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风 王光璐 +5 位作者 李雪非 孟淑敏 彭晓燕 焦树玲 严伟 周辉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cuteposteriormultifocalplacoidpigmentepitheliopathy,APMPPE)的发病机制及病变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 目的探讨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cuteposteriormultifocalplacoidpigmentepitheliopathy,APMPPE)的发病机制及病变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观察本病的改变,共6例(8只眼),其中1例观察160天。结果①FFA:3只眼急性病变病灶早期为弱荧光,以后着染荧光。5只眼陈旧病灶为色素上皮脱色素的窗样缺损及色素沉着的遮蔽荧光;②ICGA:3只眼急性期病变呈斑片状充盈缺损,4只眼陈旧病灶弱荧光斑未见恢复,1只眼无异常表现。结论本病变发病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阻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青绿 诊断 荧光素 血管造影 视网膜疾病
原文传递
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赵潺 董方田 +4 位作者 高洁 郑霖 于伟泓 戴荣平 张枝桥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8-322,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比分析31例单眼急性CSC患者的FD-OCT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资料。观察患眼FFA检查发现的渗漏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 目的观察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比分析31例单眼急性CSC患者的FD-OCT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资料。观察患眼FFA检查发现的渗漏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视网膜脱离区域以及对侧无症状眼RPE层的FD-OCT图像特征。结果31只患眼中,FFA检查共发现荧光渗漏点34个。其中,RPE层面18个,占52.9%。荧光渗漏点在FD-OCT图像中表现为色素上皮脱离(PED)者17只眼,占54.8%;8只眼8个渗漏点表现为RPE层突起,分别占患眼及渗漏点的25.8%、23.5%;4只眼的6个渗漏点表现为RPE层不规则,分别占患眼及渗漏点的12.9%、17.6%;2只眼2个渗漏点表现为RPE层无明显异常,分别占患眼及渗漏点的6.5%、5.9%。其中,7只眼7个渗漏点可见RPE层缺损,分别占患眼及渗漏点的22.6%、20.6%。所有患眼均可检测到后极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以及光感受器内外节(IS/OS)层强反光带的断裂或消失。24只眼可见外节(OS)层厚度不均,占77.4%;10只眼可见外节层剥脱样改变,占32.3%;8只眼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以及RPE表面的颗粒样强反光点,占25.8%。OS层厚度不均的24只眼中,14只眼可见下垂征。31只无症状对侧眼中,11只眼存在RPE异常,占35.5%。其中,2只眼为PED,占无症状对侧眼的6.5%;1只眼为RPE层突起,占无症状对侧眼的3.2%;8只眼表现为RPE层不规则,占无症状对侧眼的25.8%。结论急性CSC患眼渗漏点处RPE层的FD-OCT图像特征为PED、RPE层突起、RPE层不规则、RPE层无明显异常。视网膜脱离区域FD-OCT图像特征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IS/OS层断裂或消失、OS层厚度不均、OS层剥脱样改变、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以及RPE表面颗粒样强反光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诊断 脉络膜疾病/诊断 色素上皮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诊断显像
原文传递
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自身荧光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林冰 孙祖华 +4 位作者 李岩 周容 郑微微 周挺业 刘晓玲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1-324,共4页
目的 观察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自身荧光(AF)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经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CSC的67例患者73只眼纳入研... 目的 观察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自身荧光(AF)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经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CSC的67例患者7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同时行AF及频域OCT检查。根据患者临床及FFA表现,将其分为急性、慢性CSC 2种类型,分别为37例37只眼、30例36只眼。根据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区的AF表现将其分为单纯减弱型、单纯增强型及混合改变型3种类型。根据频域OCT检查显示的神经上皮脱离区内外节的表现将其分为外节保存完整型、外节保存不全型及外节萎缩型3种类型。观察急慢性CSC患者的AF及OCT图像特征。结果 AF检查发现,急性CSC 37只眼中,单纯减弱型AF 19只眼,占51.35%;单纯增强型AF 18只眼,占48.65%。慢性CSC 36只眼中,单纯减弱型AF 2只眼,占5.56%;单纯增强型AF 16只眼,占44.44%;混合改变型AF 18只眼,占50.00%。急慢性CSC患者3种AF表现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72,P=0.000)。频域OCT检查发现,急性CSC 37只眼中,外节保存完整型15只眼,占40.54%;外节保存不全型18只眼,占48.65%;外节萎缩型4只眼,占10.81%。慢性CSC 36只眼中,外节保存完整型5只眼,占13.89%;外节保存不全型17只眼,占47.22%;外节萎缩型14只眼,占38.89%。急慢性CSC患者3种OCT表现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72,P=0.005)。结论 急性CSC的AF表现以单纯减弱型为主,慢性CSC的AF表现以混合改变型为主。急性CSC的OCT表现以外节保存不全型和外节保存完整型为主,慢性CSC的OCT表现以外节保存不全型和外节萎缩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诊断 脉络膜疾病/诊断 色素上皮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诊断显像
原文传递
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相关区域的自发荧光表现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迁 贾亚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观察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相关区域的自发荧光(AF)表现。方法42例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患者60只眼纳人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经全景眼底视网膜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应用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HRAⅡ行黑色素相关近红外... 目的观察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相关区域的自发荧光(AF)表现。方法42例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患者60只眼纳人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经全景眼底视网膜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应用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HRAⅡ行黑色素相关近红外自发荧光(NIA)及脂褐质相关自发荧光(FAF)检查,分别采用波长为795、488nm的激光激发成像。记录9张/s,由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HRAⅡ自动合成高分辨影像视野为55°,像素为822×768的最终AF像。将AF像是否可见眼底血管及相关视网膜组织成像的影像判断为有、无价值AF像。病变区域是否出现符合正常血管和视网膜组织的荧光表现判断为正常、异常荧光。通过与图像背景灰度比较,将异常荧光分级为无荧光、弱荧光和强荧光,观察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相关区域的AF表现。对比分析NIA和FAF检查AF像均呈异常荧光表现者的异常荧光分级的一致性。结果60只眼中,获取有价值AF像者53只眼,占88.33%;获取无价值AF像者7只眼,占11.67%。NIA检查显示,获取有价值AF像的53只眼中正常荧光28只眼,占52.83%;呈片状、圆点斑状、条带状异常荧光25只眼,占47.17%。FAF检查显示,获取有价值AF像的53只眼中正常荧光2只眼,占3.77%;呈片状或与色素分布较为一致或沿血管分布的异常荧光51只眼,占96.23%。两种检查均呈异常荧光表现的25只眼中,异常荧光分级一致者18只眼,占72.00%;异常荧光分级不一致者7只眼,占28.00%。结论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相关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AF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类/诊断应用 脂褐素/分析 显微镜检查 共焦/方法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色素上皮 眼/代谢
原文传递
正常人后极部自发荧光分布定量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彭锡嘉 苏兰萍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观察正常人群后极部自发荧光(AF)的分布特点。方法在我院眼科门诊行眼底检查的正常健康者78名156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HRA2对所有受检者行AF检查,获取后极部AF平均图像。应用Digimizer3.7.1.0图像分析系统进... 目的观察正常人群后极部自发荧光(AF)的分布特点。方法在我院眼科门诊行眼底检查的正常健康者78名156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HRA2对所有受检者行AF检查,获取后极部AF平均图像。应用Digimizer3.7.1.0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长度定标,以凹部为圆心,做半径为175、750、1250、2750μm的同心圆,将黄斑区分为中心小凹、中心凹、旁中心凹及中心凹周围区。除中心小凹外,用夹角为90。的2条放射线将各区进一步分为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4个象限。测定黄斑区各分区4个象限及视盘的AF荧光强度。同时,以凹部为原点,分别测定中心小凹垂直、水平方向的AF荧光强度。对比分析黄斑区各分区4个象限和黄斑各分区不同年龄、性别及眼别之间的AF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视盘、黄斑区各分区4个象限AF荧光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8.648,P〈0.01)。中心小凹垂直方向AF呈“V”型分布,水平方向AF呈倾斜“M”型分布。不同年龄组黄斑区各分区4个象限AF,中心小凹,旁中心凹下方、颞侧、中心凹周围区上方、下方、颞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眼别间黄斑区各分区4个象限AF荧光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黄斑区各分区4个象限AF荧光强度比较,中心小凹,中心凹上方、下方、鼻侧及中心凹周围区颞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区象限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人黄斑中心小凹、中心凹、旁中心凹及中心凹周围区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AF分布不均;AF强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强;不同跟别间AF分布对称;不同性别间AF分布可能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类/诊断应用 脂褐素/分析 显微镜检查 共焦/方法 图像处理 计算机 辅助 色素上皮 眼/代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