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ecasting the Rainfall Pattern on Upstream of Hirakud Reservoir Using L-Moment for Accessing the Inflow
1
作者 Krishna Kumar Gupta Anil Kumar Kar +1 位作者 Joygopal Jena Dipti Ranjan Jena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7年第12期1335-1346,共12页
Changes in the rainfall pattern are a challenge for filling schedule of reservoir, when it is fulfilling various demands. In monsoon fed reservoirs, the target remains for attaining full reservoir capacity in order to... Changes in the rainfall pattern are a challenge for filling schedule of reservoir, when it is fulfilling various demands. In monsoon fed reservoirs, the target remains for attaining full reservoir capacity in order to meet various demands during non-monsoon period and the flood control. The planners always eye towards the inflow trend and perspective frequency of rainfall in order to counter the extreme events. In this study, the case of Hirakud reservoir of Mahanadi basin of India is considered as this reservoir meets various demands as well as controls devastating floods. The inflow trend has been detected by using Mann Kendall test. The frequency analysis of monthly rainfall is calculated using L-moment program for finalizing a 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 falling trend in inflow to reservoir is visualized in the month of July and August. The Wakeby distribution is found suitable for the monthly rainfall of July, September and October, where as in June and August, General Extreme Value (GEV), General Normal (GN) and Pearson Type-III (PT-III) distributions are found suitable. The regional growth factors for the 20, 40, 50 and 100-year return period rain-falls along with inflow to reservoir observed between 1958-2010 are calculated in this study as a referral for reservoir operation poli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akud reservoir Trend Analysis l-Moment GENERAl Normal (GN) GENERAl logistic (Gl) Wakeby Distribution GEV
下载PDF
K-L变换地震属性优化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晓阳 桂志先 +1 位作者 高刚 张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6-98,共3页
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以地震属性优化为前提,以K-L变换为手段,对原始地震属性进行了优化处理。经变换后地震属性特征维数下降十分明显,选取的地震属性之间的相关性得到明显降低,突出了其间的差异性,降低了多解性。在利用优化后... 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以地震属性优化为前提,以K-L变换为手段,对原始地震属性进行了优化处理。经变换后地震属性特征维数下降十分明显,选取的地震属性之间的相关性得到明显降低,突出了其间的差异性,降低了多解性。在利用优化后的属性进行储层预测时,储层参数更加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属性优化 K—l变换 储层预测
下载PDF
酒西盆地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藏富油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克永 陈全红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95-300,共6页
酒西盆地为晚期型前陆盆地,老君庙油田位于盆地南部老君庙背斜带的中部,L油藏储层颗粒分选、磨圆较差,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胶结物的成分主要为泥质和钙质,属中高孔隙中渗透含油好的油藏。依据岩心观察、野外露头以及钻井、测井... 酒西盆地为晚期型前陆盆地,老君庙油田位于盆地南部老君庙背斜带的中部,L油藏储层颗粒分选、磨圆较差,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胶结物的成分主要为泥质和钙质,属中高孔隙中渗透含油好的油藏。依据岩心观察、野外露头以及钻井、测井等沉积相划分标志,老君庙油田L油藏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等2类沉积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等3类沉积亚相。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藏上部沉积区域性的石油沟段棕红色泥岩盖层,L1,L2,L3储集砂体由于褶皱作用形成背斜圈闭,西部低洼地区为构造-岩性圈闭,其中控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构造背景是成藏的地质基础,成岩作用形成的储集物性特点是成藏的前提,控制优质储层发育的沉积相带是成藏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配置是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西盆地 古近纪 l油藏 构造背景 沉积相带
下载PDF
Petrel建模技术在埕岛油田开发调整方案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海娜 常涧峰 +1 位作者 许彦群 史军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9年第4期125-127,共3页
以埕岛油田埕北11井区馆上段为研究对象,采用petrel软件建模技术,针对海上油田的特点,探讨了应用沉积微相模型控制储层物性参数模拟的方法。并总结了沉积相建模的方法、思路。同时,采用研究区实际统计变差函数,应用序贯指示的方法对储... 以埕岛油田埕北11井区馆上段为研究对象,采用petrel软件建模技术,针对海上油田的特点,探讨了应用沉积微相模型控制储层物性参数模拟的方法。并总结了沉积相建模的方法、思路。同时,采用研究区实际统计变差函数,应用序贯指示的方法对储层物性参数进行了随机模拟,提出了海上类似油田应用沉积微相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储层物性模拟相结合以提高整体建模精度的思路。形成了一套适合埕岛油田储层特征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为开发调整方案的部署提供了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油田 PETREl软件 变差函数 三维地质模型
下载PDF
基于灰关联分析与K-L变换的双重属性优化方法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加凡 陈小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1-665,共5页
将灰关联分析和 K- L 变换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属性的双重优化。利用灰关联分析实现了地震属性的敏感性分析 ,并建立了储层参数与属性之间的灰色关联。在此基础上 ,通过 K- L 变换将属性空间的高维属性映射为低维属性 ,且去除了属性... 将灰关联分析和 K- L 变换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属性的双重优化。利用灰关联分析实现了地震属性的敏感性分析 ,并建立了储层参数与属性之间的灰色关联。在此基础上 ,通过 K- L 变换将属性空间的高维属性映射为低维属性 ,且去除了属性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属性组合的优化问题。采用 BP神经网络对目标进行预测表明 ,灰关联分析和 K- L 变换相结合的属性双重优化方法能充分发挥单个方法各自的优点 ,有助于属性分析、关联以及组合优化问题的解决 ,从而提高了地震储层预测的运算速度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l变换 地震属性 储层参数 储层预测 属性分析 精度 敏感性分析 灰关联分析 双重属性 目标
下载PDF
于桥水库州河鲤的标记技术及放流效果评估
6
作者 张志华 李泽利 +3 位作者 张达娟 高锴 张树林 王其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64-68,共5页
为探讨适应于桥水库鱼类规模化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标记方法,选取于桥水库特有种类州河鲤(Cyprinus carpio zhouhe L.)为研究对象,对比可见植入荧光(VIE)标记和茜素红-S浸染(ARS)标记2种方法的标记效果。结果表明:经60 d标记养殖后,对照... 为探讨适应于桥水库鱼类规模化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标记方法,选取于桥水库特有种类州河鲤(Cyprinus carpio zhouhe L.)为研究对象,对比可见植入荧光(VIE)标记和茜素红-S浸染(ARS)标记2种方法的标记效果。结果表明:经60 d标记养殖后,对照组州河鲤的平均存活率为95%,VIE标记组的平均存活率为94%,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ARS标记组的平均存活率为87%,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VIE标记头部组和ARS标记100 mg/L浓度组标记保持率分别为60%和10%。2种标记方法对鱼类体长、体重差异不明显。在于桥水库放流5500尾标记鱼苗后,180 d内进行4次回捕共捕获州河鲤35尾,回捕率为0.637%。研究结果说明VIE标记法适合应用于短周期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桥水库 州河鲤 标记方法 增殖放流
下载PDF
渤海L油田Ed储层修井过程伤害机理及对策 被引量:4
7
作者 程学峰 陈华兴 +1 位作者 唐洪明 赵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4-136,158,共3页
渤海L油田Ed储层油井修井后产液能力显著降低,储层伤害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现场修井液的储层伤害机理,开发了1种低伤害修井液。研究表明,现场修井用的Ng地层水与Ed储层地层水混合有严重结垢趋势,且Ed地层水比例越大、储层温度越高... 渤海L油田Ed储层油井修井后产液能力显著降低,储层伤害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现场修井液的储层伤害机理,开发了1种低伤害修井液。研究表明,现场修井用的Ng地层水与Ed储层地层水混合有严重结垢趋势,且Ed地层水比例越大、储层温度越高,结垢趋势越明显。优选XCF-03作为修井用防垢剂,药剂浓度超过25 mg/L后,结垢量可由117.2 mg/L降至3.6 mg/L以下,阻垢效果十分明显。Ed储层为强水敏储层,伊/蒙间层黏土矿物含量高达23%。在Ng地层水中加入0.5%KCl可以抑制Ed储层黏土的膨胀。以Ng地层水+25mg/LXCF-03+0.5%KCl为配方的修井液对Ed储层伤害率小于5%,储层保护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井液 伤害机理 防垢剂 储层保护 强水敏储层 Ed储层 渤海l油田
下载PDF
A油田沙三下段混积岩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8
作者 张红臣 穆朋飞 +2 位作者 张立安 李桂仔 王海涛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5期28-36,共9页
针对A油田沙三下段混积岩不同类别储层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钻测井、分析化验资料及开发井投产数据,对研究区混积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引入开发井产能评价指数,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沙三下段同时发育三角洲... 针对A油田沙三下段混积岩不同类别储层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钻测井、分析化验资料及开发井投产数据,对研究区混积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引入开发井产能评价指数,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沙三下段同时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滨浅湖混积滩坝沉积体系。2)储集岩类型主要为灰质砂岩、云质砂岩、砂质灰岩和砂质云岩。3)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同时发育溶蚀孔和裂缝;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5.4%,平均渗透率为55.1 mD。4)以渗透率、电阻率和碳酸盐含量3个测井参数加权的混积岩储层产能评价指数与开发井初期产能相关性好。产能评价指数大于20,单井初期产能大于110 m^(3)/d;产能评价指数为6~20,单井初期产能为40~70 m^(3)/d;产能评价指数小于6,单井初期产能小于20 m^(3)/d。5)可将储层划分为3类,Ⅰ类储层为中高孔、中高渗储层,主要分布在混合滩坝相的云质混积区,Ⅱ类储层为中孔、中低渗储层,主要分布在混合滩坝相的灰质混积区,Ⅲ类储层为中低孔、低渗储层,主要分布在混合滩坝相的泥质混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分类评价 混积岩 沙三下段
下载PDF
川中磨溪气田L1^1储层古岩溶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勇 覃建雄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7年第1期46-53,共8页
应用古水文地质方法综合分析了L1^1储层古岩溶发育特征,阐述了溶蚀期次对古岩溶发育程度的影响。并进行了岩溶分区。
关键词 古岩溶 水化学环境 溶蚀 岩溶分区 l1^1储层 川中磨溪气田
全文增补中
三维流线模拟技术在鸭儿峡油田L油藏注采单元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玉峰 孙德强 +3 位作者 王智锋 李超 饶远 赵振 《中外能源》 CAS 2018年第7期50-55,共6页
鸭儿峡油田L油藏自1958年投入开发以来,经历了弹性—溶解气驱阶段、边外注水开发阶段以及边外、边内综合注水开发阶段。由于受过去开采时间长、开采技术落后、开采设备老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油藏虽处于高含水阶段,但还有很大的二次... 鸭儿峡油田L油藏自1958年投入开发以来,经历了弹性—溶解气驱阶段、边外注水开发阶段以及边外、边内综合注水开发阶段。由于受过去开采时间长、开采技术落后、开采设备老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油藏虽处于高含水阶段,但还有很大的二次开发潜力。根据L油藏历年动态监测资料,再结合油水井生产数据及注水单元注水数据,动态生产数据、监测数据与静态地质、储层等数据结合,充分刻画目前L油藏的生产动态,摸清其注水替油井、注水单元注水井与采油井的对应效果,通过注采井组间流线模拟来评价注采单元中油井受效程度,并通过与现场注采井组间示踪剂监测成果对比来验证流线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三维流线数值模拟井组间连通性与示踪剂监测井组间连通性成果的一致性达到60%以上,模拟可靠程度高、评价周期短,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省了大量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儿峡油田 l油藏 流线模拟 注采单元评价
下载PDF
基于B-L方程的低渗透油藏CO_2水气交替注入能力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凡坤 苏玉亮 +2 位作者 郝永卯 李亚军 童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99,共9页
注入能力的降低是制约低渗透油藏CO_2水气交替(WAG)驱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采用特征线法,考虑CO_2在原油、注入水中的溶解及CO_2对原油的抽提作用,引入渗流阻滞系数,对气驱油及水驱气过程中的Buckley-Leverett(B-L)方程进行修正,确定... 注入能力的降低是制约低渗透油藏CO_2水气交替(WAG)驱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采用特征线法,考虑CO_2在原油、注入水中的溶解及CO_2对原油的抽提作用,引入渗流阻滞系数,对气驱油及水驱气过程中的Buckley-Leverett(B-L)方程进行修正,确定气驱油、水驱气前缘及尾部移动速度,结合多重复合油藏渗流理论,建立可表征CO_2水气交替驱注入能力变化的数学模型,并应用Laplace变换及Stehfest数值反演,求得井底压力解。通过与不同地层渗透率下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相比于偏油湿地层,偏水湿地层水的注入能力较低;CO_2与原油间界面张力越小,注水能力越大;当地层渗透率低于5×10^(-3)μm^2时,水的注入能力急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2水气交替驱 注入能力 B-l方程 复合模型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LX油田浅层特稠油藏成藏过程及模式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冰洁 徐长贵 +3 位作者 吴奎 张如才 郑彧 宛良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3-671,共9页
针对LX油田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特稠油藏复杂的油藏模式,充分利用地球化学、储层和包裹体等地质资料,在研究原油来源的基础上,恢复了该区东营组的成藏时期,并对成藏期内原油油品性质的变化及稠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浅层辫状河道... 针对LX油田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特稠油藏复杂的油藏模式,充分利用地球化学、储层和包裹体等地质资料,在研究原油来源的基础上,恢复了该区东营组的成藏时期,并对成藏期内原油油品性质的变化及稠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浅层辫状河道沉积储层与含油性的分析,建立了浅层特稠油藏的成藏过程及模式,结果表明:(1)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成藏与深层东营组油藏破坏相关,东营组储层在早期(28~25 Ma,东营组沉积末期)成藏并发生初步生物降解作用以及原油演化过程中,密度先增大、粘度后增大的性质使得油品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变差,降低了对盖层条件的要求,为晚期(5~0 Ma)原油在盖层条件极差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储层中成藏创造了必要条件;(2)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辫状河道砂体纵向叠置关系与原油遭受的边充注边降解的过程共同形成了含油饱和度及油品性质在垂向上的旋回性,这与储层岩性的旋回性相对应,基于此建立了浅层油气充注模式,解释了现今特稠油垂向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原油来源 成藏时期 原油降解 储层特征 lX油田 辽东湾坳陷
下载PDF
渤海L油田东营组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胡治华 申春生 +3 位作者 刘宗宾 杨庆红 刘玉娟 李拴豹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4期51-55,107,共6页
研究渤海L油田东营组储层特征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是该油田后期高效开发的前提。根据岩心观察,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等资料,以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对研究区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L油... 研究渤海L油田东营组储层特征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是该油田后期高效开发的前提。根据岩心观察,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等资料,以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对研究区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L油田东营组储层砂岩具有矿物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的特征,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与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4种,大致经历了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晚成岩A期3个阶段,目前已达晚成岩B期。成岩作用是控制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孔隙演化过程中,压实与压溶作用、胶结作用起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解作用起建设性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储层特征 东营组 渤海l油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垦利L油田古近系沙三上段优质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汉卿 陈晓明 +2 位作者 李超 吴穹螈 王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53-661,共9页
为明确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垦利L油田古近系沙三上段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孔渗测试、地层测试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沉积体系等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沙三上段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为明确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垦利L油田古近系沙三上段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孔渗测试、地层测试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沉积体系等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沙三上段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并在油田注水开发中开展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上段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8.9%,平均渗透率为762.7×10^-3μm^2,属于高孔高渗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可见次生粒间孔和铸模孔,微裂缝发育;微裂缝平均宽度为180μm,微裂缝的存在提供了高效渗流通道,使地层孔渗测试结果明显优于岩心测试数据;优质储层的分布主要受体系域、断裂活动和埋藏作用的影响,水进体系域厚层净砂岩是形成优质储层的物质基础,微裂缝发育提高了渗流能力,快速埋藏减缓了储层孔隙水的排出和储层物性的降低。根据优质储层发育特征及生产动态资料,优化水井分层配注,降低平面及纵向上水驱不均,实现了油田均衡驱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储层 微裂缝 控制因素 沙三上段 垦利l油田
下载PDF
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的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娟 《交通科技》 2019年第1期131-134,共4页
针对三峡枢纽通过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合国外的研究经验,开展了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的相关研究工作。通过建立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的主尺度综合评价体系,船舶快速性、操纵性、主船体结构、船舶能效、船闸通过能力等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 针对三峡枢纽通过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合国外的研究经验,开展了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的相关研究工作。通过建立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的主尺度综合评价体系,船舶快速性、操纵性、主船体结构、船舶能效、船闸通过能力等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使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的技术、经济及环保等性能指标均得到较大改善,并大幅提升了三峡船闸通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l/B船型 三峡船闸通过能力
下载PDF
基于动静态资料综合判断聚驱后的油藏井间连通性——以渤海L油田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瞿朝朝 刘斌 +2 位作者 宋洪亮 解婷 张振杰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1年第2期76-79,共4页
渤海L油田油藏聚驱后,部分井区后续水驱阶段出现含水回返快,剩余油挖潜难的问题。为此,应用水平井测井解释静态法分析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再利用注采受效关系、产聚浓度监测数据及不稳定试井等动态资料判断井间连通性。研究表明,测井... 渤海L油田油藏聚驱后,部分井区后续水驱阶段出现含水回返快,剩余油挖潜难的问题。为此,应用水平井测井解释静态法分析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再利用注采受效关系、产聚浓度监测数据及不稳定试井等动态资料判断井间连通性。研究表明,测井模型显示井区内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注采受效法判断注水井C1H与采油井C2H趾部连通性好,与采油井C3连通性差,验证了测井解释结果;产聚浓度监测结果表明,注水井C4与采油井C2H井间连通性差,与采油井C3、C6井间连通性好,并由不稳定试井法得到验证。该方法在渤海L油田C井区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l油田 井间连通性 聚驱后油藏 动静态资料 非均质性
下载PDF
L油田薄互储层动用规律研究与应用
17
作者 李媛婷 赵靖康 +3 位作者 靳心伟 李金洋 郑金定 王永慧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9年第5期65-67,72,共4页
L油田为薄互层砂岩油藏,目前处于中高含水期,且新钻调整井投产初期递减严重,月递减率达4.9%,远高于理论递减值,造成数模拟合和产能预测难度大。为此,在精细油藏动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钻调整井水淹测井解释结果和随钻测压等资料,分析... L油田为薄互层砂岩油藏,目前处于中高含水期,且新钻调整井投产初期递减严重,月递减率达4.9%,远高于理论递减值,造成数模拟合和产能预测难度大。为此,在精细油藏动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钻调整井水淹测井解释结果和随钻测压等资料,分析各类储层在不同生产时期的动用状况,总结薄互储层动用规律,并结合渗流力学原理,通过ROCKTAB关键字在数模中引入地层传导率因子与地层压力降关系,以相似表征薄互储层动用指数递减规律。结果表明,调整井钻遇的薄互储层初期对产量有贡献,后期产量减少甚至部分储层无产量。该成果在该油田老区综合调整钻前井位优化中得到应用,提高了老井拟合精度,并有效地指导了开发井配产和指标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油田 薄互层砂岩油藏 动用状况 递减规律
下载PDF
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18
作者 钟芬 陆廷清 +5 位作者 杨长城 何冰 邓惠 徐昌海 张洁伟 谷一凡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分布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各个飞仙关组鲕滩圈闭在成藏过程中具有极为相似的地质条件,但不同区块流体性质复杂多变,油气成藏过程差异明显,深化勘探面临瓶颈。为揭示油气成藏机制,基于海槽东侧岩心、薄片观察,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流体包... 分布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各个飞仙关组鲕滩圈闭在成藏过程中具有极为相似的地质条件,但不同区块流体性质复杂多变,油气成藏过程差异明显,深化勘探面临瓶颈。为揭示油气成藏机制,基于海槽东侧岩心、薄片观察,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流体包裹体微区测试、构造平衡剖面恢复等手段,认为飞仙关组局限台内相区储层由(膏质)粉晶云岩构成,油气充注不充分;台地边缘相储层由鲕粒云岩组成,经历三期成藏事件:(1)J2到J3早期的古油藏形成阶段,(2)J3到K1的龙潭组生气阶段,(3)K2的古油藏裂解生气阶段。总结提出沉积亚相、储层物性、圈闭形成时期、古今构造搭配关系等5种因素控制了鲕滩气藏成藏过程,形成了4种成藏模式。台地边缘相区作为后续勘探的重点领域,对应其中3种模式:(1)圈闭形成早,古今构造有效搭配,断层未至地表;(2)圈闭被当直达地表的断层破坏,致使油气逃逸;(3)圈闭形成晚于关键成藏事件,古油藏向更高部位发生横向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鲕滩 成藏模式 流体包裹体 储层沥青 开江-梁平海槽
下载PDF
紫坪铺水库及邻区的微震检测与定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苛 李红谊 +1 位作者 李炎臻 黄雅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0-984,共15页
首先对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1017次地震进行重定位,并将重定位后的578次高信噪比地震作为模板,利用基于图像处理器加速的匹配定位技术(GPU-M&L)对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7个台站2005—2008年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扫描;然后利用基于深度... 首先对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1017次地震进行重定位,并将重定位后的578次高信噪比地震作为模板,利用基于图像处理器加速的匹配定位技术(GPU-M&L)对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7个台站2005—2008年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扫描;然后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去噪技术(DeepDenoiser)设计出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来进一步验证这些新检测到的地震事件;最后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检测到的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最终识别到的地震事件多达1万6836个,约为四川省地震局目录事件的13倍,地震目录的完备震级由M_(L)1.4降为M_(L)−0.1。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震事件呈北东向线性分布,优势震源深度指示区域地壳内的滑脱层位置,结合b值和震源深度分析结果推测,研究区蓄水后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应力积累导致的天然地震活动,并伴随水库触发地震混杂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坪铺水库 GPU 加速的匹配定位技术 双差定位 深度学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煤储层低温氮吸附孔隙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童宏树 胡宝林 《煤炭技术》 CAS 2004年第7期1-3,共3页
在利用低温氮吸附法测试鄂尔多斯盆地煤储层孔隙分布的基础上 ,计算了煤样的孔容及比表面分维数 ,并分析了煤储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与孔隙分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比表面分维数的增加 ,煤储层兰氏体积减小 ,而兰氏压力增加 ,随着孔... 在利用低温氮吸附法测试鄂尔多斯盆地煤储层孔隙分布的基础上 ,计算了煤样的孔容及比表面分维数 ,并分析了煤储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与孔隙分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比表面分维数的增加 ,煤储层兰氏体积减小 ,而兰氏压力增加 ,随着孔容分维数的增加兰氏体积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等温吸附 孔隙 比表面 分形维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