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the Rice Planting Are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limate Change in Northeast China: A Model-Based Analysis 被引量:14
1
作者 XIA Tian WU Wen-bin +5 位作者 ZHOU Qing-bo YU Qiang-yi Peter H Verburg YANG Peng LU Zhong-jun TANG Hua-j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7期1575-1585,共11页
Ri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in crops in Northeast China (NEC) and its cultivation is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the NEC rice planting area over t... Ri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in crops in Northeast China (NEC) and its cultivation is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the NEC rice planting area over the period of 1980-2010 and to analyze their relationship to climate change. To do so, the CLUE-S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 model was ifrst updated and used to simulat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rice planting area in NEC to understand spatio-temporal change trends during three periods: 1980-1990, 1990-2000 and 2000-2010. The changing results in individual periods were then linked to climatic variables to investigate the climatic drivers of these chang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C rice planting area expanded quickly and increased by nearly 4.5 times during 1980-2010. The concentration of newly planted rice areas in NEC constantly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changes we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latitude. This conifrmed that climate change, increases in temperature in particular, greatly inlfuenced the shift in the rice planting area. The shift in the north limit of the NEC rice planting area generally followed a 1&#176;C isoline migration pattern, but with an obvious time-lag effect. These ifndings can help policy makers and crop producers take proper adaptation measures even when exposed to the global warming situation in N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o-temporal change rice planting area climate change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Change of winter wheat planting area and its impacts on groundwater deple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被引量:9
2
作者 WU Xifang QI Yongqing +3 位作者 SHEN Yanjun YANG Wei ZHANG Yucui KONDOH Akihiko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6期891-908,共18页
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one of the most water-stressed areas in China. Irrigation of winter wheat mainly utilizes groundwater resources, which has resulted in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ccurate estimation of cro... 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one of the most water-stressed areas in China. Irrigation of winter wheat mainly utilizes groundwater resources, which has resulted in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ccurate estimation of crop water consumption and net irrigation water consumption is crucial to guarantee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An actual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 estim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by combining FAO Penman-Monteith method with remote sensing data. The planting area of winter whea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water consumption; therefore, the planting area was also retrieved. The estimated ET showed good agreement with field-observed ET at four stations. The average relative bias and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 for ET estimation were –2.2% and 25.5 mm,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e planting area and water consumption of winter wheat had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Northern Hebei Plain(N-HBP) and Southern Hebei Plain(S-HBP). Moreover, in these two region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ccumulated net irrigation water consumption and groundwater table. The total net irrigation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N-HBP and S-HBP accounted for 12.9×10~9 m^3 and 31.9×10~9 m^3 during 2001–2016,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2001, the decline rate of groundwater table had a decreasing trend, as did the planting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the N-HBP and S-HBP. The decrease of winter wheat planting area alleviated the decline of groundwater table in these two regions while the total net irrigation water consumption was both up to 28.5×10~9 m^3 during 2001–2016 in the Northwestern Shandong Plain(NW-SDP) and Northern Henan Plain(N-HNP). In these two region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ccumulated net irrigation water consumption and groundwater table. The Yellow River was able to supply irrigation and the groundwater table had no significant declining tr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PLAin planting area WinTER wheat remote sensing net IRRIGATION water consumption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的华北平原农作物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红营 潘学鹏 +3 位作者 罗建美 罗仲朋 常春平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99-1209,共11页
作物种植面积的多年时空变化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也是开展农业减灾、地下水保护的重要依据。为了解华北平原主要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过程,本文基于2000—2013年的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数据提取当地主要作物... 作物种植面积的多年时空变化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也是开展农业减灾、地下水保护的重要依据。为了解华北平原主要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过程,本文基于2000—2013年的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数据提取当地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并分析了华北平原主要作物近年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数据提取当地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提取精度较高,结果可靠;2冬小麦?夏玉米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前平原、山东省和河南省的引黄河灌区,单季玉米在河北平原北部分布最广,水稻集中分布于天津、河北唐山地区和黄河沿岸,蔬菜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林果分散分布于几个产果区和京津周边地区,棉花主要集中于华北平原中部地区。3华北平原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明显下降,经济作物(林果和蔬菜)则显著增加,其中林果、蔬菜和水稻的面积变化率较大,分别为56.45%、35.76%和23.16%,蔬菜和水稻的位置转移明显。4景观格局AWMPFD和SHEI指数值表明,河北平原以南的冬小麦?夏玉米种植规模化程度提高,豫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豫北以北地区由于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区域作物种植多样化指数增加。该结果可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遥感提取 农作物 种植面积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东北典型稻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稻田氮素径流损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淑峰 孟凡乔 +1 位作者 吴文良 王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8-733,共6页
为了降低东北稻区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选择东北典型水稻种植区盘锦市,开展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生长季田间氮素径流监测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对照(CK)、常规模式(TR)、稻蟹共生(CR)、有机水稻(OR)和减量施肥(RR),利用集水池收集各处理的地... 为了降低东北稻区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选择东北典型水稻种植区盘锦市,开展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生长季田间氮素径流监测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对照(CK)、常规模式(TR)、稻蟹共生(CR)、有机水稻(OR)和减量施肥(RR),利用集水池收集各处理的地表径流,并测定径流的硝态氮、铵态氮、总氮含量,计算氮素流失量。研究结果显示:稻田地表径流损失的铵态氮远高于硝态氮;稻蟹共生和常规模式处理田间排水铵态氮的损失量相差不大,减量施肥处理比常规模式处理低26%,有机水稻处理比常规模式低73%。稻蟹共生处理比常规模式处理排水中硝态氮的排放量少23%,减量施肥处理比常规模式处理减少34%,有机水稻处理比常规模式处理低67%。稻蟹共生和常规模式处理排水总氮排放量无显著差异,分别为6.15 kg.hm 2和5.89 kg.hm 2;减量施肥处理显著低于常规模式处理,总氮排放量为4.76 kg.hm 2,比常规模式处理低19%;有机水稻处理在各水稻模式中总氮排放量最低,仅为1.93 kg.hm 2,并且显著低于常规模式处理,比常规模式处理低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典型稻区 稻蟹共作 有机水稻 氮素流失 地表径流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提取华北典型区冬小麦种植面积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佳华 胡小夏 +1 位作者 刘学锋 何贞铭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7-643,共7页
基于2004年和2008年的8 d合成的MODIS多时相地表反射率产品,提取华北冬麦种植典型区面积分布.根据冬小麦生育期内时相变化建立了EVI时序曲线;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降低云对时序数据的影响重构时序EVI数据,并结合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 基于2004年和2008年的8 d合成的MODIS多时相地表反射率产品,提取华北冬麦种植典型区面积分布.根据冬小麦生育期内时相变化建立了EVI时序曲线;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降低云对时序数据的影响重构时序EVI数据,并结合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和图像解译结果,提取华北典型区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依据MODIS-EVI时序数据提取的研究区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布,与统计数据比较其总体精度可达98%.2008年冬小麦的面积与2004年相比有所增加,其中山东省增加15%左右;而北京和天津市这5年里的面积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数据 时序EVI 冬小麦种植面积 华北典型区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公路边坡常见植物根系地下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徐洪雨 王英宇 +1 位作者 宋桂龙 韩烈保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2期51-58,共8页
以京承高速公路(三期)边坡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全挖法,调查研究华北土石山区公路边坡常见植物根系地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木本植物根系的总根长和总干质量远远大于草本植物;2)在不同土层,随着地下深度的加深,木本植物的根长和根... 以京承高速公路(三期)边坡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全挖法,调查研究华北土石山区公路边坡常见植物根系地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木本植物根系的总根长和总干质量远远大于草本植物;2)在不同土层,随着地下深度的加深,木本植物的根长和根干质量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而草本植物沙打旺和紫花苜蓿的则逐渐升高,草本植物高羊茅的根系集中分布在垂直坡面的地下10 cm范围内;3)植物总根长的比较结果为胡枝子>刺槐>紫穗槐,高羊茅>沙打旺>紫花苜蓿;木本植物刺槐和紫穗槐以粗根的根长比例最大,胡枝子细根的根长比例最大,草本植物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粗根的根长比例最大,高羊茅细根的根长比例最大;4)随着地下深度的加深,刺槐、紫穗槐、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的主根与边坡夹角逐渐变小,最终贴着岩面顺势向下生长,遇到岩面后会改变其生长方向或扎入岩缝生长;5)高羊茅须根与边坡的夹角约为10°,基本为沿着坡面向下生长,胡枝子无明显主根,地下分布深度较浅,以茎干为中心向坡面四周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边坡 植物根系 地下分布 华北土石山区
下载PDF
我国北方立体种养殖稻田氮素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杨亚男 张晓惠 +5 位作者 陈红 焦永杰 邓小文 袁雪竹 董菁 杨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12-822,共11页
针对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氮肥利用率低的现象,选择北方典型稻区——天津市宝坻水稻种植区为研究区,以整个稻田生态系统为基本研究单元,建立氮素输入和输出模型,并以水稻普通种植模式(CK,水稻单作)为对照进行田间试验,... 针对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氮肥利用率低的现象,选择北方典型稻区——天津市宝坻水稻种植区为研究区,以整个稻田生态系统为基本研究单元,建立氮素输入和输出模型,并以水稻普通种植模式(CK,水稻单作)为对照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水稻立体种养殖模式(RF,水稻-鱼-虾-蟹共作+田埂+沟渠)氮素的吸收利用率。结果表明,两种水稻种植模式氮素的输入主要来自灌溉、施肥和降雨,其中RF输入氮肥128.25 kg(N)·hm^-2,与CK相比减少11.75 kg(N)·hm^-2,与南方种植水稻地区相比,氮肥施用量减少14%-52%,RF从源头减少氮素输入,降低了营养元素流失风险。CK氮素的输出主要包括土壤固定、氨挥发、侧渗流失和水稻吸收,RF与CK相比,氮素的输出还包括鱼虾蟹的吸收,由于RF特殊的田埂-沟渠生态净化系统,通过侧渗损失的氮素(以NO3--N为主)较CK减少9.33 kg(N)·hm^-2。试验期间,RF和CK氨累积挥发量分别为8.91kg(N)·hm^-2和21.54 kg(N)·hm^-2,RF氨挥发速率为6.9%,比CK低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3%;收获期,RF与CK相比,水稻产量增加6.65%,表明稻田养殖鱼虾蟹不会降低水稻产量。RF氮素利用率为64.3%,比CK高19.7%,既实现了水稻丰产,又减少了氮素流失。因此,在满足水稻灌溉需求的北方地区,可以开展水稻立体种养殖模式,以控制北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稻区 立体种养殖 氮输入/输出 氨挥发 侧渗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实证分析——以南方稻区稻-鱼模式为例 被引量:50
8
作者 林孝丽 周应恒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2,共6页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标准,实证分析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节肥、节药的生态环境效应。调查分析显示,稻-鱼模式下农户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使用量要减少15.21%,农药使用量要减少40.17%;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方稻区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的稻田面积占水稻生产总面积的百分比与化肥、农药使用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 2和-0.979 9。可以看出,在稻-鱼的稻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水体的改善以及有害生物的减少,形成了鱼类对化肥和农药的替代关系,在稻谷产量不变甚至增产以及增加鱼类产出的情况下,农户大幅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实施扶持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策略,是改善稻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农业 稻田种养结合模式 南方稻区 稻-鱼模式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对北方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创建的科学解析Ⅰ——兼论穗数增产与粒数增产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彦利 严光彬 +2 位作者 宋丽娟 贾玉敏 严永峰 《北方水稻》 CAS 2016年第5期54-59,共6页
阐述了北方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说明了超稀植栽培技术选择少蘖、大穗型品种的原因,从适宜栽培密度、生态特点等方面开展少蘖、大穗型品种稀植技术选择分析,对超稀植栽培中少插基本苗进行技术剖析,同时对超稀植栽培中减少分... 阐述了北方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说明了超稀植栽培技术选择少蘖、大穗型品种的原因,从适宜栽培密度、生态特点等方面开展少蘖、大穗型品种稀植技术选择分析,对超稀植栽培中少插基本苗进行技术剖析,同时对超稀植栽培中减少分蘖肥、重施穗肥进行理论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稻区 水稻 超稀植栽培技术 科学解析
下载PDF
发展人类学视野下的西南山区稻作农业困境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宇丰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70,共7页
稻作是我国西南山区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改种粘稻杂交稻冲击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糯稻生计模式,导致了山区农业危机并波及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领域。实践困境呼唤理论突破,反思该项改种政策需超越现有主流视角,而发展人类学范式的引入是一... 稻作是我国西南山区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改种粘稻杂交稻冲击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糯稻生计模式,导致了山区农业危机并波及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领域。实践困境呼唤理论突破,反思该项改种政策需超越现有主流视角,而发展人类学范式的引入是一个必要而有益的尝试。将发展措施置于具体的文化情境中来审视,使可持续和共赢的农业发展新道路成为可能,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稻作农业困境 糯稻 发展人类学
下载PDF
北方稻区两系杂交粳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3
11
作者 娄伟 《辽宁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60-65,共6页
两系法杂交稻在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占据重要位置。根据两系杂粳稻的研究现状和生产实际,分析在北方稻区发展两系杂交粳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对策,以期为促进两系杂交粳稻的选育和应用推广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北方稻区 问题 发展对策
下载PDF
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 被引量:36
12
作者 张雅芳 郭英 +2 位作者 沈彦俊 齐永青 罗建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6,共9页
不同种植结构下的农田需水研究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灌溉方案的重要依据。为了定量估算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本文基于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影像提取了2002年和2012年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类型及... 不同种植结构下的农田需水研究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灌溉方案的重要依据。为了定量估算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需水的影响,本文基于MODIS NDVI数据和TM/ETM遥感影像提取了2002年和2012年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类型及其种植面积,同时基于作物系数法计算了华北平原7种主要作物需水量,分析了华北平原种植结构变化对作物需水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12年,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减少60.7万hm^2。其中,种植面积明显减少的作物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43.18万hm^2)、棉花(-32.43万hm^2)、水稻(-9.3万hm^2)和春玉米(-4.9万hm^2),种植面积增加的作物主要是林果(+16.61万hm^2)和蔬菜(+12.6万hm^2)。2002-2012年,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的总需水量从742.7亿m^3下降至695.5亿m^3,共下降6.37%。其中,需水量减少的作物类型为冬小麦-夏玉米(-35.41亿m^3)、棉花(-24.31亿m^3)、水稻(-7.48亿m^3)和春玉米(-2.1亿m^3),需水量增加的为林果(+11.24亿m^3)和蔬菜(+10.71亿m^3)。从空间分布来看,华北平原作物需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仅在河北平原、鲁西北以及滨海平原靠近城市周边的区域呈增加趋势,其中滨海平原需水增加量最大。华北平原由于作物种植面积减小引起的作物需水减少量达44.7亿m^3;由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引起的作物需水减少量为2.5亿m^3。种植规模的减小是华北平原作物需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遥感提取 种植结构 种植面积 作物需水量
下载PDF
基于市场的华北高寒区洋葱生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志会 张继宗 +1 位作者 张立峰 侯国英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2-76,共5页
基于华北高寒区气候冷凉干燥、适宜洋葱生产的背景,为了丰富区域蔬菜种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调查分析以北京、甘肃、广州、武汉、辽宁为代表全国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洋葱周年价格,结合坝上高寒区洋葱生产试验,探索华北高寒区洋葱生... 基于华北高寒区气候冷凉干燥、适宜洋葱生产的背景,为了丰富区域蔬菜种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调查分析以北京、甘肃、广州、武汉、辽宁为代表全国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洋葱周年价格,结合坝上高寒区洋葱生产试验,探索华北高寒区洋葱生产的市场与经济适宜性。结果表明,全国主要市场的洋葱价格表现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时序同步变化特征,不同市场的洋葱淡旺季差价率在54.1%~203.3%,地区间差价率旺季为203.3%。华北坝上高寒区洋葱收获与上市期,洋葱价格处于低谷转向上升的初期,洋葱就近与即时销售不具经济优势。坝上洋葱"南苗北植"生产较当地育苗移栽成本降低了121.7元·667 m^-2元,经济效益提高16.7%~38.3%;按产地收购价计,比坝上主栽蔬菜经济收益提高74.6%~127.0%。洋葱可作为华北高寒区蔬菜生产结构调整的供选菜种,"南苗北植"方式可有效提高洋葱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葱 华北坝上高寒区 市场分析 南苗北植
下载PDF
华北山区温度推算模式和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96年第2期150-156,共7页
利用华北山区气象站观测的温度与其所在纬度、经度和高度,分山区建立宏观地面气温场方程。采用1:20万地形图,以10'经、纬度为步长,判读其高度值,代入已建立好的方程中,经地形项订正,推算华北山区年、月平均温度、年较差和... 利用华北山区气象站观测的温度与其所在纬度、经度和高度,分山区建立宏观地面气温场方程。采用1:20万地形图,以10'经、纬度为步长,判读其高度值,代入已建立好的方程中,经地形项订正,推算华北山区年、月平均温度、年较差和ΣT'≥10℃,其精度达极显著水平。计算结果使我们对华北山区热量资源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求算华北山区的主要水果最优品质种植上限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推算模式 华北山区 果树种植上限 农业气候
下载PDF
东北稻区有机和稻蟹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寿丽娜 张智才 +1 位作者 陈淑峰 吴文良 《陕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8期1-8,共8页
为了准确评价东北地区不同水稻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从2011年5月—2012年11月间,在东北典型水稻种植区盘锦,开展了为期两年、不同种植模式的水稻田间试验。试验设计了5个处理模式,即对照处理(CK)、常规模式(CM)、稻蟹共作(CR)、有机水稻(... 为了准确评价东北地区不同水稻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从2011年5月—2012年11月间,在东北典型水稻种植区盘锦,开展了为期两年、不同种植模式的水稻田间试验。试验设计了5个处理模式,即对照处理(CK)、常规模式(CM)、稻蟹共作(CR)、有机水稻(OR)、减量施肥(RF)。在对各处理农事活动记录的基础上,根据生产资料和投入的成本以及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计算各类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显示,稻蟹模式的生产成本最高为38654元·hm^(-2),是常规模式的2.3倍;其次为有机水稻23087元·hm^(-2),是常规处理1.4倍。常规模式的粮食产量最高,为9466 kg·hm^(-2),显著高于减量施肥处理和有机处理(%p%<0.05),但是与稻蟹模式的无显著差异。各处理中产值最高的是稻蟹模式,其次是有机模式,分别为常规模式的2.0倍和1.6倍。净产值最高的有机模式为22508元·hm^(-2),是常规模式的2.0倍,其次为稻蟹模式,是常规模式的1.5倍。试验表明,有机模式和稻蟹模式均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典型稻区 稻蟹共作 有机水稻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秸秆再利用”传统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助益
16
作者 陈沐 《古今农业》 2020年第3期99-106,共8页
在我国历史上,农人对秸秆的利用方式多元,且能够将“农村生产、农民生活以及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遗憾的是,这些记载鲜少进入现代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相关研究者的视野。建议挖掘传统农学中秸秆制品的日用价值、美学价值、文... 在我国历史上,农人对秸秆的利用方式多元,且能够将“农村生产、农民生活以及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遗憾的是,这些记载鲜少进入现代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相关研究者的视野。建议挖掘传统农学中秸秆制品的日用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对其进行推广和传播,为“减少秸秆焚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俗 农业遗产 《华北的农村》 生态农业 环境教育 生物质能源 草木灰
下载PDF
我国南方水稻生产变化和特点及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 被引量:20
17
作者 徐春春 孙丽娟 +2 位作者 周锡跃 李凤博 方福平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2,共4页
本文分析了我国南方水稻生产的发展变化历程和特点,认为南方水稻存在生产地位下降、"双改单"难以有效逆转、"粳稻化"趋势显现、长江中游成为新的增长级等特点;指出南方水稻存在资源约束困境难以摆脱、技术瓶颈短期... 本文分析了我国南方水稻生产的发展变化历程和特点,认为南方水稻存在生产地位下降、"双改单"难以有效逆转、"粳稻化"趋势显现、长江中游成为新的增长级等特点;指出南方水稻存在资源约束困境难以摆脱、技术瓶颈短期内难以突破、小规模生产格局难以改变、普惠制补贴政策效应难以持续等问题。提出稳定南方水稻生产,要继续稳定种植面积、强化科技能力、培育新型主体、调整政策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水稻生产 双季稻改单季稻 粳稻化 资源约束 小规模生产 补贴政策 种植面积 科学技术
原文传递
东北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模式研究——以三江平原地区为例 被引量:19
18
作者 寇光涛 卢凤君 刘晴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20,共7页
我国东北稻米产业链环节众多且人为分割明显,依靠供应链整合,或照搬国外粮食供应链发展模式等传统研究思路很难推动稻米产业链转型升级。本研究以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发展为例,针对稻米产业链上游生产成本高、风险大,产业链中游加工产能过... 我国东北稻米产业链环节众多且人为分割明显,依靠供应链整合,或照搬国外粮食供应链发展模式等传统研究思路很难推动稻米产业链转型升级。本研究以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发展为例,针对稻米产业链上游生产成本高、风险大,产业链中游加工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下游销售过度竞争、品牌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深度理论分析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了稻米产业链不同环节、不同经济主体主导的上游基地建设、中游加工流通和下游渠道拓展的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并通过新旧模式对比,验证了以成本节约和收益增加等形式实现价值再分配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从营造行业环境、调优组织结构、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东北稻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一般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稻米产业 全产业链 基地建设 加工流通 渠道拓展 增值模式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水稻扩张的海拔优势区间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莹泽 邱炳文 +2 位作者 何玉花 张珂 邹凤丽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57-1564,共8页
及时掌握水稻的时空分布信息,对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至关重要。论文利用综合考虑植被物候和地表水变化的水稻自动制图方法,结合海拔、地表水体因素开展2001—2017年东北地区水稻分布的时空演变研究。通过889个地面调研点位对水稻分... 及时掌握水稻的时空分布信息,对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至关重要。论文利用综合考虑植被物候和地表水变化的水稻自动制图方法,结合海拔、地表水体因素开展2001—2017年东北地区水稻分布的时空演变研究。通过889个地面调研点位对水稻分类结果验证,总体精度达90.66%,Kappa系数为0.8128。研究表明:①21世纪初,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呈先略减后持续增加的趋势,2017年水稻种植面积达2001年的2.13倍。其中,水稻扩张面积的60%分布在三江平原,30%分布在松嫩平原,下辽河平原仅占不足5%。水稻扩张的海拔优势区间在200 m范围内,随着海拔的上升水稻扩张与地表水关系越来越密切。②三江平原内,水稻扩张幅度在海拔30~70 m范围内逐渐增加,使优势区间从相对高度70 m缩减至40 m内,也使得分布优势逐渐趋向于距地表水体较远的区域。而松嫩平原和下辽河平原水稻种植分布的海拔优势区间始终分别保持在相对高度100 m、40 m内。③三江平原水稻的集中分布和急剧扩张,使水稻分布优势逐渐趋向于距地表水体远的区域,这将对地下水带来更大的压力;而松嫩平原水稻分布受地表水体影响较大,分布优势随着距地表水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研究可为农业部门评估水资源承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种植 东北地区 长时间序列 地理因素 优势区间
原文传递
1980—2018年中国水稻生产变化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强 张戈丽 +4 位作者 朱道林 邸媛媛 杨彤 刘若琪 董金玮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7-700,共14页
水稻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改革开放以来水稻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其生产变化完整过程的时空格局尚不清楚,特别是对于阶段性特征及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 水稻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改革开放以来水稻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其生产变化完整过程的时空格局尚不清楚,特别是对于阶段性特征及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国1980—2018年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剖析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总产量的贡献。研究表明:(1)1980年以来水稻总产量年际变化呈现3个阶段:波动上升时期(1980—1997年),除广东省显著下降外,大部分省份显著增加;显著下降时期(1998—2003年),南方地区下降较快;快速上升时期(2004—2018年),东北和长江中下游省份显著增加,东南沿海三省(浙江、福建和广东)和四川盆地显著下降。(2)近40年中国水稻总产量显著增加,由13.99×10^(3)万t增加至21.21×10^(3)万t,增加了51.61%,空间上呈现“南北齐增”格局;单产与总产量变化相似,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增加;播种面积则不同,呈现出“北增南减”的态势。(3)全国水稻总产量变化总体上以单产贡献为主(64.29%),播种面积贡献为辅(28.57%),1998年以来水稻总产量逐渐由单产主导转为播种面积主导,随着单产可能或者已达到增长瓶颈,政策调控对于稳定和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尤为重要。本文结果可为政府部门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宏观农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时空格局 总产量 播种面积 单产 贡献率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