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y of remaining oil 被引量:4
1
作者 LI Junjian LIU Yang +3 位作者 GAO Yajun CHENG Baoyang MENG Fanle XU Huaim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6期1112-1122,共11页
Waterflooding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Micro-CT on four cores of different pore structures from Donghe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 The water, oil and grains were accurately separated by the advanc... Waterflooding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Micro-CT on four cores of different pore structures from Donghe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 The water, oil and grains were accurately separated by the advanced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 pore network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paramete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throats and the throat size distribution were calculated to characterize the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y of pore structure, the flow of oil phase during displacement, and th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after displacement. The cores with the same macroscopic porosity-permeability have great differences in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y of pore structure. Both macro porosity-permeability and micro heterogeneity of pore structure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migration of oil phase and th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When the heterogeneity is strong, the water phase will preferentially flow through the dominant paths and the remaining oil clusters will be formed in the small pores. The more the number of oil clusters(droplets) formed during displacement process, the smaller the average volume of cluster is, and the remaining oil is dominated by the cluster continuous phase with high saturation. The weaker the heterogeneity, the higher the pore sweep efficiency is, and the remaining oil clusters are mainly trapped in the form of non-continuous phase. The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y of micro remaining oil are related to the absolute permeability, capillary number and micro-heterogeneity. So, the identification plate of microscopic residual oil continuity distribution established on this basis can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factors and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and identify the continuity of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ccurat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STONE WATERFLOODING CT scan image processing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Effects of Sweep Efficiency and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during Chemical Flooding on a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被引量:6
2
作者 沈平平 袁士义 +2 位作者 邓宝荣 宋杰 沈奎友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1-48,77,共9页
The processes of flooding—water flooding, polymer flooding and ternary combination flooding—were simulated respectively on a 2-D positive rhythm profile geological model by using the ASP numerical modeling softw... The processes of flooding—water flooding, polymer flooding and ternary combination flooding—were simulated respectively on a 2-D positive rhythm profile geological model by using the ASP numerical modeling software developed by RIPED (Yuan, et al. 1995). The recovery coefficient, remaining oil saturation, sweep efficiency and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were calculated and correlated layer by lay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weep efficiency and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work different effects on different layers in the severely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nd sweep efficiency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different layers for severely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contributes mainly to the high permeability zones, the sweep efficiency to the low permeability zones, both of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middle permeable zones. To improve the sweep efficiency in the low permeability zones is of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 whole recovery of the reservoir. It is an important path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hemical flooding in the severely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to inject ternary combination slug after profile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flooding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sweep efficiency recovery efficiency heterogenous reservoir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微观致密区成因
3
作者 阮壮 徐睿 +5 位作者 王杰 常秋红 王大华 王建东 周广清 于炳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2-1045,共14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的油气勘探已经取得发现,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认识不清是影响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揭示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微观特征,综合运用岩石薄片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压汞测试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的油气勘探已经取得发现,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认识不清是影响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揭示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微观特征,综合运用岩石薄片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压汞测试等试验技术,开展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及各储层非均质性对比研究,用变异系数定量表征了储层非均质强弱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古近系砂岩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方解石。②路乐河组Ⅰ砂组储层孔隙度较大,下干柴沟组Ⅱ砂组储层孔隙度中等,路乐河组Ⅱ砂组储层孔隙度最小。③储层岩石经历了压实、胶结和溶蚀成岩作用,路乐河组Ⅱ砂组储层非均质性最强,路乐河组Ⅰ砂组储层非均质性最弱,下干柴沟组Ⅱ砂组储层非均质性介于两者之间。④富塑性岩屑纹层或富杂基的低渗砂岩为致密储层,方解石胶结和塑性黏土质岩屑变形是致密储层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微观孔隙结构 低渗透砂岩储层 古近系 马海东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何陈诚 赵永强 +4 位作者 俞凌杰 卢龙飞 刘伟新 潘安阳 李楚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277,共15页
页岩储层特性是影响页岩气富集和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四川盆地北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是重要的海相优质烃源岩,而针对川东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 页岩储层特性是影响页岩气富集和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四川盆地北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是重要的海相优质烃源岩,而针对川东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二氧化碳吸附、氮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技术,开展大隆组深层页岩储层不同孔径孔隙结构的定性—定量研究,并运用基于二氧化碳吸附的V-S模型、氮吸附的FHH模型和高压压汞的分形几何模型对不同孔径的孔隙进行分形拟合,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储层发育丰富的纳米级有机孔和少量的无机孔,有机孔发育特征随有机质显微组分不同和分布形式差异而显示强的非均质性。大隆组深层页岩孔隙结构与龙马溪组深层页岩相似,以介孔和微孔为主,占总孔体积的90%以上;页岩孔隙结构主要受有机质丰度的影响。分形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深层页岩宏孔非均质性强于介孔和微孔。其原因可能为深层页岩微孔孔径较小,分布集中,成因单一,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孔隙结构较为简单,具有较小分形维数;而宏孔孔径较大,分布范围较广,成因多样,易受成岩作用影响,表现出强非均质性。深层页岩微孔—介孔因其丰富的储集空间和较强的自相似性,有利于页岩气的赋存、渗流和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分形维数 孔隙结构 页岩储层 大隆组 二叠系 川东北地区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以靖安油田大路沟地区长6油层为例
5
作者 何俊昊 斯尚华 +3 位作者 喻意 张天杰 敬小军 杨哲恒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9-668,I0001-I0005,共15页
为明确靖安油田大路沟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成因,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和压汞实验等方法及钻测井解释资料,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分析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并对该储层非均质... 为明确靖安油田大路沟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成因,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和压汞实验等方法及钻测井解释资料,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分析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并对该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展开讨论.结果表明,长6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基于压汞实验参数将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为中孔-中细喉型(Ⅰ型)、中小孔-细喉型(Ⅱ型)和小孔-微细喉型(Ⅲ型).从层内、层间和平面研究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系数评价显示长6各亚段均为强非均质性,自长61至长63非均质性逐渐增强.基于分形理论的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长6储层样品具有3段分形的特征,宏孔、中孔和微孔的分形维数平均值依次为2.9892、2.6931和2.1772,宏孔和中孔是长6储层渗透率和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主要来源,宏孔和微孔的非均质性对最大进汞饱和度影响更加明显.分析长6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发现,沉积微相控制了砂体和物性等宏观非均质性因素,压实作用使储层原生粒间孔大幅减少,对宏孔和微孔的非均质性影响较大,绿泥石胶结作用和浊沸石溶蚀作用对孔隙结构改造作用强,对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影响大.研究结果对大路沟地区长6油藏的效益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油田开发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储层非均质性 分形维数 大路沟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对可动流体赋存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长7段为例
6
作者 石桓山 胡望水 +3 位作者 李涛 李亦博 卢丹阳 刘国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4,共13页
分析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分布特征是储层研究的关键要素,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对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及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核磁... 分析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分布特征是储层研究的关键要素,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对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及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结合分形理论,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可动流体分布特征,讨论了孔喉结构和非均质性对可动流体赋存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储层储集空间主要由微纳米级孔隙贡献,孔隙连通性较差,孔喉半径主要分布在0.050~0.500μm;孔喉结构非均质性较强,分形维数分布在2.65~2.90;流体可动性较差,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在16.68%~51.74%,可动流体多分布在中孔和小孔内。研究区长7段储层可分为3类:从Ⅰ类到Ⅲ类储层,剩余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发育变少,孔隙连通性变差,孔喉尺寸变小,较大孔喉变少,非均质性变强,流体可动性变差,中孔和大孔内可动流体含量趋于降低,可动流体倾向于在小孔内赋存。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及油气采收率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7段 致密砂岩储层 孔喉结构 非均质性 可动流体饱和度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华池地区长8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差异及成藏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晓辉 辛红刚 +2 位作者 曹润荣 李成 马继业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8-432,共15页
南梁-华池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湖盆中心,长8层紧邻上部优质烃源岩,是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之一。为探究该区不同物性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及差异,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南梁-华池... 南梁-华池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湖盆中心,长8层紧邻上部优质烃源岩,是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之一。为探究该区不同物性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及差异,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南梁-华池地区长8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比分析了研究区不同物性样品微观孔喉结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南梁-华池地区长8_(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多样,微观非均质性较强;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孔喉变异系数、分选系数越大,微观均质系数越小,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越强;渗透率大于1 mD的储层,大孔喉数量相对较多,连通孔喉半径比、迂曲度较小,孔喉结构多呈“通道型”型,渗透率贡献率主要依靠少数半径大于6μm的连通喉道,而渗透率小于1 mD的储层,连通孔喉半径比较大,孔喉结构多呈“束口袋”型,渗透率贡献率主要由其喉道半径峰值区间的小喉道决定。不同储层物性的微观孔喉差异主要由沉积、成岩差异而形成的。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主砂带沉积粒度相对较粗,孔隙衬里状绿泥石薄膜发育,薄膜厚度可达10~25μm,可增加岩石颗粒的抗压强度和抑制后期碳酸盐、硅质胶结,有效保存了原生粒间孔;但由于绿泥石薄膜易吸附有机质,致使储层润湿性转向亲油,复杂的孔喉结构与润湿性特征,对该区油气运移、成藏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结构 恒速压汞 微米CT 微观非均质性 长8储层 南梁-华池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应力敏感的致密油藏孔隙结构及油水两相渗流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长权 田中敬 +2 位作者 王晨晨 陈亮 王国庆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1-138,共8页
针对致密油藏应力敏感性强引起流体渗流能力变差和产能降低的问题,选取冀东油田某致密储层岩心进行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和原位CT扫描实验,研究应力敏感作用下的致密油藏孔隙结构及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表明:随净应力的增加,应力敏感性... 针对致密油藏应力敏感性强引起流体渗流能力变差和产能降低的问题,选取冀东油田某致密储层岩心进行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和原位CT扫描实验,研究应力敏感作用下的致密油藏孔隙结构及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表明:随净应力的增加,应力敏感性增强,岩心的喉道和较大孔隙受到压缩而发生变形,部分超微细小孔隙甚至闭合,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速度和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速度均增大,两相渗透率曲线逐渐下移;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均增大,共渗点右移,两相渗流区逐渐变小,水驱油效率降低,说明油井见水后,含水率大幅增加,油水同产期较短,水驱突破快,水驱油效率下降,主要依靠补充地层能量降低应力敏感对油水两相渗流规律及采收率的影响。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开发技术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应力敏感 孔隙结构 油水两相渗流 相对渗透率 驱油效率 冀东油田
下载PDF
油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库容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广亮 刘伟 +7 位作者 李聪 孙彦春 杨智斌 何海燕 孙军昌 王皆明 张宪国 刘满仓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2-140,共9页
库容量计算是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库地质方案设计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油藏建库由于存在气油水三相渗流和复杂的气—油组分交换相行为,其库容形成机理与气藏建库具有显著差别。为此,基于多轮气驱、相平衡实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 库容量计算是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库地质方案设计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油藏建库由于存在气油水三相渗流和复杂的气—油组分交换相行为,其库容形成机理与气藏建库具有显著差别。为此,基于多轮气驱、相平衡实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剖析了油藏建库库容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建库不同阶段储层流体分布及运移特征,提出了将建库油藏纵向划分为气驱纯油带、气驱水淹带/油水过渡带和纯水带3个不同区带,进行差异化计算库容量的新思路,并建立了以“有效储气孔隙体积”为核心,综合考虑不同流体区带注气微观驱替效率、宏观波及系数、剩余油二次饱和溶解及其性质变化等多相渗流和相行为的油藏建库库容量多因素预测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油藏水驱后气驱改建储气库,微观气驱效率和宏观波及系数是影响油藏建库库容规模的主控因素;②剩余油二次饱和溶解及其体积收缩对库容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原油挥发性越强、建库稳定剩余油越多,剩余油二次饱和溶解和原油性质变化对库容量影响越显著;③冀东油田堡古2挥发性油藏建库次生气顶自由气有效库容量为18.61×10^(8)m^(3),其中气—油组分交换相行为引起的建库稳定剩余油收缩增加库容量为2.81×10^(8)m^(3),贡献率为15.1%,自由气和剩余油二次饱和溶解总库容量为28.60×10^(8)m^(3)。结论认为,该方法在冀东油田堡古2号、南堡1号储气库进行了应用实践,所建立的油藏库容计算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油藏建库机理较气藏更为复杂,目前水淹区和纯油区的宏观波及系数和微观驱替效率以室内试验、数值模拟计算为主,高强度注采引发的气窜、气油水互锁等对库容的形成将产生较大影响,建库运行过程中需加强动态监测,实时修正数值模型,并建立合理的注气和排液技术界限,合理控制油气界面稳定扩展,提升达容达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砂岩油藏 库容量 微观气驱效率 宏观波及系数 气油相行为 有效储气孔隙体积 原油收缩
下载PDF
二类油层聚驱微观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源媛 钟会影 +1 位作者 郭松林 杨庭宝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34-41,共8页
二类B油层目前已经成为大庆油田的主要开采对象,其地质储量占二类油层的45.8%。针对二类B油层开采差异较大的现象,建立了黏弹性聚合物-原油两相数学模型,并采用对数构象法进行变换;利用VOF法追踪聚驱过程中的两相界面,得到了黏弹性聚合... 二类B油层目前已经成为大庆油田的主要开采对象,其地质储量占二类油层的45.8%。针对二类B油层开采差异较大的现象,建立了黏弹性聚合物-原油两相数学模型,并采用对数构象法进行变换;利用VOF法追踪聚驱过程中的两相界面,得到了黏弹性聚合物-原油两相流的数值模型;通过二类油层微观模型研究孔隙结构和聚合物黏弹性对微观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越强,微观驱油效率越低,孔隙参数较好的二类A油层的驱油效率高于二类B油层2.10%;随着黏度的增加,微观驱油效率增大,黏度比(聚合物与原油的黏度比)为1.5∶1、2.0∶1和10.0∶1的方案驱油效率比黏度比为1.0∶1的方案高0.59%、0.80%和4.10%;随着弹性的增加,微观驱油效率增大,但当松弛时间大于13 s后,微观驱油效率略有降低,说明聚合物的弹性对驱油效率的贡献存在最优值。研究结果为大庆油田二类B油层聚驱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聚合物驱 孔隙结构 黏弹性 驱油效率
下载PDF
基于电成像浮动刻度孔隙度谱的碳酸盐岩储层分类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璋 孙建孟 +3 位作者 何娟 程晓波 董怀民 迟蓬 《测井技术》 CAS 2023年第3期308-318,共11页
伊拉克X油田Mishrif组为厚层礁滩相碳酸盐岩,受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多重影响,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导致储层纵向物性差异大,但已有常规测井与核磁共振测井资料显示研究区储层孔隙度差异不大。因此,仅根据以上资料难以构建储层... 伊拉克X油田Mishrif组为厚层礁滩相碳酸盐岩,受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多重影响,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导致储层纵向物性差异大,但已有常规测井与核磁共振测井资料显示研究区储层孔隙度差异不大。因此,仅根据以上资料难以构建储层分类方法以表征储层孔隙结构之间的差异性和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电成像测井资料,构建电成像绝对与浮动刻度孔隙度谱并提取特征参数,划分5类孔隙结构。然后依据常规测井数据以及取心井物性资料,利用电成像孔隙度谱划分的孔隙结构类型刻度常规测井数据,划分5类储层。最后构建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模型,且这两种物性参数相关性较好。结合岩心、铸体薄片、多级离心核磁共振实验数据特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储层孔隙结构、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差异明显,充分体现了碳酸盐岩油藏受成岩作用影响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征。该方法对于储层精确分类与提高储层物性评价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 电成像浮动刻度孔隙度谱 储层分类 非均质性 孔隙结构 渗透率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10储层水驱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陈宇家 冯昆明 +8 位作者 熊志明 贾彬红 王凯 魏涛 任利剑 王巍 刘林玉 陈大友 周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285,共12页
为进一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10储层超低渗透油藏的水驱油渗流特征,弄清储层渗流机理,为该区域有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以吴起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可视化微观水驱油实验、岩心多相渗流实验... 为进一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10储层超低渗透油藏的水驱油渗流特征,弄清储层渗流机理,为该区域有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以吴起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可视化微观水驱油实验、岩心多相渗流实验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研究区长10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水驱油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长10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长石溶孔和沸石溶孔次之,喉道类型以片状及弯片状喉道为主。孔喉结构可分为Ⅰ、Ⅱ、Ⅲ三类,不同类别孔隙结构的储层,其水驱油在储层孔道的驱替方式主体为活塞式驱替,非活塞式驱替比较少见;不同类别孔隙结构储层,注入水在孔隙网络中的驱替特征差异较大,Ⅰ类储层的驱替方式主要为均匀状驱替和网状-均匀状驱替,Ⅱ类储层的驱替方式主要为网状驱替,Ⅲ类储层的驱替方式主要为指状驱替和网状-指状驱替。水驱油渗流特征及驱替效率主要受储层物性、孔喉结构和驱替压力、注水倍数等因素影响。研究认为:储层从Ⅰ类至Ⅲ类,储层物性与孔喉结构依次变差,孔隙网络中水驱油方式由均匀状→网状→指状变化,水驱油效率依次降低;该类储层喉道的大小是影响水驱油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储层喉道半径越大,驱油效率越高;提高驱替压力与注水倍数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水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储层 孔喉结构 渗流特征 驱替压力 注水倍数 驱油效率
下载PDF
基于压汞实验的致密砂岩储层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晨 张惠 +1 位作者 姚志刚 霍嘉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7-12,共6页
利用压汞实验数据对鄂尔多斯盆地甘泉西部地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储层为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其岩性类型以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粒内孔、填隙物内孔和缝状孔隙等。研究区长8段储层的分形特征... 利用压汞实验数据对鄂尔多斯盆地甘泉西部地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储层为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其岩性类型以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粒内孔、填隙物内孔和缝状孔隙等。研究区长8段储层的分形特征主要为一段式,其分形维数多大于2.5,非均质性较强。同时,分形维数随着储层物性变差而增加,孔喉特征参数与分形维数的相关性较好,表明孔喉特征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和渗流能力有一定影响。此外,分形维数与矿物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长石和绿泥石的存在会降低孔隙结构的复杂性,而石英和伊利石的存在则会加大储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8段储层 致密砂岩 分形特征 孔喉结构 分形维数 非均质性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陆向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
14
作者 贺永梅 吕莎莎 +2 位作者 侯儒 崔江湃 平园园 《能源与环保》 2023年第6期102-107,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优质的页岩气资源,研究陆向页岩气储层的非均质性对页岩气、煤层气合探共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出鄂尔多斯盆地陆向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方法。根据SY/T 5983—1994标准和SY/T 5163—1999标准,采用X射线衍射...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优质的页岩气资源,研究陆向页岩气储层的非均质性对页岩气、煤层气合探共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出鄂尔多斯盆地陆向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方法。根据SY/T 5983—1994标准和SY/T 5163—1999标准,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鄂尔多斯盆地陆向页岩气储层展开X射线衍射分析,采集非均质性特征研究所需的样品。通过研究储层的内层岩性和微观孔隙结构,分析鄂尔多斯盆地陆向页岩气储层中的非均质性特征,为鄂尔多斯盆地陆向页岩气的开采提供了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陆向页岩气储层 内层岩性 微观孔隙结构 非均质性特征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封堵平面非均质油藏物理模拟 被引量:43
15
作者 王家禄 沈平平 +2 位作者 李振泉 刘玉章 江如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0-64,共5页
利用平面非均质填砂模型进行了有机交联聚合物封堵的油藏物理模拟实验 ,对比研究了水驱、聚合物驱和交联聚合物封堵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通过布置 4 9个高精度的压差传感器测量交联聚合物封堵过程中油藏压力场的动态变化 ,用数码相机照相... 利用平面非均质填砂模型进行了有机交联聚合物封堵的油藏物理模拟实验 ,对比研究了水驱、聚合物驱和交联聚合物封堵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通过布置 4 9个高精度的压差传感器测量交联聚合物封堵过程中油藏压力场的动态变化 ,用数码相机照相定性地观察了油藏流体变化情况。实验中发现 ,交联聚合物封堵最终采收率比水驱提高 33% ,比聚合物驱提高 14 %。交联聚合物能有效地封堵高渗条区 ,形成“段塞” ,改变了油藏内流体流动方向 ,扩大了波及范围 ,驱替出低渗区的油 ,提高了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封堵 平面非均质油藏 物理模拟 物理模型 采收率 波及机理
下载PDF
大港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36
16
作者 郭莉 王延斌 +3 位作者 刘伟新 张春雷 刘卫林 刘天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90,共6页
对大港油田高孔高渗和中孔中渗2种类型油藏进行注水前后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后发现,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高孔高渗油藏粘土矿物和胶结物含量减少,溶蚀孔隙增多,整体表现出储层孔喉增大、物性变好的趋势;而中孔中渗油藏大部分储层呈... 对大港油田高孔高渗和中孔中渗2种类型油藏进行注水前后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后发现,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高孔高渗油藏粘土矿物和胶结物含量减少,溶蚀孔隙增多,整体表现出储层孔喉增大、物性变好的趋势;而中孔中渗油藏大部分储层呈现喉道堵塞、孔喉减小、物性变差的趋势。2类油藏注水开发后,微观和宏观非均质性都有所增强,储层润湿性向强亲水方向转化,原油性质也表现出变差的趋势。该项研究对高含水油藏的后期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油藏参数变化 孔隙结构 非均质性 大港油田
下载PDF
合水地区长7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分形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谢启超 冯波 +3 位作者 宋鹏 刘广峰 刘建 张腾换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5-219,共5页
致密砂岩油藏储量丰富,前景广阔,但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开展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致密砂岩储层,在开展18块岩心高压压汞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致密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及其分形... 致密砂岩油藏储量丰富,前景广阔,但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开展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致密砂岩储层,在开展18块岩心高压压汞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致密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及其分形特征。研究发现,合水地区长7储层的喉道半径主要分布在10-2~100μm,岩石孔喉结构存在两段分形和三段分形特征。储层物性与总分形维数无明显相关性,但储层孔喉特征参数与总分形维数存在一定相关性,表明了研究区孔喉结构的复杂性,可以用分形维数表征孔喉结构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结构 分形维数 分形特征 储层非均质性
下载PDF
克拉玛依砾岩储集层微观水驱油机理 被引量:66
18
作者 许长福 刘红现 +1 位作者 钱根宝 覃建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5-732,共8页
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下克拉玛依组砾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从储集层特征分析和渗流机理研究着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砾岩储集层水驱油和渗吸过程中微观孔隙动用规律,分析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关系,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和长期水驱油对储... 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下克拉玛依组砾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从储集层特征分析和渗流机理研究着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砾岩储集层水驱油和渗吸过程中微观孔隙动用规律,分析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关系,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和长期水驱油对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剩余油饱和度较高,但剩余油主要分布于小孔隙之中;水驱过程中,优先动用的是超大孔隙,对采出程度起主要贡献的是中大孔隙;渗吸过程中,优先动用的是小孔隙,对渗吸作用起主要贡献的是中小孔隙;孔隙结构是影响驱油效率和微观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长期水驱后,孔隙中填隙物发生膨胀、分散、运移和溶蚀,大孔道增多,连通性变好,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储集层 驱油效率 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 剩余油 渗吸
下载PDF
火山岩气藏早期开发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0
19
作者 庞彦明 毕晓明 +1 位作者 邵锐 邱红枫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2-886,共5页
通过大庆徐深气田开发取得的矿场资料,分析了火山岩储层开发动态特征,并论述其产生的控制因素。火山岩气藏表现为气井产能、动态储量井与井差异大。试井曲线反映储层具有多种流动区域形态。单井的产量与地层系数、压裂规模关系复杂,即... 通过大庆徐深气田开发取得的矿场资料,分析了火山岩储层开发动态特征,并论述其产生的控制因素。火山岩气藏表现为气井产能、动态储量井与井差异大。试井曲线反映储层具有多种流动区域形态。单井的产量与地层系数、压裂规模关系复杂,即气井产量与压裂规模关系不能用基本的压裂改造机理描述,压裂的增产机理主要是沟通作用,而改造作用次之。研究结果表明,产生其开发动态特殊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火山岩储层具有不同于层状储层的储层分布宏观非均质性和具有不同于常规储层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储层 开发特征 控制因素 宏观非均质性 微观孔隙结构
下载PDF
低渗透碎屑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以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储层41块岩样为例 被引量:28
20
作者 赖锦 王贵文 +2 位作者 郑懿琼 李维岭 蔡超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为对比基于含水饱和度和汞饱和度2种方法计算低渗透碎屑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的优劣性,分别采用2种方法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41块储集岩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进行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汞饱和度计算的孔隙结构分形维数与排驱压力、分... 为对比基于含水饱和度和汞饱和度2种方法计算低渗透碎屑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的优劣性,分别采用2种方法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41块储集岩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进行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汞饱和度计算的孔隙结构分形维数与排驱压力、分选因数等表征储层孔隙结构的参数相关性较好.随着岩样分形维数增大,排驱压力增大、分选因数减小,相关性明显.采用含水饱和度计算的孔隙结构分形维数与排驱压力、分选因数等相关性较差.在条件许可时,可利用恒速压汞实验计算储集岩孔隙结构分形维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分形特征 低渗透碎屑岩 压汞曲线 非均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