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菊钩逍遥散对耳石症手法复位后肝郁型残余头晕患者血浆ET-1、CGRP及NPY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徐红霞 王庆全 +2 位作者 盛国强 邹广华 汪常伟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期119-122,共4页
目的观察菊钩逍遥散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肝郁型残余头晕(RD)的疗效,及对血浆中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中药组和联合组3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观察菊钩逍遥散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肝郁型残余头晕(RD)的疗效,及对血浆中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中药组和联合组3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中药组给予菊钩逍遥散口服,联合组给予菊钩逍遥散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2周后,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DHI评分、SAS评分和血浆中ET-1、CGRP及NPY的变化。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中药组的82.76%和对照组的66.67%(P<0.05)。3组治疗前DHI、SAS评分、ET-1、CGRP和NPY含量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3组治疗后DHI、S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且中药组、联合组的DHI、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而中药组和联合组DHI、SAS评分比较差别均不大(P>0.05)。3组治疗后ET-1、NPY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中药组、联合组ET-1、NPY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中药组和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CGRP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1),且中药组、联合组CGR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CGRP含量高于中药组(均P<0.01)。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2例便秘,中药组出现1例胃部不适,联合组出现1例便秘,各组均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菊钩逍遥散治疗RD疗效确切,能够缓解焦虑而改善残余头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浆中ET-1、CGRP及NPY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症 菊钩逍遥散 手法复位 残余头晕
下载PDF
针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研究现状
2
作者 夏语 孙靖超 +2 位作者 代锟 谭智敏 程斌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期149-155,共7页
针刺疗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通过调节人体自我恢复能力,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状态,有效缓解残余头晕患者的头晕症状及抑郁、焦虑状态,成为临床治疗残余头晕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目前针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针刺疗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通过调节人体自我恢复能力,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状态,有效缓解残余头晕患者的头晕症状及抑郁、焦虑状态,成为临床治疗残余头晕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目前针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且临床研究质量不高,在试验设计、随机对照、评价指标客观化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残余头晕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机制研究相对滞后,缺乏关于针灸与残余头晕相关危险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今后,在临床研究中需进一步规范试验设计及评价指标,深入探讨残余头晕的发病机制,并对针灸与残余头晕相关危险因素和作用机制多一些研究,为针灸治疗残余头晕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头晕 复位 针刺疗法
下载PDF
Triangle分层分级护理在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中的应用
3
作者 魏容 彭颖 +3 位作者 袁菁 王琮 熊逢竹 李芳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探讨Triangle分层分级护理在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10月—2023年3月收治的60例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Tr... 目的:探讨Triangle分层分级护理在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10月—2023年3月收治的60例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Triangle分层分级护理,两组均持续干预1周。比较两组眩晕程度、心理状态、跌倒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前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DHI,HADS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中质量及安全、人文关怀、健康教育、环境设施、服务可及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iangle分层分级护理可改善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减轻患者消极情绪,减少跌倒发生,促进患者康复,从而获得更高的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 Triangle分层分级护理 眩晕程度 心理状态 跌倒 满意度
下载PDF
眩晕贴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痰浊型耳石症复位后残存头晕临床研究
4
作者 陈静雯 李迎华 +3 位作者 任绍林 邱英杰 郭锦桥 付晓双 《河南中医》 2024年第8期1235-1240,共6页
目的:观察眩晕贴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痰浊型耳石症复位后残存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4—1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密云院区眩晕门诊收治的耳石症复位成功后存在残存头晕且辨证为痰浊证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眩晕贴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痰浊型耳石症复位后残存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4—1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密云院区眩晕门诊收治的耳石症复位成功后存在残存头晕且辨证为痰浊证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另给予眩晕贴贴敷大椎穴治疗,对照组另给予安慰剂制成的药饼贴大椎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 d、7 d及14 d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残余眩晕程度评分(visuo-analogic scale,VAS)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DHI总分以及各专项评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随时间的延长有所改善,治疗组治疗7 d后、14 d后DHI总分及各专项评分、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86%,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贴贴敷大椎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提高痰浊型耳石症患者复位后残存头晕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症 残存头晕 痰浊证 眩晕贴 大椎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下载PDF
Otolin-1水平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症状的相关性
5
作者 韩威威 杜力文 +8 位作者 郭旭 范振毅 周科望 周敏 卢晓雄 刘晓霞 李利 韩锟 吴允钦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62-76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耳石蛋白Otolin-1表达水平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residual dizziness,R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确诊的新发的... 目的探讨血清中耳石蛋白Otolin-1表达水平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residual dizziness,R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确诊的新发的特发性BPPV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BPPV患者耳石复位治疗成功后,根据随访中是否有RD,分为RD组28例和无RD组41例。收集BPPV患者的人口学数据、合并症等临床资料,同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Otolin-1及其他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69例BPPV患者,其中40.6%(28/69)患者在治愈后有RD。血清Otolin-1水平在RD组和无RD组分别为357.4(313.6,411.4)pg/mL和312(265.3,345.7)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48,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血清Otolin-1的截断值为330.81 pg/mL时,预测发生RD的曲线下面积为0.739(95%CI:0.622~0.865)。依据Otolin-1截断值,将BPPV患者分为Otolin-1值升高组和正常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tolin-1升高组发生RD的风险是正常组的10.06倍(95%CI:2.33,43.42,P=0.002)。结论血清中Otolin-1水平在有RD的BPPV患者明显升高,推测血清中Otolin-1水平可作为预测BPPV治愈后发生RD的血清学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蛋白 残余症状 标记物
下载PDF
视频头脉冲试验与BPPV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尹帅 舒福 +1 位作者 石磊 冷辉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6-480,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关系。方法回顾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BPPV并经复位治疗后治... 目的回顾性分析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关系。方法回顾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BPPV并经复位治疗后治愈患者共152例,按vHIT回报正常与否分为正常组(n=49)与异常组(n=103),对比两组间复位治疗次数、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其次将所有病例按不同责任半规管及不同类型进行分析与比较。再对所有病例年龄、复位治疗次数、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之间相关性进行两两分析。另外对同时具有冷热试验结果的27例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组与异常组间复位治疗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正常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15.37±21.74d)小于异常组(19.57±16.70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不同类型及不同责任半规管BPPV中,后管复位次数最少(P=0.021),水平管嵴顶结石症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最短(P<0.001)。全部样本中年龄与复位治疗次数之间不相关(P=0.198),年龄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37,r=0.169),复位次数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01,r=0.317)。冷热试验结果与复位治疗次数、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不相关(P=0.334)。结论BPPV残余症状持续时间长者可能伴有其他未诊断的前庭周围系统疾病,复位治疗次数主要与椭圆囊囊斑功能良好与否相关,vHIT检查结果对于判断残余症状预后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症状 视频头脉冲试验 冷热试验
下载PDF
旋覆代赭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勇 全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3期476-478,共3页
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中药组予以旋覆代赭汤加倍他司汀,治疗2周。结果:中药组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DHI)积分... 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中药组予以旋覆代赭汤加倍他司汀,治疗2周。结果:中药组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DHI)积分、6个月及1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覆代赭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能明显缩短残余头晕的持续时间,减轻残余头晕症状,减少BPPV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头晕 旋覆代赭汤 倍他司汀
下载PDF
短期针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存良 林秋虹 +3 位作者 刘怀锋 徐嘉宝 陆秋平 张碧茹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4期257-259,共3页
目的观察短期针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手法复位成功后存在RD症状的BPPV患者8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短期针刺治疗,主穴为晕听... 目的观察短期针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手法复位成功后存在RD症状的BPPV患者8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短期针刺治疗,主穴为晕听区、平衡区等。常规针刺,留针30 min,1次/d,3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仅予以随访观察。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中文版及视觉模拟尺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结果。结果治疗后第1周,除对照组中DHI情绪评分项目外,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后DHI各项评分、总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第4周,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后DHI各项评分、总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降低(P<0.05);治疗后第1周,治疗组的DHI情绪、DHI功能评分、总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的DHI功能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中医针刺治疗能有效减轻BPPV复位成功后的RD症状,尤其在发病后短期内能有效缓解患者头晕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头晕(dizziness) 针刺疗法(Acupuncture Therapy) 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
下载PDF
合并残余症状的BPPV向PPPD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9
作者 田格 周蓉 +3 位作者 王蜜霞 侯辰 李锐 陈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819-824,共6页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residual dizziness,RD)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向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转化的相...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residual dizziness,RD)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向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眩晕门诊确诊为BPPV且复位成功的患者575例,存在RD的患者有273例。根据RD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RD≤1周组116例、1周<RD<3月组104例和RD≥3月组53例。根据是否转化为PPPD将RD≥3月组患者分为PPPD阴性32例和PPPD阳性21例,分析BPPV复位后RD转化为PPP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BPPV的RD发生率47.5%,其中42.5%的患者RD在1周内消失,但仍有19.4%的患者RD持续超过3月并转化为PPPD;焦虑抑郁状态是BPPV转化为PPPD的独立危险因素(OR=8.148;P=0.011);血压异常是合并RD的BPPV转化为PPPD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焦虑抑郁状态是合并RD的BPPV向PPPD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血压异常是BPPV转化为PPPD的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症状 持续-姿势感知性头晕 焦虑抑郁状态
下载PDF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眩晕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婧 张琦 冷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3年第8期102-105,共4页
目的 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肝阳上亢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伴有残余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 目的 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肝阳上亢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伴有残余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1个月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焦虑抑郁量表(HADS)的评分及治疗2周后的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DHI-P、DHI-E、DHI-F评分、DHI总分)、VAS评分、HAD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2周、1个月时,治疗组DHI评分(DHI-P、DHI-E、DHI-F评分、DHI总分)、VAS评分、HA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眩晕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钩藤饮 耳石症 残余眩晕 肝阳上亢
下载PDF
辨证论治辅助机器复位治疗耳石症临床观察
11
作者 姜金鹏 梁颖茵 +1 位作者 牛媛媛 陈松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23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索辨证论治辅助机器复位治疗耳石症的效果。方法62例耳石症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予机器复位,干预组予机器复位加辨证治疗。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周、2周评估躯体(P)、功能(F)、情绪(E)指数,记录眩晕残障... 目的探索辨证论治辅助机器复位治疗耳石症的效果。方法62例耳石症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予机器复位,干预组予机器复位加辨证治疗。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周、2周评估躯体(P)、功能(F)、情绪(E)指数,记录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随访6个月,比较2组耳石症复发、残余头晕患者出现率。结果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DHI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且干预组下降更明显(P<0.05);2周后,2组DH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复发率在第2个月、第4个月、第6个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残余头晕出现率在第2周和第1个月高于干预组(P<0.05)。结论辨证论治加机器复位治疗耳石症可提高效果,降低残余头晕病例,减少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耳石症 残余头晕 辨证论治 机器复位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从“乙癸同源”论治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玲利 于顾然 《基层中医药》 2023年第4期15-19,共5页
传统中医学中并无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RD)之病名,据其特点可归类为中医学“眩晕病”范畴。于顾然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从医30余载,在中医药治疗脑病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笔者幸而跟随于顾然教授学习,现就于师治疗R... 传统中医学中并无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RD)之病名,据其特点可归类为中医学“眩晕病”范畴。于顾然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从医30余载,在中医药治疗脑病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笔者幸而跟随于顾然教授学习,现就于师治疗RD临床经验,进行粗浅探讨。本文从“乙癸同源”理论出发,探讨RD病因病机、临床辨证,以期完善诊疗思路,提高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症 复位后残余头晕 乙癸同源 肝肾同治 名医经验
下载PDF
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对痰饮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及复发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敏 杨琳 +4 位作者 常翔 倪炯臣 李思诗 张雷雷 刘翠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4期351-356,共6页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对痰饮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及复发的作用。方法:将144例痰饮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4组均服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B组、C组、D组分别予以苓桂术甘汤、泽泻汤、苓...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对痰饮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及复发的作用。方法:将144例痰饮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4组均服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B组、C组、D组分别予以苓桂术甘汤、泽泻汤、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均治疗3周。比较4组治疗前后头晕症状、总有效率、前庭症状指数(VS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不良反应;统计耳石症复发率。结果:治疗前4组眩晕障碍量表(DHI)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DHI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D组DHI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其余3组,B组和C组均低于A组(P<0.05);4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1);治疗后4组VSI评分均下降(P<0.05),且D组低于其余3组(P<0.05),B组、C组低于A组(P<0.05);治疗后4组BBS评分均升高(P<0.05),且D组高于其余3组(P<0.05),B组、C组高于A组(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随访6个月内耳石症复发率低于A组(P<0.01)。结论:对痰饮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基础上采用苓桂术甘汤、泽泻汤治疗均可减轻症状,疗效确切、安全,且均能够减轻前庭症状、提升评分能力,二者合用效果更佳,且安全可靠,降低耳石症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苓桂术甘汤 泽泻汤 痰饮型耳石症 残余头晕 复发
下载PDF
增加震荡手法的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疗效观察
14
作者 付长永 闫福岭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3年第5期387-390,共4页
目的探讨第1、2、4步震荡改良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纳入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眩晕专病门诊和住院确诊的PC-BPPV患者,随机分为Epley组(常规Epley复位,设为对照组)80例和震荡组(设为观察组)52例,其... 目的探讨第1、2、4步震荡改良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纳入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眩晕专病门诊和住院确诊的PC-BPPV患者,随机分为Epley组(常规Epley复位,设为对照组)80例和震荡组(设为观察组)52例,其中震荡组在复位过程中的第1、2、4步增加震荡手法。比较2组患者在复位后当日、7 d和14 d时的疗效差异,同时评估患者位置性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消失与否。结果在治疗当日、7 d和14 d,观察组患者的复位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8.85%vs 60.00%,94.23%vs 78.75%,98.08%vs 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率(15.38%vs 3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在Epley复位的第1、2、4步增加震荡手法可明显提高PC-BPPV的疗效,降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改良Epley复位 震荡法 残余头晕
下载PDF
原发性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不同康复干预策略及机制研究
15
作者 李爱东 朱珊珊 +2 位作者 陈丽娟 张钰 何淑桢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9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RD)的不同康复干预策略及机制。方法60例原发性BPPV复位后R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庭康复组、经颅磁刺激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仅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药物... 目的探讨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RD)的不同康复干预策略及机制。方法60例原发性BPPV复位后R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庭康复组、经颅磁刺激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仅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药物治疗;前庭康复组予以前庭康复训练;经颅磁刺激组予以经颅磁刺激仪治疗。对比三组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结果经颅磁刺激组和前庭康复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90.00%,均高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磁刺激组和前庭康复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三组DH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4周,经颅磁刺激组DHI评分分别为(38.62±5.33)、(15.26±4.87)、(7.22±1.08)分,前庭康复组DHI评分分别为(38.97±5.94)、(15.33±5.21)、(7.31±1.1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6.71±6.11)、(28.97±6.75)、(15.98±2.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4周,经颅磁刺激组与前庭康复组DH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BPPV复位后RD采用不同康复干预策略的效果有一定的差异,前庭康复训练、经颅磁刺激仪治疗均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复位 残余头晕 康复 策略 机制
下载PDF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研讨
16
作者 谢书华 《系统医学》 2023年第24期86-88,93,共4页
目的分析在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中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3年6月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治疗的62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控制组和研究组,各31例。控制组进行手法复位... 目的分析在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中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3年6月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治疗的62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控制组和研究组,各31例。控制组进行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组在控制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患者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指标、脑血流速度、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前庭症状指数评分低于控制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77%)高于控制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6,P=0.023)。结论在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过程中,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价值发挥显著,临床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疗效
下载PDF
药物联合前庭康复治疗BPPV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疗效分析
17
作者 李响 窦向红 宣乐乐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9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与前庭康复联合治疗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BPPV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 目的探讨药物与前庭康复联合治疗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BPPV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18);治疗后,观察组眩晕残障量表在躯体、功能、情感及总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残留头晕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患者采取药物联合前庭康复治疗,不仅能更好地改善残留头晕程度,而且能明显减轻眩晕残障程度,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复位后残留头晕 药物治疗 前庭康复治疗 眩晕残障量表 负面心理情绪
下载PDF
前庭康复训练对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0
18
作者 李斐 陈瑛 +6 位作者 高博 严静宇 周晓闻 顾欢欢 杨化兰 庄建华 王国权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前庭康复训练对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12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的原发性BPPV且复位成功的100例患者,将其中复位24h后仍存在残余症状的38例随机分... 目的探讨早期前庭康复训练对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12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的原发性BPPV且复位成功的100例患者,将其中复位24h后仍存在残余症状的38例随机分为前庭康复训练组及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未接受特殊处理,前庭康复训练组接受Cawthorne-Cooksey前庭康复训练,两组均随访4周,每周由神经科医师进行1次随访,行眩晕残障问卷(DHI)量表评估患者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随访1~4周的DHI评分较复位后24h评分均有好转(P均<0.05)。复位后24h及第1周随访时两组间DH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9、P=0.627),第2~4周随访时前庭康复训练组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复位后早期给予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BPPV复位后的残余症状,降低功能残障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留头晕 前庭康复 眩晕残障问卷
下载PDF
特发性BPPV成功复位前后眩晕残障指数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宇光 张艳清 +4 位作者 刘燕 马鑫 静媛媛 王更慧 余力生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6-301,共6页
目的探讨复位成功的特发性BPPV患者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确诊为特发性BPPV并成功手法复位的患者共44例,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眩晕问卷调查,并根据治疗后有无残余头晕(RD)症状分为三组:无RD组,不影响日常... 目的探讨复位成功的特发性BPPV患者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确诊为特发性BPPV并成功手法复位的患者共44例,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眩晕问卷调查,并根据治疗后有无残余头晕(RD)症状分为三组:无RD组,不影响日常生活的轻度RD组,影响日常生活的重度RD组,对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治疗前后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4例成功复位的BPPV患者中,成功复位后无RD患者占29.6%,轻度RD占47.7%,重度RD占22.7%;治疗后DHI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疗程(7天分组)、治疗后DHI总分(DHI-T)、治疗后P分值(DHI-P)、治疗后F分值(DHI-F)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不同病程和治疗前DHI总分及各子项得分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复位成功的特发性BPPV复位后出现残余头晕(RD),可能和心理因素相关,可对患者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头晕 眩晕残障量表 心理因素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和病因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李斐 肖本杰 +6 位作者 陈瑛 高博 严静宇 赵菲 周晓闻 顾欢欢 庄建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6-219,共4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持续时间及可能病因。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的原发性良性阵发性置性眩晕且复位成功的60例患者,对其中存在残余症状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持续时间及可能病因。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的原发性良性阵发性置性眩晕且复位成功的60例患者,对其中存在残余症状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主观视觉垂直线(SVV)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 VEMP)进行记录,随访并记录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按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短时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7 d)和长时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7 d),比较2组患者上述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复位成功后存在残余症状的患者有36例(60.00%),其中22例(61.11%)患者在1周内自发缓解,14例残余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周。短时组患者复位后当日的VAS评分和HADS评分均低于长时组(P均<0.05),SVV反方向偏斜发生率高于长时组[63.6%(14/22)vs 28.6%(4/14),χ~2=4.21,P=0.04],而2组的o VEMP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位成功后短暂的耳石器功能障碍和中枢再调定延迟参与了BPPV残余症状的发生,但其主观头晕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持续时间超过1周的残余症状多与精神情绪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症状 持续时间 前庭肌源诱发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