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民集中居住政策的发展主义逻辑及转向 被引量:1
1
作者 胡东淼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3,共12页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及农民上楼问题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诸多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单一立场将农民集中居住视作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兴起及乡村振兴的政策转向背景下,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目标的发展主义政...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及农民上楼问题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诸多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单一立场将农民集中居住视作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兴起及乡村振兴的政策转向背景下,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目标的发展主义政策路径逐渐受到反思和质疑。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结合Y村城郊开发区农民集中居住不同阶段的微观案例,揭示发展话语如何凭借现代城市替代传统乡村的发展真理性,对农民的传统生计进行边缘化建构和经济指标转译,从而使农民的主体生计诉求让位于集中上楼的政策规划。以此对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及长期以来的乡村改造政策背后的发展主义逻辑进行理论追溯和反思,并探讨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乡村建设及城镇化的新发展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 农民上楼 发展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淮安预制菜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洁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4-28,共5页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预制菜产业迅速成为最近几年的发展新风口。淮安有良好农业生产基础,在淮扬菜品牌发展与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较好的发展预制菜产业的条件。在分析当前预制菜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对淮安发展...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预制菜产业迅速成为最近几年的发展新风口。淮安有良好农业生产基础,在淮扬菜品牌发展与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较好的发展预制菜产业的条件。在分析当前预制菜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对淮安发展预制菜产业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淮安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预制菜 发展路径
下载PDF
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问题、思考与对策
3
作者 钟无涯 张小敏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5,共5页
就业、产业和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乡村振兴推进逻辑、发展路径和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托。全面脱贫之后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我国城乡发展路径中的必然节点,也是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此过程中存在优质教育... 就业、产业和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乡村振兴推进逻辑、发展路径和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托。全面脱贫之后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我国城乡发展路径中的必然节点,也是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此过程中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平等、教育投入与需求不匹配和学科发展的就业与区域导向不清晰等问题,建议立足区域间发展差异,内外两方面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与“公平”意识,将教育对接区域发展现实需求,形成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的正向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发展 乡村振兴 发展路径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与政策调适 被引量:1
4
作者 范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4-82,共9页
绝对贫困消除后,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上,开始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切换。社会救助制度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兜底保障,如今需要进一步明确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存在的短板及改革方向,为推进乡村振兴和... 绝对贫困消除后,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上,开始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切换。社会救助制度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兜底保障,如今需要进一步明确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存在的短板及改革方向,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民生基础。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应进行功能升级,从巩固保障生存基础、维护底线公平的基本目标转变到提高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城乡融合共治等新的目标定位。面对农村庞大的低收入人口,目前社会救助体系还存在救助标准低、救助覆盖面窄、救助方式单一等问题,在未来应把社会救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超越传统的理念和实践。在救助标准上拟定多维贫困指标,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在救助内容上优化分层分类格局,扩展救助覆盖面;在救助方式上增加服务型救助,满足多样化的救助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农村社会救助 发展型救助 服务救助
下载PDF
当乡村振兴遭遇发展主义——后发展时代的人类学审思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文钢 张引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76-83,共8页
乡村振兴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果不转变思路,很可能会再次遭遇过去那些由国家主导实施的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果不转变思路,很可能会再次遭遇过去那些由国家主导实施的乡村建设运动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在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寻找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平衡力量,鼓励地方社会的多元自主发展,寻找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如何发挥地方社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发展主义 多元自主 后发展 混杂文化
下载PDF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性社会工作路向的介入空间与创新 被引量:14
6
作者 郭燕 《社会建设》 2018年第5期64-75,共12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着力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创新。农村社会的急剧转型发展和深刻变迁以及面向城乡融合的乡村建设的新形势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深度介入创造了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新...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着力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创新。农村社会的急剧转型发展和深刻变迁以及面向城乡融合的乡村建设的新形势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深度介入创造了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乡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基于传统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事业的特点、实践经验与局限性,尝试从发展性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的核心特质、操作原则、介入模式、工作思路及其创新。强调物质福利,注重社会投资;强调人的社会性发展和全面性发展;强调社会权利,注重社区营造,提升乡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性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突出特点与重要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发展性社会工作 介入 创新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中基层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衔接机制——基于“情境—策略”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9
7
作者 朱天义 黄慧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122,共13页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无缝衔接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在相同的制度环境且基层政府强力干预下,只有少数乡村产业能够高效对接市场,而其他乡村产业则处于与市场脱节的状态。这种差异是在组织内和...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无缝衔接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在相同的制度环境且基层政府强力干预下,只有少数乡村产业能够高效对接市场,而其他乡村产业则处于与市场脱节的状态。这种差异是在组织内和组织外情境的不同组合影响下基层政府灵活调整扶持策略导致的。在试点性压力型体制所引导的组织内情境作用下,欠发达地区基层政府在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中采取积极的有为政府初始行动策略,当组织外情境较强时采取弱化行政任务导向的最终行动策略,反之则会采取强化行政任务导向的最终行动策略。在普惠性压力型体制所引导的组织内情境作用下,基层政府只需要完成普惠性政策的基本指标即可,故形成消极的有为政府初始行动策略。当面对的组织外情境较弱时,基层政府会采取行政任务导向的最终行动策略,反之则会采取市场需求导向的最终行动策略。基层政府在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中的行动也存在市场低效化、龙头企业差异化的带农效果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 发展主义 乡村振兴 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下载PDF
1950—1980年重庆地区粮仓建筑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全佳 王雪松 《重庆建筑》 2021年第3期12-16,共5页
在对重庆地区历史建筑的调查和评价工作中,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内,该地区粮仓建筑的保存情况良好,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特殊的社会历史价值。该文以重庆地区历史建筑中的粮仓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性建筑理论为基础,首先对1950—1980年间... 在对重庆地区历史建筑的调查和评价工作中,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内,该地区粮仓建筑的保存情况良好,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特殊的社会历史价值。该文以重庆地区历史建筑中的粮仓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性建筑理论为基础,首先对1950—1980年间的粮仓建筑进行类型梳理,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重庆地区粮仓建筑在空间功能、建筑性能和结构材料方面的地域性特征,最后从时间纵向上挖掘粮仓建筑在空间气候适应、技术经济适应两方面的流变规律。对重庆地区粮仓建筑形态的地域性研究不仅再现并实证了地域性建筑理论,丰富了地域建筑设计方法,还增强和拓展了历史建筑价值发掘的维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仓建筑 建筑类型 地域性建筑 流变规律 活化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藏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沈丹 傅小宇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79-84,共6页
社会救助制度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重要兜底保障的功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制度的实施直接作用于脱贫的成效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西藏自治区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是中国... 社会救助制度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重要兜底保障的功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制度的实施直接作用于脱贫的成效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西藏自治区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是中国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关键。文章通过对201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低保制度的发展、保障人数和保障标准的纵向变化、低保标准占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等进行现状分析,从低保标准、家庭收入和财产核查、低保资格认定、城乡发展等方面对目前西藏自治区的低保制度进行了评价。从前瞻性视角看,应当从制度设计层面、财政支持视角等方面,促进社会救助制度从兜底性向发展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乡村振兴战略 扶贫开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发展型救助
下载PDF
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10
作者 黄增 高鸣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5-354,共10页
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方向,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梳理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基础上,结合各地的统计数... 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方向,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梳理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基础上,结合各地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欠发达地区仍面临着抗风险能力不足、产业同质化、结构效益不佳、农民增收机制不完善等困境和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基于对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刻认知,本文提出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包括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总体上,应在供给侧提升产业水平,在市场端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在制度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工作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金融投融资模式、推动农业保险全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 欠发达地区 产业振兴 内在逻辑 发展路径 推进策略
原文传递
中国式农村现代化道路探索——基于发展观三种理念的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金海 《中国农村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47,共16页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亦不同于西方农村现代化道路。基于发展观的三种理念,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实践,结合2006年以来18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重要报告,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进行探索。研究认为,...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亦不同于西方农村现代化道路。基于发展观的三种理念,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实践,结合2006年以来18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重要报告,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进行探索。研究认为,当前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时蕴含着物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三种发展理念:物本主义不仅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一般特征,而且在当前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人本主义是对现代化进程中物本主义的修正,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也一直践行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生态主义超越了西方乡村浪漫主义,回归农村成为农业生产和人类社会生活载体的本原。综合来看,物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三种理念在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形成了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共时性局面。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不同于西方农村“单线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农村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复线式”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现代化 发展观 物本主义 人本主义 生态主义
原文传递
从强干预到弱干预: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型政府行为转型研究——基于L镇产业发展过程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田先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6期41-52,共12页
沿着发展型国家的研究脉络,以L镇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了地方发展型政府行为演变的逻辑和机制。针对已有研究将地方发展型政府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的不足,进而提出发展型政府行为的结构性解释视角。研究发现,在取消农业税费之前,政... 沿着发展型国家的研究脉络,以L镇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了地方发展型政府行为演变的逻辑和机制。针对已有研究将地方发展型政府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的不足,进而提出发展型政府行为的结构性解释视角。研究发现,在取消农业税费之前,政府积极介入产业发展,政府、村集体和农民形成紧密关联的利益共同体,政府发展行为嵌入乡村社会之中。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利益共同体的解体、宏观政策制度环境的变化、乡村基层组织体系的松散化,这一系列结构性要素共同促成了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行为转型。当前地方政府推动实施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发展政策,将小农置于边缘化地位,不利于建立分散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体系。如何为广大分散小农户提供更有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使产业发展政策重新嵌入基层社会,是未来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政策改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干预 弱干预 发展型政府 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
原文传递
以“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13
作者 严金明 蔡大伟 夏方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72-84,共13页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程,为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为分析框架,剖析“千万工程”中所蕴含的人民观、生态观、发展观和系统论、矛...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程,为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为分析框架,剖析“千万工程”中所蕴含的人民观、生态观、发展观和系统论、矛盾论、实践论等“三观三论”,系统梳理了“千万工程”的实施动因和发展历程,总结了人居环境整治、多规融合改革、城乡一体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多元联动机制等主要做法,提出未来推进“千万工程”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主要抓手,不断增强其引领效能、示范作用和治理能力,以期为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 乡村全面振兴 发展理念 工作方法 推进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