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部悬空俯卧位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王本金 江智霞 +3 位作者 陈俊希 陈红艳 何利燕 李晓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悬空俯卧位机械通气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顺应性、氧合功能及俯卧位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俯卧位通气,试验组以凝胶体位... 目的探讨腹部悬空俯卧位机械通气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顺应性、氧合功能及俯卧位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俯卧位通气,试验组以凝胶体位垫辅助进行腹部悬空俯卧位通气,比较两组俯卧位通气前,通气4、8、12 h及通气后4 h的肺顺应性、氧合指标及俯卧位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不同时间点试验组潮气量、平台压、肺顺应性、PaO_(2)、PaCO_(2)、SpO_(2)、氧合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处理效应均P<0.05);试验组眼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悬空俯卧位机械通气有利于改善中重度急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重症监护 俯卧位 机械通气 腹部悬空 肺顺应性 氧合功能 压力性损伤
下载PDF
呼气末正压通气对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呼吸力学及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鹏飞 李天佐 +2 位作者 赵斌江 关雷 苏跃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呼气末正压通气对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呼吸力学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膜癌热灌注化疗的患者90例,男55例,女35例,年龄40~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为容量控制通气(VCV)组,VT10 ml/kg;B组为VCV+... 目的探讨不同呼气末正压通气对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呼吸力学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膜癌热灌注化疗的患者90例,男55例,女35例,年龄40~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为容量控制通气(VCV)组,VT10 ml/kg;B组为VCV+低PEEP组,VT6ml/kg,PEEP 5cm H_2O;C组为VCV+高PEEP组,VT6ml/kg,PEEP 10cm H_2O;术中调整RR维持PETCO2 35~45 mm Hg。于气管插管后5 min(T_1)、腹腔热灌注化疗开始前(T2)、化疗结束时(T_3)、气管拔管前(T4)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和平均气道压(Pmean),计算动态肺顺应性(C_(dyn))。并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_2)及死腔率(VD/VT)。记录术后7d内肺部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T_1~T_4时B、C组Ppeak、Pplat、A-aDO_2和RI明显降低,OI和VD/VT明显升高(P<0.05);T_2~T_4时B、C组Pmean明显降低,Cdyn和PaO_2明显升高(P<0.05)。与T_1比较,T_2~T_4时A组Ppeak、Pplat和Pmean明显升高,C_(dyn)明显降低(P<0.05);T_3时B组Ppeak和Pplat明显升高(P<0.05),T_2~T_4 Pmean明显升高(P<0.05),T3、T4时C_(dyn)明显降低(P<0.05);T_2~T_4时C组Ppeak、Pplat和Pmean明显升高(P<0.05),T_3、T_4时Cdyn明显降低(P<0.05)。与T0时比较,T2~T4时三组PaO_2和OI明显降低,A-aDO_2、RI和VD/VT明显升高(P<0.05)。术后7d内B、C组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和肺不张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小潮气量(6ml/kg)联合PEEP(5cm H_2O)通气可以显著改善腹膜癌患者术中热灌注期间肺功能,降低围术期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正压 机械通气 热灌注化疗 肺功能 呼吸力学
下载PDF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对肺损伤犬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晓峰 林建东 +1 位作者 杨锡馨 林财珠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 (PRVC)通气模式对健康及急性肺损伤 (AL I)模型犬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  PRVC和间歇正压通气 (IPPV)两种通气模式在呼气末压为 0、0 .5、1 .0和 1 .5k Pa时 ,分别测定健康犬及...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 (PRVC)通气模式对健康及急性肺损伤 (AL I)模型犬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  PRVC和间歇正压通气 (IPPV)两种通气模式在呼气末压为 0、0 .5、1 .0和 1 .5k Pa时 ,分别测定健康犬及油酸诱发 AL I犬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及血气参数。 结果 健康犬 PRVC较 IPPV模式下除了在 PEEP为 0 .5 k Pa时 ,气道峰压 (PIP)、肺动态顺应性 (Cdyn)和肺血管阻力 (PVR)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 ,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及呼吸功能的影响差异均无显著性。 AL I犬 PRVC较 IPPV模式下各 PEEP水平的PIP、平均气道压 (m Paw)、Cdyn、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和氧耗 (VO2 )的影响均有显著意义 ,但两种通气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与 IPPV相比 ,PRVC通气模式能降低 PIP,增加 Cdyn和提高 pa(O2 ) ,两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PRVC更适用于 AL I/ ARDS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试验 呼吸力学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血流动力学 间歇正压通气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情况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梁宏开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3期254-256,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对2017年2月~2019年6月本院接收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n=25)实施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方案,研究组(n=25)开展无创...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对2017年2月~2019年6月本院接收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n=25)实施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方案,研究组(n=25)开展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方案,统计各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及呼吸频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与对照组的9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气及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00%和24.00%,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期间,应用无创正压通气,不仅可以改善呼吸困难等临床病症及动脉血气,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无创正压通气 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
下载PDF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李芳 张伟华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11期47-48,63,共3页
目的探讨针对慢阻肺并伴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方法对于动脉血气指标影响。方法纳入的96例满足标准病例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了观察组、对照组的两组,都是每组的患者48例。针对各组的患者应用不同治疗干预方式... 目的探讨针对慢阻肺并伴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方法对于动脉血气指标影响。方法纳入的96例满足标准病例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了观察组、对照组的两组,都是每组的患者48例。针对各组的患者应用不同治疗干预方式,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方法干预,而观察组则常规护理并同时配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方法进行干预。结果对于患者在临床疗效、动脉血气指标前后改变的情况记录,同时进行肺功能的指标以及炎症指标的检测以及对比,统计并发症发生以及组间的差异。结果疗效表现为观察组要比对照组患者更高治疗有效率,组间的指标结果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7d后的PaCO_(2)、CRP、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观察组指标水平明显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在动脉血PH值、PaO_(2)、FEV1、FVC、FEV1/FVC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但观察组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数据结果对比,组间无差异性(P>0.05)。结论慢阻肺伴呼吸衰竭的患者,常规的干预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降低炎症并且可以明显地提高肺功能,此外也不会增加治疗的过程并发症发生,具有很好应用效果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阻肺 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动脉血气分析 肺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1例重症哮喘合并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机械通气救治护理体会
6
作者 刘雁 周洁 +5 位作者 韩建萍 张宁 刘欢 冯亚静 唐玲 杜英华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第3期212-215,共4页
本文总结1例重症哮喘合并内源性呼气末正压患者机械通气救治和护理经验。机械通气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同时配合病情观察、无创通气护理、基础护理、营养支持以及心理干预等优质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重症哮喘 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机械通气 营养支持 呼吸功能
下载PDF
体位干预对早产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机后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庭萱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第9期1241-1242,共2页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早产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机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行机械通气并在撤机后体温正常的呼吸衰竭早产儿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仰卧位干预,观察组实施俯卧位干预。对比两组患儿...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早产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机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行机械通气并在撤机后体温正常的呼吸衰竭早产儿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仰卧位干预,观察组实施俯卧位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撤机后15 min、6 h的FiO2、RR、通换气及氧合功能指标。结果撤机后6 h,观察组的FiO2、RR水平低于对照组,PaO2、OI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RI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干预可改善早产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机后6 h内的呼吸功能,且实施俯卧位干预改善效果优于仰卧位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撤机 体位干预 呼吸功能
下载PDF
俯卧位下地心引力及机械性干涉对脊柱手术呼吸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许太武 丁玉兴 +4 位作者 李晓亮 杨绍琴 杨志明 刘王景 李主一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52-254,共3页
作者测定了55例脊柱手术患者术前仰卧位、俯卧位,麻醉后俯卧位和术毕仰卧位的呼吸频率(frequency,f)、潮气量(tidalvolume,VT)、每分通气量(minutevolume,MV)、血氧饱和度(puls... 作者测定了55例脊柱手术患者术前仰卧位、俯卧位,麻醉后俯卧位和术毕仰卧位的呼吸频率(frequency,f)、潮气量(tidalvolume,VT)、每分通气量(minutevolume,MV)、血氧饱和度(pulseoxygensaturation,SpO2)和呼气终末CO2分压(endtidalPCO2,PetCO2)。结果发现,麻醉后俯卧位的VT、MV、SpO2明显低于术前仰卧位(P值<0.05);f、PetCO2明显高于术前仰卧位(P值<0.05)。若改为先将患者置于手术体位,再麻醉,其呼吸功能则比较平稳(P值>0.05)。作者认为,俯卧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主要来自地心引力(重力)和机械干涉两方面因素。并提出:(1)此类手术应先将患者置于手术体位,再麻醉;(2)安置俯卧位时,应取髂前上棘、耻骨结节部和锁骨区为身体的负重点;(3)麻醉平面应控制在T6;(4)术中应常规吸氧;(5)慎用麻醉辅助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 体位 引力 机械干涉 脊柱手术
原文传递
纳美芬与纳洛酮联合NPPV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和血气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明立亮 吴毓霞 吴勇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4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究纳美芬与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和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100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 目的:探究纳美芬与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和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100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解痉、祛痰、抗感染、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基础治疗以及NPPV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纳美芬,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纳洛酮。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记录其治疗前及治疗14d后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大呼气峰流速值(PEF)、肺总容量(TL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50%时的呼气流速(PEF50)、肺活量25%时的呼气流速(PEF25)]、动脉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张力(PaO^(2))、氧饱和度(SaO^(2))、酸碱度(PH)]以及血清标志物[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D(SP-D)、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PARC/CCL18)]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48h后,两组患者PEF、TLC、PEF50、PEF25、FEV1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治疗48h后,两组患者PaCO^(2)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aO^(2)、SaO^(2)、PH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治疗48h后,两组患者血清SP-D、PARC/CC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纳美芬与纳洛酮联合NPP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均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但纳美芬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美芬 纳洛酮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Ⅱ型呼吸衰竭 肺功能 血气指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