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tural history of 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 following the successful repair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被引量:6
1
作者 Yan Fu Song Chen +3 位作者 Zhao-Hui Gu Yue-Ling Zhang Li-Ying Li Na Y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0年第10期1621-1628,共8页
AIM:To provid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SRF)after successful repair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visual outcome.METHODS:This was... AIM:To provid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SRF)after successful repair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visual outcome.METHODS:This was a prospective long-term follow-up for eyes undergoing scleral buckling(SB)surgery for maculaoff RRD.Examinations were carried out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at 1,3,6,9 and 12 mo,until persistent SRF had completely resolved.One month postoperatively,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was used to classify SRF into three patterns:bleb-like loculated(BL),shallow-diffused(SD),and multiple blebs(MB).Serial OCT imaging was used to evaluat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SRF until its complete disappearance.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depending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persistent SRF.RESULTS:A total of 59 patients(59 eyes)were included.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at baseline,except for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high myopia and a younger age.One month after surgery,OCT detected persistent SRF in 49 eyes(83.1%).The 3 morphological patterns of SRF were observed in 27 eyes(55.1%)with BL,13 eyes(26.5%)with SD,and 9 eyes(18.4%)with MB.The mean time for complete absorptio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cross the three SRF patterns(F=8.097,P=0.001),which was 8.8±6.1,20.1±12.1,and 16.7±10.2 mo in BL,SD,and MB,respectively.In 9 of the 13 eyes with SD,the pattern transformed into MB type.In cases involving MB,the size and number of blebs decreased gradually until they had been completely absorbed.Eyes with persistent SRF were more likely to demonstrate disruption of the ellipsoid zone(49.0%vs 10%,P=0.034).The final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two groups was 0.37±0.11(with SRF)vs 0.34±0.12(without SRF)logMAR(P=0.499),respectively.CONCLUSION:High preoperative myopia and younger age are associated with persistent SRF.BL is the most commonly observed pattern with the shortest duration and gradually disappeared.Most cases involving SD SRF transform into MB type during resolution.The size and number of the MBs decrease gradually until they were completely absorbed.The absence of persistent SRF may contribute to slow visual recovery in the short-term but does not influence the final visual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retinal fluid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visual acuity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IN THE FELLOW EYES OF PATIENTS WITH HIGH MYOPIA WITH RETINAL DETACHMENT
2
作者 宋毅 宫媛媛 +1 位作者 解正高 吴星伟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2008年第2期109-114,共6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n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fERG) in the fellow eyes of patients with high myopia without fundus lesions and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 Methods MfERG was perf...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n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fERG) in the fellow eyes of patients with high myopia without fundus lesions and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 Methods MfERG was performed in 66 patients ( 66 eyes) which were grouped into : emmetropes ( n = 22 ) as the control eye ; high myopes without fundus lesions (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1. 0, n = 15 ) ; and fellow eyes of high myopics with RRD (n = 29 ). The first-order kernels N1, P1, N2 response density and latency were analyzed. Result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emmetropes group, the high myopes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reduced N1 , PI , and N2 wave response densities in rings 1 to 6 ( P 〈 0. 05 ), delayed N1 wave latency in rings 3 to 6, and P1 wave latency in rings 3 to 5 ( P 〈 0. 05 ). The fellow eyes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reduced N1, P1, and N2 wave response densities in rings 1 to 6 and significantly delayed N1 and P1 wave latencies in rings 3 to 6 ( P 〈0. 05) compared with the emmetropes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high myopes group, P1 wave response densities in rings 1 to 6, N1 wave response densities in rings 1,3, 4, and 6, and N2 wave response density in ring 1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fellow eyes group ( P 〈 0. 05 ) ; wherea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atenc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MfERG can sensitively assess the early changes in visual function in fellow eyes in patients with R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llow eye high myopia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visual function
下载PDF
改良巩膜扣带手术与玻璃体切割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3
作者 吴华 姚磊 +1 位作者 杨雅媛 杨晨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1291-1294,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巩膜扣带手术(RSB)与玻璃体切割术(PPV)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 目的比较改良巩膜扣带手术(RSB)与玻璃体切割术(PPV)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RSB治疗,47例)和对照组(PPV治疗,46例)。两组患者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初次手术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P=0.693)。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BCVA均较术前逐渐降低,且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BCVA比对照组低,组间、时点、组间时点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B与PPV均可有效复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促进患者视力改善。但与PPV相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RSB术后早期视力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改良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切割术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洁 魏凌君 郑海涛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1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5G玻璃体切割术)与对照组(23G玻璃体切割术),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视网膜复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 目的探讨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5G玻璃体切割术)与对照组(23G玻璃体切割术),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视网膜复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研究组BCVA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眼压、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2%,低于对照组的17.65%(P<0.05)。结论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更利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力恢复,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G微创玻璃体手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最佳矫正视力 视网膜复位率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PV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李秀婷 张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20期3025-3028,共4页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PPV)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126例(126眼)R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PPV治疗,根据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将126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02例...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PPV)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126例(126眼)R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PPV治疗,根据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将126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02例)和预后欠佳组(2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分析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126例患者首次复位率为94.44%;7例患者伴有术后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取得良好的解剖复位。预后良好组病程短于预后欠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术前视力≥0.4、视网膜脱离象限数≤2个、气体填充占比均高于预后欠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预后欠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患眼数、眼轴长度、术前眼压、屈光状态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视力<0.4(OR=3.284,95%CI:1.011~10.662)、填充方式为硅油填充(OR=4.253,95%CI:1.449~12.48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OR=8.723,95%CI:1.325~57.431)为视功能恢复欠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PV对RRD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首次复位率较高,但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可受填充方式、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且术前视力与视功能改善之间存在关联,临床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视功能恢复 影响因素 填充方式 并发症
下载PDF
中药复明片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彭清华 范艳华 +4 位作者 朱志容 段国平 刘娉 姚小磊 曾志成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690-692,共3页
目的:评价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复明片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的影响。方法:将386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后,通过抽签随机分为复明片治疗组、益脉康片对照组和常规疗法对照组。各组... 目的:评价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复明片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的影响。方法:将386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后,通过抽签随机分为复明片治疗组、益脉康片对照组和常规疗法对照组。各组患者均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术后常规抗炎、止血治疗,术后1d开始分别服用复明片、益脉康片,常规疗法对照组不另服药。术后随访6wk。记录并对比分析3组患者视力、视网膜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视力的有效率为90.0%,与益脉康片对照组(80.6%)及常规疗法对照组(50.4%)比较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复明片组与益脉康组及常规疗法组比较,在治疗后暗适应和明适应ERGa,b波振幅及治疗前后暗适应和明适应a,b波振幅的差值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a,b波振幅提高,潜时较短。结论:复明片能改善视网膜复位术后患者的ERG,促进其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中药复明片 视网膜电图 视功能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晏红改 李骏 +2 位作者 聂红平 张世杰 杨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35-1138,1142,共5页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记录视网膜神经...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记录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外核层厚度,观察椭圆体带、外界膜断裂情况,黄斑水肿、黄斑前膜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患者共31例32眼,术后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视力逐渐好转。黄斑中心凹下神经上皮层厚度、外核层厚度在术后1周[(122.75±111.84)μm,(79.06±76.67)μm]至3个月[(163.28±133.10)μm,(108.66±120.40)μm]的随访过程中逐渐增厚,术后6个月时稍有下降[(159.50±99.26)μm,(99.22±74.89)μm]。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椭圆体带及外界膜断裂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椭圆体带:1周68.8%,1个月65.6%,3个月56.3%,6个月50.0%;外界膜:1周53.1%,1个月46.9%,3个月40.6%,6个月37.5%),椭圆体带及外界膜断裂情况与患者视力恢复呈显著相关性。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外核层厚度在一定时间内随着随访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视力逐渐好转;椭圆体带、外界膜的完整性是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微结构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前膜形成及视力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付燕 谢天皓 +3 位作者 杨娜 李丽英 张月玲 顾朝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膜(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 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膜(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及硅油眼内填充,且术后视网膜均成功复位。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行ILM剥除,将患者分为ILM未剥除组36例36眼和ILM剥除组38例38眼;所有受检者均于玻璃体切割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分别于术前及硅油取出术后1、6和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2个组患眼中均未发现ERM;术后6个月,ILM未剥除组中3眼形成ERM,占8.33%,ILM剥除组2眼出现ERM,占5.26%,2个组ERM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术后12个月,ILM未剥除组中共9眼出现ERM,占25.00%,ILM剥除组中共4眼出现ERM,占10.53%,2个组ERM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4,P=0.102)。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1.692,P<0.001);各组内术后1、6、12个月BCVA均明显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17,P=0.773)。OCT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时ILM未剥除组中椭圆体带完整者25眼,占77.78%,ILM剥除组椭圆体带完整者30眼,占78.95%,2个组间椭圆体带完整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350)。结论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比较,累及黄斑的RRD患者玻璃体切割术中联合ILM剥除不能预防术后ERM的发生,对患者的视力预后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手术 黄斑前膜 视力 内界膜剥除 椭圆体带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孙晓东 张皙 +2 位作者 陈荣家 蔡文泉 李霞萍 《眼科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 (RD)复位后视网膜的组织学改变。方法  14只健康灰兔分为实验组 12只 ,RD阳性对照组 1只 ,正常对照组 1只。用视网膜下注射 0 1%透明质酸钠方法建立RD模型。术后分别观察 1,2 ,3 ,4周后 ,取眼球进行组织学观察... 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 (RD)复位后视网膜的组织学改变。方法  14只健康灰兔分为实验组 12只 ,RD阳性对照组 1只 ,正常对照组 1只。用视网膜下注射 0 1%透明质酸钠方法建立RD模型。术后分别观察 1,2 ,3 ,4周后 ,取眼球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复位早期色素上皮基本正常 ,神经视网膜不同层间可见空泡样变 ,尤以光感受器细胞受损最显著 ,表现为排列紊乱、变薄。内外核层和神经节细胞水肿 ,神经纤维层有空泡出现 ,M櫣ller细胞支架纤维结构消失。复位 3周后光镜下视网膜结构基本正常 ,但部分神经节细胞仍有变性。结论 复位后的视网膜各层组织仍有不完全可逆的病变存在 ,部分揭示术后视功能不完全恢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复位 视功能 组织形态学
下载PDF
经微创球结膜切口巩膜外加压术联合激光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2
10
作者 闫思琪 高宁 +3 位作者 程育宏 谢安明 康前雁 刘钊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3-516,共4页
目的:比较经传统球结膜切口和微创球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加压术对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效果及术后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择2016-08/2018-11在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成... 目的:比较经传统球结膜切口和微创球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加压术对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效果及术后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择2016-08/2018-11在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成两组,均接受巩膜外加压术联合术后光凝封闭裂孔,对照组40例40眼采用传统球结膜切口,试验组40例40眼采取微创球结膜切口。记录手术用时,术后1d经裂隙灯检查视网膜复位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情况,术后1、7、14、30d以问卷形式评价术后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患者手术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55.13±2.77min vs 56.63±3.69min,P=0.043)。术后1d,两组患者裂孔均位于术嵴中央或前坡上,裂孔周围视网膜复位良好,但试验组患者疼痛感明显小于对照组,且术后1、7d试验组患者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微创球结膜切口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明显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及不适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微创球结膜切口 巩膜外加压术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视觉模拟评分法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视网膜电图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晓东 张皙 +2 位作者 吴星伟 宫媛媛 朱萍 《临床眼科杂志》 2000年第6期405-407,共3页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RD)复位后视网膜电图改变,探讨视功能损害的程度和部位。方法10只健康灰兔分为实验组 4组 8只,正常对照组 2只。通过在视网膜下注射 0. 1%透明质酸钠方法建立 RD模型。在术前和术后1,2,3,4...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RD)复位后视网膜电图改变,探讨视功能损害的程度和部位。方法10只健康灰兔分为实验组 4组 8只,正常对照组 2只。通过在视网膜下注射 0. 1%透明质酸钠方法建立 RD模型。在术前和术后1,2,3,4周时分别记录视网膜电图。结果暗视视杆细胞反应,最大反应a,b波,单闪光明视锥细胞反应和闪烁光反应振幅,在视网膜复位后逐渐升高,复位1周时恢复到正常时的60%~65%、复位3周时视网膜ERG恢复到70%~90%。暗视最大反应a波潜伏期在视网膜复位后2天,延长10.9%,复位1周后逐渐恢复。OPs和其它各波的潜伏期未见有显著改变( P>0. 05)。结论复位后的视网膜电图虽然逐渐恢复,但 a,b波的不完全恢复提示了光感受器和Muller细胞功能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电图 视功能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视网膜电流图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宫媛媛 吴星伟 +1 位作者 张皙 朱萍 《临床眼科杂志》 200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 应用视网膜电流图 (ERG)了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D)复位术后的视功能状态。方法 选择孔源性 RD患者 73例 (73只眼 ) ,均进行单次巩膜扣带术 ,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分别检测 ERG,随访 1~ 5月。结果 视网膜脱离后 ,ERG各指标振幅... 目的 应用视网膜电流图 (ERG)了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D)复位术后的视功能状态。方法 选择孔源性 RD患者 73例 (73只眼 ) ,均进行单次巩膜扣带术 ,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分别检测 ERG,随访 1~ 5月。结果 视网膜脱离后 ,ERG各指标振幅明显下降 ,潜伏期延迟。手术后 1月 ,ERG的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明显回升 ,潜伏期在术后均延迟。随复位时间的延长 ,振幅无明显变化 ,潜伏期有缩短趋势。视网膜脱离复位后 ,最大反应振幅 b/a比值呈增加趋势。术后 1月 ,暗视视杆细胞反应振幅可恢复至对照组的 5 8.11%,30 Hz闪烁光反应的振幅则恢复至对照组的 45 .89%。结论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视功能在 1~ 2月内恢复最快且程度较大 ,视网膜内核层的恢复较光感受器层迅速 ,视杆系统较视锥系统恢复迅速且较完全 ,但随复位时间的延长增进缓慢。 ERG的不完全的恢复表明视网膜仍存在不可逆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电流图 视功能
下载PDF
补精益视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汪辉 汪娟 张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23-24,48,共3页
目的:观察补精益视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0例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30眼)。治疗组从视网膜脱离术后第2 d开始,连续服用补精益视片及银杏叶片2... 目的:观察补精益视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0例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30眼)。治疗组从视网膜脱离术后第2 d开始,连续服用补精益视片及银杏叶片2月;对照组只在术后2天开始连续服用银杏叶片2月。通过对术后7 d、30 d、90 d视力恢复、视网膜电流图改变等指标的比较,观察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视网膜脱离术后7天视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视网膜脱离术后30天、90天视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精益视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恢复,可作为术后常规用药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 补精益视片 视功能 中药治疗
下载PDF
自拟网脱术后方联合西药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旭 缪晚虹 俞莹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5期71-74,共4页
目的观察自拟网脱术后方联合西药治疗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只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30只眼)和对照组(30例30只眼)。两组均予常规激素、抗生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等治疗,治疗组加... 目的观察自拟网脱术后方联合西药治疗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只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30只眼)和对照组(30例30只眼)。两组均予常规激素、抗生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等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网脱术后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0天,观察治疗后及治疗后60天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视网膜下液吸收时间、视网膜电图、眼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60天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80.00%,对照组分别为50.00%、56.70%;组间各观察时点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对照组视网膜下液吸收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60天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视网膜电图a、b波的振幅均升高、峰时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60天比较,视网膜电图a、b波振幅及峰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与治疗前、治疗后60天与治疗后组内比较,眼动脉(OA)血流参数中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及治疗后60天比较,相应参数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治疗后与治疗前、治疗后60天与治疗后组内比较,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参数中的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V与ED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60天组间比较,两组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V与ED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网脱术后方联合西药治疗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疗效满意,可加快视网膜复位,从而有利于视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视网膜局部血液循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术后 网脱术后方 视功能 视网膜下液 视网膜电图
下载PDF
脾气虚型兔视网膜脱离自动复位后视网膜电图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妍春 孙娟玲 +5 位作者 任秀瑜 雷春灵 任美侠 曹爽 杨欣 李亚芙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9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观察脾气虚型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自动复位后视网膜电图的变化,评价脾气虚证对RRD复位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1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RRD自动复位组(B组)、脾气虚型RRD自动复位组(C组),采用耗... 目的观察脾气虚型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自动复位后视网膜电图的变化,评价脾气虚证对RRD复位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1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RRD自动复位组(B组)、脾气虚型RRD自动复位组(C组),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建立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在显微镜下行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术建立视网膜脱离自动复位动物模型,分别于模型制备后10 d、20 d、30 d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期间,C组兔脾气虚证持续存在,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术后5~9 d,B组及C组视网膜自动复位。与A组比较,C组术后暗视ERG b波潜伏期及振幅,a波潜伏期,∑OPs振幅等检测值均有显著差异,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及振幅降低,在术后30 d,B组与A组以上各值已无统计学差异,C组仍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脾气虚证这一病理状态对RRD复位后Müller细胞和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的功能恢复产生更为显著的不良影响,而且涉及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气虚证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电图 视功能
下载PDF
脾气虚型兔视网膜脱离自动复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妍春 王卉芳 +3 位作者 毕春潮 杨新光 朱赛林 李亚芙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7-269,共3页
目的:研究脾气虚证对RD自动复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学重建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脾气虚型RD复位组(A组)、RD复位组(B组)及空白对照组(C组)。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建立脾气虚证模型,向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手术建立RD自动复... 目的:研究脾气虚证对RD自动复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学重建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脾气虚型RD复位组(A组)、RD复位组(B组)及空白对照组(C组)。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建立脾气虚证模型,向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手术建立RD自动复位模型,分别于术后10、20、30d取RD复位区域视网膜组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A组视网膜各层结构紊乱、细胞水肿变性,内外核层核固缩现象较B组严重且恢复缓慢,尤其以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明显,至术后30d B组已接近正常,A组细胞水肿变性仍明显存在。结论:脾气虚证对RD复位后组织结构的恢复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可影响RD复位后视功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气虚证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组织形态 视功能
下载PDF
不同结膜切口的巩膜外加压术治疗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文勇 王展峰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2年第2期313-317,共5页
目的研究巩膜外加压术治疗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均为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于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432例(464眼),均采用巩膜外加压术,观察组... 目的研究巩膜外加压术治疗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均为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于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432例(464眼),均采用巩膜外加压术,观察组216例(232眼)接受局部角膜缘基底结膜切口术,对照组216例(232眼)接受角膜缘球结膜切口术。比较2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状况及视力恢复状况,并对观察组患者视力恢复影响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的首次复位成功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视力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具有以下临床特征患者的视力改善率低于其他患者:病程7 d以上、术前视力低于0.4、视网膜脱离范围2象限及以上、累及黄斑(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视力是影响术后视力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的患者,采用巩膜外加压术有利于降低患者围术期损伤,可高效封闭裂孔、改善视网膜复位与视力恢复的效果。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术前视力状况,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巩膜外加压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复位 视力恢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5G玻璃体切割术后空气与硅油填充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7
18
作者 梁雪梅 贾艳红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1-714,共4页
目的:比较25G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8-01/12经我院确诊的RRD患者146例146眼,根据25G PPV术后眼内填充物分为空气组(60例60眼)和硅油组(86例86眼)。术... 目的:比较25G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8-01/12经我院确诊的RRD患者146例146眼,根据25G PPV术后眼内填充物分为空气组(60例60眼)和硅油组(86例86眼)。术后随访6~12mo,分析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mo,空气组患者BCVA为0.45±0.5,硅油组为0.78±0.65,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空气组患者BCVA明显优于硅油组(均P<0.05)。术后3mo,空气组患者视网膜解剖复位率(93.3%)低于硅油组(97.7%),但无差异;术后6mo,两组患者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均为100.0%。本研究纳入患者术中主要并发症是医源性裂孔(6.8%),术后主要并发症是高眼压,术后早期(7d内)硅油眼高眼压比例明显高于空气组(P<0.001),但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性眼内炎、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简单新鲜的RRD患者,25G PPV术后空气和硅油填充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无差别,术后早期空气填充眼视力优于硅油填充眼,术后高眼压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G玻璃体切割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空气或硅油填充 最佳矫正视力 视网膜复位率
下载PDF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花 张虹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 观察并评估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患者复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 4 6例 4 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 2组。复位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作... 目的 观察并评估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患者复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 4 6例 4 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 2组。复位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治疗组则是复位术前及术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电刺激小脑顶核。手术前后均以视力和采用Tubinger自动视野分析仪 0°~ 80°范围的快速阈值程序测定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值作为指标来判断视网膜功能 ,并比较 2组患者RD复位术后视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后视力进步 4例 ,不变 19例。治疗组术后视力进步 6例 ,不变 17例。 2组比较术后视力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2组视网膜脱离解剖复位术后全视野的平均光敏感度明显提高 ,平均缺失敏感度明显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术后平均光敏感度的提高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术后平均缺失敏感度的下降亦呈显著性变化 (P <0 .0 5 )。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视网膜脱离解剖复位术后视网膜功能的恢复具有改善作用 ,这一新的治疗途径可在临床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小脑顶核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野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后视功能损伤及自我保护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雯秋 孙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4-727,共4页
视网膜脱离(RD)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RD后视功能恢复不良是目前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文章综述了近年来RD后视功能受损和视网膜内源性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造成视功能损伤的可能机制。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视功能 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