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ry deposition of ammonia around paddy fields in the subtropical hilly area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YI Yuchen SHEN Jianlin +3 位作者 YANG Chaodong WANG Juan LI Yong WU Jinshu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0年第3期216-223,共8页
This study measured the ammonia(NH3)concentration and dry deposition within 100 m around paddy fields(0.6 ha)with double rice cropping in the subtropical hilly area in southern China,with the aims to quantify the dry ... This study measured the ammonia(NH3)concentration and dry deposition within 100 m around paddy fields(0.6 ha)with double rice cropping in the subtropical hilly area in southern China,with the aims to quantify the dry deposition of NH3 around the emission source and to clarify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NH3 concentrations were found during the 15 d after nitrogen(N)fertilizer application at downwind sites within 100maround the paddy fields,and the NH3 concentrations were 12–62,2.8–7.3,13–38,and 4.9–36μg N m−3 during the 15 d after bas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topdressing in the early rice season and after bas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topdressing in the late rice season,respectively.The NH3 concentrations were relatively low(1.5–-3.8μg N m−3)during other periods of the rice season at the downwind sites,which indicated that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paddy fields highly affected the NH3 concentration at downwind sites.The NH3 concentrations at the downwind sit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in distance from the paddy fields.The total NH3 dry deposition around 100 m of the paddy fields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79%and 81%of the emitted NH3 from the paddy fields in the early and late rice season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ry deposition of NH3 around emission sources may be an important way to remove the NH3 volatilized from croplands in this subtropical hill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nia dry deposition nitrogen deposition ammonia volatilization paddy field
下载PDF
抑制剂NBPT对紫色土稻油轮作体系氨挥发和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张奇 王宏 +4 位作者 罗付香 姚莉 郑盛华 周长秀 林超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0,74,共8页
【目的】施用尿素时使用脲酶抑制剂有利于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提高稻田氮肥利用效率,但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下氨挥发损失的影响并不是很清楚。研究紫色土丘陵区域稻油轮作模式体系下,不同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添加量对氨... 【目的】施用尿素时使用脲酶抑制剂有利于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提高稻田氮肥利用效率,但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下氨挥发损失的影响并不是很清楚。研究紫色土丘陵区域稻油轮作模式体系下,不同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添加量对氨挥发、氮沉降和产量的影响,可为四川省紫色土丘陵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结合当地农民施肥习惯,设置了5个处理,分别为T0(不施肥)、T1(尿素)、T2(添加为纯氮施用量的0.1%脲酶抑制剂NBPT处理的尿素)、T3(添加为纯氮施用量的0.2%脲酶抑制剂NBPT处理的尿素)和T4(添加为纯氮施用量的0.5%脲酶抑制剂NBPT处理的尿素),均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分别在水稻季和油菜季开展试验。【结果】T1、T2、T3和T4处理在水稻季累积氨挥发损失率为26.54%、18.28%、14.88%和12.78%,在油菜季为5.22%、1.57%、1.36%和1.31%。与T1相比,T2、T3和T4处理在水稻季累积氨挥发降低了31.14%、43.96%和51.82%,在油菜季降低了70%、74.04%和74.89%。但是在水稻季和油菜季T2、T3和T4之间处理累积氨挥发损失没有显著性变化。在整个稻油轮作体系,铵态氮沉降量约为硝态氮沉降量的1.86倍,占整个无机氮沉降的63.94%。此外,与T1处理相比,T2、T3和T4处理能够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但T2、T3和T4处理之间作物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单纯施用尿素相比,使用脲酶抑制剂NBPT能够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铵态氮为农田氮沉降的主要沉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稻油轮作 氨挥发 氮沉降
下载PDF
稻田氮肥的氨挥发损失与稻季大气氮的湿沉降 被引量:104
3
作者 苏成国 尹斌 +1 位作者 朱兆良 沈其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884-1888,共5页
通过田间小区与大田试验 ,对稻季期间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和大气氮湿沉降状况进行了收集和监测 .结果表明 ,每次施肥后的 1~ 3日内氨挥发损失达到最大值 ,氨挥发损失受当地气候条件 (如光照、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 )、施肥时期以及田... 通过田间小区与大田试验 ,对稻季期间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和大气氮湿沉降状况进行了收集和监测 .结果表明 ,每次施肥后的 1~ 3日内氨挥发损失达到最大值 ,氨挥发损失受当地气候条件 (如光照、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 )、施肥时期以及田面水的NH4+ N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大气氮湿沉降与施肥量和降雨量有关 ,稻季内由湿沉降带入土壤或地表水中的氮为 7.5kg·hm-2 ,其中 ,NH4+ N的比例为 39.8%~ 73.2 % ,平均为 5 5 .5 % ;稻季中总氨挥发量与湿沉降的NH4+ N平均浓度和总沉降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 0 .988和 0 .99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氨挥发 湿沉降
下载PDF
沼液稻田消解对水稻生产、土壤与环境安全影响研究 被引量:81
4
作者 姜丽娜 王强 +4 位作者 陈丁江 李艾芬 钱士明 符建荣 汪建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28-1336,共9页
为研究稻田消解沼液对水稻安全生产、土壤肥力及质量的影响,评价沼液施用后对水体及大气环境污染的风险,提出稻田沼液消解安全容量,在浙江省嘉兴市青紫泥田(属脱潜潴育型水稻土)上,进行3a定位田间小区试验,考察了不同沼液用量下水稻产... 为研究稻田消解沼液对水稻安全生产、土壤肥力及质量的影响,评价沼液施用后对水体及大气环境污染的风险,提出稻田沼液消解安全容量,在浙江省嘉兴市青紫泥田(属脱潜潴育型水稻土)上,进行3a定位田间小区试验,考察了不同沼液用量下水稻产量、稻谷及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含量差异,测定了稻田氨挥发通量及田面水、下渗水氮含量,并确定了稻田沼液消解容量。结果表明,连续3a、每年水稻生长季施灌沼液135~540kgN·hm-2的范围内,水稻产量与全化肥区持平或略有增产,施灌沼液处理的稻谷中有害重金属镉、铅、汞、砷含量没有明显增加;除高沼液用量处理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明显增加外,其他土壤肥力指标没有明显增加,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也没有明显积累;施用沼液处理田面水中铵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全化肥处理,但对土壤下渗水氮含量影响较小;2倍氮沼液用量下,水田消解中氨挥发量占总氮投入量的13%,高于全化肥处理10倍以上。在水稻生产安全、农产品安全、土壤质量可持续、农田水环境友好的前提下,水稻生长季沼液稻田消解的安全容量为540kgN·hm-2·a-1;氨挥发是目前沼液稻田消解中主要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稻田消解 水稻生产 重金属 氨挥发
下载PDF
辽河下游平原不同水分条件下稻田氨挥发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振华 陈利军 +2 位作者 武志杰 张玉兰 隽英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71-2776,共6页
应用通气密闭室法,研究了辽河下游平原不同水分条件下潮棕壤稻田生态系统施用氮肥后的NH3挥发.结果表明:稻田施用氮肥后有明显NH3挥发损失,整个生长期间总挥发量为11.64—34.01kg N·hm^-2,占施氮量的4.66%-11.66%;不... 应用通气密闭室法,研究了辽河下游平原不同水分条件下潮棕壤稻田生态系统施用氮肥后的NH3挥发.结果表明:稻田施用氮肥后有明显NH3挥发损失,整个生长期间总挥发量为11.64—34.01kg N·hm^-2,占施氮量的4.66%-11.66%;不同施肥时期的损失量为分蘖期〉孕穗期〉移栽前,挥发高峰出现在施氮肥后的2—4d内.稻田水分状况对NH3挥发损失具有重要影响,田面积水条件下NH3挥发总量和肥料氮损失率都较大,且不同施氮水平间差异显著(P〈0.05),挥发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田面不积水条件下NH3挥发量相对较小.氮肥用量、田面水NH4^+浓度和pH是影响NH3挥发的重要因素;氮肥用量为180kg N·hm^-2时,不同磷水平对NH3挥发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棕壤 NH3挥发 稻田 水分条件
下载PDF
红壤双季稻田不同施肥下的氨挥发损失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3
6
作者 李菊梅 李冬初 +2 位作者 徐明岗 申华平 秦道珠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10-1613,共4页
在红壤双季稻田上采用密闭气室法测定了施用等氮量化肥(尿素)、有机肥(猪粪)及化肥有机肥(有机氮无机氮各占一半)配施下氨挥发及其田间表面水NH4+-N含量、温度和pH动态变化,研究氨挥发损失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施用尿素相比,单施有... 在红壤双季稻田上采用密闭气室法测定了施用等氮量化肥(尿素)、有机肥(猪粪)及化肥有机肥(有机氮无机氮各占一半)配施下氨挥发及其田间表面水NH4+-N含量、温度和pH动态变化,研究氨挥发损失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施用尿素相比,单施有机肥及化肥有机肥配施显著降低了稻田氨挥发,施用尿素的早稻和晚稻氨挥发损失率分别达41.4%和39.9%,单施有机肥的分别为0.3%和0.9%,化肥有机肥配施的分别为19.6%和8.9%。施肥后,短期内田面水NH4+-N含量和pH均显著上升,其与氨挥发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化肥 有机肥 双季稻田
下载PDF
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胡安永 孙星 +4 位作者 刘勤 张亚楠 王书伟 王德建 曹志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75-279,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下稻季氨挥发损失规律及水稻产量特征。结果表明,稻季施肥后田面水的NH+4-N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稻季施氮量为240kg/hm2时,紫云英-水稻、小麦-水稻和休闲-水稻轮...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下稻季氨挥发损失规律及水稻产量特征。结果表明,稻季施肥后田面水的NH+4-N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稻季施氮量为240kg/hm2时,紫云英-水稻、小麦-水稻和休闲-水稻轮作下稻季通过氨挥发损失的N分别为18.0,18.2,27.7kg/hm2,占施N量的7.5%,7.6%,11.5%,基肥和分蘖肥施肥量仅占稻季施肥总量的60%,但其氨挥发量之和分别占稻季氨挥发总量的76.7%,69.2%,78.0%,穗肥持续时间最短且损失最小;紫云英还田下稻季氨挥发损失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施氮量下氨挥发损失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综合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推荐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180kg/hm2,此时既能保证水稻获得高产,同时与施氮240kg/hm2和施氮300kg/hm2相比能减少氮肥用量25%,40%,并能显著减少稻季施氮的氨挥发损失达29.1%,40.4%,降低氮素农田施用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从而提高氮素利用率,是一种值得当地广泛提倡和推广的耕作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方式 水稻田 氨挥发损失 紫云英 水稻产量
下载PDF
嘉兴地区稻田氨挥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艳 唐良梁 +3 位作者 陈义 吴春艳 唐旭 计小江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2,71,共7页
氨挥发是稻田氮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掌握氨挥发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氮损失的评估及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嘉兴地区稻田氨挥发主要发生规律,采用间歇密闭式抽气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期、化学施氮量及有机肥施用、田面水NH+4-N浓度等... 氨挥发是稻田氮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掌握氨挥发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氮损失的评估及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嘉兴地区稻田氨挥发主要发生规律,采用间歇密闭式抽气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期、化学施氮量及有机肥施用、田面水NH+4-N浓度等因素对该地区2013年稻田氨挥发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期各施肥处理下的氨挥发速率逐日降低,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前5 d,温度骤降和降雨是造成穗肥期氨挥发速率出现波动性的主要原因,氨挥发速率均小于N 5 kg·hm-2·d-1,较基肥期有明显下降;施氮量与氨挥发总量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不同施肥处理下的氨挥发比例为17%~28%,N225+M处理对应的氨挥发总量发生跃增,且氨挥发比例最高,增施干鸡粪对氨挥发的促进作用不大。从氮肥高效利用及低损耗的角度出发,本试验中尿素氮肥施用量应低于N 225 kg·hm-2,加强水氮协调也是降低稻田氮素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兴地区 稻田 氨挥发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杭州稻麦菜轮作地区大气氮湿沉降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义 唐旭 +2 位作者 杨生茂 吴春艳 王家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102-6109,共8页
通过雨水中NH4+-N/NO3--N比率和铵态氮自然丰度值(δ15NH4+)的变化探讨大气氮湿沉降与农作施肥活动的关联性。2003年6月至2005年7月,采用自行设计定制的雨水收集器在浙江杭州稻-麦-蔬菜轮作地区进行了为期2a的全天候连续雨水采样分析。... 通过雨水中NH4+-N/NO3--N比率和铵态氮自然丰度值(δ15NH4+)的变化探讨大气氮湿沉降与农作施肥活动的关联性。2003年6月至2005年7月,采用自行设计定制的雨水收集器在浙江杭州稻-麦-蔬菜轮作地区进行了为期2a的全天候连续雨水采样分析。结果显示,杭州稻-麦-蔬菜轮作地区雨水中NH4+-N/NO3--N比率和δ15NH4+值呈现相似的季节性变化,雨水中NH4+-N/NO3--N的峰值出现在6月底~9月上旬,而后逐渐下降,秋冬季(10~11月份)降到最低;来春麦菜集中施肥期(2~3月份),又呈现多个小高峰;5~6月份为单季稻和蔬菜基肥和追肥集中施用期,故而峰值也达4以上;入冬后仅在麦田施肥期出现一个小高峰而后明显下降,大都降到1以下;频繁施肥期雨水中的NH4+-N/NO3--N比率值是农闲期的2~4倍,显示雨水NH4+-N/NO3--N比率与农田施肥活动有密切关联与同步性,但与气温无直接关联(R2=0.0129)。雨水中δ15NH4+值的变化,与雨水中NH4+-N/NO3--N比率相似,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稻麦生育后期与种前空闲期为正值,麦稻蔬菜集中施肥期转为负值。雨水中NH4+-N/NO3--N比率与δ15NH4+值对大气湿沉降中氮的来源、形态及地面NH3排放源的强度有一定的表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湿沉降 NH^+—N/NO3^--N比率 δ^15NH4^+ 氨排放源 稻田
下载PDF
密闭室抽气法监测稻田氨挥发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田玉华 尹斌 +1 位作者 曾科 赵旭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16-1625,共10页
密闭室抽气法是稻田氨挥发的常用监测方法,但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影响稻田氨排放的系统分析与评估。研究了换气频率、抽气时间段、是否串联洗气瓶、抽气室与洗气瓶规格等监测参数以及抽... 密闭室抽气法是稻田氨挥发的常用监测方法,但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影响稻田氨排放的系统分析与评估。研究了换气频率、抽气时间段、是否串联洗气瓶、抽气室与洗气瓶规格等监测参数以及抽气与自然风对比对氨挥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挥发随换气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增加速度分三个阶段,挥发量与换气次数的对数呈线性相关;尿素快速水解期与水解基本结束后的氨挥发日变化规律不同;直通型、球形多孔型洗气头分别较圆盘多孔型洗气头氨挥发量低25.6%和8.5%;抽气室内径越大,气相高度越低,氨挥发量越低;串联洗气瓶测定的氨挥发仅为单独洗气瓶的88.6%;抽气室内田面水蒸发量随抽气速率增加而增加,抽气与自然放置情况下氨挥发量相近时,后者田面水蒸发量大。建议密闭室抽气法监测稻田氨挥发采用直径15 cm的抽气室,配单独流量计,气相高度5~8 cm,抽气量15~20 L·min^(-1)左右,无需串联洗气瓶,选择圆盘多孔型或直杆多孔型洗气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室抽气法 稻田 尿素 氨挥发 换气频率
下载PDF
我国北方立体种养殖稻田氮素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亚男 张晓惠 +5 位作者 陈红 焦永杰 邓小文 袁雪竹 董菁 杨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12-822,共11页
针对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氮肥利用率低的现象,选择北方典型稻区——天津市宝坻水稻种植区为研究区,以整个稻田生态系统为基本研究单元,建立氮素输入和输出模型,并以水稻普通种植模式(CK,水稻单作)为对照进行田间试验,... 针对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氮肥利用率低的现象,选择北方典型稻区——天津市宝坻水稻种植区为研究区,以整个稻田生态系统为基本研究单元,建立氮素输入和输出模型,并以水稻普通种植模式(CK,水稻单作)为对照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水稻立体种养殖模式(RF,水稻-鱼-虾-蟹共作+田埂+沟渠)氮素的吸收利用率。结果表明,两种水稻种植模式氮素的输入主要来自灌溉、施肥和降雨,其中RF输入氮肥128.25 kg(N)·hm^-2,与CK相比减少11.75 kg(N)·hm^-2,与南方种植水稻地区相比,氮肥施用量减少14%-52%,RF从源头减少氮素输入,降低了营养元素流失风险。CK氮素的输出主要包括土壤固定、氨挥发、侧渗流失和水稻吸收,RF与CK相比,氮素的输出还包括鱼虾蟹的吸收,由于RF特殊的田埂-沟渠生态净化系统,通过侧渗损失的氮素(以NO3--N为主)较CK减少9.33 kg(N)·hm^-2。试验期间,RF和CK氨累积挥发量分别为8.91kg(N)·hm^-2和21.54 kg(N)·hm^-2,RF氨挥发速率为6.9%,比CK低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3%;收获期,RF与CK相比,水稻产量增加6.65%,表明稻田养殖鱼虾蟹不会降低水稻产量。RF氮素利用率为64.3%,比CK高19.7%,既实现了水稻丰产,又减少了氮素流失。因此,在满足水稻灌溉需求的北方地区,可以开展水稻立体种养殖模式,以控制北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稻区 立体种养殖 氮输入/输出 氨挥发 侧渗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佀国涵 彭成林 +6 位作者 袁家富 夏贤格 程建平 徐祥玉 贾平安 谢媛圆 周剑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0-368,共9页
稻虾共作模式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新兴的稻田复合种养生态模式。基于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研究冬泡无秸秆还田、冬泡+秸秆还田和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期为评估稻虾共作模式稻田氮素损失提供数据支撑。... 稻虾共作模式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新兴的稻田复合种养生态模式。基于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研究冬泡无秸秆还田、冬泡+秸秆还田和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期为评估稻虾共作模式稻田氮素损失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水稻季氨挥发量占当季施氮量的5.84%~6.49%,主要发生在水稻基肥期和分蘖肥期,且以分蘖肥期氨挥发损失占分蘖肥比例为最高;相对于冬泡秸秆不还田处理,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基肥期氨挥发通量和氨挥发损失量,但在分蘖肥期和穗肥期的氨挥发损失量有降低趋势;在冬泡+秸秆还田基础上养殖克氏原螯虾,基肥期氨挥发损失量降低15.01%,但穗肥期氨挥发损失量增加29.09%,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氨挥发总损失量与冬泡+秸秆还田处理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氨挥发通量与田面水NH 4^(+)-N浓度、田面水pH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见,稻虾共作模式下秸秆还田虽然未降低氨挥发总量,但改变了不同施肥期氨挥发特点,这为优化稻虾共作模式下施肥方式和降低稻田氨挥发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秸秆还田 氨挥发 田面水NH 4+-N浓度
下载PDF
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青 桑亮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77-81,共5页
采用通气法测定氨挥发量,研究了农户传统施氮、氮化肥减量、按需施氮、新型缓控释氮肥、有机无机配施氮等不同氮肥管理模式条件下稻田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稻田氨挥发损失明显,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周内,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峰值,... 采用通气法测定氨挥发量,研究了农户传统施氮、氮化肥减量、按需施氮、新型缓控释氮肥、有机无机配施氮等不同氮肥管理模式条件下稻田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稻田氨挥发损失明显,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周内,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峰值,且随施氮量的增加氨挥发通量增加。采用有机无机配施的减氮施肥模式能够显著减少氨挥发损失。而新型缓控释氮肥有其慢速、长期释肥的特点,但在减低氨挥发损失方面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稻田 氮肥管理模式
下载PDF
生石灰施用增加了酸性双季稻田氮素氨挥发损失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坚 彭华 +2 位作者 李尝君 蔡佳佩 纪雄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7期32-36,共5页
选择南方典型酸性双季稻田,采用通气法研究了不同生石灰用量对稻田氨挥发通量、田面水NH_4^+-N浓度和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撒施生石灰显著影响稻田田面水NH_4^+-N浓度和pH值,生石灰用量与田面水NH_4^+-N浓度和田面水pH值之间均存在极... 选择南方典型酸性双季稻田,采用通气法研究了不同生石灰用量对稻田氨挥发通量、田面水NH_4^+-N浓度和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撒施生石灰显著影响稻田田面水NH_4^+-N浓度和pH值,生石灰用量与田面水NH_4^+-N浓度和田面水pH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撒施生石灰,显著增加稻田氮素氨挥发损失,早、晚稻季氨挥发损失量较不施生石灰处理分别增加2.20~22.91和3.08~52.44 kg/hm^2,增幅分别达19.28%~200.79%和6.96%~118.48%;当早、晚稻季分别施纯氮150和180 kg/hm^2时,撒施生石灰450~3 750 kg/hm^2,氨挥发损失量分别达13.61~34.32和47.34~96.70 kg/hm2,氮素损失率分别达7.44%~18.78%和21.66%~44.24%;当早、晚稻季生石灰用量分别超过900和1 800 kg/hm2时,稻田氨挥发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石灰 双季稻 酸性稻田 氨挥发
下载PDF
秸秆与缓控释肥配施对双季稻田氨挥发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7
15
作者 肖其亮 朱坚 +2 位作者 彭华 简燕 纪雄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88-2800,共13页
为减少双季稻田氨(NH_(3))挥发损失,以农民常规施肥采取的尿素一次性表施(CF)为对照,在氮肥深施条件下,设置秸秆还田(R_(1))、秸秆移除(R_(0))两种水稻秸秆利用方式和常规尿素(CU)、包膜尿素减量(PU)、控释尿素减量(LU)3种不同施肥模式... 为减少双季稻田氨(NH_(3))挥发损失,以农民常规施肥采取的尿素一次性表施(CF)为对照,在氮肥深施条件下,设置秸秆还田(R_(1))、秸秆移除(R_(0))两种水稻秸秆利用方式和常规尿素(CU)、包膜尿素减量(PU)、控释尿素减量(LU)3种不同施肥模式,研究了在双季稻种植模式下深施、秸秆利用方式及施肥模式对稻田田面水氮浓度、pH值及NH_(3)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NH_(3)挥发均主要发生在施肥后一周,且晚稻NH_(3)挥发量远大于早稻。不同施肥处理双季稻NH_(3)挥发总量依次为CF>CUR_(0)>CUR_(1)>LUR_(0)>LUR_(1)>PUR_(0)>PUR_(1);秸秆利用方式显著影响NH_(3)挥发,但对田面水氮素浓度影响较小。与R_(0)处理相比,R_(1)处理NH_(3)挥发显著降低了8.67%;施肥模式显著影响NH_(3)挥发和田面水氮素浓度。与CU处理相比,PU和LU处理NH_(3)挥发分别显著降低了75.68%和39.14%;秸秆利用方式与施肥管理交互作用显著,其中R_(1)与PU结合效果最佳,PUR_(1)处理较PUR_(0)处理可降低15.07%的NH_(3)挥发。研究表明,适当降低施氮水平,采取包膜尿素深施并搭配秸秆还田的施肥管理模式,是具环境友好性的氮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缓释肥 控释肥 双季稻 氨挥发 田面水
下载PDF
水热炭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的效果与机制 被引量:14
16
作者 余姗 薛利红 +5 位作者 花昀 李德天 谢斐 冯彦房 孙庆业 杨林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22-931,共10页
作为生物质水热碳化的产物,水热炭因其丰富的孔隙结构和官能团等良好的表面特性,在稻田氨(NH3)挥发减排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将水热炭作为一种土壤调理剂施加到稻田土壤中,通过水稻全生育期土柱试验,考察其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作为生物质水热碳化的产物,水热炭因其丰富的孔隙结构和官能团等良好的表面特性,在稻田氨(NH3)挥发减排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将水热炭作为一种土壤调理剂施加到稻田土壤中,通过水稻全生育期土柱试验,考察其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试验通过设置3个处理:CKU(不施加水热炭对照)、SHC(锯末水热炭)和W-SHC(水洗锯末水热炭),研究了不同水热炭对田面水pH、田面水NH4^+-N浓度、氨挥发排放通量和累积量及单位产量氨挥发排放累积量的影响.其中水热炭和水洗水热炭施加量为0.5%(质量分数).结果表明,SHC处理显著降低了NH3挥发累积排放量和单位产量NH3挥发累积排放量(P<0.05),相比CKU分别减少了32.42%和47.61%.W-SHC处理氨挥发减排效果稍弱,NH3挥发累积排放量和单位产量NH3挥发累积排放量相比CKU分别减少了10.14%和27.71%.氨挥发减排可能与水热炭的施用导致的田面水pH变化和NH4^+-N浓度的降低有关.与CKU相比,SHC和W-SHC处理均降低了田面水pH和NH4^+-N浓度,且在水稻基肥期(BF)和蘖肥期(SF1)影响较明显.土壤脲酶活性受到水热炭施加的显著抑制(P<0.05),同时土壤氨氧化基因(AOA和AOB)丰度也显著增加(P<0.05),导致土壤氨氧化作用增强,这对于田面水NH4^+-N浓度有削减作用.本研究将为实现稻田氨挥发减排背景下的水热炭农业环境应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 氨挥发 pH 脲酶 氨氧化基因 稻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