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anzania:a review of historical perspective,current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
1
作者 Obadia Bishoge Robert Njee +16 位作者 Yolanda Mbatia Judith Msovela Vitus Nyigo Mwanaidi Kafuye Justine Omolo Godfrey Mubyazi Calister Imeda Emmanuel Peter Paul Kazyoba Michael Munga Shaban Katani Maryyusta Nguyamu Otilia Gowelle Mwanaidi Omary Richard Sunguruma Abel Mdemu Ahmed Abdallah 《History & Philosophy of Medicine》 2024年第4期7-15,共9页
The us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TM)is essential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diseases and thus improving human health.Worldwide,TM has been used since time immemorial.In Tanzania,the use of TM was most common during pr... The us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TM)is essential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diseases and thus improving human health.Worldwide,TM has been used since time immemorial.In Tanzania,the use of TM was most common during precolonial era before it was discriminated during the Germany colonial rule.However,it regained the attention during the private sector emergence era(1985-2004).Currently,there are ongoing efforts to integrate TM and modern medicine to improve healthcare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sustainable healthcare management.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rrent status,challenges,and future direction for TM in Tanzania.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M was somehow underdeveloped during the colonial rule but regained its popularity after independence.Currently,there are many opportunities such as the presence of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a varied medicinal biodiversity,with some of them being endemic to Tanzania,political will etc.Despite the available opportunities,there are numerous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M.These include inadequate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s for research,poor conservation of medicinal biodiversity;modernization;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TM knowledge;lack of safety,efficacy,and quality data of medicinal products.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ty of TM as a resource is crucial to protect practise.Thus,the study recommends more capacity building in terms of finances,technology development,human resources training,advocacy and integration of TM into healthcar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medicin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anzania
下载PDF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See Ching Chan Sheung Tat F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5-21,共7页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 has gone through its formative years and established as a legitimate treatment when a deceased donor liver graft is not timely or simply not available at all. Nevertheless, LD...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 has gone through its formative years and established as a legitimate treatment when a deceased donor liver graft is not timely or simply not available at all. Nevertheless, LDL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technical complexity and ethical controversy. These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a single organ having to serve two subjects, the donor and the recipient, instantaneously. The transplant community has a common ground on assuring donor safety while achieving predictable recipient success. With this background, a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DLT may be appropriate to direct future research and patient-care efforts on this life-saving treatment altern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perspective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下载PDF
Interpreting the Theme of 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3
作者 Ning M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77-282,共6页
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written by Anthony Powell consists of12books,in four volumes,which mainly writes about the life of the upper middle society between 1914and 1971in Britain.Since its coming into the world,th... 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written by Anthony Powell consists of12books,in four volumes,which mainly writes about the life of the upper middle society between 1914and 1971in Britain.Since its coming into the world,the work and the writer himself have received a lot of public attention and acquired many awards.However,it’s not easy to interpret its theme because of the detached writing style and the relatively unstructured plot.So the agenda of the writer and the theme of the work can be truly understood only by exploring it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o that the polyphonic themes of the novel can be ide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 音乐 历史 时间 非结构化 写作风格 作家 生活
下载PDF
Different Situations, Different Economic Institution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hina and India's Approaches to Development
4
作者 Huifen Yu Boyong Tang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06年第1期36-43,共8页
Both being two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a vast territory, dense population, and centuries-old ancient civilization, China and India have many in common in natural resources, population size, historical condition, cur... Both being two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a vast territory, dense population, and centuries-old ancient civilization, China and India have many in common in natural resources, population size, historical condition, current economic issues, etc. except for regim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s a typical one between economic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by making a diachronic analysis on their courses of development, tries to justify the importance of adopting an economic institution suitable to the situation of a coun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nomic institutio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hina India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下载PDF
人本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思考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菁 徐萌 +1 位作者 李晨然 李佳薇 《中国名城》 2024年第2期3-11,共9页
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地区,也是保护与发展冲突最为集中的地方。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在更新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建筑质量维护欠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历史环境整治不当、生活延续性割裂... 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地区,也是保护与发展冲突最为集中的地方。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在更新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建筑质量维护欠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历史环境整治不当、生活延续性割裂等问题。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下,重点关注街区安全、全龄友好、文脉传承、合理发展和公众参与5个方面,结合部分城市的实践经验,对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模式进行综合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历史文化街区 文化视角 城市更新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价值链接的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 被引量:3
6
作者 肖竞 张芮珠 +2 位作者 刘环宁 张晴晴 曹珂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2,共9页
基于人本价值视角,将遗产对象视为历史文化传承的场域空间,从城市与城区、片区与地段、建筑与场所三重空间尺度,提出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方法。以孤岛文化空间历史价值链接、历史文化空间当代价值链接、小微文化空间价... 基于人本价值视角,将遗产对象视为历史文化传承的场域空间,从城市与城区、片区与地段、建筑与场所三重空间尺度,提出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方法。以孤岛文化空间历史价值链接、历史文化空间当代价值链接、小微文化空间价值媒介链接3种价值链接机制为底层逻辑,建立城区遗产同源要素统筹、地段遗产文化生境统筹、建筑遗产价值媒介统筹3种要素统筹模式,以及城市文化空间网络建构、地段文化空间功能组织、建筑文化空间场景营造3种空间组构方案,以期突破传统遗产保护理论在遗产价值认知、价值链接和要素统筹方面的瓶颈,为我国城市遗产保护活化和价值传承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遗产 文化空间 价值链接 统筹保护 人本视角 文化生境 历史场景
下载PDF
从比较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对传统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多重超越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占斌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5,共11页
从大历史的全球比较视野来看,现代化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形成了多重超越。一是从被动到主动,实现了对近代旧式现代化的超越;二... 从大历史的全球比较视野来看,现代化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形成了多重超越。一是从被动到主动,实现了对近代旧式现代化的超越;二是从计划到市场,实现了对苏联经验和模式的超越;三是从资本到人民,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超越;四是从唯一到多样,实现了对“现代化=西方化”路径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视野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逻辑 多重超越
下载PDF
人居视角下历史城区公共设施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邵甬 刘昊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34,共9页
历史城区具有遗产性和生活性的双重属性,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居环境的老化,历史城区面临生活功能减退的问题,这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挑战.文章基于“人居视角”,强调历史城区作为遗产社区回归生活性的重要性,强调应关注与... 历史城区具有遗产性和生活性的双重属性,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居环境的老化,历史城区面临生活功能减退的问题,这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挑战.文章基于“人居视角”,强调历史城区作为遗产社区回归生活性的重要性,强调应关注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空间,探索更可持续和韧性的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方法.以平遥古城教育设施空间作为实证进行研究,文章分析平遥古城不同历史时期公共设施空间的演变特征,探索了人群和教育空间关系的演变动力机制,并提出了针对平遥古城公共设施空间的更新策略,旨在实现历史城区的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视角 历史城区 公共设施空间 保护与更新 平遥古城
下载PDF
区域视角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考
9
作者 王凯 王军 周亚杰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3,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城镇布局建设忽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区域视角和系统观念等问题,导致地域文化特色消退、区域文化体系和脉络遭到破坏。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灿烂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城镇布局建设忽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区域视角和系统观念等问题,导致地域文化特色消退、区域文化体系和脉络遭到破坏。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灿烂文明,中华文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统一性特征,从区域视角开展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弘扬中华文明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树立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和大区域观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针对我国自然地理和地域文化多元的特征,提出以“精准适配”为核心思想、以“精准分析-适应布局-动态评估”为方法框架的区域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并应用于全国总体层面、跨区域跨流域文化廊道和典型文化片区等不同空间维度的保护实践,探索构建了我国区域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适配 区域视角 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下载PDF
近现代工程:工程教育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上)
10
作者 杨欢 李金城 +1 位作者 杨贺雅 李武华 《科教发展研究》 2024年第1期121-140,共20页
文章从工程的由来与阶段划分的角度叙述工程的历史发展,以不同时代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状况为基础,简要回顾工程的起源与古代工程阶段,重点讨论近代和现代工程的特点与历史演化,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脉络,工程师群体与工程师文化的形成以及... 文章从工程的由来与阶段划分的角度叙述工程的历史发展,以不同时代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状况为基础,简要回顾工程的起源与古代工程阶段,重点讨论近代和现代工程的特点与历史演化,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脉络,工程师群体与工程师文化的形成以及工程教育的历史观与价值观。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简述了原始工程与古代工程的特点以及向近代工程的演化,分析了近代工程、近代工程师、高等工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并以电气工程为例回顾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初期发展。下篇分析了近代工程向现代工程的演变,探讨了现代工程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最后从整个工程历史发展的角度总结工程教育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工程 工程教育 历史观 价值观
下载PDF
大历史观视域下毛泽东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贡献与启示
11
作者 杨小军 李银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大历史观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史,毛泽东当之无愧是奠基者、引领者。他领导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使各民族“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领导确立民族区... 大历史观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史,毛泽东当之无愧是奠基者、引领者。他领导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使各民族“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领导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明确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等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根本制度基础和根本原则遵循。以史为鉴,新时代建设更加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做到“三个相统一”,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中华民族历史方位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目标定位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区域自治 大历史观
下载PDF
“四史”视域下再论“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12
作者 吴争春 吴迁航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改造”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根基。但“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却不时遭到质疑。基于“四史”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改造”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根基。但“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却不时遭到质疑。基于“四史”视域,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新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与物质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等维度,再论“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以历史事实彰显“三大改造”的历史地位,坚定对“三大改造”的历史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改造” “四史”视域 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阿列克谢耶维奇与奥波亚兹
13
作者 张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1期95-102,共8页
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印证了俄国形式主义即奥波亚兹有关文学史演变规律的一个假说:文学的边缘文体始终在向文学的中心地带发起冲击,这种冲击完全可以称之为一种斗争或角逐。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不仅标志着文学边缘文体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印证了俄国形式主义即奥波亚兹有关文学史演变规律的一个假说:文学的边缘文体始终在向文学的中心地带发起冲击,这种冲击完全可以称之为一种斗争或角逐。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不仅标志着文学边缘文体的一次成功“暴乱”,致使其得以登堂入室,由非正宗摇身一变而为“正室”,从而导致旧的文学观念的被再次刷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成功,意味着在整个20世纪命途多舛的俄国形式主义——奥波亚兹有关文学史的观念和假说,非但没有因其代表人物的悲剧性遭遇而销声匿迹,反而得到越来越新的文学现象的印证。实践表明: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的文学史观,具有文学本体论的品质,是对文学内部规律的一种总结和归纳,应该得到文学界应有的关注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 奥波亚兹 诺贝尔文学奖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史观
下载PDF
《国语》的叙事及其蕴含的道德史观(上)
14
作者 蒋重跃 黄越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国语》是中华原典之一。关于它的叙事,近年来学术界大多从西方叙事学的角度给予研究。我们认为,叙事研究不能局限于方法和技巧,而应深入历史文化领域。《国语》的叙事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略作分析。其一,选材。西周春秋史事浩繁,题材广泛... 《国语》是中华原典之一。关于它的叙事,近年来学术界大多从西方叙事学的角度给予研究。我们认为,叙事研究不能局限于方法和技巧,而应深入历史文化领域。《国语》的叙事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略作分析。其一,选材。西周春秋史事浩繁,题材广泛,《国语》的母题却偏重箴谏,多数故事或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了这个母题,表达了高级贵族阶层的利益诉求。其二,修辞。最具代表性的是定性语词的使用:例一,以“谏”字为标识的箴谏故事都蕴含着“谏曰—不听”结构,很有张力,读者会在审美享受的同时得到伦理道德的熏陶;例二,用“虐”字给认定为反派的人物及其故事确定基调,彰显了道德评判的力量。但这样的修辞手段会严重阻碍人们从经济社会根源上揭示历史的本质。其三,引述。引用古圣时贤成为增强说服力的重要手段。西周和春秋前期,特别是周、鲁、郑等周文化传统深厚的邦国,引用《诗》《书》等较多;春秋中后期,特别是楚、吴、越等华夏化邦国,引用典籍较少,而历史论证和现实分析居多,可以看出历史的阶段性和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其四,评论。某些故事叙述完毕,作者会用“君子曰”“仲尼曰”“孔丘曰”“某大夫曰”等来臧否人物、评论事件,说明少数“德行高尚”的精英人士的话语在一定范围内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总之,《国语》的叙事表现了鲜明的道德色彩,抒发的是高级贵族阶层的利益诉求,与后世的所谓贵族共和精神多有相合之处,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历来为士人所传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历史叙事 道德史观
下载PDF
区域视角下历史村镇集群区划与保护研究——以重庆欠发达地区为例
15
作者 戴彦 钟佳丽 +2 位作者 王瑞琳 平楠 陈梓清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48,共8页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历史村镇保护作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工作越发受到关注。目前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虽日臻完善,但常规的孤点保护模式却难以解决偏远地区大数量历史村镇的保护问题。立足区域视角,在借鉴历史村...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历史村镇保护作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工作越发受到关注。目前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虽日臻完善,但常规的孤点保护模式却难以解决偏远地区大数量历史村镇的保护问题。立足区域视角,在借鉴历史村镇保护相关理论实践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定义、原则和任务三位一体的历史村镇集群区划理论架构。针对历史村镇集群划归的关键工作,选取重庆欠发达地区的72个历史村镇作为实证对象,依循“筛选集聚中心—构建区划体系—识别集群特性”的技术路径,构建了7大集群区划,并针对集群区内的村镇弱项从空间、产业和文化3大维度提出了适应性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村镇 区域视角 集群区划 适应性保护对策 重庆欠发达地区
下载PDF
重访非洲文学语言之争——一个社会历史的视角
16
作者 翟乃海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7,共9页
语言问题是非洲现代英语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表面上,非洲文学的语言论争是关于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还是非洲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论战,但它包含语言媒介与非洲审美经验表达、英语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非洲文学向谁言说等多... 语言问题是非洲现代英语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表面上,非洲文学的语言论争是关于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还是非洲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论战,但它包含语言媒介与非洲审美经验表达、英语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非洲文学向谁言说等多重维度。它的实质是语言政治和文学功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位于论争两端的阿契贝和恩古吉的分歧,不单纯是语言选择的问题。它反映了两人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折射出尼日利亚和肯尼亚文化精英对独立后社会未来和共同体的不同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文学 语言之争 社会历史 阿契贝 恩古吉
下载PDF
女性视角下的“日常小史”——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历史书写
17
作者 胡蓉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3-79,共7页
《额尔古纳河右岸》聚焦女性的日常生活,建构了以女性为主体的“日常小史”。“日常小史”的叙述者“老女人”与现实原型的裂隙,折射出作者将女性、自然、少数民族折叠在日常生活话语中的写作意图。而“三位一体”的历史叙述具有多重视... 《额尔古纳河右岸》聚焦女性的日常生活,建构了以女性为主体的“日常小史”。“日常小史”的叙述者“老女人”与现实原型的裂隙,折射出作者将女性、自然、少数民族折叠在日常生活话语中的写作意图。而“三位一体”的历史叙述具有多重视点和丰厚意蕴,使得历史的不同面相以日常生活为核心辐射开来,构成了对现代性的质疑和解构。但是这种解构只存在于文学虚构的思想文化层面,就现实境遇而言,三者的异质同构性还表现为边缘性的文化姿态以及注定融入主流、走向消亡的历史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女性视角 日常生活 历史书写
下载PDF
“台湾400年史”之说的由来、谬误与危害
18
作者 陈思 《闽台关系研究》 2024年第3期92-102,共11页
所谓“台湾400年史”之说,是将中国台湾“有史时代”的长度界定为400年,将十六七世纪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台湾的“发现”与殖民侵略视为台湾历史的“开端”,是“台独”分子建构“台独史观”的重要基础。虽然该说与连... 所谓“台湾400年史”之说,是将中国台湾“有史时代”的长度界定为400年,将十六七世纪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台湾的“发现”与殖民侵略视为台湾历史的“开端”,是“台独”分子建构“台独史观”的重要基础。虽然该说与连横《台湾通史》的某些表述有表面相似之处,但是内涵完全不同。“台独”分子宣传“台湾400年史”之说的主要目的,一为鼓吹在西方殖民者的影响下,中国台湾历史发展已“脱离中国”,融入世界;二为淡化乃至抹杀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中国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长期往来的交流历史。所谓十六七世纪中国台湾与世界“接轨”,不过是当时中国经贸开始与西方接轨这一庞大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自古以来两岸有着密切历史联系的证据,更是中国台湾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为此,应正本清源,与“台独史观”进行坚决斗争,向两岸人民传递正确的中国台湾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 “台湾400年史” “台独史观” 《台湾通史》
下载PDF
论《孤独行路》的记忆书写兼及华人文学的遗孤叙事研究
19
作者 张益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9-114,共6页
孟庆华的长篇小说《孤独行路》聚焦二战后日本遗孤的生存状况和命运变迁,小说以个人亲历者视角来呈现战后遗孤的人生经验图像,从个人记忆视角鲜活生动地形塑一段被大历史所遮蔽的时代声音。小说关注到遗孤群体的现实和生命状态,既充满... 孟庆华的长篇小说《孤独行路》聚焦二战后日本遗孤的生存状况和命运变迁,小说以个人亲历者视角来呈现战后遗孤的人生经验图像,从个人记忆视角鲜活生动地形塑一段被大历史所遮蔽的时代声音。小说关注到遗孤群体的现实和生命状态,既充满了对遗孤的人道主义伦理关怀,也充满了对中国和日本现实与文化的自我审查和质询,通过一种文化间性的方法处理了民族间异域想象的问题,进而为思考中日战争与历史、记忆的遮蔽和连续、遗孤叙事的方法等诸多命题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行路》 孤儿视角 疼痛叙述 历史省思 遗孤叙事问题
下载PDF
文化哲学范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建构
20
作者 张彤 孙芷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3,共9页
文化哲学弥补了传统意识哲学的某些缺失,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哲学主张直面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的自由、生命力、创造力、主动性、矛盾性、想象力等各种特性和一种活生生的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内在运行机理;它还注意把社... 文化哲学弥补了传统意识哲学的某些缺失,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哲学主张直面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的自由、生命力、创造力、主动性、矛盾性、想象力等各种特性和一种活生生的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内在运行机理;它还注意把社会历史的宏观视域和微观视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出当代社会现实复杂多样的差异化特质。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持有一种整体的、复杂的、开放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还是一种处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分析方法。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哲学的主题不谋而合,充分运用涵盖文化哲学范式的新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可以拓展和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域,这无疑成为建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范式 生活世界 微观视域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