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后入路行腮腺区域性切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谭汉提 卢迪 韦堡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4期456-458,共3页
目的:探讨耳后入路行腮腺区域性切除的可行性及美容效果。方法:对31例腮腺下极浅叶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15例,沃辛瘤11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脂肪瘤2例,淋巴管畸形1例)患者,采用耳后入路行腮腺区域性切除。结果:全部患者的腮腺病变被完整切... 目的:探讨耳后入路行腮腺区域性切除的可行性及美容效果。方法:对31例腮腺下极浅叶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15例,沃辛瘤11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脂肪瘤2例,淋巴管畸形1例)患者,采用耳后入路行腮腺区域性切除。结果:全部患者的腮腺病变被完整切除,切口愈合良好,无面神经下颌缘支麻痹,无涎液潴留、涎瘘发生及Frey征出现。经6个月~5年(平均26个月)追踪复查,肿瘤无复发,切口瘢痕隐蔽,美容效果非常好。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耳垂麻木,随访3个月后,麻木消失。结论:经耳后入路切除腮腺良性病损是可行的,可获得较理想的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耳后美容进路 区域性切除
下载PDF
表现为耳后区巨大肿物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1例
2
作者 杨洁 张然 +1 位作者 刘宇楠 王佃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3-195,共3页
口外型舌下囊肿发病较少,其主要表现为无口内表征的颌下或颏下区囊性肿物,临床上易造成误诊误治。本文报道1例以耳后区巨大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后区反复肿胀半年,皮肤表面破溃后有黄色黏稠液... 口外型舌下囊肿发病较少,其主要表现为无口内表征的颌下或颏下区囊性肿物,临床上易造成误诊误治。本文报道1例以耳后区巨大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后区反复肿胀半年,皮肤表面破溃后有黄色黏稠液体溢出。首次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时以左侧鳃裂囊肿继发感染为临床诊断,并于2018年11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左颈部肿物、瘘管切除术”,术中向颈部解剖追踪瘘道至口底舌下腺附近。术后1个月,患者左侧外耳道有可拉丝的“蛋清样”透明黏性液体流出,考虑为舌下腺囊肿口外型,遂于2019年1月在全身麻醉下于口腔内完整摘除同侧舌下腺。经9个月随访,肿物未见复发,外耳道未见溢液。因此,本病例最后诊断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本病例提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也可位于耳后区,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含有“蛋清样”可拉丝的黏性液体,其治疗方法是口内摘除患侧舌下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 耳后区 误诊 手术治疗
下载PDF
经颅重复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伴耳后疼痛的急性面神经麻痹: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祝鹏宇 孙明媚 +2 位作者 唐欣莹 张鑫浩宁 郭颖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9-494,共6页
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伴耳后疼痛的急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8例伴耳后疼痛的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34例,脱落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穴取患侧阳白、攒竹、四白、颧... 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伴耳后疼痛的急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8例伴耳后疼痛的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34例,脱落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穴取患侧阳白、攒竹、四白、颧髎、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双侧合谷,阳白和攒竹、四白和地仓分别连接电针,选用断续波;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百会、双侧运动区下1/5应用经颅重复针刺法,乳突1穴、乳突2穴连接电针,选用密波。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即刻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记录耳后疼痛持续天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及患侧面神经从茎乳孔至额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的运动传导的潜伏期、波幅,并于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升高(P<0.05),H-B面神经功能分级改善(P<0.05),患侧面神经茎乳孔至额肌、口轮匝肌与眼轮匝肌运动传导的潜伏期缩短(P<0.05),波幅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H-B面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患侧面神经茎乳孔至额肌、口轮匝肌与眼轮匝肌运动传导的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首次治疗后两组患者耳后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耳后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27/31),高于对照组的77.4%(24/31,P<0.05)。结论:经颅重复针刺法结合电针能够改善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耳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面神经麻痹 耳后疼痛 经颅重复针刺法 电针 乳突二穴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颞顶筋膜岛状瓣植入耳后乳突区预制扩张筋膜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元波 范金财 +8 位作者 焦鹏 唐欣 刘立强 王黔 田佳 甘承 杨增杰 张卓南 陈玉刚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较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顶浅筋膜岛状瓣,沿同侧发际线切开,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囊腔,将颞顶筋膜瓣转移至囊腔内,适当固... 目的探讨一种较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顶浅筋膜岛状瓣,沿同侧发际线切开,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囊腔,将颞顶筋膜瓣转移至囊腔内,适当固定,于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耳后乳突区预制岛状筋膜皮瓣,用于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结果自1999年以来,临床应用9例,其中面部黑痣2例,面部血管瘤2例,面部瘢痕5例。颞顶筋膜岛状皮瓣蒂长5.5~7cm,平均6.2cm,筋膜瓣面积4cm×3cm.7cm×7cm,平均5.7cm×4.9cm,预制筋膜皮瓣面积为5cm×5cm~8.0cm×7.5cm,平均6.4cm×6.1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5例,另行皮片移植修复者4例。结论颞顶筋膜皮瓣血管蒂长,转移方便,血运丰富,耳后乳突区皮肤在质地、色泽、厚度等方面均与面部皮肤最为接近,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顶筋膜岛状瓣 预制皮瓣 颞浅扩张筋膜皮瓣 耳后乳突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