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蟾蜍耳后腺免疫修复基因
1
作者 郭媛媛 陈晶 +2 位作者 陈文潇 洪永健 胡晶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3-140,共8页
中华大蟾蜍是我国传统药源动物,是名贵中药材蟾酥的基原物种之一。为筛选中华大蟾蜍耳后腺免疫修复基因,本试验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成年中华大蟾蜍耳后腺组织样本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完成scRNA-seq文库构建后进行细胞... 中华大蟾蜍是我国传统药源动物,是名贵中药材蟾酥的基原物种之一。为筛选中华大蟾蜍耳后腺免疫修复基因,本试验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成年中华大蟾蜍耳后腺组织样本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完成scRNA-seq文库构建后进行细胞亚群分类,对细胞亚群中上调表达基因和免疫修复相关基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候选基因进行初步筛选与验证。结果表明,蟾蜍耳后腺组织中用于文库构建和双端测序的细胞数量为8414个,每个细胞的平均读数和中位基因数为46326和734,可用于进一步分析的高质量细胞数为7687个。聚类分析得到12个细胞亚群,并推测Cluster 10是来源于结缔组织的浆细胞。通过GO和KEGG分析对Cluster 10中的217个上调表达基因进行分析,鉴定出多个参与机体免疫的生物过程和通路,包括淋巴细胞活化、淋巴细胞分化及白细胞活化等生物过程和细胞受体信号通路、Fc epsilon RI信号通路及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通路。从Cluster 10的差异基因中筛选出MYO1F基因和CYBB基因为中华大蟾蜍耳后腺免疫修复基因,并通过qRT-PCR对两基因进行验证,推测对免疫修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挖掘蟾蜍耳后腺免疫修复基因、研究蟾蜍耳后腺采酥后的修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蟾蜍耳后腺单细胞组学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中华大蟾蜍 耳后腺 免疫修复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改良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比较
2
作者 颜光堂 王中亮 田蓉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37-441,共5页
目的 基于多准则决策模型探讨改良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9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倒“V”型切口治疗的患者作为改良组,采用“... 目的 基于多准则决策模型探讨改良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9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倒“V”型切口治疗的患者作为改良组,采用“S”形切口治疗的患者作为传统组,两组各49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理结果、病变部位、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术后面瘫分级、术后3个月的疗效;比较两组面瘫、涎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建立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多准则决策模型,并对两组效益值、风险值及决策模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 改良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皮肤表面瘢痕长度、VAS评分及SAS评分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传统组的平均效益值分别为83、55,改良组的效益值100%优于传统组;改良组与传统组的平均风险值分别为75、57,改良组的风险值100%低于传统组;改良组与传统组的平均效益-风险总值分别为79、56,改良组的总效益-风险值高于传统组的概率为100%;多准则决策评价模型稳定性较好。结论 倒“V”型切口能明显改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后面颈部的美观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V”型切口 腮腺良性肿瘤 疗效 多准则决策模型
下载PDF
经耳后发际切口行下颌下腺切除术的临床总结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志刚 王斌 冯靓婧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讨经耳后发际切口行下颌下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效果。方法:此次临床总结纳入的患者共计63例,均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于2015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以单侧下颌下腺良性病变为诊断收入院... 目的:探讨经耳后发际切口行下颌下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效果。方法:此次临床总结纳入的患者共计63例,均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于2015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以单侧下颌下腺良性病变为诊断收入院,均行患侧下颌下腺切除术。在这些患者中,38例采用传统的颌下手术切口入路(颌下切口组),25例采用耳后发际切口入路(耳后发际切口组)。我们记录并比较2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神经损伤情况、术后面动、静脉出血及美容效果。结果:颌下切口组和耳后发际切口组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在手术时间上,颌下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是(42.47±6.59)min,耳后发际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是(89.28±9.69)min,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颌下切口组无神经损伤表现及术后面动、静脉出血,耳后发际切口组只有术后耳垂暂时性麻木3例,无面神经下颌缘支、舌神经及舌下神经损伤表现及术后面动、静脉出血。术后美容效果方面,颌下切口组的美容效果评分平均为4.42分,而耳后发际切口组的评分平均为8.04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经耳后发际切口入路行下颌下腺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而且相比传统的颌下切口入路,它的美容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下腺 颌下切口 耳后发际切口
下载PDF
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良嗣 黄晓明 +4 位作者 罗小宁 张思毅 梁璐 宋新汉 卢仲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9-663,共5页
目的为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新鲜尸体15具(30侧),观测耳后发际区和颌下区的解剖层次及重要结构。新鲜尸体5具(10侧),模拟内镜手术,术后解剖标本,观察有无神经、血管损伤。结... 目的为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新鲜尸体15具(30侧),观测耳后发际区和颌下区的解剖层次及重要结构。新鲜尸体5具(10侧),模拟内镜手术,术后解剖标本,观察有无神经、血管损伤。结果耳后发际区的分离层面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胸锁乳突肌上部浅面,由后上至前下依次为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外静脉。颌下区的分离层面在颈阔肌深面与下颌下腺鞘膜之间。下颌缘支出腮腺后:①66.7%行于下颌骨下缘之上(7.21±0.50)mm;②23.3%平行下颌骨下缘;③10%行于下颌骨下缘以下(9.43±0.32)mm。在咬肌前下角处,面神经下颌缘支均与面动脉和面静脉交叉,交叉点至下颌角距离分别为(29.86±2.77)mm和(25.71±3.32)mm。舌下神经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颌下区。舌骨舌肌浅面,自上而下分别是舌神经、下颌下腺导管、舌下神经。10侧模拟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重要结构损伤,无需中转切口。结论熟悉耳后发际区和颌下区的解剖层次、标志及参数,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后发际入路 内镜辅助 下颌下腺 解剖 手术
下载PDF
应用耳后发迹切口区域切除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物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清桐 沈山 张春雷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7-410,共4页
目的:探讨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改良切口及术式的临床效果及其合理性。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耳后发迹切口行保留腮腺咬肌筋膜、保留耳大神经和腮腺区域切除术的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第2组传统的"S"形切口行传统腮腺浅叶... 目的:探讨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改良切口及术式的临床效果及其合理性。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耳后发迹切口行保留腮腺咬肌筋膜、保留耳大神经和腮腺区域切除术的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第2组传统的"S"形切口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随访2~4年。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临床检查暂时性面瘫和术后肿瘤复发情况,行Minor试验,问卷调查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耳垂区感觉及面部畸形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或2检验。结果:两组对比显示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暂时性面瘫显著低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涎瘘和术后肿瘤复发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微量淀粉碘试验结果和患者疤痕满意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保留耳大神经,耳垂区麻木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应用耳后发迹切口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可以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显著地减少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患者术后面部畸形也获得良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 腮腺区域切除术 耳后发迹切口 并发症
下载PDF
耳屏周小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志利 邓璋 +1 位作者 曾威 卢文辉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6年第6期706-709,共4页
目的评估耳屏周小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应用耳屏周小切口行浅叶部分切除、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3-24个月,观察耳屏周小切口的美观度及临床疗效。结果... 目的评估耳屏周小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应用耳屏周小切口行浅叶部分切除、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3-24个月,观察耳屏周小切口的美观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临床Ⅰ期愈合,术后腮腺功能良好,无涎瘘发生。随访,患者双侧外形对称,无凹陷等畸形,手术切口隐蔽,患者对耳周切口美学效果满意。本研究中出现术后暂时性面瘫患者2例,皮质激素并配合神经营养药物综合治疗后3个月均恢复正常;出现术后耳垂麻木不适患者4例,手术后3-10个月均逐渐恢复。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无肿瘤复发。结论耳屏周小切口隐蔽、瘢痕小、并发症低,术后美容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良性肿瘤 耳前耳后微小切口 面神经
下载PDF
中华蟾蜍多组织差异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胥文才 蔺杼阳 +3 位作者 肖雅丹 唐瑞祥 范振鑫 孟杨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1-615,共15页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皮肤产物蟾酥及其褪皮而得的蟾衣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现代医学研究鉴定并证明了蟾酥和蟾衣内含有多种有效的生物成分。本研究使用RNA-Seq对1只中华蟾蜍的肝脏、脾脏、心脏、卵泡、肌肉、腹部皮肤、右耳后腺共...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皮肤产物蟾酥及其褪皮而得的蟾衣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现代医学研究鉴定并证明了蟾酥和蟾衣内含有多种有效的生物成分。本研究使用RNA-Seq对1只中华蟾蜍的肝脏、脾脏、心脏、卵泡、肌肉、腹部皮肤、右耳后腺共7个组织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并分析,使用de novo完成了其多组织转录本的组装构建,得到了具有较高代表性的转录组,并在各大蛋白质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对,完成了中华蟾蜍多组织的转录组功能注释。计算各组织转录本的表达量,比较表达量鉴定出耳后腺与其他组织间共计3668个显著上调基因和260个显著下调基因。上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了蛋白质合成、酶的调节、分子跨膜转运体生成和前体物质的代谢合成通路上,提示中华蟾蜍耳后腺相对于其他组织在相应甾族化合物的合成代谢上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提供了中华蟾蜍多组织转录组数据,为今后深入其基因表达提供了支持,并且对蟾酥分泌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转录组学参考,有助于完善蟾酥、蟾衣的药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蟾蜍 转录组 耳后腺 RNA-SEQ
下载PDF
耳后隐蔽切口逆向解剖面神经在腮腺部分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曹佳 陆子龙 +1 位作者 许争 夏立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耳后隐蔽切口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在腮腺部分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2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S”形手术方法,观察组采用耳后隐蔽切口沿下颌... 目的:探讨耳后隐蔽切口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在腮腺部分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2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S”形手术方法,观察组采用耳后隐蔽切口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方法,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术后面神经功能、手术并发症、切口瘢痕评分及患者对术后切口美容效果的满意度。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比较,观察组面神经功能分级以Ⅰ~Ⅲ级为主,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涎瘘、Frey综合征、耳垂麻木以及口干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观察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后隐蔽切口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的腮腺部分切除术面神经功能保护较好,并发症少,切口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耳后隐蔽切口 面神经下颌缘支 腮腺部分切除术
下载PDF
耳后小切口切除术对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围术期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辛宝琴 董国伟 王钢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5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耳后小切口切除术治疗对其围术期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耳后小切口切除术治疗对其围术期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切除术,观察组患者给予耳后小切口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康复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引流量更少,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更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FG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瘢痕美容评估与评级量表(SCAR)评分更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耳后小切口切除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及康复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良性肿瘤 耳后小切口切除术 围术期指标 生活质量 并发症
下载PDF
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腮腺浅叶切除术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良嗣 黄晓明 +4 位作者 梁璐 张贝 卢仲明 罗小宁 张思毅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1672-1675,共4页
目的:为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腮腺浅叶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新鲜尸体15具(30侧),观测耳后发际区和腮腺区的解剖层次及重要结构;新鲜尸体5具(10侧),模拟内镜手术,术后解剖标本,观察有无神经、血管等损伤... 目的:为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腮腺浅叶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新鲜尸体15具(30侧),观测耳后发际区和腮腺区的解剖层次及重要结构;新鲜尸体5具(10侧),模拟内镜手术,术后解剖标本,观察有无神经、血管等损伤。结果:耳后发际区的分离层面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胸锁乳突肌上部浅面由后上至前下依次为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外静脉。耳大神经分支点至耳垂根部距离为(22.85±2.01)mm。腮腺区皮瓣的分离层面在咬肌筋膜与腮腺实质之间。面神经出茎乳孔,经茎突根部的浅面、外耳道软骨与二腹肌后腹之间进入腮腺。面神经总干分叉点与乳突尖距离为(19.10±3.10)mm,与下颌角距离为(39.49±5.78)mm。耳后动脉起自二腹肌后腹上方的颈外动脉后壁,主干跨面神经总干浅面。10侧模拟内镜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重要结构损伤,无需中转切口。结论:熟悉耳后发际区和腮腺区的解剖层次、标志及参数,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腮腺浅叶切除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后发际入路 内镜术 腮腺 解剖 手术
原文传递
改良S型切口与耳后隐蔽切口在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光新 《临床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22-24,共3页
目的比较改良S型切口与耳后隐蔽切口在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60例良性腮腺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0例为对照组,在门诊局部麻醉下行耳后隐蔽切口腮腺肿瘤切除术,另30例经门诊... 目的比较改良S型切口与耳后隐蔽切口在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60例良性腮腺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0例为对照组,在门诊局部麻醉下行耳后隐蔽切口腮腺肿瘤切除术,另30例经门诊收住院为研究组,常规行改良S型切口腮腺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美容效果、情绪、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唾液、咀嚼、味觉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型切口与耳后隐蔽切口治疗良性腮腺肿瘤均有显著效果,耳后隐蔽切口术式安全性更高,治疗费用较低,美容效果好,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S型切口 耳后隐蔽切口 良性腮腺肿瘤
原文传递
对比分析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切除/常规口腔颌面“S”形切口切除手术应用于腮腺肿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晶 吴蓉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20年第5期336-337,342,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切除/常规口腔颌面"S"形切口切除手术应用于腮腺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6例腮腺肿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口... 目的对比分析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切除/常规口腔颌面"S"形切口切除手术应用于腮腺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6例腮腺肿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口腔颌面"S"形切口切除手术,观察组使用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切除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对外观的满意度、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外观的满意度、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以上三项指标P<0.05。结论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切除腮腺肿瘤疗效显著,可广泛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前-耳后联合入路 口腔颌面"S"形切口 腮腺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