内收治的VSD修补术后发生残余漏再次手术18例,均为先天性膜部VSD,首次手术中缺损直接缝合修补者4例(直径<1.0cm),1例术中停体外循环后发现右室表面震颤,立即再次修补,3例术后早期分别因血红蛋白尿、严重心脏杂音及心功能不良再次手术。首次手术中缺损采用补片修补(直径>1.0cm)14例术后晚期(>6个月)再次手术,除一例仅因心脏杂音外,其余均因有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及X线胸片示心影大、肺血多,ECG示左室肥厚等表现和超声心动图示VSD残余分流明显。结果2例死亡,2例仍存在残余漏,14例痊愈。结论 良好的术野显露、准确的手术操作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防止VSD修补后残余漏的主要因素。再次手术应严格掌握指征,手术的关键在于避免损伤性大出血及准确地修补残余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治疗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VSD 手术 临床资料 并发症
下载PDF
国产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疗效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34
11
作者 张玉顺 代政学 +2 位作者 贾国良 刘建平 王小燕 《心脏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518-520,共3页
目的 :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全组 2 0例 ,年龄8± 6 (2~ 17)岁。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7.2± 2 .3(2 .0~ 14 .0 ) mm。经 7F或 8F传送鞘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 目的 :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全组 2 0例 ,年龄8± 6 (2~ 17)岁。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7.2± 2 .3(2 .0~ 14 .0 ) mm。经 7F或 8F传送鞘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再通。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后左心室造影显示 ,6例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14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h、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盘状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牛心包补片修复心脏间隔缺损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波 王辉山 +3 位作者 方敏华 韩宏光 王镇龙 李晓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8期3303-3310,共8页
背景:心脏涤纶补片因其质地薄、质量轻、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常规用于心脏手术,但最近几年发现,用心脏涤纶补片对心室间隔缺损修补后,一旦发生术后残余漏,较易引起溶血、细菌或真菌感染。目的:探讨应用牛心包补片修复心脏间隔缺损的疗效... 背景:心脏涤纶补片因其质地薄、质量轻、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常规用于心脏手术,但最近几年发现,用心脏涤纶补片对心室间隔缺损修补后,一旦发生术后残余漏,较易引起溶血、细菌或真菌感染。目的:探讨应用牛心包补片修复心脏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戊二醛固定的牛心包补片修补152例心脏间隔缺损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56例,室间隔缺损78例,部分房室间隔缺损18例。术后复查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观察其术后早期病情、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结果与结论:152例患者均完成修补手术,术后无早期死亡,患者随访2-6个月,牛心包补片在使用过程中及术后早期均未发现漏血、溶血、血栓、感染、排斥反应等并发症。1例患者因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第1天出现高血压危象,经过抢救后好转。复查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可见心脏间隔缺损修补完全,无残余分流;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活瓣已关闭无分流;心脏功能正常。证实牛心包补片可以有效修复心脏间隔缺损,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近期效果满意,是一种良好的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临床实践 牛心包补片 心脏间隔缺损 修复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房室间隔缺损
下载PDF
婴幼儿体外循环中零平衡超滤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付志达 方颖慧 +9 位作者 管玉龙 王小龙 魏新广 孙鹏 姜福清 冯正义 王惠 龙村 姚婧鑫 林栓同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2期136-142,共7页
目的探讨零平衡超滤对行体外循环(CPB)的婴幼儿体内炎性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的简单轻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0例.心功能Ⅰ-Ⅱ级:其中男性29例.女性3l例:年龄212~... 目的探讨零平衡超滤对行体外循环(CPB)的婴幼儿体内炎性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的简单轻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0例.心功能Ⅰ-Ⅱ级:其中男性29例.女性3l例:年龄212~1783d。平均年龄658d。随机分为平衡超滤组(BUF)和非平衡超滤组(nBUF)。分别于CPB前、超滤前、CPB结束后采集血液和超滤液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检测白细胞介素(IL)-1、IL-6、IL-10、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结果共纳入46例患儿,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212~1783d,平均年龄601d。其中BUF组20例,nBUF组26例。停CPB后,所有炎性因子的血浆质量浓度较超滤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血浆IL-1、IL-6、NE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F组血浆IL-10、TNF-α质量浓度低于nBUF组(P〈0.05)。尽管两组滤液中各种炎性因子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滤液中各炎性因子总量BUF组大于nBUF组(P〈0.05)。清醒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零平衡超滤可选择性增加滤除血浆中的炎性因子.但是并未改善简单轻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滤过 体外循环 婴幼儿 炎性因子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缺损矫治手术
下载PDF
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修补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亚军 许国安 +3 位作者 方向明 徐靖 高栋才 邓武昌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10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修补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先天性ASD、VSD患者(试验组,A组)均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技术。手术在...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修补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先天性ASD、VSD患者(试验组,A组)均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技术。手术在浅低温体外循环(CPB)下施行,皮肤切口沿右侧腋下、经第4肋间入胸,距右膈神经前2.0cm纵向切开心包,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常规建立CPB,心脏不停跳下修补ASD、VSD。57例先天性ASD、VSD患者(对照组,B组)均行正中切口心脏停跳下修补ASD、VSD。观察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CPB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胸瓶引流量、死亡、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胸瓶引流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病死率及残余分流、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修补先天性ASD、VSD具有安全、可靠、微创、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适用于简单心内直视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 房间隔缺损 先天性 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 修补术
下载PDF
真性与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5
15
作者 邢泉生 陈张根 +3 位作者 张善通 曹金红 王人荣 贾兵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1997年第1期16-18,共3页
报告手术治疗真性室间隔膜部瘤9例和假性室间隔膜部瘤34例。结果:全部治愈,随访6月~11年,预后均佳。结论:两者在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手术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而在症状、体征、心电图、X线及右心导管检查等方面均相类似。... 报告手术治疗真性室间隔膜部瘤9例和假性室间隔膜部瘤34例。结果:全部治愈,随访6月~11年,预后均佳。结论:两者在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手术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而在症状、体征、心电图、X线及右心导管检查等方面均相类似。超声心动图对术前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膜部瘤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微创技术在成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及早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峰 尤斌 +4 位作者 李平 徐屹 许李力 刘硕 李光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16-418,共3页
目的分析19例经胸部小切口修补成人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7月—2013年1月,共完成各类微创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9例,手术采用右或左前外小切口,女性患者注意保护乳腺组织,预防膈神经损伤。结果本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无明显... 目的分析19例经胸部小切口修补成人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7月—2013年1月,共完成各类微创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9例,手术采用右或左前外小切口,女性患者注意保护乳腺组织,预防膈神经损伤。结果本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无明显手术并发症。体外循环时间48~144(81.7±23.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74(48.5±13.9)min,切口长度3.0~6.7(5.0±1.0)cm,术后住院时间3~7(4.9±1.1)d。19例患者中未输血17例(89.5%)。出院超声检查无残余漏,无1例胸廓畸形和膈神经损伤。随访患者均对美容效果满意。结论右或左前外小切口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成人室间隔缺损是安全可靠的,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室间隔 成人 修补术 微创技术
下载PDF
中国大陆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堵闭与外科手术治疗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韩勇 田杰 刘琴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其根治方法有经导管堵闭和外科手术修补。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中国大陆经导管堵闭和外科手术修补VSD对照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 目的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其根治方法有经导管堵闭和外科手术修补。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中国大陆经导管堵闭和外科手术修补VSD对照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全面收集中国大陆经导管堵闭与外科手术治疗VSD的文献。制定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筛选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Shekelle等建议的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对患者的年龄、体重、VSD大小和住院天数等进行分析比较;对手术成功率、残余分流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应用RevMan4.2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7篇文献纳入分析,均为单中心的非随机对照研究(Ⅱa级)。经导管堵闭组和外科手术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导管堵闭组患者的体重较重,治疗的VSD直径较小。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导管堵闭组的成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97.6%vs99.2%,P=0.007);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vs1.4%,P=0.51);两组残余分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vs3.2%,P=0.91);经导管堵闭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10.1%vs25.7%,P<0.00001);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vs6.6%,P=0.61);经导管堵闭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0vs7.6%,P=0.002)。结论经导管堵闭VSD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治疗有选择性,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对具有适应证的VSD患者,可优先考虑经导管堵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导管堵闭术 外科手术 META分析
下载PDF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4
18
作者 金梅 丁文虹 +6 位作者 王霄芳 郑可 吴邦骏 郭保静 谭江宁 张桂珍 韩玲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88-90,107,共4页
目的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 ,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8例室间隔缺损 (VSD)中男性 8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7 6岁 ,平均体重 2 6 9kg。局麻下行... 目的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 ,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8例室间隔缺损 (VSD)中男性 8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7 6岁 ,平均体重 2 6 9kg。局麻下行右心导管检查 ,左室造影测量室缺大小 ,经VSD建立股动脉 股静脉轨道 ,封堵器沿传送装置送至左室 ,打开左侧伞并确认铂金标记 (MARK)位于 6点位 ,指向心尖 ,在室间隔右室侧打开右侧伞 ,经超声心动图和左室造影确认封堵器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无三尖瓣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后释放封堵器。结果 :18例VSD患者封堵手术均获成功。VSD平均大小 3 9mm ,所选封堵器平均大小 7 1mm ,放射线观察MARK均在 6点位置。封堵效果良好 ,术后 2 4h左室舒张末径明显缩小 ;术后 2 4h仅 2例有微量残余分流 ,无 1例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平均住院3 5d。结论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VSD封堵效果好 ,恢复快 ,免除开胸创伤及体外循环等高风险 ,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AMPLATZER封堵器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主动脉弓中断伴室间隔缺损的一期纠治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海波 徐志伟 +1 位作者 苏肇伉 丁文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92-1294,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中断伴室间隔缺损纠治手术的经验。方法36例主动脉弓中断伴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其中1例伴轻度升主动脉发育不良和左室流出道狭窄,1例伴第5弓残存,2例伴主肺动脉窗,1例伴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所有患者均行一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中断伴室间隔缺损纠治手术的经验。方法36例主动脉弓中断伴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其中1例伴轻度升主动脉发育不良和左室流出道狭窄,1例伴第5弓残存,2例伴主肺动脉窗,1例伴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所有患者均行一期解剖纠治手术。结果手术死亡2例,5例延迟关胸。术后6月~5年随访,1例死亡,2例左支气管轻度受压,2例存在心室水平残余分流,6例降主动脉流速稍快,全组心肺功能均良好。结论主动脉弓中断伴室间隔缺损一经发现须及时手术治疗,一期纠治手术成功率较高,需密切关注主动脉吻合口狭窄及左支气管受压对患儿远期生存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中断 室间隔缺损 一期纠治
下载PDF
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合并心底部畸形的室间隔缺损体会 被引量:6
20
作者 范祥明 陈哲 +2 位作者 李磊 吴永涛 刘迎龙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64-366,共3页
目的:总结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合并心底部畸形的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经右侧剖胸入路矫治合并简单心底部畸形(动脉导管未闭和/或永存左上腔静脉)的VSD 16例(R组),同期经右侧剖胸入路矫治不合并心底部畸形的V... 目的:总结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合并心底部畸形的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经右侧剖胸入路矫治合并简单心底部畸形(动脉导管未闭和/或永存左上腔静脉)的VSD 16例(R组),同期经右侧剖胸入路矫治不合并心底部畸形的VSD 144例(C组),R组在矫治心内畸形的同时,游离结扎动脉导管或游离阻断左上腔静脉。通过对比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监护室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观察处理简单心底部畸形对手术的影响和治疗效果。结果:与C组相比较R组体外循环时间[(65.31±17.10)vs.(55.02±15.97)min P<0.05]明显延长,但主动脉阻断时间[(33.44±8.02)vs.(31.40±10.12)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25 hvs.13.08 h、术后引流量88.44 mL vs.89.83 mL、监护室时间2.38 d vs.1.95 d、术后住院时间[(7.88±1.82)vs.(7.88±2.3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C组有8例患儿术后血痰,1例肺部感染;R组2例血痰。结论: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入路矫治合并简单心底部畸形的VSD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外侧小切口剖胸 心底部畸形 室间隔缺损修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