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伴感觉共济失调性神经病3例报告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务荣 杨旭 +5 位作者 赵丹华 洪道俊 袁云 郑日亮 张巍 王朝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研究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伴感觉共济失调性神经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方法 3例男性患者来自2个家系,其中2例为兄弟,发病年龄41~43岁,主要症状是四肢肌无力,伴随双足麻木和行走不稳。查体发现四肢近端肌力... 目的研究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伴感觉共济失调性神经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方法 3例男性患者来自2个家系,其中2例为兄弟,发病年龄41~43岁,主要症状是四肢肌无力,伴随双足麻木和行走不稳。查体发现四肢近端肌力下降、末梢性感觉丧失和Romberg征阳性。3例患者的血尿代谢筛查均提示存在血多种脂酰肉碱水平升高和尿戊二酸水平增高。3例患者均进行了神经电生理、肌肉活检以及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检查,2例进行腓肠神经活检。结果 3例患者的肌电图分别出现肌源性损害、可疑神经源性损害和无异常。3例患者的四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减慢或不能引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仅在1例出现轻度减慢。3例患者的骨骼肌均可见肌纤维内脂肪滴显著增多,2例有个别破碎红纤维,2例出现小角状肌纤维。2例患者的腓肠神经均可见有髓神经纤维中-重度减少,伴随有髓神经纤维轴索变性和再生。3例患者均携带ETFDH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其中2兄弟为c.65A>G和c.242T>C,另1例为c.770A>G和c.1450 T>C。结论 ETFDH基因突变导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可以伴随感觉共济失调性神经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 感觉共济失调性神经病 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基因
下载PDF
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毕鸿雁 张芹 +5 位作者 赵亚明 赵伟秦 李继梅 郭燕军 许春伶 张拥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9期695-698,共4页
目的报道一例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方法先证者为33岁男性,亚急性起病,首发颈肌无力,随后出现咀嚼肌和四肢无力,肌酶明显升高,临床酷似多发性肌炎。血尿有机酸分析未见典型氨基酸、有机酸及脂肪酸代谢病改变,对患... 目的报道一例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方法先证者为33岁男性,亚急性起病,首发颈肌无力,随后出现咀嚼肌和四肢无力,肌酶明显升高,临床酷似多发性肌炎。血尿有机酸分析未见典型氨基酸、有机酸及脂肪酸代谢病改变,对患者进行了神经电生理、神经肌肉活检以及ETFA、ETFB、ETFDH基因检测。结果骨骼肌病理改变为肌纤维内出现大量脂肪滴沉积,伴随肌纤维坏死、再生。出现小组分布的累及两型的小角状萎缩肌纤维提示伴随神经源性损害。ETFA、ETFB基因检查基本正常,ETFDH基因第3外显子发现c.250G>A(Ala84Thr)杂合突变。结论颈部肌肉无力可能是脂质沉积性肌病早期特点,需要引起重视。尿有机酸筛查正常并不能排除该疾病,进一步的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是诊断的金标准。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可以出现周围神经的损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相应基因的一个杂合突变难以解释,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沉积性肌病 脱氢酶缺乏症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基因
下载PDF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一家系ETFDH基因突变研究
3
作者 孔令恩 庄顺芝 +5 位作者 李才明 陈礼锟 张停亭 邱金华 周谦武 蔡春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927-929,共3页
目的探讨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一家系ETFDH基因的突变方式。方法分析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PCR方法对家系中的2例患者、先证者的儿子及孙子以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ETFDH基因所有外显子进行DNA测序。结果 ... 目的探讨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一家系ETFDH基因的突变方式。方法分析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PCR方法对家系中的2例患者、先证者的儿子及孙子以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ETFDH基因所有外显子进行DNA测序。结果 2例患者的ETFDH基因第7及10号外显子各发现一个突变,分别是c. 770A> G和c. 1270_1273del;先证者的儿子携带c. 1270_1273del突变。先证者的孙子及100名健康对照者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该c. 1270_1273del突变为新发现的致病性突变,与c. 770A> G突变共同作用导致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提供遗传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 ETFDH基因 突变
下载PDF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基因突变所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特征分析
4
作者 袁姣 廖巧 +3 位作者 卢可 曾倩倩 周瑾瑕 毕方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10-314,共5页
目的分析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突变所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MADD)的临床特点、肌肉病理以及血、尿质谱筛查结果和基因突变特点,旨在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至2019年确诊的15例ETFDH... 目的分析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突变所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MADD)的临床特点、肌肉病理以及血、尿质谱筛查结果和基因突变特点,旨在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至2019年确诊的15例ETFDH突变所致的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各项资料。结果1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2.1±13.6)岁,均以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其中四肢起病者占53.3%,双下肢起病者占46.7%。所有患者的肌酶水平均升高;肌电图结果提示80%呈肌源性损害,13.3%为肌源性合并神经源性损害,6.7%结果正常。血、尿质谱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7%和22.2%;基因检测提示所有患者存在ETFDH基因不同位点突变,其中单一杂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各占40%,纯合突变占20%。结论该病以波动性肌无力伴肌酶升高为主要表现,患者应尽快行肌肉病理检查,同时联合血、尿代谢筛查和基因检测有助于RR-MADD患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沉积性肌病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 基因检测 血、尿筛查
下载PDF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与多发性肌炎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韵 刘潇 +4 位作者 王朝霞 张巍 吕鹤 胡文立 袁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03-506,共4页
目的对比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LSM)与多发性肌炎(P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3-2011年之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过临床病理检查确诊的26例RR.LSM和15例P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差异。结果26例RR.LSM患... 目的对比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LSM)与多发性肌炎(P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3-2011年之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过临床病理检查确诊的26例RR.LSM和15例P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差异。结果26例RR.LSM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29±10)岁,就诊时平均病程(8.2±8.0)年。15例PM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43±15)岁,就诊时平均病程为(2.64±3.7)年。两组发病年龄(P=0.001)和就诊延误时间(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四肢肌肉、吞咽肌、颈肌、呼吸肌无力以及肌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R-LSM患者均存在运动不耐受和肌无力症状波动性。咀嚼困难出现在65.38%的RR-LSM患者和26.67%的PM患者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两组患者均存在骨骼肌外表现,PM更突出。肌酸激酶平均值在RR—LSM组为(1475±1796)U/L,在PM组为(40624-3448)U/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与PM相比,RR-LSM发病年龄小,延误诊断时间长,肌无力具波动性,咀嚼肌受累常见,但骨骼肌外损害少,肌酸激酶升高幅度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 多发性肌炎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26例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临床及ETFDH基因突变特点分析
6
作者 刘海燕 付俊 +5 位作者 马明明 瞿千千 钱琪 崔文豪 张燕 吕海东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6-491,共6页
目的探讨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LSM)的临床及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氧酶(ETFDH)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焦作市人民医院及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肌肉病中心确诊的26例核黄素治疗有效的脂质沉积性肌病... 目的探讨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LSM)的临床及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氧酶(ETFDH)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焦作市人民医院及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肌肉病中心确诊的26例核黄素治疗有效的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临床及肌肉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提取外周静脉血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ETFDH基因突变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以肢体近端无力起病,17例有抬头费力,12例伴咀嚼无力,6例有吞咽困难,5例伴恶心呕吐,合并横纹肌溶解和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各一例。肌肉病理表现为以Ⅰ型肌纤维受累为主的肌纤维内脂滴异常沉积,少数可见变性坏死肌纤维。26例患者均检测到ETFDH基因突变,其中23例为复合杂合突变,2例为单一杂合突变,1例为纯合突变;共发现25个不同的突变位点,以错义突变为主,其中c.770A>G出现频率最高,占等位基因的20%(10/50),c.1115A>G和c.1781T>C为新发现的致病突变。结论RR-LSM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和疲劳不耐受,常伴有颈伸肌和咀嚼肌受累;c.770A>G是患者ETFDH基因突变的主要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 临床特点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氧酶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