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光谱组成的人工照明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殳艳 沈天怡 +1 位作者 蔡雯婷 于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光谱组成的人工照明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随机分组:无光照对照组、非全光谱照明组(细分为300 lx、600 lx两个亚组)、全光谱照明组(细分为100 lx、300 lx、600 lx、900 lx四个亚组)... 目的探讨不同光谱组成的人工照明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随机分组:无光照对照组、非全光谱照明组(细分为300 lx、600 lx两个亚组)、全光谱照明组(细分为100 lx、300 lx、600 lx、900 lx四个亚组),无光照对照组细胞避光培养,其他组细胞采用相应光谱和光照强度干预。将分组光照24 h、48 h、72 h后的ARPE⁃19细胞置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线粒体膜电位法检测线粒体功能。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光照72 h后,各组细胞密度明显增大,细胞大小不一,细胞多边形不典型;全光谱照明组细胞较非全光谱照明组细胞形态规整,异形细胞数少。光照24 h后,与无光照对照组相比,非全光谱照明300 lx组,全光谱照明300 lx、600 lx、900 lx组细胞活力均降低(均为P<0.05)。全光谱照明900 lx组细胞活力高于非全光谱照明300 lx组(P<0.05)。光照48 h后,各组细胞活力较光照24 h时提高;全光谱照明100 lx、300 lx组细胞活力低于非全光谱照明600 lx组(均为P<0.05)。光照72 h后,非全光谱照明300 lx、600 lx组,全光谱照明100 lx、300 lx组细胞活力低于无光照对照组(均为P<0.05);全光谱照明300 lx、600 lx、900 lx组细胞活力高于非全光谱照明300 lx、600 lx组(均为P<0.05)。光照24 h后,非全光谱照明600 lx组ARPE⁃1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相对荧光强度低于无光照对照组(P<0.05);全光谱照明100 lx、600 lx、900 lx组ARPE⁃1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相对荧光强度高于非全光谱照明600 lx组(均为P<0.05)。光照48 h后,除全光谱照明100 lx组外,其余各光照组ARPE⁃1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相对荧光强度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全光谱照明100 lx、600 lx、900 lx组ARPE⁃1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相对荧光强度高于非全光谱照明300 lx组(均为P<0.05)。光照72 h后,非全光谱照明300 lx、600 lx组,全光谱照明300 lx组ARPE⁃1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相对荧光强度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全光谱照明600 lx组ARPE⁃1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相对荧光强度高于非全光谱照明300 lx组(P<0.05);全光谱照明100 lx、600 lx、900 lx组ARPE⁃1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相对荧光强度高于非全光谱照明600 lx组(均为P<0.05)。结论全光谱照明相对于非全光谱照明对ARPE⁃19细胞损伤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全光谱 近视防控 荧光强度
下载PDF
CCN1siRNA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抑制及其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底煜 张轶欧 +1 位作者 王爱媛 陈晓隆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29,共6页
背景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CCN1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关于CCN1小干扰RNA(CCN1 siRNA)对ROP有无延缓和治疗作用的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特异性抑制CCN1的表达对视... 背景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CCN1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关于CCN1小干扰RNA(CCN1 siRNA)对ROP有无延缓和治疗作用的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特异性抑制CCN1的表达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调控作用。 方法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株(RF/6A)分别于常氧(正常对照组)和低氧环境(体积分数1%O2、5%CO2和94%N2的混合气体)中培养,低氧环境培养的细胞分别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转染空载体质粒(低氧对照组)和CCN1 siRNA表达质粒(CCN1 siRNA转染组),于细胞转染后24 h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CCN1 siRNA重组质粒的表达情况;分别于培养后0、24、48、72和96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活性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于培养后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培养细胞的增生和凋亡情况;于培养后24 h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F/6A细胞中CCN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 结果细胞转染后24 h用逆转录法检测到细胞中CCN1 siRNA的表达条带。CCK-8检测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RF/6A细胞增生值(吸光度,A值)均明显增加,但CCN1 siRNA转染组各时间点细胞增生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对照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98.45,P〈0.05;F时间=39.26,P〈0.05);CCN1 siRNA转染组、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8.9±1.1)%、(18.9±1.3)%和(39.6±1.8)%,其中CCN1 siRNA转染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2.56,均P〈0.05);CCN1和VEGF蛋白在正常对照组细胞中呈弱表达,在低氧对照组细胞中表达均明显增强,CCN1 siRNA转染组细胞中CCN1和VEGF的相对表达量较低氧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均P〈0.05)。 结论CCN1 siRNA转染后能抑制RF/6A细胞的增生并促进其凋亡,CCN1 siRNA可下调缺氧环境下RF/6A细胞中CCN1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是抑制RNV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生理 视网膜新生血管/预防及控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 RNA干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恒河猴脉络膜一视网膜内皮细胞
下载PDF
抗肿瘤血管生成及其联合放化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高斌斌 徐忠法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235-238,共4页
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理论基础是肿瘤的生长对血管生成的依赖性。新生血管为肿瘤的生长、转移提供氧和营养物质,在无新生血管生成时,实体肿瘤的生长明显被抑制,只局限于原位癌或几百个微米的微转移;而一旦新生血管长入,肿瘤将迅速生长,... 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理论基础是肿瘤的生长对血管生成的依赖性。新生血管为肿瘤的生长、转移提供氧和营养物质,在无新生血管生成时,实体肿瘤的生长明显被抑制,只局限于原位癌或几百个微米的微转移;而一旦新生血管长入,肿瘤将迅速生长,且浸润和转移的能力大大加强。Folkman把这一现象称为“血管生长切换机制”。目前,以抗血管生成为目的的肿瘤治疗策略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而且在动物试验中已显示出独特的抗肿瘤效应,不过由于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性、异时性及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法自身作用的局限性等原因,其临床疗效并不很理想。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与传统的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联合治疗上。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联合治疗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预防和控制 药物疗法 放射疗法 综述文献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吴利安 王从毅 +3 位作者 杨文 杨新光 张林 王佳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98-804,共7页
背景 眼表碱烧伤可引起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混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已有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具有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 眼表碱烧伤可引起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混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已有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具有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s)对碱烧伤角膜的抗炎机制.方法 抽取2~3月龄日本大白兔骨髓,经体外分离培养得到BMSCs并进行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对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采用角膜贴敷NaOH滤纸法在24只日本大白兔的右眼建立中度角膜碱烧伤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的实验兔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于碱烧伤后1h分别在模型眼结膜下注射同种自体BMSCs悬液300μl(细胞密度5×106/μ1)(BMSCs组)或等容积PBS(PBS组),每组各12只.分别于移植后3、14和28 d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的混浊度变化并进行评分,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角膜组织中炎症反应程度并进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计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定位并检测角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的兔BM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细胞形态均一,传代后其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标志物CD29和CD90阳性表达的细胞比例分别为99.18%和97.94%,而造血细胞标志物CD34和CD31的阳性表达分别为0.74%和0.15%.造模后兔右眼出现角膜混浊、上皮脱落、角膜基质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移植后14d和28 d BMSCs组混浊度评分分别为2.37±0.52和2.25±0.50,均明显低于PBS组的3.00±0.53和3.25±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6、2.828,均P<0.05);移植后14 d和28 d BMSCs组角膜中PMNs数目分别为(34.17±1.85)/12个视野和(25.64±3.86)/12个视野,明显少于PBS组的(42.70±1.54)/12个视野和(32.67±1.42)/12个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21、4.832,均P=0.000);移植后14 d和28 d BMSCs组角膜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表达量(A值)分别为0.388±0.016和0.384±0.006,明显低于PBS组的0.438±0.006和0.412±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05、13.514,均P=0.000).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早期行自体BMSCs移植可减少PMNs浸润,减轻角膜的炎症反应,下调或抑制MMP-2在受损角膜处的表达,抑制基质胶原纤维的降解,从而减少碱烧伤后角膜溃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 生物分子标志物 化学烧伤/治疗 角膜病/治疗 病理性新生血管/化学诱导 炎症/预防和治疗 基质金属蛋白酶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氨甲酰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晓静 朱弼珺 +5 位作者 邹海东 胡道德 仇亚婷 顾青 刘堃 许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80-988,共9页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研究聚焦于药物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减少DR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损伤,但具有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潜在危险.氨甲酰EPO(CEPO)具有相同的神经保护作用,且无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但...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研究聚焦于药物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减少DR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损伤,但具有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潜在危险.氨甲酰EPO(CEPO)具有相同的神经保护作用,且无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但其神经保护作用尚未在眼部疾病,尤其是DR中得到证实.目的 比较CEPO与EPO在抗DR的神经成分和血管成分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化学合成法制备EPO衍生物CEPO.将6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DM组、DM+ EPO组和DM+CEPO组,用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腹腔内注射建立大鼠DM模型,而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等体积枸橼酸-枸橼酸钠缓冲液.每周监测大鼠血糖.造模后4周,DM+EPO组和DM+CEPO组大鼠分别腹腔内注射50 μg/kg EPO和CEPO,正常对照组和DM组大鼠均采用等量双蒸水腹腔内注射.干预后2周对各组大鼠进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然后处死大鼠摘除眼球制备视网膜标本,分别进行视网膜组织学检查,采用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异源二聚体受体(CD131)、EPO受体(EPO-R)、胸腺细胞分化抗原-1(Thy-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合成产物为纯度较高的CEPO.造模后至药物干预后2周,DM组、DM+EPO组和DM+CEPO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39、455.91,均P=0.00);DM组大鼠ERG OPs振幅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而DM+ EPO组与DM+CEPO组OPs波振幅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5、0.49);4个组间大鼠ERG a波、b波振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0、1.12,P>0.05).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DM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厚度变薄,RGCs计数减少,视网膜中TUNEL染色阳性细胞增多,而DM+ EPO组和DM+CEPO组大鼠视网膜全层厚度、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厚度均明显薄于DM组大鼠,4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23、23.35、13.33,均P=0.00),RGCs数目明显多于DM组,4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4,P=0.00).DM组大鼠视网膜中Thy-1 mRNA(2^-ΔΔCt)及其蛋白表达量(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DM+EPO组和DM+CEPO组大鼠视网膜中Thy-1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 mRNA(2^-ΔΔCt)及其蛋白表达量(A值)明显升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DM+EPO组和DM+CEPO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CEPO和DM+EPO组间大鼠视网膜Thy-1或GFAP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EPO组大鼠视网膜中EPOR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而DM+CEPO组大鼠视网膜中CD131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M组和DM+EPO组大鼠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DM+CEPO组大鼠视网膜中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DM+EP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PO在防治DR患者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与EPO相似,且不存在EPO的促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CEPO可能通过CD131受体发挥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拟似物 衍生物 氨甲酰促红细胞生成素 神经保护剂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控 SD大鼠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凋亡 异源二聚体受体/CD131受体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PSA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及其关系
6
作者 吴唯 唐中华 +1 位作者 吕新生 李小荣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mRNA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35例乳腺癌、12例癌旁乳腺组织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35例乳...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mRNA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35例乳腺癌、12例癌旁乳腺组织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35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分析PSA mRNA和VEGF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PSA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乳腺组织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0)。VEGF 121、165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的表达(P值均=0.00)。ER、PR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PSA mRNA表达高于ER、PR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和0.004)。PSA mRNA表达阳性者VEGF 121、165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SA mRNA表达阴性者(P=0.034、0.026)。结论PSA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但其表达受ER、PR的调控,而且其可能具有抑制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血液 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液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血液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预防和控制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表达 RNA 信使
下载PDF
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应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吴小梅 李爽乐 《国际眼科纵览》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目前为近视防控主流学说。基于视网膜周边远视离焦技术(角膜塑形镜、离焦软镜、离焦框架眼镜等)皆在降低视网膜远视离焦控制近视增长,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基于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我国自主研发的多光谱... 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目前为近视防控主流学说。基于视网膜周边远视离焦技术(角膜塑形镜、离焦软镜、离焦框架眼镜等)皆在降低视网膜远视离焦控制近视增长,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基于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我国自主研发的多光谱屈光地形图(multispectral refractive topography,MRT)能实现视网膜远视离焦的量化,这一突破性技术再次验证了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是近视防控重点。本文针对视网膜周边离焦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周边离焦 近视防控 多光谱屈光地形图
原文传递
加强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为预防和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奠定基础 被引量:6
8
作者 唐仕波 万婷 丁小燕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9-202,共4页
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平衡失调的一个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正确理解RNV发生的相关信号通路及调控机制,深入探索启动RNV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从重塑新生血管发生的角度出发,寻求改善RNV性疾病的... 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平衡失调的一个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正确理解RNV发生的相关信号通路及调控机制,深入探索启动RNV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从重塑新生血管发生的角度出发,寻求改善RNV性疾病的新靶点均有助于深入了解RNV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RNV性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预防和控制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病理生理学 生物因子 述评
原文传递
眼内硅油取出术前激光光凝对防止视网膜脱离复发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光璐 张风 +4 位作者 魏文斌 孟淑敏 焦树玲 彭晓燕 焦永红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97-198,共2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脱离手术硅油填塞患眼在取出硅油前进行视网膜光凝对防止视网膜再脱离的效果。方法:对24例24只施行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和硅油填塞的视网膜脱离患眼,在取出硅油前2周至3个月时用氩绿或氪红激光在巩膜嵴后作全周... 目的:观察视网膜脱离手术硅油填塞患眼在取出硅油前进行视网膜光凝对防止视网膜再脱离的效果。方法:对24例24只施行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和硅油填塞的视网膜脱离患眼,在取出硅油前2周至3个月时用氩绿或氪红激光在巩膜嵴后作全周或半周播散性光凝。硅油在注入后4~27个月(平均10.6个月)时取出。结果:22只眼硅油取出后视网膜保持复位,占91.7%;2只眼分别因周边部原裂孔处附着不牢及前PVR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占8.3%。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硅油填塞患眼,取硅油前先行激光光凝,可减少硅油取出后视网膜脱离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预防与控制 激光凝固术 硅油类
原文传递
重组腺相关病毒-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抑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涛 丁小燕 +3 位作者 马红婕 梁小玲 罗燕 唐仕波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 观察重组腺相关病毒-色素上皮衍生因子(rAAV2-PEDF)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的作用.方法 选择3日龄C57/BL6小鼠22只,左眼为实验服,右眼为对照眼,微量注射器玻璃体腔分别注射rAAV2-PEDF和rAAV2-绿色荧光蛋白1μl.注射... 目的 观察重组腺相关病毒-色素上皮衍生因子(rAAV2-PEDF)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的作用.方法 选择3日龄C57/BL6小鼠22只,左眼为实验服,右眼为对照眼,微量注射器玻璃体腔分别注射rAAV2-PEDF和rAAV2-绿色荧光蛋白1μl.注射后立即将小鼠放入氧箱,建立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取13日龄小鼠4只提取视网膜总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蛋白表达.17日龄小鼠12只,荧光素心脏灌注视网膜铺片观察血管形态和分布.17日龄小鼠6只,视网膜冰冻切片外源凝集素标记后染色观察血管形态和分布.Image-Pro Plus5.1软件测量分析无荧光素灌注区和RNV的绝对面积和相对面积.结果 实验眼PED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眼.视网膜铺片定量结果显示,实验眼和对照跟绝对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0.96±0.22)、(1.96±0.34)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54,P〈0.01);相对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8.64±1.52)%、(17.27±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P〈0.01).实验眼和对照眼绝对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0.37±0.11)、(1.26±0.38)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P〈0.01);相对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3.96±0.66)%、(11.45±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P〈0.01).外源凝集素标记定量结果显示,实验眼和对照眼RNV面积分别为(0.11±0.003)、(0.41 4-0.02)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P〈0.01).结论 rAAV2-PEDF可成功转染小鼠视网膜组织并稳定表达PEDF蛋白,不仅可以减少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无灌注面积,而且可显著抑制RNV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预防和控制 细胞因子类 基因转移技术 转染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血管能抑素基因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丽娜 董晓光 +2 位作者 王晔 刘廷 张珊珊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 观察血管能抑素真核表达质粒(pCMV-H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鼠龄为7 d的56只C57BL/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治疗组和空载体组,每组14只.后3组小鼠置于(75... 目的 观察血管能抑素真核表达质粒(pCMV-H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鼠龄为7 d的56只C57BL/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治疗组和空载体组,每组14只.后3组小鼠置于(75±2)%浓度的氧环境中饲养5 d后,回到正常空气环境中建立氧诱导的RNV动物模型.治疗组小鼠在出生后第12天出氧箱时行玻璃体腔注射血管能抑素pCMV-HA,空载体组注射等量空质粒.出生后第17天行伊凡思蓝(Evans blue)灌注血管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血管变化.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结果 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治疗组较OIR模型组和空载体组视网膜血管分布均匀,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显著减少.治疗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与OIR模型组及空载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06,P〈0.001).结论 血管能抑素pCMV-HA对氧诱导的RNV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预防和控制 细胞因子类 基因转移技术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视网膜周边激光光凝对下方裂孔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玉涛 马秀菊 +2 位作者 刘淑伟 刘存宁 张怀强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探讨首次玻璃体手术中下方周边部180°视网膜光凝对下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手术后再脱离的影响。方法对142例(142只眼)下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填充,尔后行硅油取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激... 目的探讨首次玻璃体手术中下方周边部180°视网膜光凝对下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手术后再脱离的影响。方法对142例(142只眼)下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填充,尔后行硅油取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激光光凝组81例为首次行玻璃体手术时即对其下半180°周边部视网膜(除裂孔外)实施堤坝样光凝;对照组61例未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结果硅油眼内填充时间为7~24周,平均硅油填充时间(11.8±2.6)周。硅油填充期间,光凝组硅油填充状态下视网膜脱离6例,占7.4%,对照组视网膜脱离10例,占16.4%,两组硅油状态视网膜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油下视网膜脱离16例中,激光组6例。4例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引起,1例为预防性激光光凝手术后激光斑因受附近增生膜牵拉形成的新裂孔,1例原因不明:对照组10例,7例为遗漏小裂孔或原裂孔重新开放,3例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引起。硅油取出手术后11例患者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其中激光组3例,占3.7%;对照组8例,占11.4%。两组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11例中,激光组3例,2例为激光光凝斑受附近增生膜牵拉形成的新裂孔,1例为激光孔;对照组8例,4例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例为原裂孔开放,2例为原裂孔相邻部新裂孔。结论下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首次玻璃体手术中行预防性下半侧周边部180°视网膜激光光凝与裂孔愈合和硅汕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下降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手术 激光光凝 硅油
原文传递
重组腺病毒介导p21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金栋 袁志刚 +1 位作者 郑华宾 颜华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p21(rAd—p21)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的抑制作用。方法将56只健康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rAd-p21组及rAd-无目的基因对照(rAd—NC)组,每组14只。PBS组、rAd—...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p21(rAd—p21)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的抑制作用。方法将56只健康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rAd-p21组及rAd-无目的基因对照(rAd—NC)组,每组14只。PBS组、rAd—p21组及rAd~NC组建立氧诱导RNV模型,并于小鼠11日龄时玻璃体腔分别注入1p1PBS、rAd—p21及rAd—NC。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小鼠17日龄时,每组处死4只小鼠,摘取眼球分别作荧光视网膜铺片和切片,观察小鼠RNV发生情况;Image-Proplus6.0软件测量分析无灌注区面积;同时提取视网膜总RNA和总蛋白,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p21、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2(CDK2)mRNA及蛋白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荧光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rAd—p21组小鼠视网膜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较PBS组和rAd—NC组减少;tAd—p21组无灌注区面积较PBS组和rAd—NC组明显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634,P〈O.05)。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rAd—p21组p21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BS组及rAd—N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9.664、509.817,P〈0.05);rAd—p21组CDK2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BS组及rAd—NC组,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301.858、592.882,P〈0.05)。结论rAd-p21可通过上调p21表达、降低CDK2表达,抑制RNV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预防和控制 基因转移技术 转染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Ras相关的C3肉毒毒素底物1的小发夹RNA干扰活性氧-核因子κB通路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雄泽 张美霞 +4 位作者 马麟 张军军 闫乃红 曹桂群 严密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 观察Ras相关的C3肉毒毒素底物1的小发夹RNA(Racl-shRNA)在小鼠氧致视网膜病变中对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对活性氧(ROS)-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108只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其中2组... 目的 观察Ras相关的C3肉毒毒素底物1的小发夹RNA(Racl-shRNA)在小鼠氧致视网膜病变中对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对活性氧(ROS)-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108只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其中2组Smith法建立氧致视网膜病变模型;11日龄时玻璃体腔注射Racl-shRNA表达质粒或无意义质粒,分别作为基因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第3组于正常氧环境中饲养,11日龄时玻璃体腔注射Racl-shRNA表达质粒作为空白干预组.15、17日龄时行荧光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发育及新生血管情况.17日龄时计数眼球切片中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17日龄时进行原位杂交法和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小鼠视网膜Racl和NF-κB p65亚单位的mR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免疫印记检测Racl和NF-κB p65的蛋白表达.结果 基因干预组视网膜Racl的mRNA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调(t=4.500,P=0.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基因干预组视网膜铺片中无灌注区、荧光渗漏和新生血管丛明显减轻,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显著减少(t=6.521,P〈0.001);视网膜NF-κB p65的核易位水平明显下降(t=16.008,P〈0.001),同时mRNA表达亦明显下调(t=3.354,P=0.006),与Racl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580,P=0.012).结论 小鼠玻璃体腔注射脂质体包裹的Racl-shRNA表达质粒可有效沉默视网膜Racl基因表达,阻断ROSNF-κB通路而参与抑制相对缺氧状态下RNV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预防和控制 RACL GTP结合蛋白质/拮抗剂和抑制剂 NF-κB RNA 小分子干扰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重组腺病毒-p21抑制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韩金栋 袁志刚 +1 位作者 郑华宾 颜华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2-465,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p21(rAd-p21)对体外培养的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增生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RF/6A细胞系,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rAd-p21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并转入相应的质粒表达载体。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p21(rAd-p21)对体外培养的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增生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RF/6A细胞系,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rAd-p21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并转入相应的质粒表达载体。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p21tuRNA及蛋自在RF/6A细胞中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21基因对RF/6A细胞周期的影响;行内皮细胞体外成管实验观察p21基因对RF/6A细胞成管的抑制作用。结果rAd—p21转染组p21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高。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PBS组、rAd-p21转染组、阴性对照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0.76±6.66)%、(67.45±11.61)%、(41.55±8.99)%;tAdp21转染组RF/6A细胞出现GO/G1期阻滞,G0/G1期细胞比例增多。rAd—p21转染组与PBS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84,P=0.000)。体外成管实验显示,PBS组、rAd—p21转染组、阴性对照组每一视野下内皮细胞成管数分别为(8.25±3.19)、(3.86±1.21)、(7.62±2.69)个;rAd—p21转染组与PBS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8,P=0.004)。结论rAd—p21可成功转染RF/6A细胞并稳定表达p21mRNA及蛋白,并可显著抑制其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预防和控制 基因转移技术 转染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15-脂氧合酶-1基因转移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黎智 贺涛 +2 位作者 杜珂 陈长征 邢怡桥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6-410,共5页
目的观察15-脂氧合酶-1(15-LOX-1)基因转移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7日龄C57BL/6J小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基因治疗组和空白载体组。将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氧浓度为(7... 目的观察15-脂氧合酶-1(15-LOX-1)基因转移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7日龄C57BL/6J小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基因治疗组和空白载体组。将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氧浓度为(75±2)%的氧箱内饲养5d后转移至正常环境中饲养5d,建立OIR模型。小鼠出生后第12天基因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小鼠15-LOX-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15-LOX-1—EGFP)载体1p1;空白载体组注射等量携带EGFP的重组腺病毒(Ad—EGFP)载体。注射后第2天行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注射后第5天行免疫荧光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15-LOX-1基因转染视网膜的表达;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变化,测量视网膜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的相对面积;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结果Ad-15-LOX-1-EGFP注射第2天,视网膜铺片上观察到EGFP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15-LOX-1基因转染视网膜主要表达在外丛状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基因治疗组15-LOX-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OIR模型组和空白载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蛋白表达水平-22.74、24.13,tmRNA表达水平-12.51、13.40;P〈0.01);基因治疗组视网膜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面积较OIR模型组和空白载体组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无血管区面积=16.22、14.31,t新生血管面积=9.97、9.07;P(0.01);基因治疗组中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与0IR模型组和空白载体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5、11.62,P(0.01)。结论15-LOX-1基因转移不仅可以减少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并且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预防和控制 花生四烯酸盐15一脂氧合酶 基因转移技术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1不同基因片段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敏 吴强 +3 位作者 宋蓓雯 贾丽丽 陆斌 杜新华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9-222,共4页
目的 观察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1(sFlt-1)不同基因片段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携带sFlt-1(2~3)、(2~4)免疫球蛋白样区域编码基因的重组慢病毒sFlt-1(2~3)和sFlt-1(2~4).鼠龄7 d的C57/6J... 目的 观察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1(sFlt-1)不同基因片段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携带sFlt-1(2~3)、(2~4)免疫球蛋白样区域编码基因的重组慢病毒sFlt-1(2~3)和sFlt-1(2~4).鼠龄7 d的C57/6J小鼠96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1组为正常对照组;2组为模型对照组;3组为sFlt-1(2~3)组;4组为sFlt-1(2~4)组.2、3、4组置于(75±2)%氧浓度环境,出生后12 d再置于正常空气下饲养,并分别玻璃体腔注射空病毒、慢病毒sFlt-1(2~3)和sFlt-1(2~4)各1μl.出生后17 d,荧光素灌注造影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改变;视网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小鼠RNV细胞核数;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受体-2含激酶插入区受体/胎肝激酶-1(KDR/Flk-1)的蛋白表达.结果 出生后17 d,与2组比较,3、4组视网膜荧光渗漏面积、RNV、突破内界膜(ILM)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均明显减少(P〈0.01);VEGF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KDR/F1k-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 sFlt-1(2~3)和sFlt-1(2~4)基因片段能明显抑制氧诱导小鼠RNV的形成,sFlt-1(2~3)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预防和控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治疗应用 基因转移技术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Twist基因干扰抑制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珊珊 董晓光 +2 位作者 刘廷 陈鹏 孟丽娜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 观察Twist基因干扰对体外培养的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迁移及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RF/6A细胞系,并构建Twist干扰质粒和对照质粒.分为Twist干扰质粒组、阴性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 目的 观察Twist基因干扰对体外培养的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迁移及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RF/6A细胞系,并构建Twist干扰质粒和对照质粒.分为Twist干扰质粒组、阴性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各组应用脂质体基因转染方法,转入相应的质粒表达载体,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发生迁移的内皮细胞并计数;铺Matrigel胶,行内皮细胞体外成管实验,观察Twist基因干扰对内皮细胞成管的抑制作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Twist基因干扰对RF/6A细胞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Transwell小室计数结果表明,转染Twist干扰质粒后,迁移的细胞数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PBS组(F=23.786,P=0.000).体外成管实验结果表明,Twist干扰质粒组内皮细胞成管数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PBS组(F=7.159,P=0.014).Ttwist干扰质粒组的pAkt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Twist基因干扰可显著抑制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pAkt蛋白的表达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预防和控制 TWIST转录因子 基因转移技术 细胞运动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川芎嗪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干预作用的机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邓新国 胡世兴 +3 位作者 梁小玲 肖学珊 黎仕强 张清炯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ds小鼠的干预作用和机制。方法rds新生小鼠8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只小鼠。实验组小鼠从出生时开始,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80mg/kg,2次/d,直至生后35d;对照组同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用药...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ds小鼠的干预作用和机制。方法rds新生小鼠8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只小鼠。实验组小鼠从出生时开始,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80mg/kg,2次/d,直至生后35d;对照组同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用药后0、3、7、14、21、28、35d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眼球,立即经10%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病理切片。另取眼球经2.5%戊二醛溶液固定,电子显微镜观察。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技术(TUNEL)方法检测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bcl-2在视网膜的表达。结果病理观察结果显示,经盐酸川芎嗪治疗后14、21、28、35d,rds小鼠光感受器细胞核层数与未用药的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增加(P〈0.01)。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川芎嗪可减缓rds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外段盘膜部位线粒体的病变,减少盘膜和外界膜的破坏。rds小鼠经盐酸川芎嗪治疗后3、7、14、21、28、35d,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3、7、14、21、28、35d时,bcl-2在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及光感受器细胞内外段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盐酸川芎嗪可延缓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减少,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视网膜外核层及光感受器细胞内外段bcl-2的表达延缓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炎 色素性/预防和控制 川芎嗪/治疗应用 光感受器/超微结构 细胞凋亡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预防性周边部360°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占宇 王荣荣 +1 位作者 孟旭霞 吴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3-285,共3页
目的 探讨硅油取出手术前行预防性周边部360°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影响。方法 对181例行硅油取出手术的各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激光光凝组88例于硅油取出手术前行预防性周边... 目的 探讨硅油取出手术前行预防性周边部360°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影响。方法 对181例行硅油取出手术的各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激光光凝组88例于硅油取出手术前行预防性周边部360°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照组93例硅油取出手术前未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观察2组患者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发生时间、原因及激光光凝的并发症。结果 硅油眼内填充时间为4~72周,平均硅油填充时间(13.7±2.4)周。硅油取出手术后20例患者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其中,激光光凝组5例,占激光光凝组患者的5.7%;对照组15例,占对照组患者的16.1%。两组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视网膜再脱离患者中,再脱离发生时间≤手术后3 d者10例,4~7 d者6例,8~14 d者3例,手术后2个月者1例。11例为锯齿缘区或激光光凝区之后有被硅油暂时性封闭的遗漏小裂孔,或激光光凝、冷凝作用不足导致的原裂孔手术后重新开放;1例为预防性激光光凝手术后激光斑因受附近增生膜牵拉形成的裂孔;7例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或残留玻璃体牵拉形成的新裂孔;1例原因不明。激光光凝组中,有52例发生瞳孔缘激光灼伤,占激光光凝者的59.0%。结论 硅油取出手术前预防性周边部360°视网膜激光光凝与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下降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预防和控制 视网膜脱离/外科学 激光凝固术 硅油类/治疗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