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Oryza sativa L.)温敏核不育系在有利于遗传型鉴别环境下的遗传改良(英文)
1
作者 李容柏 M.P.Pandey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1-17,共7页
低不育起点温度(CSP)、高自繁育性和高的异交结实率对于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配制纯合的杂交种子和获得经济的自繁种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环境对这些性状选择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自繁... 低不育起点温度(CSP)、高自繁育性和高的异交结实率对于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配制纯合的杂交种子和获得经济的自繁种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环境对这些性状选择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自繁雄性可育性、柱头外露率和穗伸出率、生长势和适应性的选择效应受环境影响。在某种环境下遗传材料的这些性状过高的表达并没有导致高的区分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性状在株间表现较整齐一致,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tms)在高温下雄性不育性也表现相似的结果,因此认为有必要在适当有利于区分遗传型的环境下进行选择。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选择低的CSP和高的自繁雄性可育性有较高的选择效率;在较高的湿度条件下选择柱头外露较有效,而高的温度下选择穗的抽出率效率高,在相对低的土壤肥力环境下改良不育系的生长活力和适应性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核不育系 雄性不育 不育起点温度 自繁育性 异交结实率 选择效率 遗传改良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and Use of Male Sterility in Hybrid Rice Breeding 被引量:37
2
作者 Shaoqing Li Daichang Yang Yingguo Z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91-804,共14页
The hybrid rice (Oryza sativa L.) breeding that was Initiated In China in the 1970s led to a great improvement in rice productivity. In general, It increases the grain yield by over 20% to the inbred rice varieties,... The hybrid rice (Oryza sativa L.) breeding that was Initiated In China in the 1970s led to a great improvement in rice productivity. In general, It increases the grain yield by over 20% to the inbred rice varieties, and now hybrid rice has been widely introduced into Africa, Southern Asia and America. These hybrid varieties are generated through either three-line hybrid and two-line hybrid systems; the former is derived from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and the latter derived from genlc male sterility (GMS).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CMS (HL, BT and WA) and two types of GMS (photoperlod-sensitlve (PGMS) and temperature-sensitive (TGMS)). The BT- and HL-type CMS genes are characterized as orf79 and orfH79, which are chimeric toxic genes derived from mltochondrial rearrangement. Rf3 for CMS-WA Is located on chromosome 1, while Rf1, Rf4, Rf5 and Rf6 correspond to CMS-BT, CMSoWA and CMS- HL, located on chromosome 10. The Rfl gene for BT-CMS has been cloned recently, and encodes a mltochondriatargeted PPR protein. PGMS Is thought to be controlled by two recessive loci on chromosomes 7 and 12, whereas nine recessive alleles have been identified for TGMS and mapped on different chromosomes. Attention Is still urgently needed to resolve the molecular complexity of male sterility to assist rice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rice male sterility oryza sativa.
原文传递
Why are There Indica Type and Japonica Type in Rice?——History of the Studies and a View for Origin of Two Types 被引量:8
3
作者 Hiroshi IKEHASHI 《Rice science》 SCIE 2009年第1期1-13,共13页
On the bases of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the 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rice has been confirm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hangjiang River basin, while in the region wild rice populations are found in shallow swamps u... On the bases of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the 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rice has been confirm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hangjiang River basin, while in the region wild rice populations are found in shallow swamps under a climate with freezing winter cold. These findings lead us to-examine the past ideas about domest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rice. Historically, in 1930s two sub-species, indica and japonica, were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sterility in F1 hybrids between them. Soon after that, the two types were classified by the associations of a number of genetically independent traits. The characteristic associations of traits have been explained by the hybrid sterility or reproductive barriers which were assumed to comprise a set of duplicate recessive lethal genes and to be an inner genetic mechanism to lead to the varietal differentiations In 1980s, the hybrid sterility between Indica and Japonica types was analyzed, and Indica, Japonica, and wide-compatibility type which gives fertile hybrids when cross to Indica and Japonica types, are proved to contain an allele, S5', S5' and S5^n, respectively at a locus on chromosome 6. And those gametes having Sj allele are found to be partially aborted in the hybrid genotypes of S5'/S5' while no gamete abortion occurs in S5'/S5^n and S5'/S5^n genotypes. Since then, the gene S5^n has been used in hybrid rice breeding to obtain fertile and vigorous hybrids between subspecies, and the long-disputed problem of hybrid sterility has been solved. Also in such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 association of traits found in each of vadetal groups is better explained by founder effects. On the other hand, a large number of native cultivars of rice were surveyed with enzyme polymorphism in 1980s and later with molecular markers. As a result, profound genetic diversity is found in cultivated rice as well as in wild rice. These findings seem to lead us to the idea of multiple independent domestications of rice. However, before reaching such a conclusion, at least two factors, i.e., long-distance-dissemination of some genotypes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introgression by local wild rice to primitive cultivars need to be examined. Taking the two factor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events into consideration, it is considered here that the perennial japonica cultivars which are close to wild ric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were disseminated to East India through Assam or along the Bengal Bay, where they were transformed under the introgressions of local wild rice and formed a secondary center, from which some genotypes seem to be disseminated to colonies in Southeast Asi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nduism. Later some of the genotypes were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constituted so called Indica type. This may be a reasonable picture for the varietal different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sterility reproductive barriers varietal differentiation genetic diversity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founder effect DOMESTICATION Indica type Japonica type oryza sativa rice
下载PDF
水稻台中65与其花粉不育近等基因系的杂种F_1的裂药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志胜 卢永根 +2 位作者 冯九焕 刘向东 张桂权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21-527,共7页
以台中65及其7个F1花粉不育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对水稻亚种间杂种F1裂药性及其与小穗育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的裂药性受花粉不育基因互作控制。不同杂合座位内等位花粉不育基因互作导致杂种F1花药不开裂的程度不同,S-b座... 以台中65及其7个F1花粉不育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对水稻亚种间杂种F1裂药性及其与小穗育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的裂药性受花粉不育基因互作控制。不同杂合座位内等位花粉不育基因互作导致杂种F1花药不开裂的程度不同,S-b座位导致杂种F1部分花药不开裂;不同杂合座位间非等位花粉不育基因互作明显降低杂种F1的裂药程度;杂种F1中含杂合花粉不育基因座位数越多,其裂药指数越小,裂药程度越低,含三个杂合花粉不育基因座位的杂种F1裂药指数为2.27,35.3%的花药不开裂。杂种F1花药不开裂的原因随其所含的杂合花粉不育基因座位种类和数目不同而异。杂种F1裂药程度的下降显著减少落在其柱头上的花粉总数和萌发的花粉数。杂种F1裂药指数和结实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粉不育基因 亚种间杂种 裂药性 基因互作
下载PDF
杂交粳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才林 汤述翥 汤玉庚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5-71,共7页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应。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的株高、穗颈长、每稳实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有明显的负效应,而对稳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生物产量则有明显的正效应。不育系细胞质的这种遗传效应随细胞质来源的不同表现明显的差异,D型和BT型细胞质在多数性状上的表现优于WA型和WC型细胞质。此外,不育系细胞质与保持系细胞核和恢复系细胞核及三者之间的互作在多数性状上也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细胞质效应 杂交水稻 三系配套
下载PDF
水稻亚种间杂种小穗败育的细胞学基础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永胜 孙敬三 周开达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335-341,共7页
本文对普通栽培稻不同品种类型间杂种小穗败育的细胞学基础及雌性败育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引起杂种小穗败育的原因有胚囊败育、花粉败育、开花时花药不开裂和雌雄异熟。其中胚囊败育而丧失受精能力是引起低结实率的最重要的因... 本文对普通栽培稻不同品种类型间杂种小穗败育的细胞学基础及雌性败育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引起杂种小穗败育的原因有胚囊败育、花粉败育、开花时花药不开裂和雌雄异熟。其中胚囊败育而丧失受精能力是引起低结实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开花时花药不开裂和雌雄异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雌雄性细胞时间和空间的隔离屏障。(2)杂种植株的所有大孢子母细胞都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大孢子,败育主要发生在靠近合点端的功能大孢子分化形成胚囊的早期,有的功能大孢子在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前便萎缩解体,多数走向败育的功能大孢子能完成一次或二次有丝分裂,形成二核或四核败育胚囊。败育的共同特征是无液泡的分化,细胞质少或退化,在败育胚囊残迹部位,解体的珠心细胞和萎缩的胚囊残渍混杂垛叠。已受精的杂种子房没有观察到胚及胚乳发育的异常。籼粳杂种胚囊败育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亚种间杂种 雌性不育 杂种不育 细胞学
下载PDF
籼粳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定位(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陈静 江玲 +3 位作者 王春明 池桥宏 翟虎渠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5-521,共7页
以IR36(indica)和热研2号(japonica,广亲和品种)为亲本,构建了包含180个单株的F2群体及包括110个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利用该F2群体,进行了水稻花粉不育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共检测到3个... 以IR36(indica)和热研2号(japonica,广亲和品种)为亲本,构建了包含180个单株的F2群体及包括110个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利用该F2群体,进行了水稻花粉不育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共检测到3个花粉不育QTL,分别位于第3、57、染色体上,此外,共检测到9个由雄配子引起的偏分离QTL,其中7个与ga-14和ga-11位点的配子败育类型相同。与花粉形态鉴定相比,偏分离的数据对检测F1杂种花粉败育基因更为敏感。在第56、染色体上控制偏分离的2个QTL位点,其杂合基因型出现的频率偏高。在qHPS-5位点,粳型纯合子表现出比杂合子和籼型纯合子更低的育性水平。本研究获得的分子标记将有助于聚合尽可能多的中性亲和基因以解决亚种间F1杂种的花粉不育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分子标记 花粉不育 杂种不育性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QTL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杰 翟虎渠 +4 位作者 王才林 仲维功 邹江石 池桥宏 万建民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7-513,共7页
为探明籼粳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基础,以籼稻品种3037和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的F2分离群体进行了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分析。推迟播种后,F2群体各单株孕穗期的日平均温度为21~23℃,调查了F2群体各单株的花粉育性。利用108对SSR引物构建... 为探明籼粳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基础,以籼稻品种3037和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的F2分离群体进行了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分析。推迟播种后,F2群体各单株孕穗期的日平均温度为21~23℃,调查了F2群体各单株的花粉育性。利用108对SSR引物构建了包含157个F2单株,覆盖12条染色体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该连锁图的总长度为1857.8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26cM,标记较均匀地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采用区间作图法对F2群体花粉不育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2个低温花粉不育QTLs,即qLTSPS2和qLTSPS5,分别位于第2、5染色体,其加性效应分别为0.021、0.045,显性效应分别为-0.246、-0.251,显性度分别为11.7和4.8,具有超显性效应,超显性是QTL作用的主要方式,这2个位点杂合基因型在低温环境下具有降低花粉育性的作用,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5.6%、11.9%。另外,两因素的方差分析表明这两个QTL之间不存在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种 低温 花粉不育 QTL定位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不育系组培快繁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国民 周庭波 +4 位作者 李娟玲 罗越华 文益彬 潘学峰 李任珠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783-1790,i013,共9页
报道了水稻两系不育系15个基因型的组培快繁研究结果。由去稃的糙米粒经无菌发芽获得无菌秧苗。 无菌苗茬转接到附加10.0 mg稬-1 KT、0.25mg稬-1 NAA及8.0%蔗糖的N6培养基上可获得理想的增殖效果。繁殖系数与基因型密切相关,最高者(TB7-... 报道了水稻两系不育系15个基因型的组培快繁研究结果。由去稃的糙米粒经无菌发芽获得无菌秧苗。 无菌苗茬转接到附加10.0 mg稬-1 KT、0.25mg稬-1 NAA及8.0%蔗糖的N6培养基上可获得理想的增殖效果。繁殖系数与基因型密切相关,最高者(TB7-3S)可达30以上。转接操作中对无菌秧苗的不同切割方法显著影响到繁殖系数,但对无菌秧苗的株高影响不大。增殖培养的最适蔗糖浓度范围为8.0%~12.0%;在0~12.0%浓度范围内,繁殖系数随蔗糖浓度的增大呈现较有规则的递增趋势;当蔗糖浓度≥16.0%时,繁殖系数急剧下降。KT浓度为0~7.5mg稬-1时,随KT浓度增高繁殖系数呈较有规则的递增趋势;KT浓度为7.5~20.0mg稬-1时,繁殖系数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波动。不同有机附加物对繁殖系数的影响差异极大,20%椰子水、20%西瓜汁和20%苹果汁能显著促进无菌秧苗的分蘖形成(单株分蘖数分别增加63.3%、55.4%和25.29%),1000mg稬-1水解酪蛋白和20%丝瓜汁对无菌秧苗的分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单株分蘖数分别减少10.48%和3.54%)。20%香蕉泥和20%雪梨汁强烈抑制无菌秧苗的生长发育,前者使转接材料全部死亡,后者导致约40%的材料死亡。组培秧苗移植大田后表现为每株最终有效分蘖数较实生秧苗增多、稻穗长度较短、抽穗较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系数 秧苗 组培快繁 蔗糖浓度 KT 单株分蘖数 两系杂交稻 无菌 死亡 操作中
下载PDF
一个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与栽培稻F_(1)花粉育性基因座连锁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海滨 朱汝财 +2 位作者 李迪 赵德刚 白羊年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23-328,共6页
本研究利用两份栽培稻(OryzasativaL.)种质HITAR005和IRGC20509杂交建立了含有500个单株的F2群体,采用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对F2群体中的117株进行了标记基因型分析。研究发现一个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RI01594,其标记座位上与父本(IRGC... 本研究利用两份栽培稻(OryzasativaL.)种质HITAR005和IRGC20509杂交建立了含有500个单株的F2群体,采用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对F2群体中的117株进行了标记基因型分析。研究发现一个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RI01594,其标记座位上与父本(IRGC20509)相同基因型的纯合植株完全消失,且母本纯合基因型植株与杂合基因型植株的比率符合1:1(!2C=0.90,"2C<X20.05),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偏分离现象。分析该分子标记所在的目的序列,RI01954标记所位于的基因含有3个内含子是一个功能未知的转录因子,粳稻Nipponbare(日本晴)在该基因的第3个内含子序列与籼稻9311的序列相比有24个碱基的缺失。进一步分析RI01954标记的PCR产物表明,发现消失的纯合植株基因型偏向于粳稻Nipponbare(日本晴)。结合供试的F2群体的花粉育性检测结果,初步表明RI01594标记与栽培稻F1花粉育性基因座连锁,与F1花粉不育基因座连锁的遗传距离小于0.5cM,推测与RI01954标记连锁的栽培稻的F1花粉不育性基因座是一个新的杂种不育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内含子长度多态性 F1花粉育性 偏分离
下载PDF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的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国华 严长杰 +2 位作者 裔传灯 朱立煌 顾铭洪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7-457,共11页
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利用是克服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重要途径。但在广亲和性的遗传上不同研究者的结论不尽一致。以3种有广亲和品种参加的三交组合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品种Ketan Nangka的广亲和性遗传。结果表明水稻亚种杂交F... 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利用是克服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重要途径。但在广亲和性的遗传上不同研究者的结论不尽一致。以3种有广亲和品种参加的三交组合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品种Ketan Nangka的广亲和性遗传。结果表明水稻亚种杂交F1同时存在着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但雄性不育对小穗育性的作用大小团组合而异;无论是在雄性不育位点还是雌性不育位点上,Ketan Nangka均具有相对应的中性基因(广亲和基因);广亲和性的遗传特点与所用的籼粳测验品种间的杂种不育性密切相关;S-5位点的广亲和基因遗传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亚种间杂种不育 广亲和性 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型
下载PDF
浅议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基础 被引量:3
12
作者 梁国华 顾铭洪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7-181,共5页
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其遗传基础复杂。本文对这种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类型和表现,特别是前人推导两种解释杂种F1不育性遗传模型的研究方法、优越性及局限性进行了综述与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在水稻亚种间杂种F1不育... 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其遗传基础复杂。本文对这种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类型和表现,特别是前人推导两种解释杂种F1不育性遗传模型的研究方法、优越性及局限性进行了综述与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在水稻亚种间杂种F1不育性遗传研究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一些问题上已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如这种不育性的表现,细胞质的影响,杂交F1的染色体配对行为等;而在雌雄配子败育的作用大小,不育基因位点数目及不同不育基因位点的遗传特点等方面尚不完全一致;因而水稻亚种间杂种F1不育性的遗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种不育性 以位点重复致死模型 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型 亚种 遗传基础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晓玲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5期45-49,71,共6页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由此对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原因、细胞学基础及两种主要基因遗传模式进行了总结,并详细综述了利用“亲和基因”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两种有代表性的学说-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分...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由此对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原因、细胞学基础及两种主要基因遗传模式进行了总结,并详细综述了利用“亲和基因”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两种有代表性的学说-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分子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两“亲和基因”共同利用的初步设想:将聚合了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与聚合了不同广亲和基因(中性亲和基因的广亲和力强、亲和谱广泛的粳型品种进行杂交和回交,选育出聚合不同广亲和基因和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再与籼稻品种杂交,真正实现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亚种间杂种 不育性 广亲和基因 特异亲和基因 基因定位
下载PDF
紫叶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杂种生育后期几种与叶片衰老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14
作者 邓国富 戴高兴 +5 位作者 李杨瑞 张宗琼 梁世荣 高利军 周萌 周维永 《植物生理学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42-846,共5页
测定紫叶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桂紫-(?)S’及其配组杂种生育后期与叶片光合及衰老相关生理指标、杂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结果表明:‘桂紫-(?)S’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合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比对照绿叶水稻不... 测定紫叶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桂紫-(?)S’及其配组杂种生育后期与叶片光合及衰老相关生理指标、杂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结果表明:‘桂紫-(?)S’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合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比对照绿叶水稻不育系‘GD-(?)S’高,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较低,显示其未表现出早衰现象;其配组的杂种间叶片衰老生理指标差异较大,部分优于对照品种‘博优253’,也未出现早衰:籼粳中间型父本所配杂种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显著优于对照品种‘博优2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紫叶 光温敏核不育系 衰老生理 杂交种
下载PDF
利用三交群体对水稻S_5~i基因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15
作者 韩波 丁永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8,共4页
利用近等基因系与巴利拉杂交,F1代再和南京11号测交,配制三交群体。考察三交群体中杂合体和纯合体单株的平均小穗育性,并据此估算S5i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S5i基因有着与广亲和基因S5n相同的遗传效应,并且易受到遗传背景和外界环境... 利用近等基因系与巴利拉杂交,F1代再和南京11号测交,配制三交群体。考察三交群体中杂合体和纯合体单株的平均小穗育性,并据此估算S5i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S5i基因有着与广亲和基因S5n相同的遗传效应,并且易受到遗传背景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交 群体 水稻 近等基因系 遗传效应 初步研究 rice GENETIC Effects 广亲和基因 遗传背景 小穗育性 外界环境 杂合体 杂交 南京 考察 结果 估算 单株 测交
下载PDF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及其所配组合在云南等地的应用
16
作者 王长义 方国成 《湖北农业科学》 1997年第6期6-8,共3页
1991~1996年,以N5088S配制的两系杂交粳稻系列组合鄂粳杂1号、N5088S/R183、N5088S/R91等在云南腾冲、浙江安吉、江西滨湖等地试种、示范8万多hm2,均表现出较强的产量优势,比当地对照种... 1991~1996年,以N5088S配制的两系杂交粳稻系列组合鄂粳杂1号、N5088S/R183、N5088S/R91等在云南腾冲、浙江安吉、江西滨湖等地试种、示范8万多hm2,均表现出较强的产量优势,比当地对照种增产66%以上,高的达30%。繁殖、制种、示范配套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核不育系 N5088S 两系杂交 粳稻
下载PDF
从携带S_5~n基因的水稻种质中发掘S_a^n、S_b^n和S_c^n基因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宏岩 王思哲 +5 位作者 SHAHID Muhammad Qasim 陈志雄 王兰 陈凤宜 刘向东 卢永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66-1376,共11页
花粉不育是籼粳杂种F1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之一。包括Sa、Sb和Sc等至少6个基因座位内的等位基因互作会引起花粉不育,这些座位上的中性等位基因可以克服不育性。本文用携带S5n的水稻种质,分别与台中65及其携带花粉不育基因的一套近等基因... 花粉不育是籼粳杂种F1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之一。包括Sa、Sb和Sc等至少6个基因座位内的等位基因互作会引起花粉不育,这些座位上的中性等位基因可以克服不育性。本文用携带S5n的水稻种质,分别与台中65及其携带花粉不育基因的一套近等基因系杂交,组配具有单个座位互作和多个座位同时互作的杂种F1,首先通过观察杂种F1的花粉育性并比较相应杂种F1育性的差异,初步判断是否具有中性等位基因,然后采用与Sa、Sb和Sc座位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F2植株基因型的分离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分离比例的符合度,确定存在中性等位基因的真实性。结果发现在所鉴定的6份材料中有2份(灰背子和Madhukar)同时携带San和Sbn,3份(饭毫皮、秕五升和粤泰B)携带Sbn,1份(Jackson)携带Scn。这些材料同时携带可克服杂种F1胚囊不育和花粉不育的基因,是克服籼粳杂种F1不育性的重要基因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sativaL ) 等位基因互作 杂种不育性 雄性不育 S5N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5
18
作者 米甲明 欧阳亦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7,共8页
水稻是我国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亚洲栽培稻包含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籼粳亚种间的远缘杂种优势尤为突出,可作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但是籼粳亚种间的杂种育性普遍较低,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最大限制... 水稻是我国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亚洲栽培稻包含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籼粳亚种间的远缘杂种优势尤为突出,可作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但是籼粳亚种间的杂种育性普遍较低,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最大限制因素。本文剖析了水稻籼粳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揭示了系列杂种不育位点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广亲和基因的产生机制,这一类基因资源可作为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桥梁”,用于提高籼粳杂交稻的育性。这些理论成果促进了籼粳杂种结实率遗传改良的高效化和精准化。两系法、三系法与“籼不粳恢”、“粳不籼恢”相结合的配组模式,成为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大规模生产的重要途径。培育集绿色、营养、健康性状于一体的高产优质籼粳杂交稻是未来水稻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种不育 广亲和性 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下载PDF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大兵 夏明元 戚华雄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0期5-8,共4页
基于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概述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种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种主要存在不... 基于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概述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种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种主要存在不育基因资源来源单一、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遗传研究进展缓慢等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供了下一步的发展策略,即要发掘和利用新的核不育资源,特别是籼稻背景下的光敏核不育资源,加强对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调控基因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提高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效率,并拓宽光温敏不育系种质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光温敏核不育系 两系法杂交水稻 育种策略
下载PDF
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机制及其利用
20
作者 朱义旺 刘华清 +3 位作者 周淑芬 林雅容 孙庆山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7-424,共8页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但杂种F1的育性问题严重阻碍其杂种优势的利用,水稻广亲和性被广泛认为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本文重点概述了近年来水稻籼粳亚种间广亲和性的遗传学研究以及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克隆...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但杂种F1的育性问题严重阻碍其杂种优势的利用,水稻广亲和性被广泛认为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本文重点概述了近年来水稻籼粳亚种间广亲和性的遗传学研究以及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育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性 遗传机制 杂种不育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