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鳅扰动对稻田土壤孔隙水中砷的影响
1
作者 把德功 周一敏 +3 位作者 吴家萌 付一强 李冰玉 雷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93-2001,共9页
为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泥鳅扰动对土壤孔隙水中砷(As)含量的影响,采集湖南浏阳稻田表层土,以泥鳅为扰动生物,对泥鳅扰动土壤孔隙水中As含量变化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土壤-水环境中As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 为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泥鳅扰动对土壤孔隙水中砷(As)含量的影响,采集湖南浏阳稻田表层土,以泥鳅为扰动生物,对泥鳅扰动土壤孔隙水中As含量变化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土壤-水环境中As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泥鳅扰动后,土壤pH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扩散层变宽,并逐渐向深层土壤扩散,泥鳅组土壤pH表现为:中密度组>低密度组>高密度组,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土壤溶解氧(DO)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高密度组(P<0.05),中密度组土壤DO略高于低密度组,推测中密度组的扰动能力较其他密度组强;土壤-水界面pH和DO梯度变化明显,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土壤-水界面DO变化梯度较高密度组大,分层现象明显,各处理土壤体系DO表现为:土壤上覆水>土壤-水界面>土壤;泥鳅扰动促进了As由土壤向土壤上覆水迁移释放,显著增加了土壤上覆水As含量,其中低密度组促进效果较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显著;各处理土壤孔隙水As含量随时间逐渐减小(淹水期除外),从土壤深处向土壤-水界面迁移,总体呈现为土壤表层小于深层,泥鳅扰动能显著减少土壤孔隙水As含量,尤其对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土壤孔隙水As含量减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土壤中As向土壤-水界面迁移释放;第7天时,泥鳅组土壤孔隙水As含量变化最显著,贯穿于整个土壤深度,低密度组As含量显著小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说明低密度组促进效果较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显著,这与土壤上覆水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泥鳅扰动显著减少了土壤孔隙水As含量,其中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对不同深度土壤孔隙水As含量减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土壤中As向土壤-水界面迁移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平面光极 稻田土壤 pH传感膜 DO传感膜 As
下载PDF
稻田养鳅模式对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陈灿 郑华斌 +2 位作者 黄璜 何斌 龙攀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4-127,共4页
研究了在湖南浏阳生态条件下稻田养鳅模式对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种养模式能显著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利于稻米外观品质的改善;提高了蒸煮及营养品质中的碱消值,降低了稻米蛋白含量。在经济效益方面,稻田养鳅模式... 研究了在湖南浏阳生态条件下稻田养鳅模式对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种养模式能显著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利于稻米外观品质的改善;提高了蒸煮及营养品质中的碱消值,降低了稻米蛋白含量。在经济效益方面,稻田养鳅模式的产投比明显高于水稻单一种植,两年平均利润19 573元/hm2,远高于单一水稻种植的1 464.5元/hm2。因此,稻田养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改善稻米品质又能提高经济效益,为稻田生态种养耦合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田养鳅模式 稻米品质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不同稻鱼模式对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璐 陈灿 +4 位作者 黄璜 隆斌庆 马微微 王忍 张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38,共7页
以Y两优800、黄华占2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稻鲫鱼模式(FR)、稻鳅模式(LR)、常规栽培模式(对照,CK),研究不同稻鱼模式对再生稻头季、再生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再生稻稻米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与CK相比,FR... 以Y两优800、黄华占2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稻鲫鱼模式(FR)、稻鳅模式(LR)、常规栽培模式(对照,CK),研究不同稻鱼模式对再生稻头季、再生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再生稻稻米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与CK相比,FR处理能显著提高两季稻谷总产量,黄华占和Y两优800的增幅分别为10.31%和9.80%,LR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2个水稻品种再生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均高于头季。黄华占再生季稻米整精米率较头季显著增加了20.16~22.25个百分点,且两季糙米率均以LR处理最高;Y两优800两季糙米率则以FR处理最高。2个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均表现为再生季显著低于头季,头季均以LR处理最低;2个水稻品种稻米长宽比均表现为再生季大于头季,FR和LR处理与CK均无显著差异。黄华占再生季稻米糊化温度显著低于头季,而Y两优800则相反;2个水稻品种头季稻米胶稠度均表现为LR、FR处理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27.12%~52.24%和12.54%~29.35%,但LR处理稻米胶稠度在再生季均表现为较CK降低。2个水稻品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均表现为再生季显著高于头季,以LR处理最低;2个水稻品种稻米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再生季高于头季,除黄华占头季外,均以LR处理最高,且再生季均表现为LR、FR处理显著高于CK。综上,FR模式能显著提高两季稻谷总产量,FR、LR模式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头季、再生季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稻鱼 稻鳅 水稻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稻-鸭-泥鳅耦合对水稻部分株型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梁玉刚 潘恒 +2 位作者 张启飞 黄璜 陈灿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98-2006,共9页
为探究稻田养殖能否改善水稻的株型结构从而影响产量的形成和品质的改善,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的部分株型结构。结果表明,与水稻直播处理相比,稻-鸭-泥鳅耦合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加植株株高和根冠比,减... 为探究稻田养殖能否改善水稻的株型结构从而影响产量的形成和品质的改善,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的部分株型结构。结果表明,与水稻直播处理相比,稻-鸭-泥鳅耦合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加植株株高和根冠比,减少无效分蘖,保持后期分蘖稳定;减小水稻茎基宽,增加水稻冠层幅度,保持水稻具有一定的松散度;减小倒3叶和倒4叶叶开角和披垂度,增加剑叶和倒2叶叶开角、披垂度、叶长和叶宽,使水稻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较多的分布在植株上部,利于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提高水稻基叶高,减少枯黄叶,减缓叶片衰老,延长叶片的功能时期。本研究结果为水稻产量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泥鳅共育 松散度 披垂度 叶面积 基叶高
下载PDF
稻—小龙虾—泥鳅绿色高效种养技术要点 被引量:2
5
作者 梁玉刚 陈灿 +1 位作者 余政军 黄璜 《作物研究》 2019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稻虾鳅绿色高效种养模式能够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是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结合后农业生态系统重建的典范模式.从田间工程改造、清沟消毒、施用基肥、投放有益生物、水稻品种选择、水稻栽培管理、放养苗种、饵料... 稻虾鳅绿色高效种养模式能够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是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结合后农业生态系统重建的典范模式.从田间工程改造、清沟消毒、施用基肥、投放有益生物、水稻品种选择、水稻栽培管理、放养苗种、饵料投喂、日常田间管理、水稻和水产品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稻虾鳅种养模式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龙虾 泥鳅 栽培管理 放养管理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可行性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4期257-259,共3页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使大众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稻鳅共作是一种新颖的稻田综合利用创新模式,契合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符合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所谓稻鳅共作,就是在宜鱼稻田里同时进行中水稻栽培和泥鳅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使大众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稻鳅共作是一种新颖的稻田综合利用创新模式,契合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符合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所谓稻鳅共作,就是在宜鱼稻田里同时进行中水稻栽培和泥鳅养殖,两者互利共生,实现一田多收、保粮促渔的立体生态模式农业。产出的稻谷和泥鳅绿色安全,营养丰富,口感好,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基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经济效益层面、社会需求层面对我国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展开可行性探究,以便全面推广稻鳅共作模式,更好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稻鳅模式打造成长江流域地域特色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鳅共作 生态农业 高质量发展 长江流域
下载PDF
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效益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马在元 倪飞 《北方水稻》 CAS 2008年第3期85-87,90,共4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的效益。结果表明:稻-蟹-泥鳅田饵料转化率在16.57%~18.34%,比稻-蟹田提高2.96%~4.73%;产无公害水稻9 111 kg/hm2、无公害河蟹474 kg/hm2,分别与稻-蟹田9 200 kg/hm2、489.6 kg/hm2相近;...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的效益。结果表明:稻-蟹-泥鳅田饵料转化率在16.57%~18.34%,比稻-蟹田提高2.96%~4.73%;产无公害水稻9 111 kg/hm2、无公害河蟹474 kg/hm2,分别与稻-蟹田9 200 kg/hm2、489.6 kg/hm2相近;增收无公害泥鳅145.8 kg/hm2,经济效益比稻-蟹田14 458元/hm2增加1 015.6元/hm2。其中养泥鳅利润为1 191.11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河蟹 泥鳅 互惠共生 无公害食品 效益
下载PDF
稻鳅共作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泥鳅生长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袁泉 吕巍巍 +3 位作者 黄伟伟 孙小淋 吕卫光 周文宗 《上海农业学报》 2020年第5期17-22,共6页
通过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鳅共作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泥鳅生长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稻鳅共作模式下的施肥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泥鳅平均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泥鳅体重差异显著,稻谷和稻秆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减氮50%处理的稻谷产量最高,... 通过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鳅共作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泥鳅生长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稻鳅共作模式下的施肥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泥鳅平均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泥鳅体重差异显著,稻谷和稻秆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减氮50%处理的稻谷产量最高,为6850 kg∕hm^2,无肥处理的稻谷(6100 kg∕hm^2)和稻秆产量均最低;无肥处理泥鳅平均成活率最高,但泥鳅体重显著低于减氮30%和减氮50%处理。施肥处理的溶解氧、总氮含量相较于无肥处理均有大幅上升,高温季节氨氮含量明显高于无肥处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减氮50%处理综合得分最高,综合效益最好,无肥处理综合得分最低,其中减氮50%处理泥鳅生长因子贡献最高,而无肥处理水稻产量因子贡献最低,常规施肥处理泥鳅成活因子贡献最低。研究结果表明:稻鳅共作模式应实行化肥减量,氮肥减量影响效果大于磷肥减量效果,以减氮50%(纯氮150 kg∕hm^2)综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氮肥 磷肥 稻鳅共作
下载PDF
稻鳅共作对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肖向予 李艳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2期31-33,共3页
[目的]推广应用稻鳅共作种养模式。[方法]开展大棚盆栽试验,观察稻鳅共作和水稻单作2种处理对稻田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相比于水稻单作,稻鳅共作可使土壤的pH趋于中性,减缓土壤有机质的下降,增加碱解氮的含量,提高土壤... [目的]推广应用稻鳅共作种养模式。[方法]开展大棚盆栽试验,观察稻鳅共作和水稻单作2种处理对稻田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相比于水稻单作,稻鳅共作可使土壤的pH趋于中性,减缓土壤有机质的下降,增加碱解氮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对于磷、钾元素的吸收,使水稻长势变好。稻鳅共作显著影响水稻生长,水稻分蘖率明显提高,水稻产量涨幅很大。[结论]稻鳅共作种养模式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鳅共作 土壤性质 水稻 产量
下载PDF
不同鱼类肌间骨的骨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聂春红 陈祖萱 +2 位作者 戴彩娇 万世明 高泽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137,共7页
为研究鱼类肌间骨的骨化模式,采用整体骨骼染色方法,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2种处于不同进化地位且游动模式不同的鱼类肌间骨发生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显示合鳃鱼目合鳃鱼科且游动模式属于鳗... 为研究鱼类肌间骨的骨化模式,采用整体骨骼染色方法,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2种处于不同进化地位且游动模式不同的鱼类肌间骨发生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显示合鳃鱼目合鳃鱼科且游动模式属于鳗鲡模式的黄鳝在孵出后30d(体长40 mm)时,其头部开始出现椎体小骨;随后依次向尾部骨化,在孵出后55d(体长约100 mm)时,肌间骨相继出现完毕,所有椎体小骨均为"I"形。鲤形目鳅科且游动模式为鲹科模式的泥鳅在孵出后27d(体长17 mm)时,肌间骨开始在尾部出现,包括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随后依次向头部骨化,在孵出后40d(体长35 mm)时,肌间骨全部出现,形态包括"I"、"Y"和"卜"形。此外,研究利用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绿色转基因荧光蛋白(Osterix GFP)斑马鱼品系,通过观察此osterix GFP活体斑马鱼,可发现斑马鱼肌间骨从尾部向头部依次骨化的过程。研究结果揭示鱼类肌间骨的骨化规律与其游动模式密切相关,且肌间骨的形态种类的多态性与其游动模式和体型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泥鳅 斑马鱼 游动模式 肌间骨 骨化模式
下载PDF
不同稻蟹共作模式下寒区稻田土壤微生物的高通量测序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金雨 张瑞 +5 位作者 罗亮 王世会 郭坤 白庆利 徐伟 赵志刚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124,130,共8页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9个稻田单元分别设置了稻田单作(CK)、稻蟹共作(RC)和稻-蟹-鳅共作(RCL)3种模式,每种模式3个重复,每个稻田单元的面积均为300 m^(2),水稻种植品种为“绥粳4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3...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9个稻田单元分别设置了稻田单作(CK)、稻蟹共作(RC)和稻-蟹-鳅共作(RCL)3种模式,每种模式3个重复,每个稻田单元的面积均为300 m^(2),水稻种植品种为“绥粳4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3种模式稻田表层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稻蟹模式放养河蟹体质量为(21.45±1.45)g,放养密度为500 ind./667 m^(2);稻-蟹-鳅模式,河蟹体质量为(21.45±1.45)g,放养密度为350 ind./667 m^(2),泥鳅体质量为(0.47±0.07)g/ind.,放养密度为2 223 ind./667m^(2)。养殖期间投喂配合饲料,饲养管理方式一致。2020年9月10日收获河蟹与泥鳅,9月20日收割水稻。结果显示:不同模式的9个土壤样品共包含了6 404个OTUs,分属细菌59个门,1 093个属,2 245个种。韦恩图显示,CK模式特有375个OTUs、RC模式特有359个OTUs、RCL模式特有453个OTUs。3种模式的主要优势菌门均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RC和RCL土壤细菌的ACE指数、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水稻单作,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PCo A分析图显示,RC和RCL与CK分别在不同区域聚类。研究初步揭示:稻-蟹共作和稻-蟹-鳅共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寒区稻田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增加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作模式 稻-蟹-鳅共作模式 稻田土壤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模式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展鹏 李兴华 +2 位作者 蔡正军 张文超 张中南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1期33-34,38,共3页
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是一种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中国长江流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结合2018—2020年黄冈市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模式实践,介绍了该模式的技术特点,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稻蛙鳅鱼... 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是一种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中国长江流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结合2018—2020年黄冈市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模式实践,介绍了该模式的技术特点,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模式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蛙、鳅、鱼立体种养 模式 技术特点 问题 建议
下载PDF
稻鳖鱼虾鳅生态种养关键技术 被引量:4
13
作者 龚向胜 黄璜 《作物研究》 2019年第5期497-499,共3页
稻鳖鱼虾鳅生态种养关键在于选择优质水稻品种及优质水生动物品种.从水稻种植、稻田管理、水生动物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稻鳖鱼虾鳅生态种养技术.
关键词 农田 稻鳖鱼虾鳅共生 生态种养 关键技术
下载PDF
稻-蟹-泥鳅农田生态系统的效益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侯万发 裴光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1-404,共4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的效益。结果表明:稻-蟹-泥鳅田饵料转化率在16.57%~18.34%之间,比稻-蟹田13.61%提高2.96%~4.73%。1hm2稻-蟹-泥鳅田产出无公害水稻9111kg、无公害河蟹474kg,分别与稻-蟹田水稻9200kg和河...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的效益。结果表明:稻-蟹-泥鳅田饵料转化率在16.57%~18.34%之间,比稻-蟹田13.61%提高2.96%~4.73%。1hm2稻-蟹-泥鳅田产出无公害水稻9111kg、无公害河蟹474kg,分别与稻-蟹田水稻9200kg和河蟹489.6kg相近。增收无公害泥鳅145.8kg,经济效益比稻-蟹田14458元增加1015.6元。其中养泥鳅利润为1191.11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河蟹 泥鳅 无公害食品 生态效益
下载PDF
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壤理化性状及效益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宁理功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8-30,共3页
采用小区试验进行了湿地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及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实行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种养,同对照相比,其土壤物理性状有了较好的改善,容重降低0.024 g/cm3,>0.25mm团聚体的数量增加了3.37个百分点。同... 采用小区试验进行了湿地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及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实行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种养,同对照相比,其土壤物理性状有了较好的改善,容重降低0.024 g/cm3,>0.25mm团聚体的数量增加了3.37个百分点。同时,土壤化学性状也有了较好的改善,土壤养分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速效钾增加明显,增加了19.01 mg/kg。因稻—鸭—泥鳅互促互利的关系,有效地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泥鳅 复合种养 土壤 生态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青虾-早稻-泥鳅-沙塘鳢”共生高产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兴友 《中国稻米》 2018年第5期103-104,109,共3页
"青虾-早稻-泥鳅-沙塘鳢"共生高产高效生态种养模式,通过种植早稻,由早稻"吸肥去污",净化池塘水质,从而提高水产品质量;青虾可耕地除草,取食稻田害虫,减少水稻虫害;泥鳅会钻地松土,在稻田中起到除草造肥、除虫、增... "青虾-早稻-泥鳅-沙塘鳢"共生高产高效生态种养模式,通过种植早稻,由早稻"吸肥去污",净化池塘水质,从而提高水产品质量;青虾可耕地除草,取食稻田害虫,减少水稻虫害;泥鳅会钻地松土,在稻田中起到除草造肥、除虫、增加水体溶解氧的作用;沙塘鳢可食小虾,从而提高虾的商品性。本文从稻田选择、田间设施建设、早稻种植、青虾(泥鳅、沙塘鳢)养殖等4个方面介绍了该模式的种养技术,分析了该模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青虾 泥鳅 沙塘鳢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稻田养殖扣蟹搭配不同品种鱼虾模式试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乔辉 封岩 +4 位作者 闫有利 肖祖国 吴丽娜 王旭 李敬伟 《河北渔业》 2023年第5期13-17,共5页
为探究稻田养殖扣蟹(Eriocheir sinensis)过程中搭配不同品种对扣蟹、搭养品种及最终效益的影响,分别选择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 为探究稻田养殖扣蟹(Eriocheir sinensis)过程中搭配不同品种对扣蟹、搭养品种及最终效益的影响,分别选择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进行搭养试验。结果表明:扣蟹搭养草鱼模式下,扣蟹产量和草鱼产量均达到了所有模式下最高,分别为51.23 kg/667 m^(2)和19.29 kg/667 m^(2),但经济效益偏低,仅为292.1元/667 m^(2);扣蟹搭养泥鳅模式下,扣蟹产量处于较高水平,为49.97 kg/667 m^(2),同扣蟹搭配草鱼模式下的最高扣蟹产量无显著差异,同时泥鳅产量达到12.38 kg/667 m^(2),经济效益达到所有模式下最高,为358.5元/667 m^(2)。其次为扣蟹搭养黄颡鱼模式,最次为扣蟹搭养南美白对虾模式。该研究结论表明,稻田种养结合模式下以扣蟹搭养泥鳅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养殖 扣蟹 泥鳅 搭养
下载PDF
太平镇稻田泥鳅鱼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18
作者 王晓东 《北方水稻》 CAS 2016年第2期63-64,共2页
2015年在市、县政府的大力引导扶持下,太平镇稻田泥鳅鱼养殖规模发展到了200 hm^2,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对太平镇稻田泥鳅鱼养殖现状、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作以总结和探讨,望能为今后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泥鳅养殖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稻渔共作模式碳足迹评价及减排对策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戴林秀 徐强 +6 位作者 彭翔 李京咏 周影 黄佳敏 敖弟彩 窦志 高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71-1980,共10页
稻渔共作是中国稻区重要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该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碳足迹评价有助于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研究基于田间试验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价了水稻单作、稻鳅共作和稻鲶共作3种稻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CFA)... 稻渔共作是中国稻区重要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该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碳足迹评价有助于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研究基于田间试验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价了水稻单作、稻鳅共作和稻鲶共作3种稻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CFA)、单位产值碳足迹(CFV)、单位利润碳足迹(CFP)和单位营养密度碳足迹(CFNDU),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稻鳅共作的CFA、CFV、CFP和CFNDU分别为11923 kg CO_(2)-eq·hm^(-2)、0.10 kg CO_(2)-eq·¥^(-1)、0.14 kg CO_(2)-eq·¥^(-1)和1.37 kg CO_(2)-eq·NDU^(-1),比水稻单作降低了17.5%、82.1%、79.1%和77.7%;稻鲶共作的CF_(A)、CF_(V)、CF_(P)和CF_(NDU)分别为12110 kg CO_(2)-eq·hm^(-2)、0.16 kg CO_(2)-eq·¥^(-1)、0.22 kg CO_(2)-eq·¥^(-1)和2.48 kg CO_(2)-eq·NDU^(-1),比水稻单作降低了16.2%、71.4%、67.2%和59.7%。综合来看,稻鳅共作以最低的碳排放为人们提供了最高的营养密度并创造了最高的经济效益,最值得推广。敏感性分析表明CH_(4)排放、灌溉耗电和水产动物饲料对碳足迹影响较大。情景分析表明,当综合使用光伏发电、水稻新品种和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时,两种稻渔共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减排潜力可达到23.4%~24.4%。研究从碳排放的角度为中国传统稻作模式向生态稻作模式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鳅共作 稻鲶共作 碳足迹 温室气体排放 减排潜力 生命周期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