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用类书涉医文献的历史特点及当代价值
1
作者 傅建忠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0,F0003,共4页
日用类书自南宋末年诞生伊始就收录有医学文献,并伴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出风貌迥异的文献特征。通过历史性与共时性两个视角,梳理总结日用类书涉医文献的三个历史特点:内容类型两极化、医学知识实用化及资料来源时效化。日用类书涉医文... 日用类书自南宋末年诞生伊始就收录有医学文献,并伴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出风貌迥异的文献特征。通过历史性与共时性两个视角,梳理总结日用类书涉医文献的三个历史特点:内容类型两极化、医学知识实用化及资料来源时效化。日用类书涉医文献作为中医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出版文化史、通俗文化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当今编纂入门医书和中医药科普书籍以及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用类书 涉医文献 历史特点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近代读书会教育功能的需求分布、形式延展与价值回归——基于民国报纸的讨论
2
作者 张赟玥 凌冬梅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梳理民国报纸文献中的读书会主题史实,从组织者、对象、功能、举措等维度解析了近代读书会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三大功能,揭示了近代读书会在提升国民素质、深化学术研究、增进职业技能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宣扬爱... 梳理民国报纸文献中的读书会主题史实,从组织者、对象、功能、举措等维度解析了近代读书会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三大功能,揭示了近代读书会在提升国民素质、深化学术研究、增进职业技能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宣扬爱国主义教育、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正面导向意义,同时辨析了国民政府借文化之名推动国内反动斗争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揭露了帝国主义借文化之名实施意识形态侵略的史实,并探索了新时代背景下以读书会推动进步共读、提升文化自信的教育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读书会 教育功能 民国报纸 民国文献
下载PDF
慢熟的土地:清末到民国的云南话剧文学(1913—1949年)
3
作者 吴戈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87-101,共15页
云南话剧文学的发展起步很早,经历了从萌芽到潮起、寂寞呐喊和学步模仿再到激情怒火中的爆发几个阶段,有学生的集体创作,也有个人的苦闷绝叫,还有时代催生的民族激情,更有民主大潮中的社会呐喊。云南话剧文学创作演出的构成分为本土剧... 云南话剧文学的发展起步很早,经历了从萌芽到潮起、寂寞呐喊和学步模仿再到激情怒火中的爆发几个阶段,有学生的集体创作,也有个人的苦闷绝叫,还有时代催生的民族激情,更有民主大潮中的社会呐喊。云南话剧文学创作演出的构成分为本土剧作家的本土创作演出和外来剧作家在云南的“在地”创作演出。在这一时期里,云南现代话剧文学创作蹒跚地走向初步成型,耕耘中,远远守望着姗姗来迟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话剧文学 民国时期 时代催生 早成慢熟
下载PDF
共和国教育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4
作者 李宗刚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73-86,155,共15页
共和国教育与中国当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系统全面地解读两者关系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有些专著虽涉及教育与中国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但大都不是专题论述。笔者在梳理有关这一课题研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以机构研究、制度研究... 共和国教育与中国当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系统全面地解读两者关系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有些专著虽涉及教育与中国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但大都不是专题论述。笔者在梳理有关这一课题研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以机构研究、制度研究和理念研究作为切入点,探索共和国教育体制对文学创作的正反作用,为当下文学教育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国教育 文学教育 大学教育 中国当代文学
下载PDF
福州聚成堂遗存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5
作者 胡彩云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2-76,共5页
聚成堂是清末至民国间福州南后街众多书坊之一,书坊内的古籍版本齐全,是近代文人墨客经常流连之处。概述聚成堂历史去向,梳理其遗存文献构成。聚成堂遗存的雕版、古籍、民国文献,多是福建地区著名学者的著述,部分雕版弥补了纸本文献亡... 聚成堂是清末至民国间福州南后街众多书坊之一,书坊内的古籍版本齐全,是近代文人墨客经常流连之处。概述聚成堂历史去向,梳理其遗存文献构成。聚成堂遗存的雕版、古籍、民国文献,多是福建地区著名学者的著述,部分雕版弥补了纸本文献亡佚之缺憾。这批文献丰富了福建地方文化资源,对其展开抢救性保护与深入研究,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成堂 雕版 古籍 民国文献
下载PDF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文学文体审美意识形态
6
作者 刘鑫 宋诗瑶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1-107,128,共8页
延安时期创办的《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是延安文艺审美意识形态凝聚化、物态化的表达方式。该刊将具有崇高性质的审美经验视为延安文艺精神中以民族生命力为实质依据与情感支持的首要特质。作为建构和传播审美意识形态的文艺媒介表... 延安时期创办的《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是延安文艺审美意识形态凝聚化、物态化的表达方式。该刊将具有崇高性质的审美经验视为延安文艺精神中以民族生命力为实质依据与情感支持的首要特质。作为建构和传播审美意识形态的文艺媒介表达机制,《解放日报·文艺副刊》选取以蕴涵革命意志、民族理想及其审美经验的“革命诗歌、战斗小说、报告文学、新式戏剧”为核心的基础性文体样态,铸造出显现“崇高属性”的审美客体,传播人民大众认同的“模范英雄”及其战斗精神。重回《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历史现场,深入分析其建构文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体样态,可以深度理解该刊建构审美意识形态的主导逻辑和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日报·文艺副刊》 审美意识形态 文体样态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7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下载PDF
延安《解放日报》翻译文学副文本功能研究
8
作者 张洪磊 韩晓芹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3-58,共6页
延安《解放日报》翻译文学副文本包括编译者按语、译者注释、图像、版面布局等多种形式,它与正文本共同构成了文本的有机整体。副文本揭示了编译群体介入并引导读者阅读的具体策略,呈现了从译文选择到报纸出版阶段出版者、编者、译者、... 延安《解放日报》翻译文学副文本包括编译者按语、译者注释、图像、版面布局等多种形式,它与正文本共同构成了文本的有机整体。副文本揭示了编译群体介入并引导读者阅读的具体策略,呈现了从译文选择到报纸出版阶段出版者、编者、译者、读者等各方对话与协商的过程。通常而言,副文本总是与正文保持一致,二者共同在党报上宣传并强化党的政治理念和文艺观念,发挥着引导、教育的功能,为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了力量;二者之间不一致时,更为具体地展现了延安时期的文学观念、翻译行为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记录着文学翻译规范的变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解放日报》 翻译文学 副文本 形式 媒介功能
下载PDF
民国时期儿童科普读物视觉设计问题与启示
9
作者 任绍阳 李轶南 玄家琦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5-263,共9页
目的探究民国时期儿童科普读物在当时社会场域中,如何通过视觉设计达到儿童的科普教育与“新民”培养使命,以期这种设计经验为当下儿童科普读物提供宝贵镜鉴。方法通过回归当时语境,对儿童科普杂志视觉与精英人士论述原始材料进行统计分... 目的探究民国时期儿童科普读物在当时社会场域中,如何通过视觉设计达到儿童的科普教育与“新民”培养使命,以期这种设计经验为当下儿童科普读物提供宝贵镜鉴。方法通过回归当时语境,对儿童科普杂志视觉与精英人士论述原始材料进行统计分类,借用场域与接受美学理论对儿童科普读物中的视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在民国时期社会场域中,儿童科普读物通过童趣视觉美学构成了读物的召唤结构、满足了儿童的“期待视域”与“审美经验”,并为儿童植入新一代公民意识与深沉的救国使命,使之成为被建构的结构。儿童也在这一时期伴随近现代物质、制度层面的转变而被发现和塑造,养成新的科学惯习,最终共同建构了救国论叙事。结论儿童科普读物的视觉转变,其本质上是受到精英人士提倡的兴趣观、平等观、救国观,以及未来新民培养的国家资本所推动,是国家为改变被动局面而主动进行的一场观念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科普读物 视觉设计 设计特征 观念转变
下载PDF
《泰东日报》与左翼文学思潮在大连的早期传播
10
作者 邬文博 陈迪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36-41,共6页
《泰东日报》是日本侵占大连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中文报纸。该报前期在有亲中倾向的金子平吉及资深革命党人傅立鱼主持时期,有一定的办报独立性,于1919年至1928年间刊(转)载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以及苏俄社会主义思潮的文章,表现出同情左... 《泰东日报》是日本侵占大连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中文报纸。该报前期在有亲中倾向的金子平吉及资深革命党人傅立鱼主持时期,有一定的办报独立性,于1919年至1928年间刊(转)载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以及苏俄社会主义思潮的文章,表现出同情左翼的立场。《泰东日报》对左翼思潮的传播与新文学密切相关,如对中国早期左翼思想先锋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多有关注,还登载了如沈雁冰、田汉、沈泽民、蒋光慈等人的左翼文学理论及作品。其对左翼文学思潮的刊载理论与创作并重,且时间与关内近乎同步。左翼文学思潮在大连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反殖民意义,不仅及时地为大连人民传递了最新文坛动态,其中所蕴含的反帝思想更为大连的左翼反抗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与精神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泰东日报》 左翼文学 传播
下载PDF
香火与烟火:民国时期普陀山进香之旅的复原
11
作者 赵懿梅 《黄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歙县沙坦钱氏文书是一包出自歙县沙坦村的归户文书。通过其中的两份账簿复原了民国时期沙坦周边居民开展的一次普陀山进香之旅。这次朝拜之旅,兼有娱乐观光、代购进货的活动,反映了徽州乡村社会普通民众的信仰世界以及娱乐消费和生产经... 歙县沙坦钱氏文书是一包出自歙县沙坦村的归户文书。通过其中的两份账簿复原了民国时期沙坦周边居民开展的一次普陀山进香之旅。这次朝拜之旅,兼有娱乐观光、代购进货的活动,反映了徽州乡村社会普通民众的信仰世界以及娱乐消费和生产经营的实态,还原了徽州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普陀山 徽州文书 日常生活
下载PDF
从政治化阐释到普世性解读:《酒国》英译中的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研究
12
作者 贺莎莎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9-75,共7页
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的塑造包括译者对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传播者与接受者对译本的多样化阐释,反映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学的心理认知。为了更系统地揭示当代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的建构特征与困境,文章基于《酒国》的英译本,从译者对小说语言的陌... 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的塑造包括译者对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传播者与接受者对译本的多样化阐释,反映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学的心理认知。为了更系统地揭示当代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的建构特征与困境,文章基于《酒国》的英译本,从译者对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再现以及对作者人文思想的再现分析译本的文学性,接着在Factiva数据库中检索英美杂志对译本的评介文章,通过高频实词分析译本传播过程中的宣传重点及其建构起的小说文学形象,最后爬梳Goodreads网站的读者评价,分析读者对小说的认知,发现《酒国》在英语世界的文学形象夹杂着政治化阐释和文学性赞扬。笔者认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不仅要注重语言形式,更要引导阐释中国作家的人文思想,进而走出海外政治化阐释的误区,强化作品的普世性价值解读,促进形成积极正面的海外中国文学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文学形象 《酒国》英译 传播 接受 文学性
下载PDF
多维视野下的新探索——“‘雅俗共赏’:文学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13
作者 史建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4-27,共4页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雅俗共赏’:文学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当下晚清民国文学研究中的诸多前沿议题。与会学者以经典文学文本、报刊、日记、地方志、民俗传说等不同材料勾勒复杂的文学生态与媒介环境,从空间、媒...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雅俗共赏’:文学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当下晚清民国文学研究中的诸多前沿议题。与会学者以经典文学文本、报刊、日记、地方志、民俗传说等不同材料勾勒复杂的文学生态与媒介环境,从空间、媒介、叙事、翻译、感官等多个视角拓展了晚清民国文学的研究方法。会议主张以雅俗共赏、多维视野的原则深化晚清民国文学的研究视域与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国文学 会议综述 雅俗共赏 通俗文学
下载PDF
关于梁实秋山东大学图书馆藏书问题公开信的考释
14
作者 王菲 金星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梁实秋先生来函》刊登于1935年5月28日《世界日报》第10版,是新近发现的梁实秋佚信。此封公开信系梁实秋对海伦文章《山大私生活》中涉及图书馆管理和藏书问题的回应,并和1932年山东大学学生风潮构成对话关系。梁实秋与海伦的纸上交... 《梁实秋先生来函》刊登于1935年5月28日《世界日报》第10版,是新近发现的梁实秋佚信。此封公开信系梁实秋对海伦文章《山大私生活》中涉及图书馆管理和藏书问题的回应,并和1932年山东大学学生风潮构成对话关系。梁实秋与海伦的纸上交锋既是1930年代山东大学图书馆建设历史的一个侧影,也反映了山东大学新文学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公开信 图书馆 《世界日报》 新文学学科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建设的纪实文献研究
15
作者 李楠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陕甘宁边区建设的纪实文献,可分为党政机关发布的纪实文献、新闻报道、当事人记载三大种类。党政机构发布的文件,政治性和政策性强,记事严谨,近乎档案;新闻报道类文献,记事及时而面广,可靠程度因人而异;当事人记载,记述面向更为丰富,但... 陕甘宁边区建设的纪实文献,可分为党政机关发布的纪实文献、新闻报道、当事人记载三大种类。党政机构发布的文件,政治性和政策性强,记事严谨,近乎档案;新闻报道类文献,记事及时而面广,可靠程度因人而异;当事人记载,记述面向更为丰富,但会因个人好恶或避嫌形成偏见。在边区纪实文献的阅读、运用基础上,必须广泛参考其他材料,参稽比勘、取长补短,当同一问题遭遇不同说法时,尤须细细辨析、择善而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纪实文献 政权建设 新中国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30年的中国比较文学
16
作者 纪建勋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28-148,共21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在这个特殊时期,依旧有部分学者以赤子之心在孤独中负重前行,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赓续做出了贡献,创造了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因此,在所谓“沉潜期”内进行的研究即使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不应被忽略。譬如处于“沉潜期”的中国比较文学,整体而言缺少系统论著,但在中印以至东方各国文学文化关系这一研究领域,以季羡林、吴晓铃、常任侠为代表的学者及其论著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缺陷有所弥补;而虽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受到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港台地区的学者们极力将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复兴发展,积极将中国比较文学纳入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对话与互动;本时期内中俄文学文化的交流也值得重视,尤其鲁迅与俄苏文学的专题研究产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翻译领域,傅雷和钱锺书等人在翻译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成为这一时期比较文学一抹惊艳的亮色。这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值得我们今天在推进国际比较文学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工作中予以好好发掘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30年 东方文学 中俄文化 翻译文学 “神似”论 傅雷
下载PDF
《慎疾刍言释义》学术特点探析
17
作者 冯嘉慧 张婷琳 张蕾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501-505,共5页
对民国时期山东著名医家、医事活动家和中医教育家郝凤章唯一存世著作《慎疾刍言释义》进行研究,总结其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视经典,指出习医遵循正道、辨明途径的关键在于先读经典;二是尊崇伤寒理论,贬斥温病学说,对叶桂、顾... 对民国时期山东著名医家、医事活动家和中医教育家郝凤章唯一存世著作《慎疾刍言释义》进行研究,总结其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视经典,指出习医遵循正道、辨明途径的关键在于先读经典;二是尊崇伤寒理论,贬斥温病学说,对叶桂、顾景文、吴瑭的学说进行了大力批驳;三是精研五运六气学说,提倡因时而变,以运气理论指导辨证、遣药、处方;四是注重医患关系,认为临床出现药误乃医者与患者双方共同导致,对医患双方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五是临证经验丰富,擅于凝炼疾病的诊治要点,常能以寥寥数语道出关键,启迪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慎疾刍言释义》 郝凤章 学术特点 民国时期 山东医家 文献研究
下载PDF
CHINESE LADY'S DAILY WEAR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18
作者 包铭新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1991年第3期9-21,共13页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women’s we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early Republic Period(late 19th c.—early 20th c.),with an emphasis on the daily informal orsemi-formal wear,though some f...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women’s we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early Republic Period(late 19th c.—early 20th c.),with an emphasis on the daily informal orsemi-formal wear,though some formal or ceremonial costumes such as wedding dress will also beincluded.This study will use Chinese costumes and textiles from many museums to fill in theblanks left by previous research and to give a more detailed and accurate description.It will alsouse historical documents to find the original names of these items and to illustrate a general conceptof their usage on different occasions.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women’s wear will b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①robes orcoats;②jackets;③waistcoats or vests;④skirts;⑤pants and leggings;⑥shoes and socks;⑦headdresses;and⑧others.Of every category,the textiles,decoration,cut,form,style,colourand motif will be discussed.The way in which these items were combined will also be discussed.The comparison between women’s wear and men’s wear,women’s and children’s informal andformal dress will be given.Here are some tentative conclusions.First,the Manchu and Han style coexisted and mixedwith each other and were worn by both Manchu and Han women.Second,the basic silhouettesand cut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conventional,while the decorations and details(openings,fasten-ings,pleats,vents,collars and hemlines)were different.The former represented accepted socialstandards while the latter could be a matter of personal taste.Third,women’s wear in that periodwere highly stylized,miscellaneous,elaborate,detailed,multicolored and multi-thema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women’s garments DAILY wear Late Qing Dynasty Early republic PERIOD
下载PDF
半夏历代临床用量沿革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婷 程发峰 +4 位作者 陈佳慧 任梓林 陈丹 郑雨晓 王庆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22-127,共6页
目的 总结半夏自东汉至今的临床用量规律,并分析原因,为该药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汇总前人从东汉至今对半夏临床用量的研究结果,归纳其最常用量及其范围,最大用量及最小用量,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规定... 目的 总结半夏自东汉至今的临床用量规律,并分析原因,为该药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汇总前人从东汉至今对半夏临床用量的研究结果,归纳其最常用量及其范围,最大用量及最小用量,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规定用量作比较,从中总结规律并分析原因。结果 半夏的常用量及其范围呈汉唐用量大、范围宽,宋金元用量下降、范围骤缩,明清至今用量增、范围扩大的变化规律,剂型、炮制、煎服法是主要影响因素;半夏超大剂量与极小剂量应用在历代均属少数,大剂量与所治病证有关,小剂量与用药人群有关。结论 《药典》规定半夏用量(3~9 g)与古代医家的用药用量经验有一脉相承之处,常规情况应遵循。对于失眠、恶性肿瘤、痰浊重证可适当增加用量,大剂量用药过程中需注重防控相关不良反应。对于低龄、高龄、孕妇、阴虚血燥或肝肾功异常等特殊人群,需适当减少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临床用量 文献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下载PDF
版本价值视域下民国时期革命文献保护与推广策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海瑞 彭迪 朱慧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3年第2期60-65,共6页
革命文献对于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革命文献兼具民国文献和革命文献的特征,在保护与推广工作中具有特殊性。文章从版本价值视角出发,辨析民国时期革命文献的概念、特征和版本价值,... 革命文献对于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革命文献兼具民国文献和革命文献的特征,在保护与推广工作中具有特殊性。文章从版本价值视角出发,辨析民国时期革命文献的概念、特征和版本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分级、分类、标准、保护及推广模式,提出了民国时期革命文献保护与推广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献 民国文献 版本价值 文献保护 阅读推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