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rtial purification,immobilization and preliminary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ipases from Rhizomucor pusillus
1
作者 Ana Lucia Ferrarezi Daniele H.Pivetta +4 位作者 Gustavo Orlando Bonilla-Rodriguez Roberto da Silva Jose Manuel Guisan Eleni Gomes Benevides Costa Pessela 《Advances in Enzyme Research》 2013年第4期79-90,共12页
Lipases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biotechnological processes, motivating us to produce, purify, immobilize and perform a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ipase from Rhizomucor pusillus. The fungus was cultiva... Lipases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biotechnological processes, motivating us to produce, purify, immobilize and perform a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ipase from Rhizomucor pusillus. The fungus was cultivated by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producing lipolytic activity of about 0.5 U/mL(4U/g). A partial purification by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in Se-phacryl S-100 allowed obtaining a yield of about 85% and a purification factor of 5.7.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purified enzyme is very stable with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ts properties when compared to crude extract. The crude enzyme extract has an optimum pH and temperature of 7.5 ° C and 40 ° C, respectively. After purification, a shift of the optimum pH from 7 to 8 was observed, as well as a rise in optimumtemperature to 60 ° C and an increase in stability. The enzyme was immobilized on CNBr-Agarose and Octyl-Agarose supports, having the highest immobilization yield of 94% in the second resin. The major advantage of immobilization in hydrophobic media such as Octyl is in its hyper activation, which in this case was over 200%, a very interesting finding. Another advantage of this type of immobilization is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the derivatives in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in oil enriched with omega-3 as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display the hydrolysis of 40% EPA and 7% DHA from sardine oil, promising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zyme Immobilization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PURIFICATION n-3 Polyunsatured Fatty Acids rhizomucor pusillus
下载PDF
微小根毛霉致病株的原生质体形成条件 被引量:17
2
作者 韩黎 陈世平 索继红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7-29,共3页
建立了重要医学真菌──肺微小根毛霉的原生质体生成系统。采用溶细胞酶以及蜗牛酶与纤维素酶联合作用的方式获得了大量原生质体,处于指数生长期、生长旺盛的幼龄菌丝对破壁酶比生长缓慢或老龄菌丝更敏感;作为渗透压稳定剂,无机盐类... 建立了重要医学真菌──肺微小根毛霉的原生质体生成系统。采用溶细胞酶以及蜗牛酶与纤维素酶联合作用的方式获得了大量原生质体,处于指数生长期、生长旺盛的幼龄菌丝对破壁酶比生长缓慢或老龄菌丝更敏感;作为渗透压稳定剂,无机盐类要好于有机物;原生质体的较适生成温度为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 微小根毛霉 肺真菌病
下载PDF
重组毕赤酵母生产凝乳酶发酵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亮 吴丹 +2 位作者 宿玲恰 段绪果 吴敬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7-464,共8页
为了获得毕赤酵母生产凝乳酶的最佳发酵条件,分别从起始诱导OD600、甲醇诱导浓度以及p H等方面研究了P.pastoris GS115在3.6 L发酵罐中表达微小根毛霉来源凝乳酶的高密度发酵,以恒溶氧反馈调节补加甘油和甲醇检测流加控制器在线监测流... 为了获得毕赤酵母生产凝乳酶的最佳发酵条件,分别从起始诱导OD600、甲醇诱导浓度以及p H等方面研究了P.pastoris GS115在3.6 L发酵罐中表达微小根毛霉来源凝乳酶的高密度发酵,以恒溶氧反馈调节补加甘油和甲醇检测流加控制器在线监测流加甲醇。结果表明,在重组P.pastoris GS115/p PIC9k-chy起始诱导,OD600和甲醇诱导体积分数分别为150和2.0%,诱导p H为5.0时,发酵96 h凝乳酶活达到最大,为1 870 SU/m L,此时对应的生产强度和产物得率均达到最高水平,分别为19.48 SU/(m L·h)和2.42 SU/m L,总蛋白质质量浓度为0.64 mg/m L,凝乳活性与蛋白质水解活性的比值(MCA/PA)为63.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微小根毛霉 凝乳酶 高密度发酵
下载PDF
微小根毛霉耐热α-淀粉酶基因的克隆与高效表达(英文) 被引量:5
4
作者 何正贵 尹燕辰 +4 位作者 毛佑志 周思行 潘琪 魏东芝 高蓓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5-172,共8页
【目的】开发具有高表达活力的耐热耐酸新型真菌α-淀粉酶,研究其酶学性质和催化活性,探讨其潜在工业应用潜力。【方法】采用RT-PCR从嗜热真菌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中克隆耐热α-淀粉酶基因,并命名为RpAmy。以质粒pPIC9K... 【目的】开发具有高表达活力的耐热耐酸新型真菌α-淀粉酶,研究其酶学性质和催化活性,探讨其潜在工业应用潜力。【方法】采用RT-PCR从嗜热真菌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中克隆耐热α-淀粉酶基因,并命名为RpAmy。以质粒pPIC9K为表达载体,将α-淀粉酶基因(RpAmy)转入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宿主KM71,进行异源表达,并测定动力学参数和酶学性质,分析水解淀粉的产物。【结果】克隆得到嗜热真菌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耐热α-淀粉酶基因,其开放阅读框全长1416 bp,编码471个氨基酸,与米根毛霉α-淀粉酶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56.0%)。RpAmy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KM71中表达,最高酶活达到32100.0 U/mL,蛋白表达量为1.5 mg/mL;测定纯化后RpAmy比活力、Km和Vmax,分别为6745.9 U/mg、2.26 mg/mL、0.2875 mg/mL·min;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pH 4.0、70℃;具有较宽的pH耐受性(4.0~9.0)和较高的温度耐受性(60℃);水解可溶性淀粉产物主要为麦芽糖(69.0%,w/w)和葡萄糖(22.0%,w/w)。【结论】从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中克隆得到α-淀粉酶基因(RpAmy),其可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KM71中高效异源表达并得到α-淀粉酶RpAmy。该酶具有较好的耐酸耐热性质,并能水解淀粉产生高麦芽糖含量的糖浆,在工业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根毛霉 Α-淀粉酶 表达 麦芽糖 毕赤酵母
下载PDF
1株产甘露聚糖酶嗜热真菌的鉴定、酶学性质表征及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谈苏慧 卢海强 +3 位作者 陈伟 张莉娟 田洪涛 谷新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65-72,共8页
从大曲中筛选出一株产嗜热甘露聚糖酶的嗜热真菌GZFH7,经鉴定该菌为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接菌至魔芋发酵培养基诱导产生的甘露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在50~80℃范围内可保留50%以上的酶活力。在最适反应温度处理1 h,... 从大曲中筛选出一株产嗜热甘露聚糖酶的嗜热真菌GZFH7,经鉴定该菌为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接菌至魔芋发酵培养基诱导产生的甘露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在50~80℃范围内可保留50%以上的酶活力。在最适反应温度处理1 h,酶活力基本保持不变。该酶pH 2.0~12.0范围内均具有一定耐受性,其最适反应pH值为5.0。经转录组学测定分析,共有几丁质酶、半乳糖苷酶、甘露糖基转移酶等253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表达,其中糖基转移酶表达最为丰富,约占41.1%;其次为糖苷水解酶,约占37.5%。微小根毛霉R.pusillus GZFH7是嗜热真菌,其诱导的嗜热甘露聚糖酶热稳定性良好。同菌株GZFH7高效的产碳水化合物活性酶能力使其在酶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方面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甘露聚糖酶 嗜热酶 转录组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 微小根毛霉
下载PDF
微小根毛霉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桦 王利 +1 位作者 魏勇 向益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6-381,共6页
为探究微小根毛霉的致病性,本研究将微小根毛霉孢子悬液以6×107cfu/mL剂量感染昆明小鼠,观察小鼠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结果显示:感染小鼠出现精神萎靡、弓背、站立不稳等症状,死亡率为20%;剖检发现心肝脾肾肿大、肝脏表面有黄白色... 为探究微小根毛霉的致病性,本研究将微小根毛霉孢子悬液以6×107cfu/mL剂量感染昆明小鼠,观察小鼠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结果显示:感染小鼠出现精神萎靡、弓背、站立不稳等症状,死亡率为20%;剖检发现心肝脾肾肿大、肝脏表面有黄白色结节、肺脏多处出血灶。小鼠感染7 d后眼眶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下降(p<0.01),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B)含量显著升高(p<0.05),提示感染小鼠肝脏功能受到损伤;尿素(UREA)、尿酸(UA)和肌酐(CREA)含量均显著性增加(p<0.05),提示感染小鼠肾脏生理功能受到损伤。同时剖杀小鼠,制作各脏器的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小鼠心肌中有霉菌侵入,心肌纤维变性;肝细胞肿胀、变性,汇管区有大量炎性细胞聚集;脾组织中可见菌丝和大量的孢子,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肺泡膈充血、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肾组织发现少量菌丝,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和坏死,肾小球萎缩;小肠组织发现霉菌孢子,黏膜固有层有淋巴细胞浸润。进一步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的肝脏和肾脏的超微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肝细胞肿胀,染色质稀少,线粒体增生、肿胀,胞浆电子密度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体积变小,胞核碎裂,线粒体高度肿胀,嵴断裂且模糊不清,胞浆多处空泡。采用TUNEL染色法染色感染小鼠肝肾组织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大量肝细胞和肾细胞均发生了凋亡。综上所述,微小根毛霉对小鼠具有一定的致病性。本研究首次为阐明微小根毛霉的致病机制提供系统的组织病理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根毛霉 生化指标 病理组织学 透射电镜 TUNEL染色
下载PDF
微小根毛霉的致病机理及病理学研究
7
作者 马述仕 罗莉 +3 位作者 潘惠娟 陈世平 索继江 孙鹤龄 《武警医学》 CAS 1992年第3期10-13,共4页
应用上海种小鼠行不同剂量的钴^(60)全身辐射后,腹腔或皮下注射微小根毛霉孢囊孢子,研究其发病机理、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该霉菌在机体内的播散途径。研究结果证明,微小根毛霉是一种条件致病霉菌,只有在机体抵抗力相当低的情况下方可... 应用上海种小鼠行不同剂量的钴^(60)全身辐射后,腹腔或皮下注射微小根毛霉孢囊孢子,研究其发病机理、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该霉菌在机体内的播散途径。研究结果证明,微小根毛霉是一种条件致病霉菌,只有在机体抵抗力相当低的情况下方可引起发病。引起的局部病变是炎症和组织变性、坏死。其播散途径为直接蔓延和血行播散;因本实验为腹腔注射或腹部皮下注射,故主要播散到肝、脾和肾脏。机体免疫反应强者,该霉菌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受到抑制。此研究结果对微小根毛霉菌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根毛霉 发病机理 辐射 病理学研究
下载PDF
畜禽毛霉病主要病原真菌形态及生化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汪昭贤 谢毓芬 +4 位作者 秦晟 李国勤 刘斌锋 赵献军 董庆爱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5-378,共4页
试验对国内首次从乳牛皱胃毛霉病病灶中分离的微小根毛霉 ( Rhizomucor pusillus)、足样根霉 ( Rhizo-pusrhizodiform)和伞枝犁头霉 ( Absidia corymbifera)的形态、生化特性、致病力及药敏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种真菌与自然界 ... 试验对国内首次从乳牛皱胃毛霉病病灶中分离的微小根毛霉 ( Rhizomucor pusillus)、足样根霉 ( Rhizo-pusrhizodiform)和伞枝犁头霉 ( Absidia corymbifera)的形态、生化特性、致病力及药敏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种真菌与自然界 (如饲料等 )所获得的同种菌 ,其菌落与菌丝体结构的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 ,仅微小根毛霉的假根较罕见。 3种真菌在 3 7℃生长良好 ,在兔肾组织中用扫描电镜可观察到由菌丝裂殖而形成的形状各异的膨大细胞。 3种真菌的生化反应各有不同 ,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3种真菌实验感染家兔、豚鼠、小鼠、雏鸡、猪、羊均显示强烈的致死性和典型的病理变化 ,在组织切片中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菌丝侵透血管壁现象 ,显示致病力很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畜禽毛霉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毛霉病 微小根毛霉 特性 病原真菌 形态
下载PDF
我国首例肺微小根毛霉病及其致病菌的分离和培养 被引量:8
9
作者 陈世平 冯家熙 +2 位作者 王茁 李树林 孙鹤龄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26-231,252,共6页
本文报告1例肺结核和糖尿病并发由微小根毛霉(Rhizomuror pusillus)所致的肺微小根毛霉病。首次在我国从病人的肺组织活检标本分离出该种真菌。此菌可在几种琼脂培养基20°—45℃条件下生长,最适温度为37℃。菌落在初期白色,然后变... 本文报告1例肺结核和糖尿病并发由微小根毛霉(Rhizomuror pusillus)所致的肺微小根毛霉病。首次在我国从病人的肺组织活检标本分离出该种真菌。此菌可在几种琼脂培养基20°—45℃条件下生长,最适温度为37℃。菌落在初期白色,然后变成褐色厚毡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孢囊梗假轴状分枝,初期无色,然后变为褐色。孢子囊直径50—90μm,呈灰色,后变为褐色。孢子囊成熟后囊壁消解。囊轴卵形或梨形,直径45—48μm。在有性期,接合孢子球形,直径43—63μm,初呈褐色,后变为黑色,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孢囊孢子呈不规则卵形,直径2—5μm;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孢囊孢子形态与上述相同。本菌实验感染家兔、豚鼠和小白鼠显示毒力很强,动物于接种后3—10天内全部死亡。从感染动物的脏器分离出本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毛霉病 微小根毛霉 分离 培养
原文传递
微小根毛霉感染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世平 索继江 +3 位作者 孙鹤龄 魏华 马述仕 罗莉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1-47,共7页
本文在首次报告二例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肺微小根毛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免疫功能受损与微小根毛霉感染关系。本文采用不同剂量^(60)Co-γ全身辐照小鼠,然后以不同途径注射同剂量的微小根毛霉的孢囊孢子,观察动物的感染情况和... 本文在首次报告二例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肺微小根毛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免疫功能受损与微小根毛霉感染关系。本文采用不同剂量^(60)Co-γ全身辐照小鼠,然后以不同途径注射同剂量的微小根毛霉的孢囊孢子,观察动物的感染情况和感染后的真菌检出率,结果发现各种辐射剂量均在辐射后7-14日感染菌的检出率最高;各种脏器感染菌的检出率以脾脏最高(66.7—81.8%);淋巴结最低(0.0—25.0%);其他脏器的感染菌检出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根毛霉 感染 真菌 病理
原文传递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肺微小根毛霉的感染
11
作者 陈世平 索继江 +3 位作者 孙鹤龄 魏华 马述仕 罗莉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8-322,共5页
近几年因医源性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有所增加,从而使深部丝状真菌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检测上的种种原因,大部份是尸检后发现,难以鉴定到属种,对临床治疗带来直接影响,为进一步探讨丝状真菌的快速诊断,我们从肺活组织... 近几年因医源性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有所增加,从而使深部丝状真菌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检测上的种种原因,大部份是尸检后发现,难以鉴定到属种,对临床治疗带来直接影响,为进一步探讨丝状真菌的快速诊断,我们从肺活组织中分离出的微小根毛霉,注射接种到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鼠体内后,间隔一定时间,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3GY辐照后14—28日检出率是41.87%(皮下注射),66.66%(腹腔注射),7GY、5GY、1GY的辐照均低于3GY,除与根霉有交叉反应外,曲霉、青霉、白色假丝酵母等均无交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荧光 检测 微小根毛霉 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