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与记忆障碍相关默认模式网络分析
1
作者 曾哲 罗琳 +2 位作者 陈强 侯斯琦 蒋圣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12-1417,共6页
目的观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患者记忆功能是否发生改变;在mTBI队列中探讨功能连通性(FC)变化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39例急性mTBI患者(急性mTBI组)和39例健康对照者(HC),对所有受试者... 目的观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患者记忆功能是否发生改变;在mTBI队列中探讨功能连通性(FC)变化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39例急性mTBI患者(急性mTBI组)和39例健康对照者(HC),对所有受试者进行rs-fMRI扫描,并计算两组FC的值。结果与HC组相比,急性mTBI组左后扣带回与左楔叶和右距状裂周围皮层的FC增强;左眶内额上回与右颞上回和右中央后回的FC增强,右海马旁回与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丘脑及右尾状核的FC减弱。相关性分析显示,MoCA量表评分与基于DMN网络节点的FC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结论急性mTBI患者的DMN网络受到破坏,患者记忆功能发生障碍。FC异常与MoCA量表评分之间未发现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 静息态磁共振功能成像 功能磁共振 记忆障碍 功能连通性
下载PDF
脑部磁共振结合静息态fMRI方法在卒中患者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汝宁 姚明仁 +1 位作者 白新苹 王幼萌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8-191,共4页
本研究主要探讨脑部磁共振结合静息态fMRI方法在卒中患者认知障碍中的应用。本研究将符合卒中认知障碍患者25例设为患者组,将25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脑部静息态核磁共振对实验者进行扫描,以脑部双侧海马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 本研究主要探讨脑部磁共振结合静息态fMRI方法在卒中患者认知障碍中的应用。本研究将符合卒中认知障碍患者25例设为患者组,将25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脑部静息态核磁共振对实验者进行扫描,以脑部双侧海马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并通过软件分析两组实验者静息态双侧海马差异。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右侧海马与左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等的连接减少;右侧海马与左侧颞上中回、双侧丘脑的连接增加;左侧海马与左侧颞额中回、右侧颞额上回、右侧额下回的连接减少;左侧海马与右侧顶下回连接增加。总之,本研究发现卒中患者海马脑区与颞叶皮层、额叶皮层之间的连接减少,可能是由卒中患者脑损害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 卒中 认知障碍 功能连接
下载PDF
惊恐障碍患者默认网络的改变 被引量:2
3
作者 汤伟军 林国珍 +3 位作者 诸索宇 王志阳 施慎逊 邵春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7-312,共6页
目的:从脑网络的角度,研究惊恐障碍患者默认模式网络的变化,为探讨惊恐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可能的理论信息。方法:被试者包括20名首发、未用药的惊恐障碍患者(PD组)和19名健康对照者(HC组)。其中,惊恐障碍患者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 目的:从脑网络的角度,研究惊恐障碍患者默认模式网络的变化,为探讨惊恐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可能的理论信息。方法:被试者包括20名首发、未用药的惊恐障碍患者(PD组)和19名健康对照者(HC组)。其中,惊恐障碍患者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心理科门诊,健康对照者来自华山医院体检中心。所有被试者完成一般人口学资料收集和焦虑评估后,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获取静息态磁共振数据。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情绪量表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f MRI数据使用SPM8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组和对照组被试者均完成一般人口学资料采集和情绪量表评估。由于头动,患者组3例和对照组2例的功能磁共振数据被剔除。两组被试者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及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相比,PD组患者的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的评分明显高于HC组(t=29.95,P=0.000;t=9.037,P=0.000)。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PD组患者默认模式网络中的前扣带回(ACC)与左侧楔前叶、左侧角回和左内侧额叶后部皮质之间的功能连接增高,ACC与左侧眶中回的功能连接减弱。结论:惊恐障碍改变了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功能连接,可能因此促进惊恐障碍患者恐惧环路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恐障碍 静息态 功能磁共振 默认模式网络 功能连接
下载PDF
额叶肿瘤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比率低频振幅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翠花 陶玲 +3 位作者 俞宙 武江芬 孙金洋 周晖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4,22,共5页
采用静息态下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比率低频振幅(f ALFF)测量技术,从能量的角度对额叶肿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额叶肿瘤患者认知功能失调的病理机制。本研究分别对14例额叶肿瘤患者和14例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均相匹... 采用静息态下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比率低频振幅(f ALFF)测量技术,从能量的角度对额叶肿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额叶肿瘤患者认知功能失调的病理机制。本研究分别对14例额叶肿瘤患者和14例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均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静息态f MRI扫描,用f ALFF算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额叶肿瘤组同正常对照组相比,额叶肿瘤组f ALFF值升高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右侧眶额回、右侧颞叶、右侧辅助运动区、左侧海马旁回、左侧后扣带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及旁中央小叶,f ALFF值降低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双侧背外侧额上回、双侧内侧额上回和小脑。研究结果显示在静息态下额叶肿瘤患者的额叶功能活动降低,这与额叶肿瘤部分组织的失活有关,而其余的默认网络区域、辅助运动区和旁中央小叶的活动增强,可能与额叶肿瘤脑认知功能失调及代偿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 功能磁共振 比率低频振幅 额叶肿瘤 默认网络
下载PDF
术前眶额回自发活动降低与老年患者术后神经认知恢复延迟相关
5
作者 姜兆舜 张细学 +5 位作者 蔡雨汐 张辉标 张学林 姜翀弋 林光武 顾卫东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0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神经认知恢复延迟(delayed neurocognitive recovery,DNR)严重影响老年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但目前仍缺乏筛查DNR高危患者的有效方法。本研究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术后DNR患者术前是否已存在大脑自发活动的异常变化,从... 目的神经认知恢复延迟(delayed neurocognitive recovery,DNR)严重影响老年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但目前仍缺乏筛查DNR高危患者的有效方法。本研究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术后DNR患者术前是否已存在大脑自发活动的异常变化,从而寻找DNR患者术前脑功能的影像学特征性改变。方法本研究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对DNR组与非DNR组进行1:1匹配,匹配条件为性别、受教育水平相同,年龄±3岁。所有入组的老年患者于术前1d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和磁共振扫描。术后7~14 d再次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分数低频振幅(fraction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 ALFF)方法观察患者术前大脑自发活动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寻找DNR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16例患者发生DNR,DNR发生率为21.6%。对DNR组与非DNR组进行1:1匹配,共匹配成功13对。匹配后DNR组术前左侧眶额回f ALFF值较非DNR组降低(FDR校正,voxel level P<0.001,cluster level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提示,术前左侧眶额回自发活动增强与DNR发生风险降低独立相关(OR=0.08;95%=0.01~0.49;P=0.01)。结论术前左侧眶额回自发活动降低的老年患者,在经历非心脏大手术后更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神经认知恢复延迟 分数低频振幅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眶额回 前额叶皮质
下载PDF
Candidate Biomarker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Review of MRI Studies 被引量:6
6
作者 Dongyun Li Hans-Otto Karnath Xiu Xu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19-237,共19页
Searching for effective biomarkers 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tasks in the research ?eld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provides a non-invasive and powerful tool for investi... Searching for effective biomarkers 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tasks in the research ?eld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provides a non-invasive and powerful tool for investigating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function, maturation,connectivity, and metabolism of the brain of children with ASD. Here, we review the more recent MRI studie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SD, aiming to provide candidate biomarkers for the diagnosis of childhood ASD. The review covers structural imaging methods,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 and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Future advances in neuroimaging techniques, as well as cross-disciplinary studies and largescale collaborations will be needed fo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linking neuroimaging, genetics, and phenotypic data to allow the discovery of new, effective biomark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Biomarker Neuroimaging Structural mri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Children Human
原文传递
基于功能磁共振初探针刺对偏头痛患者默认模式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贾菁楠 闫超群 +3 位作者 齐晓环 郑贤程 石安琪 王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74-1078,共5页
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技术探讨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影响。方法:纳入15例偏头痛患者,采取基于"根结"理论辨经选穴的针刺治疗(如少阳头痛取足窍阴、阳明头痛取厉兑、太阳头痛取至阴,及阿是穴)... 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技术探讨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影响。方法:纳入15例偏头痛患者,采取基于"根结"理论辨经选穴的针刺治疗(如少阳头痛取足窍阴、阳明头痛取厉兑、太阳头痛取至阴,及阿是穴),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患者于针刺治疗前后各接受1次颅脑f MRI扫描,观察针刺对偏头痛患者DMN的影响;记录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频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止痛药服用次数评估针刺疗效;采用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评估针刺对生活质量和情绪状态的改善。结果:针刺治疗后偏头痛患者DMN内的左侧海马旁回(PHC)与前内侧前额叶皮层(a MPFC)、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 MPFC)、颞旁叶(LTC)功能连接较治疗前减弱(P<0.05),双侧后扣带回(PCC)与d MPFC功能连接较治疗前减弱(P<0.05)。与治疗前比较,针刺治疗后偏头痛发作频率、VAS评分、SAS及SDS评分均降低(P<0.05),MSQ评分升高(P<0.05)。结论: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可调节DMN的功能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针刺 默认模式网络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根结”理论
原文传递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算法探讨针刺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贾静 孙燕 +3 位作者 马重兵 王觉 朱田田 严兴科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34-2739,共6页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的低频振幅(ALFF)算法探讨针刺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脑功能机制。方法:将80例屈光层参差性单眼弱视儿童分为常规组(40例,脱落1例)和针刺组(40例,脱落1例)。常规组予以配镜、红闪光栅和...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的低频振幅(ALFF)算法探讨针刺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脑功能机制。方法:将80例屈光层参差性单眼弱视儿童分为常规组(40例,脱落1例)和针刺组(40例,脱落1例)。常规组予以配镜、红闪光栅和视刺激治疗,每项5 min/次;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调气通经明目”针法治疗,取双侧睛明、攒竹、光明、风池,每次留针30 m in;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3次/周,共4周。治疗结束后,检测两组患者视力和视觉诱发电位(P-VEP)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改变。同时从两组中各随机选取9例左眼弱视患儿,于治疗前后分别予以rs-fMRI扫描,比较分析两组患儿脑区ALFF差异。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儿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P-VEP P100波潜伏期缩短、振幅升高(P<0.05),针刺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②治疗后,常规组右侧豆状核ALFF值增高;针刺组右侧颞叶ALFF值增高(P<0.05);针刺组与常规组比较,右侧边缘叶/扣带回左侧胼胝体/扣带回、左侧额叶/双侧辅助运动区的ALFF值降低(P<0.05),右侧顶叶/顶下小叶增高(P<0.05)。结论:针刺联合常规治疗可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矫正视力,增强视神经传导功能;两种疗法的效应机制与有效调节不同脑区自发功能活动和响应有关,但二者脑功能响应区域存在明显差异。与常规疗法相比,边缘系统、额叶、顶叶可能是针刺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重点调控的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针刺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边缘叶 扣带回 顶叶 额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