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bile Bearing Plate Dislocation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Due to Muscle Spasm:A Case Report
1
作者 Jean-Damien Nicodeme Claus Locherbach +2 位作者 Alexandre Terrier Aurélien Gallice Brigitte MJolles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3年第2期69-73,共5页
An unusual case of early dislocation of a mobile bearing posterior stabiliz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a 48-year-old Caucasian woman is described. Dislocation occurred one day postoperatively, attributed to a gap mi... An unusual case of early dislocation of a mobile bearing posterior stabiliz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a 48-year-old Caucasian woman is described. Dislocation occurred one day postoperatively, attributed to a gap mismatch. Revision surgery reduced posterior dislocation, increased bearing plate thickness and rebalanced ligaments. A second dislocation occurred after revision surgery. The patient’s history was retaken and a hamstring spasm disease identified. A new revision utilized a more constrained design, without perioperative local nerve block. Two years following surgery, no further dislocation had occurred. A numerical musculoskeletal model of the case and implant configuration identified no trend to mobile bearing dislocation when regular muscle forces were applied. Muscle spasm is a risk factor for mobile bea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dislocation, especially with femoral nerve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LOCATION Femoral Nerve block Mobile Bearing Prosthesis muscle Spasm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下载PDF
肌肉负荷对股骨干骨折早期愈合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2
作者 程超然 张峻霞 贾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413-4420,共8页
背景:以往的研究多通过忽略肌肉负荷和采用简化股骨负荷的方式,进行骨折早期愈合的生物力学分析。然而,肌肉负荷对骨折早期愈合产生的生物力学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构建不同的股骨负荷模型,研究肌肉负荷对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影响,帮助临... 背景:以往的研究多通过忽略肌肉负荷和采用简化股骨负荷的方式,进行骨折早期愈合的生物力学分析。然而,肌肉负荷对骨折早期愈合产生的生物力学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构建不同的股骨负荷模型,研究肌肉负荷对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影响,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过程,优化治疗方案。方法:利用AnyBody Modeling System软件构建个性化的人体肌肉骨骼系统,通过仿真分析以获取体内的肌肉骨骼负荷模型。该模型和采用改进简化负荷方法、简化负荷方法构建的股骨负荷模型,分别作为有限元输入的边界条件,对站立状态下锁定加压钢板应力应变、骨折块应变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与简化负荷方法相比,肌肉骨骼方法得到的锁定加压钢板应力、应变和骨折块应变分别小了31.9%;38.9%和19.5%;(2)肌肉骨骼方法与改进简化负荷方法对比发现,忽略肌肉负荷则会造成锁定加压钢板的应力、应变和骨折块应变分别高估16.8%,14.3%和19.5%,肌肉负荷对骨折块的剪切运动大小无明显影响,而对运动方向有明显的影响;(3)结果表明,简化股骨负荷和忽略肌肉负荷的方法与肌骨骨骼负荷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研究骨折愈合时需考虑肌肉负荷的生物力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负荷 骨折愈合 锁定加压钢板 骨折块应变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在不同角度咬合斜面时对相关口颌肌肉及韧带约束反力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佳男 李惠山 +4 位作者 宗述正 高帅 赵伟 陈秉智 刘红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2-177,共6页
目的研究在不同角度的咬合斜面条件下相关口颌肌肉及韧带的约束反力的变化规律,为Twin-Block矫治器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颞下颌关节—下颌骨—Twin-Block矫治器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添加相关口颌肌肉和韧带,根... 目的研究在不同角度的咬合斜面条件下相关口颌肌肉及韧带的约束反力的变化规律,为Twin-Block矫治器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颞下颌关节—下颌骨—Twin-Block矫治器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添加相关口颌肌肉和韧带,根据临床及相关研究设计7个实验组(Twin-Block矫治器咬合导板斜面角度分别为40°、45°、50°、55°、60°、65°、70°),计算并分析相关口颌肌肉和韧带的约束反力。结果咬肌深层前份、咬肌深层后份、颞肌前份、颞肌后份、茎突下颌韧带及蝶下颌韧带的受力随着Twin-Block矫治器咬合导板斜面角度的增大而增大。约束反力最大值为82.57 N,最小值为0.07 N。结论 1)颞肌前份、咬肌深层前份、咬肌深层后份、颞肌后份、茎突下颌韧带及蝶下颌韧带在Twin-Block矫治器引导下颌向前的过程中均受到被动牵张力,这对下颌骨的适应性改建有重要作用。2)本实验设计的7个实验组中的咬合倾斜角度均在患者生理承受范围之内,均在临床可选择之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三维有限元 口颌肌肉 韧带 约束反力
下载PDF
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与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蒋玲玲 李云 +3 位作者 盛奎 张丽丽 胡阳 张野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02-306,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前路腰方肌阻滞(QLB-LSAL)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LPH)后镇痛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LPH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弓状韧带组和腹横平面组,每组29例。弓...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前路腰方肌阻滞(QLB-LSAL)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LPH)后镇痛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LPH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弓状韧带组和腹横平面组,每组29例。弓状韧带组在术前进行双侧QLB-LSAL,腹横平面组在术前进行双侧肋缘下TAPB,2组均每侧给予0.33%的罗哌卡因20 mL,术后均使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2组患者术后2、4、6、12、24和48 h静息和运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术前1 d、术后1和3 d进行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围手术期麻醉药物用量,PCIA按压次数,48 h补救镇痛药使用例数,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结果与腹横平面组相比,弓状韧带组术后2、4、6、12、24和48 h运动NRS评分,术后2、4、6、12和24 h静息NRS评分降低(P<0.05),术后1 d和3 d QoR-15评分增加(P<0.05),弓状韧带组患者围手术期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使用补救镇痛药物比例、镇痛泵按压次数、PONV发生率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降低(P<0.05)。结论QLB-LSAL阻滞对LPH术后镇痛效果和恢复质量优于TABP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疼痛 手术后 麻醉恢复期 腹横肌平面阻滞 弓状韧带上前路腰方肌阻滞
下载PDF
菱形肌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肺叶切除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秀东 王两忠 于晓倩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探讨菱形肌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RISS)对肺叶切除手术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抽样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于我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及双盲方式分为观察组(n=41... 目的探讨菱形肌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RISS)对肺叶切除手术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抽样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于我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及双盲方式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观察组予以RISS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对照组接受常规静脉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按压自控镇痛泵(PCIA)时间、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CD3^(+)、CD4^(+)、CD8^(+)。结果观察组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6.25±1.78)vs.(7.59±2.45)]次低于对照组,而首次按压PCIA时间[(12.85±2.85)h vs.(10.25±1.78 h)]长于对照组(t=2.274,、2.833、4.955,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VAS评分、Cor、NE、CD3^(+)、CD4^(+)、CD8^(+)存在时间、组间及时间与组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6、12、24、72 h时点,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15±0.14)vs.(2.45±0.39)分、(2.05±0.31)vs.(3.42±0.59)分、(2.45±0.52)vs.(3.96±0.76)分、(2.11±0.35)vs.(3.02±0.57)分、(1.45±0.19)vs.(2.49±0.37)分(t=20.089、13.162、10.500、8.711、16.010,P<0.05);在术毕、术后24 h、72 h时点,观察组的Cor、NE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1、2 d,观察组的CD3^(+)、CD4^(+)高于对照组,而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ISS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有利于增强镇痛效果,并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及减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形肌 前锯肌 平面阻滞 胸腔镜手术 镇痛 应激反应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鹏 邹丽丽 张晓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0期15-19,共5页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BI...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BIS监测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观察组(采用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各43例。对比两组不同时刻[麻醉前(T_(0))、气管插管即刻(T_(1))、切皮时(T_(2))、拔管时(T_(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BIS值;对比两组麻醉苏醒后及术后2、12 h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肌力评分;对比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_(0)时,两组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时,观察组HR、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时,两组B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3)时BI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后及术后6、1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对肌力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肩关节镜手术 肌力评分
下载PDF
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陈艳林 袁莉 +4 位作者 贾彤 王少微 王丽 邢珍 姚杰 《安徽医学》 2024年第5期559-564,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胸腔镜肺癌手术的135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n=45)仅接受全...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胸腔镜肺癌手术的135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n=45)仅接受全身麻醉,罗哌卡因组(n=45)在接受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SAPB组(n=45)接受SAPB。比较3组患者临床数据、手术资料,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VAS)评估患者在静息和咳嗽时的疼痛情况,并收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和相应试剂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血清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罗哌卡因组和SAP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首次按压患者自控镇痛(PCA)泵时间均晚于对照组,术后48小时内PCA泵按压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静息、咳嗽VAS评分、CD3^(+)、CD4^(+)、CD8^(+)和CD4^(+)/CD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小时罗哌卡因组和SAPB组的CEA、CA125、CYFRA21-1和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56%、4.44%和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49,P=0.084)。结论SAPB在提高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同时,对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锯肌平面阻滞 胸腔镜 肺癌 免疫功能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全身麻醉下胸横肌平面-胸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价值
8
作者 吴春培 孙正霞 +3 位作者 刘辉 马丽丽 谢辉兰 卞清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6-671,共6页
目的:评价胸横肌平面-胸神经(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pectoral nerves,TTP-PECS)阻滞用于减阿片类药物全麻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TTP-PECS阻滞联合减... 目的:评价胸横肌平面-胸神经(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pectoral nerves,TTP-PECS)阻滞用于减阿片类药物全麻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TTP-PECS阻滞联合减阿片药物全麻组(TO组)和常规全身麻醉组(GA组),每组3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各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即刻(T1)、切皮时(T2)、切除乳腺标本时(T3)、手术结束时(T4)各时点安静及运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24 h 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uality of recovery-40,QoR-40)评分;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T4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显著降低(P <0.05),但两组之间各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O组术后2 h、6 h、12 h安静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显著低于GA组(P <0.05);TO组术后24 h QoR-40量表总评分及情绪状态、身体舒适度、心理支持、疼痛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GA组(P <0.05);TO组患者诱导期咳嗽反射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GA组(P <0.05)。结论:TTP-PECS阻滞联合羟考酮-丙泊酚减阿片药物全身麻醉可安全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术后镇痛效果确切,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并能提高患者早期恢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横肌平面 胸神经阻滞 羟考酮 丙泊酚 全身麻醉 乳腺癌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9
作者 任伟伟 郝银丽 +1 位作者 杨奇星 梁勇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496-1499,共4页
目的:比较无痛分娩镇痛中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ESPB)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入院的80例产妇,参考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ESPB,40例)与B组(硬膜外麻醉,40例);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 目的:比较无痛分娩镇痛中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ESPB)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入院的80例产妇,参考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ESPB,40例)与B组(硬膜外麻醉,40例);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时、出生后5min),产妇不良反应(头痛、恶心呕吐、瘙痒、发热)与镇痛前、分娩完成时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结果:产程:A、B组产妇第一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二产程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ar评分:A、B组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5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A、B组产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评分:镇痛前,两组产妇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完成时,两组产妇的NRS评分均明显低于镇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分娩完成时的NR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镇痛中超声引导下ESPB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均具有良好效果,安全性高,且超声引导下ESPB麻醉可进一步缩短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止痛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分娩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 硬膜外麻醉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10
作者 张春燕 李焕丽 +1 位作者 刘晶晶 刘曙光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8期2633-2637,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QLB)、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4例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为TAPB组和QLB组各37例。...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QLB)、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4例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为TAPB组和QLB组各37例。QLB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双侧QLB复合全麻,TAP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TAPB复合全麻。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h、12 h、24 h的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肾上腺素(EP)、去甲肾上腺素(NE)]和术后3 h、6 h、24 h、48 h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泵使用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3 h、12 h及24 h,QLB组患者的EP水平分别为(102.73±19.82)μg/L、(117.82±20.35)μg/L、(92.74±17.12)μg/L,皮质醇水平分别为(254.37±26.31)μg/L、(292.84±27.59)μg/L、(247.42±30.25)μg/L、NE水平分别为(402.36±29.83)μg/L、(468.94±30.12)μg/L、(379.25±30.41)μg/L,明显低于TAPB组同时间点EP[(127.66±20.45)μg/L、(143.82±24.94)μg/L、(103.25±15.69)μg/L]、皮质醇[(289.63±26.94)μg/L、(318.62±32.45)μg/L、(264.83±28.49)μg/L]、NE[(498.25±32.45)μg/L、(576.88±25.64)μg/L、(402.37±32.1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LB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20±0.63)分、(2.53±0.38)分、(1.82±0.39)分,明显低于TAPB组的(4.69±0.50)分、(3.52±0.40)分、(2.90±0.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QLB组患者的镇痛泵首次使用时间为(11.54±2.13)h,明显长于TAPB组的(7.38±1.68)h,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总用量分别为(5.14±1.36)次、(105.43±7.42)μg,明显少于TAPB组的(7.89±1.67)次、(121.23±9.54)μ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L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41%,明显低于TAPB组的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QLB用于妇科腔镜手术中可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和疼痛程度,减少镇痛泵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腔镜手术 腰方肌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应激反应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TAP阻滞在妇科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
11
作者 邹蓉 杨程 +1 位作者 朱娟 张杰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3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4月-2023年4月于本院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105例,依据双盲法分为3组,分别给予0.25%、0.30%、0.375%罗哌卡因。对比各组...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4月-2023年4月于本院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105例,依据双盲法分为3组,分别给予0.25%、0.30%、0.375%罗哌卡因。对比各组手术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患者疼痛和舒适度评分变化,麻醉前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术后24h不良反应。结果:3组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无差异(P>0.05);与术后1h对比,术后24h各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下降,Bruggrmann舒适度评分(BCS)均提升,但0.375%组VAS评分(1.56±0.51分)低于0.25%组(2.69±1.02分)、0.30%组(2.35±0.68分),BCS评分(3.24±0.54分)高于0.25%组(2.23±0.39分)、0.30%组(2.59±0.41分)(P<0.05);麻醉后各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提升,但0.375%组CRP(21.36±4.26 mg/L)、TNF-α(70.13±7.16 pg/ml)水平低于0.25%组(28.98±5.62 mg/L、96.54±8.97 pg/ml)、0.30%组(24.69±4.87 mg/L、84.33±7.62 pg/ml),不良反应发生率0.375%组(8.6%)低于0.25%组(40.0%)、0.30%组(31.4%)(均P<0.05)。结论:0.375%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妇科TAP阻滞术中应用,改善患者疼痛效果显著,提升患者术后舒适度,有助于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高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手术 超声引导 腹横肌平面阻滞术 罗哌卡因 不同浓度 麻醉效果 镇痛
下载PDF
丙泊酚微量泵输注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药物用量、术后谵妄及躁动影响
12
作者 李静 张春艳 杨奇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20期2234-2238,共5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微量泵输注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药物用量、术后谵妄及躁动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临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 目的探讨丙泊酚微量泵输注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药物用量、术后谵妄及躁动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临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择期实施胃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单纯全身静脉麻醉,术中采取丙泊酚微量泵注维持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前锯肌平面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麻醉前(T1)、麻醉后2 min(T2)、手术开始即刻(T3)及手术结束即刻(T4)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水平变化,对比两组麻醉药物总用量,术后1、6及12 h疼痛及镇静情况,最后对比其谵妄及躁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Ⅰ级患者比率为65.00%,高于对照组(37.50%),观察组麻醉效果Ⅲ级患者比率为2.50%,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T3、T4时MAP水平分别为(80.94±6.26)、(83.37±6.52)、(92.39±5.18)mmHg,均高于对照组[(74.33±4.85)、(76.21±4.42)、(83.72±11.22)mmHg],观察组T2、T3时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8.84±1.67)%、(98.95±1.56)%,均高于对照组[(93.52±2.52)%、(93.12±1.53)%],观察组T2时心率为(80.36±9.27)次/min,低于对照组[(86.28±7.22)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分别为(43.32±5.12)μg、(251.63±42.52)m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6.02±7.25)μg、(281.68±56.12)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6、12 h Ramsay评分(1.62±0.28)、(1.08±0.15)、(0.73±0.16)级,均低于对照组[(2.81±0.31)、(1.52±0.12)、(1.03±0.12)级];观察组术后1、6、12 h VAS评分(3.41±1.23)、(2.44±0.21)、(2.17±0.31)分,均低于对照组[(4.39±1.38)、(3.57±0.11)、(3.03±0.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谵妄及躁动发生率分别为5.00%、2.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1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微量泵输注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可提升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稳定术中生命体征,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同时可提升术后镇痛及镇静效果,降低躁动及谵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微量泵输注 前锯肌平面阻滞 胃癌根治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菱形肌-肋间肌阻滞和TPVB在电视胸腔镜手术术后早期疼痛控制中的应用比较
13
作者 张莉莉 杨雅婷 贾倩倩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894-896,F0003,共4页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电视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控制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行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分...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电视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控制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行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59)。观察组采用静脉全身麻醉+超声引导菱形肌-肋间肌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静脉全身麻醉+超声引导TPVB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神经阻滞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注药时间、阻滞持续时间及补救镇痛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操作总时间分别为(1.12±0.10)、(2.37±0.56)、(5.47±0.38)min,均短于对照组[(1.65±0.14)、(3.61±0.64)、(6.98±0.42) min],穿刺针深度为(4.43±0.52) mm,小于对照组[(5.37±0.5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 h 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恢复室(PACU)低氧血症发生率、气胸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肺不张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PVB比较,超声引导菱形肌-肋间肌阻滞应用于电视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相当,但超声引导菱形肌-肋间肌阻滞操作简单,操作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全身麻醉 超声引导 菱形肌-肋间肌阻滞 胸椎旁神经阻滞 电视胸腔镜手术 镇痛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联合低位前锯肌阻滞在胆囊腹腔镜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
14
作者 邵雪玲 周娟 张苏梅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4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对于腹腔镜下治疗的胆囊手术中,通过以超声引导经腹横肌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低位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阻滞方案的价值。方法非随机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睢宁县中医院60例... 目的探讨对于腹腔镜下治疗的胆囊手术中,通过以超声引导经腹横肌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低位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阻滞方案的价值。方法非随机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睢宁县中医院60例择期行胆囊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采取TAPB,观察组采取TAPB联合SAPB。比较两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水平、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ing,VAS)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手术开始以及开始后10 min,观察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6.67%(2/30)vs 13.33%(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667)。结论应用TAPB联合SAPB对胆囊腹腔镜术的患者干预效果满意,能控制术中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指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腹腔镜手术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 低位前锯肌阻滞 术后镇痛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宫颈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15
作者 王红旭 王红丽 路玉霞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1期1892-1894,189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宫颈癌(UCC)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拟在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0例UC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和复合组,各35例。参考组行全麻,复合组行超声引...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宫颈癌(UCC)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拟在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0例UC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和复合组,各35例。参考组行全麻,复合组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复合全麻。对比2组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情况[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疼痛程度]、不良反应。结果T0时组间HR、MAP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1(切皮时)、T2(术毕时)时2组HR、MAP与T0(麻醉诱导后即刻)时相比均有所降低,但复合组T1、T2时HR、MAP高于参考组(P<0.05)。复合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参考组,术后6 h、24 h时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UCC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复合全麻能够减小血流动力学波动,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加速术后康复,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全麻 超声 血流动力学 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
下载PDF
妇科腹腔镜术中应用超声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效果
16
作者 谢玉海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3期39-41,共3页
目的:观察妇科腹腔镜术中应用超声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拟于青海红十字医院行妇科腹腔镜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麻醉基础上,观察组术中实施超... 目的:观察妇科腹腔镜术中应用超声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拟于青海红十字医院行妇科腹腔镜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麻醉基础上,观察组术中实施超声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对照干预。对比两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和镇痛效果。结果:两组诱导前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插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高于诱导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拔管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高于诱导前,观察组收缩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拔管时舒张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8 h、24 h及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术后4 h(P<0.05);观察组术后4 h、8 h、24 h及48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妇科腹腔镜术中应用超声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并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超声下腹横肌平面阻滞 血压 心率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传统前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17
作者 刘红燕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2期95-97,107,共4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QLB)与传统前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QLB)与传统前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弓状韧带上QLB,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前路QLB,比较两组阻滞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阻滞后5、10、20 min阻滞平面节段数量多于对照组,术后2、6、12、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QLB,具有阻滞平面广、阻滞起效快、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方肌阻滞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弓状韧带上入路 术后镇痛
下载PDF
床旁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定向力、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同红伟 陈小春 王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定向力、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11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102例老年患者,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观...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定向力、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11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102例老年患者,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采取0.3μg/kg舒芬太尼,0.03 mg/kg咪达唑仑,0.3 mg/kg依托咪酯与0.2 mg/kg顺式阿曲库铵进行全身麻醉,对照组术后进行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观察组术后进行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麻醉药物均为20 mL 0.2%罗哌卡因,持续阻滞48 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8、12、24、48 h静息与活动时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术后3、5及7 d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其定向力,比较其术后4、6、8、12、24、48 h股四头肌肌力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7 d血清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下床时间及远期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4、8、12、24、48 h活动时NRS评分与静息时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5、7 d的BBS评分分别为(37.96±5.21)、(43.06±5.13)、(49.27±3.3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1.91±6.32)、(38.57±4.15)、(41.36±4.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h,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8、12、24、48 h股四头肌肌力分别为(1.95±0.13)、(2.42±0.15)、(2.75±0.41)、(3.11±0.33)、(3.93±0.42)分,均高于对照组[(1.56±0.20)、(2.01±0.13)、(2.14±0.23)、(2.76±0.42)、(3.11±0.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均较术后1 d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7 d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为(1.41±0.34)d,明显短于对照组[(2.12±0.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HSS评分分别为(76.11±7.24)、(87.67±12.36)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6.23)、(82.37±11.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床旁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轻患者应激反应,但与连续股神经阻滞比较可进一步改善患者定向力及股四头肌肌力,缩短术后卧床时间,辅助改善患者术后远期膝关节功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连续隐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膝关节置换术 定向力 股四头肌肌力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敏欢 孙振微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6期106-109,共4页
目的 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三组均行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 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 B组采用0.3%罗哌... 目的 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三组均行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 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 B组采用0.3%罗哌卡因、C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比较三组患者镇痛相关指标、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C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1.07±0.22)mg、术后48 h镇痛药物用量(93.26±1.36)ml均少于B组患者的(1.32±0.25)mg、(96.84±1.76)ml和A组患者的(1.58±0.38)mg、(99.42±1.77)ml, B组患者均少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3、6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4.24±0.51)、(3.35±0.44)分,B组患者分别为(3.89±0.45)、(2.98±0.42)分, C组患者分别为(3.25±0.54)、(2.12±0.35)分;术后3、6 h,三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VAS评分低于A组、B组患者,B组患者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1 h 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 B组患者为5.00%, C组患者为7.5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3%以上罗哌卡因浓度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用于乳癌根治术,可减少术中麻醉用药及术后镇痛用药,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安全有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 乳腺癌根治术
下载PDF
竖脊肌平面阻滞术阻滞位点的解剖学研究
20
作者 陈永和 马洋洋 郑明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4-638,共5页
目的 明确胸神经背外侧支(Dorsolateral branch, DLB)在竖脊肌深面与椎旁间隙之间的位置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8具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清除竖脊肌-横突平面与胸椎旁间隙之间的疏松组织,测... 目的 明确胸神经背外侧支(Dorsolateral branch, DLB)在竖脊肌深面与椎旁间隙之间的位置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8具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清除竖脊肌-横突平面与胸椎旁间隙之间的疏松组织,测量DLB与横突间韧带(Intertransverse ligament, ITL)、肋横突外侧韧带(Lateral costotransverse ligament, LCTL)之间的距离。结果 竖脊肌与横突平面处的胸神经背外侧支通过一个骨纤维管与椎旁间隙中的脊神经相连通,其周围为疏松的结缔组织;竖脊肌-横突平面DLB与ITL、LCTL之间的距离从T_(1)~T_(11)总体呈现递增的关系,T_(1)节段最小,分别为(4.86±1.81)mm和(5.02±1.60)mm,T_(11)节段最大,分别为(7.94±2.43)mm和(8.43±2.57)mm。结论 竖脊肌与横突平面处DLB可能是竖脊肌平面阻滞术的一个较理想的阻滞点,在超声引导下,使用ITL和LCTL作为定位标志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术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 平面阻滞术 阻滞点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