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n surface-active polymer flooding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A case study of Daqing placanticline oilfield, NE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YU Qiannan LIU Yikun +3 位作者 LIANG Shuang TAN Shuai SUN Zhi YU Y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6期1206-1217,共12页
Experiments on surface-active polymer flooding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were carried out by detection analysis and modern physical simul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reservoirs and fluids in Daqing placanticline oilfield.... Experiments on surface-active polymer flooding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were carried out by detection analysis and modern physical simul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reservoirs and fluids in Daqing placanticline oilfiel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active polymer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ommon polymers and polymer-surfactant systems in molecular aggregation,viscosity and flow capacity,and it has larger molecular coil size,higher viscosity and viscosifying capacity,and poorer mobility.The surface-active polymer solution has good performance of viscosity-increasing and viscosity retention,and has good performance of viscoelasticity and deformability to exert positive effects of viscosifying and viscoelastic properties.Surface-active polymer can change the chemical property of interface and reduce interfacial tension,making the reservoir rock turn water-wet,also it can emulsify the oil into relatively stable oil-in-water emulsion,and emulsification capacity is an important property to enhance oil washing efficiency under non-ultralow interfacial tension.The surface-active polymer flooding enlarges swept volume in two ways:Microscopically,the surface-active polymer has mobility control effect and can enter oil-bearing pores not swept by water to drive residual oil,and its mobility control effect has more contribution than oil washing capacity in enhancing oil recovery.Macroscopically,it has plugging capacity,and can emulsify and plug the dominant channels in layers with high permeability,forcing the injected fluid to enter the layer with medium or low permeability and low flow resistance,and thus enlarging swept volu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water-cut OILFIELD reservoir surface-active polymer oil-washing efficiency swept volume plug by EMULSIFICATION enhanced OIL recovery
下载PDF
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力学建模及其在开发中的应用
2
作者 蔡振忠 张辉 +5 位作者 徐珂 尹国庆 王志民 王海应 钱子维 张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8-879,共12页
为提高超深断控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效益,通过开展大尺寸岩样力学实验,揭示高角度—近直立断裂面变形与连通机理;基于高压注水提采的力学与流动耦合原理,通过地质力学建模,明确了断控碳酸盐岩油藏现今地应力场和断裂活动性分布规律;发现... 为提高超深断控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效益,通过开展大尺寸岩样力学实验,揭示高角度—近直立断裂面变形与连通机理;基于高压注水提采的力学与流动耦合原理,通过地质力学建模,明确了断控碳酸盐岩油藏现今地应力场和断裂活动性分布规律;发现不同方位的断裂活动性以及不同部位的缝洞体连通性有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不同井眼轨迹的开发效果,提出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方法,科学指导井眼轨迹设计和注水方案优化。结果表明:①走滑断裂变形中的大尺度破碎体和高角度裂缝系统是影响储层品质的关键因素,高压注水一方面能够激活先存裂缝,一方面还能在先存裂缝基础上发生延伸扩展,甚至可以产生新的裂缝,促进了断控缝洞体在纵横向上的互相连通;②高压注水过程中断裂体内部发生力学与流动之间的耦合变化,渗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循环举升,从而提高油气采收率;③根据断裂体形态、产状以及断裂面动态剪切变形连通性,可优选定向井最佳井点和井眼轨迹,并优化注水方案;④塔里木盆地断控油藏试验区通过高压注水,采收率提高5个百分点,该方法为超深断控型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断控碳酸盐岩油藏 缝洞体 地质力学 断裂活动性 井眼轨迹 注水开发 地质工程一体化
下载PDF
三峡水库支流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毛羽丰 何蕊序 +6 位作者 李宏 杨胜发 余薇薇 叶开来 林彤 白小霞 何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3,共17页
甲烷(CH_(4))对全球温室效应有着较大的贡献。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其CH_(4)排放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但三峡水库反季节的运行方式,使支流库湾CH_(4)的产生和传输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进而导致其CH_(4)排放效应尚不十分明确。本... 甲烷(CH_(4))对全球温室效应有着较大的贡献。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其CH_(4)排放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但三峡水库反季节的运行方式,使支流库湾CH_(4)的产生和传输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进而导致其CH_(4)排放效应尚不十分明确。本文综述了三峡水库支流CH_(4)排放的研究进展,典型支流的CH_(4)排放通量普遍高于干流,位于三峡水库库尾的部分支流CH_(4)排放通量高于三峡水库库首及库中支流。大多数典型支流的CH_(4)通量在夏季均达到全年峰值,而在冬季高水位运行期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同时本文主要从水环境条件、水动力条件、人类活动及气象条件4个方面阐述了三峡水库支流CH_(4)排放的影响因素。1)水环境条件:支流水华后藻类衰亡分解过程会驱动CH_(4)释放,且藻类的演替过程会加剧CH_(4)的产生;温度可以直接影响CH_(4)的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也能通过促进藻的生长间接影响CH_(4)排放;支流相对较低的甲烷氧化菌丰度是其CH_(4)通量较高的原因之一。2)水动力条件:蓄水期CH_(4)主要以扩散的方式进行释放,支流较低的流速促进了悬浮物的沉积,上游沉积物中的CH_(4)含量高于下游;泄水期CH_(4)主要以冒泡的方式进行释放,下游沉积物中TOC急剧增加,但干流的入侵会削弱支流的温度分层,破坏藻类生长环境,间接影响CH_(4)通量。3)人类活动:农业耕作使支流水体中的营养物浓度增加,甲烷氧化菌的丰富度降低,细菌群落的营养相关代谢增强;建设用地扩大、支流筑坝增加抑制了有机物的传输,增加了水体中的产CH_(4)底物,促进了CH_(4)的产生。4)气象条件:降雨会携带更多营养物质进入支流,同时会增加水体浊度、破坏水体的温度分层,从而对CH_(4)的产生和传输过程造成影响。最后对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三峡水库CH_(4)排放的控制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支流 甲烷排放 水环境条件 水动力条件 人类活动 气象条件
下载PDF
薄层砂岩边底水油藏空气辅助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
4
作者 刘晓丽 李阳 +5 位作者 白雷 吴丛文 王红波 马挺 姜振学 万云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1,共9页
针对边底水油藏“双高阶段”零散分布剩余油如何有效动用、低成本高效微生物驱油体系如何研发、微生物驱效果评价及配套技术攻关等难题,建立微生物驱筛选图版并评价了油藏微生物驱的适应性;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全面解析了油藏微生... 针对边底水油藏“双高阶段”零散分布剩余油如何有效动用、低成本高效微生物驱油体系如何研发、微生物驱效果评价及配套技术攻关等难题,建立微生物驱筛选图版并评价了油藏微生物驱的适应性;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全面解析了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筛选了乳化效果好的采油功能菌株H3;通过对主要营养成分碳源、氮源、磷源的筛选,开展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可实现原油乳化分散和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复合粉激活体系;研究了底水油层“船底形”剩余油富集特征,形成了“微生物乳化+空气提效+稠化剂封堵”提高采收率驱油模式,明确了提高采收率幅度与注入菌体浓度、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正相关。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薄层砂岩边底水油藏,实施“4注20采”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矿场先导试验,注入微生物激活剂0.13倍孔隙体积,2017至2023年阶段增油5.6×104 t,采收率提高4.0个百分点,增油效果好的井主要分布在总菌浓度高、石油地质储量大、构造高部位、油层厚度大、底水薄、采出程度较高的区域。研究成果对丰富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序列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驱 边底水油藏 剩余油 激活体系 采收率 准噶尔盆地 陆梁油田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库区活动滑坡变形特征与库水位变化响应关系:以四川省黑水县毛尔盖水电站为例
5
作者 张攀 李为乐 +3 位作者 陆会燕 周胜森 李维敏 许善淼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11991-12002,共12页
水库滑坡是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当滑坡滑入库区中可能会引起涌浪、江河堵塞甚至溃坝,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因此如何高效及时地开展对库岸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ma... 水库滑坡是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当滑坡滑入库区中可能会引起涌浪、江河堵塞甚至溃坝,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因此如何高效及时地开展对库岸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对毛尔盖库区开展活动滑坡的探测识别,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以及现场调查对库区典型活动滑坡的变形特征与库水位变化响应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活动滑坡共65处,其中复活型古老滑坡堆积体36处,新孕育型滑坡29处;结合两类典型滑坡来看,坡体变形与库水位快速下降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当库水位日平均降速大于0.67 m/d时,InSAR时间序列曲线均会出现加速变形的情况;对于短时间内发生的大变形滑坡,SBAS-InSAR技术很难有效捕捉到滑坡失稳前的真实加速变形信息导致不能提前识别和监测,因此结合多时相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可以起到有效补充的作用。研究成果可为库岸滑坡的早期识别与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 水库滑坡 活动滑坡 早期识别与监测 库水位 大变形滑坡
下载PDF
水位变动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典型雌激素效应物质及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周敏 邵迎 +1 位作者 黄思瑜 陈忠礼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为研究对象,将化学分析与生物测试相结合,研究水位变动对消落带土壤(落干期)和沉积物(淹水期)雌激素效应物质种类和含量及雌激素活性的影响,探讨典型雌激素与雌激素效应的关联程度,以期为水库消落带生态安全和环境健康...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为研究对象,将化学分析与生物测试相结合,研究水位变动对消落带土壤(落干期)和沉积物(淹水期)雌激素效应物质种类和含量及雌激素活性的影响,探讨典型雌激素与雌激素效应的关联程度,以期为水库消落带生态安全和环境健康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对8种典型雌激素的赋存与质量浓度进行靶向分析,并使用重组基因酵母筛选(YES)体系检测环境样品雌激素活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浓度加和计算建立化学物质与生物效应间的相关联系。8种典型雌激素仅有雌酮(E1)和乙炔基雌二醇(EE2)被检出,含量在0.025~2.667 ng/g范围内。淹水期的沉积物具有明显的雌激素活性,其雌二醇当量(EEQ)值为0.637~6.987 ng/g。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靶向分析的雌激素效应物质与雌激素效应间无明显相关性,仅能解释29.46%的雌激素活性。水位变动影响消落带雌激素效应物质的种类和质量浓度,淹水提高了沉积物雌激素活性。典型雌激素物质与库区消落带雌激素效应无显著关联。因此,需要开发新的方法与技术,以便更为精确地指导消落带雌激素效应的风险识别与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水位变动 三峡水库 雌激素活性 典型雌激素
下载PDF
岩溶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特征-以贵阳市花溪水库为例
7
作者 周玮 姜霞 +1 位作者 姚世菊 张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0-649,共10页
在贵阳市花溪水库附近选择3种植被类型(草地、灌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中土壤碳、氮含量及其不同活性组分的特征。结果表明:植被对碳、氮及其组分(除铵态氮外)影响显著,随植被类型变化(草地→灌丛→竹林)有... 在贵阳市花溪水库附近选择3种植被类型(草地、灌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中土壤碳、氮含量及其不同活性组分的特征。结果表明:植被对碳、氮及其组分(除铵态氮外)影响显著,随植被类型变化(草地→灌丛→竹林)有机碳及其各活性组分含量逐渐增加,A层>B层;竹林中有机碳含量为36.16 g·kg^(-1)、29.68 g·kg^(-1),明显高于草地中的20.48 g·kg^(-1)、18.24 g·kg^(-1);草地中微生物碳含量仅占竹林的54%及49%,水溶性碳在有机碳中的比例最小(0.04%~0.11%),其次是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所占比例最少,仅占全氮中的0.02%~0.20%,随植被变化(草地→灌丛→竹林)微生物量氮含量逐渐增加,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铵态氮的含量远高于硝态氮的含量,微生物量氮与碱解氮的含量随土层加深含量降低,全氮含量增加。土壤的C/N在8.49~21.52之间,在A层中表现为草地<灌丛<竹林,A层>B层。因此,植被类型对岩溶地区的土壤质量及附近水域均会产生影响,在岩溶水源涵养区,竹林及灌丛更有利于保持水土及附近水域的水质,草地不适合作为岩溶地区生态修复的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溪水库 水源涵养区 土壤碳、氮 活性组分 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适用于低渗透气藏的新型乳液防水锁剂研究
8
作者 贺弈铭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5期54-57,97,共5页
为了有效减轻低渗透气藏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水锁损害现象,以十二烷基硫酸钠K12、异丁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和丙烯酸丁酯(BA)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适用于低渗透气藏的新型乳液防水锁剂FRT-2,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 为了有效减轻低渗透气藏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水锁损害现象,以十二烷基硫酸钠K12、异丁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和丙烯酸丁酯(BA)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适用于低渗透气藏的新型乳液防水锁剂FRT-2,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型乳液防水锁剂FRT-2能够大幅降低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值,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FRT-2能有效改善目标低渗透气藏储层段天然岩芯表面的润湿性,使其由亲水性转变为中性润湿;FRT-2对储层段岩屑和岩芯的抑制性能较好;FRT-2还具有优良的防水锁性能,使用质量分数为1%以上的FRT-2溶液驱替岩芯时,岩芯的水锁伤害率可降低至20%以下,水锁伤害程度为弱。研究结果表明,新型乳液防水锁剂FRT-2的综合性能较好,能够应用于低渗透气藏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气藏 水锁损害 乳液防水锁剂 表面活性 抑制性能
下载PD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he Tropical Dowleiswaram Reservoir on the Godavari River, Southeast of India
9
作者 M. H. K. Prasad V. V. S. S. Sarma +2 位作者 V. V. Sarma M. S. Krishna N. P. C. Reddy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3年第5期534-545,共12页
Time-series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the Dowleiswaram dam reservoir that was constructed on the largest monsoonal river in India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 of inorganic carbon, and fluxes to the atmosphere. The re... Time-series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the Dowleiswaram dam reservoir that was constructed on the largest monsoonal river in India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 of inorganic carbon, and fluxes to the atmosphere. The reservoir stores water during dry period of six months and water increases during the period when Indian subcontinent receives significant rainfall. Significant modification of organic matter was noticed during storage period indicated by decrease in pH from 7.5 to 6.4 and oxygen saturation from ~95% to 65%. The relationship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with oxygen saturati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isotopic ratios of DIC suggests that heterotrophic activities are the major source of inorganic carbon to the reservoir. In addition to this, ground water exchange also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inorganic carbon pool in the reservoir. Nutrients released due to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reservoir supports both autotrophic and heterotrophic activities. The pCO2 levels in the reservoir varied between 3944 and 16,042 μatm and higher pCO2 levels were noticed during peak discharge period. The annual mean CO2 fluxes from the reservoir amounted to 112 ± 126 mmolC m-2·d-1 and ~6 times higher fluxes were noticed during discharge period compared to dry period and such high fluxes during discharge period were contributed by both high pCO2 levels and winds. It was further noticed that dam reservoir is a strong source of pCO2 to the estuary wherein 2 during dry period and >15,000 μatm during discharge period were observed. Our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Dowleiswaram dam reservoir is a strong source of CO2 to atmosphere, even though it is much smaller than Brazilian (tropical) reservoir but higher than European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ORGANIC Carbon System CO2 Flux HETEROTROPHIC activity Ground water Exchange reservoir
下载PDF
新丰江库区晚期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锦 陈大庆 +1 位作者 谭争光 陈贵美 《华南地震》 2023年第4期136-141,共6页
统计分析了1980年以来新丰江水库水位变化与库区不同区域、库区3级以上地震、小震频次变化的对应关系。库区地震活动统计结果显示:震级和水位有一定程度负相关性。2012年以来鱼坑、锡场等区域易发生在相对高水位时间段,而大坝附近的地... 统计分析了1980年以来新丰江水库水位变化与库区不同区域、库区3级以上地震、小震频次变化的对应关系。库区地震活动统计结果显示:震级和水位有一定程度负相关性。2012年以来鱼坑、锡场等区域易发生在相对高水位时间段,而大坝附近的地震相对容易发生在低水位时间段。库区3.5级以上地震更容易发生在水位卸载时间段内。库区水位高于103 m和小震频度增加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水位 地震活动性 水库地震
下载PDF
超深层多断裂碳酸盐岩气藏水侵模式及治水对策
11
作者 吴婷婷 朱华 +3 位作者 李隆新 李滔 甘笑非 胡碟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第3期49-58,共10页
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已经成为全球勘探开发的热点。近年川西北地区发现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成为四川盆地目前最具潜力的超深层勘探开发领域之一。该气藏高温、高压且多断裂,埋藏深度超过7000 m,开发投资成本高。202... 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已经成为全球勘探开发的热点。近年川西北地区发现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成为四川盆地目前最具潜力的超深层勘探开发领域之一。该气藏高温、高压且多断裂,埋藏深度超过7000 m,开发投资成本高。2020年气藏整体投产以来,5口气井陆续产出地层水,产水井比例超过40%,效益开发面临挑战。为此,基于气藏生产动态特征,采用气藏工程方法对水体活跃性进行评价,提出气藏典型水侵模式,形成气藏差异化治水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气藏不同区域水体活跃性存在差异,表现出整体水体不大但局部水体活跃的特征。②气井水侵特征包括指数产水型、线性产水型及指数+线性产水型等3类,并以指数产水型为主。③结合气藏地质特征,将气井水侵模式划分为构造端部沿层推进型、单翼边水沿裂缝推进型及双翼边水沿裂缝窜进型这3种类型,并确定气藏3口产水风险井。④提出气藏治水对策:Ⅰ号条带控水为主,Ⅲ-Ⅳ号条带中部各优选排水井1口,气藏合理排水规模250 m3/d。研究结果可保障气藏的长期稳产与科学开发,同时对同类型气藏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多断裂 双鱼石气藏 水体活跃性 水侵特征 水侵模式 治水对策
下载PDF
东江流域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度研究
12
作者 范英琦 郑航 +1 位作者 刘悦忆 万文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87,共11页
【目的】水利工程的修建和运行会改变流域下游的天然水文过程,造成生态影响。定量评价水利工程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是完善工程调度和恢复下游生态流量过程的基础。针对目前流域水文改变度研究中对水库调度的影响分析不充分的问题,提... 【目的】水利工程的修建和运行会改变流域下游的天然水文过程,造成生态影响。定量评价水利工程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是完善工程调度和恢复下游生态流量过程的基础。针对目前流域水文改变度研究中对水库调度的影响分析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广东东江流域为例,采用耦合水库调度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以现行水库调度方式下的流量为基础,计算并分析水库修建后和水库不同下泄流量情境下东江下游博罗站水文过程。评估在相同气象和下垫面条件下水库的修建运行对流域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程度。【结果】结果显示:(1)东江流域新丰江、枫树坝和白盆珠三大水库的修建和运行显著改变了下游博罗站的月流量过程、年极值流量以及年内径流改变率等水文指标,尤其是高低流量出现频率、流量增加率减少率和流量逆转次数改变较大;(2)新丰江单库运行阶段的整体水文改变度为70.90%,枫树坝和新丰江双库调度阶段的整体改变度为70.96%,三大水库联合调度阶段的整体水文改变度为71.77%,均属于高度改变;(3)提高上游水库的月最小下泄流量阈值,对下游的水文改变度较为明显,其中对新丰江坝下水文改变程度最显著。【结论】结果表明:分布式水文模型耦合水库调度和水文改变指标变化范围法,是评价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的重要手段,对于缺少水库修建前实测径流数据的流域水文情势研究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此外,研究建立的耦合水库调度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以及水库水文改变度计算方法,可为流域多水库联合生态调度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改变度 水库调度 分布式水文模型 模拟 东江 径流 人类活动 水利工程
下载PDF
上海某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设计
13
作者 张新欢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S01期275-280,共6页
青草沙水库原水有机物含量较高,常规处理后氯消毒副产物存在超标风险,针对此情况,上海某水厂进行深度处理改造,改造工艺主要采用“预臭氧+强化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结合场地条件,巧妙构思设计方案,化繁为简,采用合建、... 青草沙水库原水有机物含量较高,常规处理后氯消毒副产物存在超标风险,针对此情况,上海某水厂进行深度处理改造,改造工艺主要采用“预臭氧+强化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结合场地条件,巧妙构思设计方案,化繁为简,采用合建、叠建等集约化布置的形式,合理顺畅衔接水厂的新老系统,在改造过程中维持常规处理的正常生产。改造后出水水质符合上海市《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DB31/T1091—2018)的要求,出厂水的COD_(Mn)质量浓度由1.28mg/L降低至0.46mg/L,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由0.26降低至0.03,出水COD_(Mn)消毒副产物的浓度低于常规处理,可为类似水厂深度处理改造提供设计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草沙水库 水厂 深度处理 臭氧-生物活性炭 设计案例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河口咸水入侵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韩曾萃 潘存鸿 +1 位作者 史英标 徐有成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3-339,共7页
采用新安江水库建库前后及钱塘江河口治江缩窄前后的实测氯度资料分析了大型调节水库增加了枯水径流 ,治江缩窄改变了潮汐特性和进潮量这两类人类活动对咸水入侵的影响 ,又采用一维咸水入侵数学模型进行了上述影响的验证和计算分析 ,结... 采用新安江水库建库前后及钱塘江河口治江缩窄前后的实测氯度资料分析了大型调节水库增加了枯水径流 ,治江缩窄改变了潮汐特性和进潮量这两类人类活动对咸水入侵的影响 ,又采用一维咸水入侵数学模型进行了上述影响的验证和计算分析 ,结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河口 咸水入侵 水库 治江缩窄
下载PDF
降水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密云水库入库泥沙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子君 李秀彬 +1 位作者 朱会义 凌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7,共7页
近50年来,随着流域降水量减少,以及修建水利水保工程、引水等人类活动的增加,密云水库的入库泥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为了揭示密云水库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密云水库入库泥沙的实际作用,基于降水—... 近50年来,随着流域降水量减少,以及修建水利水保工程、引水等人类活动的增加,密云水库的入库泥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为了揭示密云水库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密云水库入库泥沙的实际作用,基于降水—产沙统计模型,定量评估了降水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密云水库入库泥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6—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5年,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减沙作用非常显著,减沙贡献率分别为89.45%、78.86%、86.90%和64.36%;降水变化的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0.55%、21.14%、13.10%和35.64%。以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对防治密云水库流域的水土流失起了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人类活动 水利水保工程 入库泥沙量 密云水库
下载PDF
三峡库区新生消落区沉积物磷形态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吉芳英 曹琳 +2 位作者 林茂 王图锦 黎司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82-886,共5页
通过分析三峡库区新生典型消落区上覆水及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揭示消落区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和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新生消落区沉积物磷的分布特征与消落区类型、原有使用背景、临时性使用情况等因素有关.消落区类型对消落... 通过分析三峡库区新生典型消落区上覆水及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揭示消落区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和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新生消落区沉积物磷的分布特征与消落区类型、原有使用背景、临时性使用情况等因素有关.消落区类型对消落区上覆水ρ(总磷)的影响较弱.消落区沉积物w(活性磷)与淹没状态相关,由露出到淹没状态活性磷逐渐减少,沉积物中w(钙磷)和w(闭蓄态磷)相对较恒定.受水陆交替非稳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水陆交替沉积物w(总磷)相对较低.消落区沉积物与上覆水中磷的迁移、转化主要以活性磷的释放和沉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区 沉积物 上覆水 磷形态 活性磷
下载PDF
三峡库区岸坡消落带草地、弃耕地和耕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28
17
作者 马朋 李昌晓 +2 位作者 雷明 杨予静 马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0-1020,共11页
为研究不同用地方式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性质的影响,选取三峡库区重庆忠县汝溪河流域典型消落带为研究区域,研究不同用地类型(草地、弃耕地、耕地)、不同土层间(0—10 cm、10—20 cm)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各自特征... 为研究不同用地方式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性质的影响,选取三峡库区重庆忠县汝溪河流域典型消落带为研究区域,研究不同用地类型(草地、弃耕地、耕地)、不同土层间(0—10 cm、10—20 cm)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各自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旨在为该地区消落带生态恢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除蛋白酶活性、全磷含量、碱解氮含量外,不同用地类型对土壤各生化特性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与之不同,土层仅对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其他生化性质影响不显著;用地类型与土层两者的交互作用仅对蔗糖酶活性影响显著。同时,弃耕地土壤的细菌数量在3种用地类型中最高;真菌、放线菌数量在草地中最高,耕地次之,弃耕地最低。弃耕地中的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与其他两种用地类型相比较高,而耕地中磷酸酶活性则显著高于弃耕地和草地土壤。草地土壤全氮、有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耕地,而草地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却显著高于弃耕地和耕地;3种用地类型的全磷、全钾、碱解氮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弃耕地的pH值显著高于另外两种用地类型。另一方面,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的各生化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H值和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与弃耕地和耕地相比,草地在稳定消落带土壤环境、固持土壤营养元素、提高土壤肥力方面作用更为显著;相对而言,耕地的土壤微生态环境较差,故在消落带实施退耕还草、恢复草本植被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消落带 农事活动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段水位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郭小虎 李义天 渠庚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33,29,共5页
基于2003~2007年的实测资料计算了荆江河段冲刷深度,并利用河段各粒径组的冲刷量估算了其交换层厚度,得到河段达到极限冲刷状态后,在一般的年份交换层厚度不会超过蓄水初期的数值。在此基础上预测了荆江河段冲刷的最大值及相应水位变... 基于2003~2007年的实测资料计算了荆江河段冲刷深度,并利用河段各粒径组的冲刷量估算了其交换层厚度,得到河段达到极限冲刷状态后,在一般的年份交换层厚度不会超过蓄水初期的数值。在此基础上预测了荆江河段冲刷的最大值及相应水位变化。结果表明,与现有的研究成果相比,荆江河段极限冲刷量及中、高水位变化的幅度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蓄水 荆江河段 水位变化 交换层 床沙级配
下载PDF
深淹对狗牙根根际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谭淑端 朱明勇 +2 位作者 张克荣 张全发 姜利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2,共5页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生境和非消落带生境生长的狗牙根(XC、FC)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生境狗牙根经不同深度水淹胁迫后,植株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未淹对照植株根际土壤的蔗糖酶活性明显大于不同深度淹水处理,说明淹水处...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生境和非消落带生境生长的狗牙根(XC、FC)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生境狗牙根经不同深度水淹胁迫后,植株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未淹对照植株根际土壤的蔗糖酶活性明显大于不同深度淹水处理,说明淹水处理不能给植物提供与未淹对照同样多的营养源;FC根际土壤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较XC的高;淹水处理后,FC根际土壤的全氮含量明显低于XC;淹水前FC根际土壤的全磷含量明显高于XC,表明在未进行淹水处理之前的生长时期,XC可能较FC利用更多的土壤营养进行生长,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为淹水期间植株提供能量供应,为增强其耐淹能力奠定较好的能量基础。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生境狗牙根在不同水淹胁迫下,植株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变化与其耐淹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淹 消落带 狗牙根 根际土壤 酶活性 土壤肥力 三峡库区
下载PDF
氯化钙水型油藏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崔庆锋 齐义彬 +2 位作者 伊丽娜 张瑜 俞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83,共6页
应用最大可能数法(MPN)和高通量测序分析新疆油田氯化钙水型油藏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应用离子色谱分析了油藏地层水的离子组成,确定了激活内源微生物的基础及目标。确立以原油乳化效果、激活后烃氧化菌浓度为筛选激活剂的主要指... 应用最大可能数法(MPN)和高通量测序分析新疆油田氯化钙水型油藏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应用离子色谱分析了油藏地层水的离子组成,确定了激活内源微生物的基础及目标。确立以原油乳化效果、激活后烃氧化菌浓度为筛选激活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在单因素实验筛选最佳碳源、氮源和磷源后,采用均匀设计优化了激活剂组分含量,并进行了激活效果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优化的激活剂激活地层水中内源微生物后,原油乳化效果明显,提高功能菌群烃氧化菌等菌浓5-6数量级,而硫酸盐还原菌被明显抑制;同时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细菌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实现了对Pseudomonas、Bacillus、Stenotrophomonas、Pusillimonas和Acinetobacter等常见采油功能菌的高效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激活 优化 乳化作用 模拟 提高原油采收率 氯化钙水型油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