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与穿腮腺入路手术治疗髁突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对比
1
作者 程维 肖祎婷 李雅冬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目的:研究腮腺前缘咬肌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masseteric anterior parotid approach,RMTMAP)与传统穿腮腺手术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parotid approach,RMTP)对髁突骨折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各大中... 目的:研究腮腺前缘咬肌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masseteric anterior parotid approach,RMTMAP)与传统穿腮腺手术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parotid approach,RMTP)对髁突骨折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各大中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万方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关于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入路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1月,并进行手动检索以避免遗漏。共纳入7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为中至高等,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7篇文献纳入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均能达到满意的效果,RMTMAP组较RMTP组的术后面神经损伤发生率更低[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0.49,95%CI=0.25~0.97,P=0.04],RMTMAP组术后涎瘘发生率较低(RR=0.35,95%CI=0.15~0.85,P=0.02),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MTMAP组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的发生率均小于RMTP组,且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腮腺前缘手术入路 穿腮腺手术入路 meta分析
下载PDF
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
2
作者 王云肖 潘志燕 +5 位作者 代福月 董轩 韩立娜 马旭亮 田荣祥 孟卫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4期121-124,共4页
目的分析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髁突中低位骨折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 目的分析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髁突中低位骨折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绕下颌角切口联合钛板钉固定治疗,观察组选择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口腔活动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面神经损伤、口偏斜、涎腺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6个月的张口、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幅度均高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高于术后3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张口、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幅度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可提高其效果,减少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改善口腔活动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 可吸收接骨板 髁突中低位骨折 面神经损伤
下载PDF
颌后切口横断腮腺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志军 蔡现良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99-101,共3页
目的研究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切开复位固定中低位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5例成人髁突中低位骨折采用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进行骨折复位并坚强内固定,分别观察术中操作情况以及术后患者张口度、张口型、咬关系、涎瘘、面神经症... 目的研究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切开复位固定中低位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5例成人髁突中低位骨折采用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进行骨折复位并坚强内固定,分别观察术中操作情况以及术后患者张口度、张口型、咬关系、涎瘘、面神经症状以及颞下颌关节症状等.结果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手术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愈合,面形及咬关系均恢复良好.结论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手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颌后经腮腺入路 坚强内固定 并发症
下载PDF
下颌骨截骨美容术耳后入路的定位解剖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安高 洪丽 +1 位作者 彭田红 范松青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358-362,共5页
目的:为下颌骨截骨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建立简单可行的二维坐标系,使得行下颌骨截骨美容术耳后入路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周围毗邻结构,提高手术准确度。方法:取新鲜成人女尸方形脸头部标本5个以及新鲜成人方形脸整尸标本1具,在两侧的颈外静脉... 目的:为下颌骨截骨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建立简单可行的二维坐标系,使得行下颌骨截骨美容术耳后入路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周围毗邻结构,提高手术准确度。方法:取新鲜成人女尸方形脸头部标本5个以及新鲜成人方形脸整尸标本1具,在两侧的颈外静脉插管加压灌注蓝色乳胶;另外取常规固定头部标本28侧,将两侧有关血管用丝线结扎,灌注蓝色广告画颜料,保证血管壁呈蓝色且清晰。取一张厚度为0.5mm的透明塑料膜,用圆规在塑料薄膜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其最小刻度为0.2cm,将带有刻度的软塑料薄膜铺于标本的面侧区,坐标原点正对下颌角后下方的最凸点,y轴垂直于该连线(颧弓向外的最凸点与眼裂外侧点之间线段的延长线)。用油画笔将面神经的下颌缘支、颈支、下颌后静脉(取前缘)比较完整的描点到薄膜上。最后将薄膜平铺于玻璃上,测量得出坐标参数指标。结果:1.在面的左侧:①面神经下颌缘支、颈支、下颌后静脉三者上方的根部靠近并集中于该处,该点坐标(x,y)的坐标值为(11.4±4.2mm,24.6±5.2mm);②定义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颌支后缘交界处为A点,该点的坐标值为:(6.0±3.1mm,20.4±4.3);定义下颌缘支在下颌角前方与下颌骨下缘最靠近处为B点,则其坐标值为(38.2±5.3mm,-2.8±4.6mm);经下颌角最后下方最凸点(定义为O点),做垂直于AB的直线,该直线与面神经颈支的交点为C点,该点的坐标值为:(6.8±4.1mm,-8.5±5.3mm)。2.在面的右侧:①面神经下颌缘支、颈支、下颌后静脉三者的根部靠近并集中于该处,该点坐标(x,y)的坐标值为(-14.8±5.4mm,22.4±6.2mm);②定义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颌支后缘交界处为A'点,该点的坐标值为:(-6.0±4.5mm,18.8±5.7mm);定义下颌缘支在下颌角前方与下颌骨下缘最靠近处为B'点,则其坐标值为(38.4±4.2mm,-3.0±5.2mm);经下颌角最后下方最凸点(定义为O'点),做垂直于AB'的直线,该直线与面神经颈支的交点为C点,该点的坐标值为:(-6.4±4.6mm,-12.4±4.1mm)。结论:临床医生行下颌骨截骨美容术耳后入路时,可以考虑尽量在ABC和ABC'相对安全的三角形区域内进行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截骨术 坐标定位 下颌缘支 下颌后静脉 耳后入路
下载PDF
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基部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陈鹏 刘冰 +3 位作者 魏博 冯璐 郭亚霖 翟孝庭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5-628,633,共5页
背景颌面部骨折中,髁突基部骨折较难处理。对于髁突基部骨折大多采用绕下颌角弧形切口或附加耳屏前切口,因切口距离骨折线远,操作比较困难,不能垂直于骨面进行钻孔拧入螺钉,从而无法应用可吸收接骨板钉进行内固定。目的本研究拟通过颌... 背景颌面部骨折中,髁突基部骨折较难处理。对于髁突基部骨折大多采用绕下颌角弧形切口或附加耳屏前切口,因切口距离骨折线远,操作比较困难,不能垂直于骨面进行钻孔拧入螺钉,从而无法应用可吸收接骨板钉进行内固定。目的本研究拟通过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基部骨折,并与传统的绕下颌角切口联合钛板钉固定进行比较以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进行治疗的髁突基部骨折患者20例,其中观察组10例患者采用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钉固定,对照组10例患者采用绕下颌角弧形切口及钛接骨板固定。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张口恢复时间及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例数,并通过咬合情况、伤口愈合情况及X线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4.3±1.1)cm vs(7.5±2.6)cm,P=0.000]、手术时间[(45.3±18.7)min vs(57.2±7.3)min,P=0.016]、出血量[(20.3±6.8)mL vs(38.3±7.1)mL,P=0.032]、术后并发症(10%vs 100%,P=0.000)及张口度恢复时间[(28±7)d vs(43±5)d,P=0.0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涎瘘,手术效果良好。结论以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行髁突基部骨折坚强内固定,可直视操作,损伤小,并发症少,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髁突基部骨折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基部骨折 微型钛板 坚强内固定 可吸收接骨板 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
下载PDF
颌后切口入路髁突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治忠 高春莲 +2 位作者 任江涛 杨爱珍 任婵 《广东牙病防治》 2009年第4期161-163,共3页
目的分析颌后切口入路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颌后切口入路,剖开腮腺下极,显露下颌升支及髁突。低位骨折,切口内直接对位固定;中位骨折,先切口内复位,预弯制钛板使之与骨面贴合,标志出螺钉钻孔位置后,将髁突夹持向下牵拉,垂直... 目的分析颌后切口入路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颌后切口入路,剖开腮腺下极,显露下颌升支及髁突。低位骨折,切口内直接对位固定;中位骨折,先切口内复位,预弯制钛板使之与骨面贴合,标志出螺钉钻孔位置后,将髁突夹持向下牵拉,垂直骨面钻孔,固定钛板,再复位固定升支部;高位骨折,下颌升支垂直斜形截骨,游离升支后缘骨块,并游离出髁突,体外将髁突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将其回植于关节窝,后缘固定升支截骨线。结果35例均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张口度达3.5~4.0cm,面部对称。结论颌后切口手术治疗髁突骨折,显露充分,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颌后切口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颌后入路治疗中低位髁状突骨折的体会
7
作者 张占国 张倩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0-52,共3页
目的探索应用颌后入路治疗中低位髁突骨折的方法。方法颌后入路切口对中低位髁突骨折行复位固定术,切口在耳垂下0.5 cm处,向下延长3~3.5 cm,然后用接骨板固定髁突中低位骨折。结果骨折部位固定愈合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面神经功能恢复,... 目的探索应用颌后入路治疗中低位髁突骨折的方法。方法颌后入路切口对中低位髁突骨折行复位固定术,切口在耳垂下0.5 cm处,向下延长3~3.5 cm,然后用接骨板固定髁突中低位骨折。结果骨折部位固定愈合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面神经功能恢复,咬合功能良好,无发病率产生。结论经颌后入路切口治疗髁突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能有效的保护面神经,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腮腺体的创伤,而且达到了髁突骨折内坚固复位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颌后入路 中低位髁突骨折
下载PDF
颌后入路在髁突中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慧 孙国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颌后切口入路法在髁突中低位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临床推广提供实践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影像学确诊髁突中低位骨折的21例患者资料,采用颌后切口入... 目的:探讨经颌后切口入路法在髁突中低位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临床推广提供实践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影像学确诊髁突中低位骨折的21例患者资料,采用颌后切口入路法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术后张口度、咬合关系、涎瘘、面神经症状以及颞下颌关节复位等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解剖复位,X线复查骨折断端无成角或裂开。临床效果显示术后咬合关系、张口度、开口型均可恢复正常,无永久面瘫、涎瘘病例出现。结论: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面形及咬合关系均恢复良好,充分保护面神经分支,且能达到髁突解剖复位和坚固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后入路 髁突低位骨折 面型 咬合关系 保护神经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两种入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贾晓宁 邢达源 +4 位作者 王小娟 刘浩 王晓萍 林欢 成洲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7年第7期1-2,6,共3页
目的探讨面神经颞颈面干间入路或颌后入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面神经颞颈面干间(A组,n=20)和颌后(B组,n=20)入路进行髁突颈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术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折解剖复位良好,颞下颌关节功能... 目的探讨面神经颞颈面干间入路或颌后入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面神经颞颈面干间(A组,n=20)和颌后(B组,n=20)入路进行髁突颈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术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折解剖复位良好,颞下颌关节功能恢复正常,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0 min,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涎瘘。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0 min,术后3例出现暂时性涎瘘,3例出现面瘫症状。结论两种入路均能有效治疗髁突颈部骨折,但面神经颞颈面干间入路较颌后入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颈部骨折 颞颈面干间入路 颌后入路
下载PDF
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辛江波 赵京华 +1 位作者 李东振 蔡现良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24-826,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64例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经颌后入路,分别采用腮腺前缘入路及横断腮腺入路,解剖复位髁突骨折行坚强内固定术。结果:64例患者均取得良... 目的:探讨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64例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经颌后入路,分别采用腮腺前缘入路及横断腮腺入路,解剖复位髁突骨折行坚强内固定术。结果:64例患者均取得良好解剖复位,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无关节强直出现。A组2例出现面神经麻痹。B组2例出现涎瘘,4例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结论:颌后入路可有效治疗髁突骨折,且腮腺前缘入路较横断腮腺入路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突颈部骨折 颌后入路 解剖复位 并发症
下载PDF
保留腮腺浅叶在腮腺深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先阁 廖贵清 +3 位作者 张思恩 李惠玲 杨国彪 梁侃 《广东牙病防治》 2015年第10期532-534,共3页
目的探讨在腮腺深叶肿瘤手术中保留腮腺浅叶的应用价值。方法 52例腮腺深叶肿瘤患者,改良组22例,经下颌后入路行腮腺浅叶翻瓣,手术切除腮腺深叶肿瘤,术中保留腮腺浅叶,将腮腺浅叶切面断端缝扎后复位。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腮腺全切除术。... 目的探讨在腮腺深叶肿瘤手术中保留腮腺浅叶的应用价值。方法 52例腮腺深叶肿瘤患者,改良组22例,经下颌后入路行腮腺浅叶翻瓣,手术切除腮腺深叶肿瘤,术中保留腮腺浅叶,将腮腺浅叶切面断端缝扎后复位。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腮腺全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暂时性面瘫、涎瘘及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22例腮腺深叶肿瘤均完全切除并保留腮腺浅叶。术后3例患者出现口角偏斜,2个月后恢复;2例出现涎腺积液,1个月后恢复;Frey综合征0例;面部畸形4例。对照组出现暂时性面瘫6例,半年内恢复;Frey综合征6例;28例不同程度面部畸形。保留腮腺浅叶切除腮腺深叶肿瘤的并发症面部畸形(χ2=30.29,P<0.001)及Frey综合征(χ2=4.97,P=0.026)发生率低于传统的腮腺深叶肿瘤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一定条件下保留腮腺浅叶翻瓣切除腮腺深叶肿瘤的手术安全可行,术后患者的美观效果好,能够预防Frey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良性肿瘤 功能性切除 颌后入路
下载PDF
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治疗髁突骨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双林 赵文杰 +3 位作者 孙黎波 吴双江 付光新 肖金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5-359,共5页
目的:采用颌后切口经腮腺前缘入路与穿腮腺入路2种术式分别治疗髁突骨折,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髁突骨折病人,随机分为2组,改良切口组采用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 目的:采用颌后切口经腮腺前缘入路与穿腮腺入路2种术式分别治疗髁突骨折,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髁突骨折病人,随机分为2组,改良切口组采用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经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术后随访6~36月,通过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情况、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方面进行手术疗效的分析评价。结果:改良切口组:手术平均时间为79.60 min;所有患者术后骨折复位、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出现1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无涎瘘发生。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为86.40 min;所有病人术后骨折复位、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出现5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1例永久性面神经损伤;4例发生涎瘘。结论: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的手术方法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降低术中面神经损伤和术后涎瘘的发生率,且缩短了手术时间,没有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手术入路 颌后切口 面神经损伤 涎瘘
下载PDF
颌后腮腺前缘入路与颌后穿腮腺入路在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武卫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6-538,共3页
本研究纳入下颌骨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80例,分为2组(n=40),分别运用颌后腮腺前缘入路组(A组)和颌后穿腮腺入路组(B组)给予坚固内固定治疗(n=40)。术后3个月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经腮腺前缘入路术能更好的恢复患者咬合能力,改善下颌... 本研究纳入下颌骨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80例,分为2组(n=40),分别运用颌后腮腺前缘入路组(A组)和颌后穿腮腺入路组(B组)给予坚固内固定治疗(n=40)。术后3个月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经腮腺前缘入路术能更好的恢复患者咬合能力,改善下颌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突颈骨折 颌后穿腮腺入路 颌后腮腺前缘入路
下载PDF
下颌后入路功能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
14
作者 李金 陈巨峰 +4 位作者 冼淡 李嘉朋 劳均平 莫础嘉 梁永棠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6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经下颌后入路进行腮腺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腮腺良性肿瘤45例,经行下颌后入路功能性肿瘤切除术,并与45例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的病例做对比研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均无复发,经下颌后... 目的探讨经下颌后入路进行腮腺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腮腺良性肿瘤45例,经行下颌后入路功能性肿瘤切除术,并与45例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的病例做对比研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均无复发,经下颌后入路的功能性切除组术后出现唾液腺瘘(χ2=5.29,P<0.05)、面瘫(χ2=11.28,P<0.05)、味觉出汗综合征(χ2=11.25,P<0.05)等并发症明显低于浅叶切除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时,下颌后入路功能性切除术较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良性肿瘤 下颌后入路 功能性切除 浅叶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