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世纪中期以来《易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被引量:
9
1
作者
李伟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87-95,共9页
到20世纪中期,卫礼贤所译的《易经》在世界的影响渐趋衰微。此后,英语世界的《易经》翻译进入成熟期,主要以蒲乐道、孔理霭、林理彰和夏含夷等四位易学家为代表。以四位汉学家的《易经》翻译为考察对象,分别按翻译体例、翻译例释以及译...
到20世纪中期,卫礼贤所译的《易经》在世界的影响渐趋衰微。此后,英语世界的《易经》翻译进入成熟期,主要以蒲乐道、孔理霭、林理彰和夏含夷等四位易学家为代表。以四位汉学家的《易经》翻译为考察对象,分别按翻译体例、翻译例释以及译本所体现的易学思想对这些《易经》译本进行考察和梳理,比较其异同,总结其翻译特色及传播规律,可以借助他者的文化视角为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提供翻译实践层面的启示,推动中国文化典籍在海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英译
蒲乐道
孔理霭
林理彰
夏含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英语学界“历史中的《易》”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2
作者
韩子奇
王嘉宝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6,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学界对《周易》的认识从“智慧之书”向“历史中的《易》”解易范式转变,逐渐形成了“历史中的《易》”学派。该学派不欲探求《周易》的本来面貌或掌握作者意图,而是运用伽达默尔诠释学方法,关注文本、时代与读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学界对《周易》的认识从“智慧之书”向“历史中的《易》”解易范式转变,逐渐形成了“历史中的《易》”学派。该学派不欲探求《周易》的本来面貌或掌握作者意图,而是运用伽达默尔诠释学方法,关注文本、时代与读者三个要素的“视域融合”关系,即《周易》文本在历史流变的过程中不断展开,与不同时间的读者或占者不断进行“视域融合”,最后产生出“一人一经”甚至“一瞬一经”的易学新解。“历史中的《易》”学派的易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范式初始阶段,以1990年出版的《宋代对〈易经〉的运用》为标志;范式发展阶段,以2005年出版的《〈易经〉与中国政治——经典诠释学与北宋士人的行动主义》为标志;范式开新阶段,以何茂康的《伊川易传》英文全译本(2019)和艾周思的《周易本义》英文全译本(2020)为标志。三十年来,“历史中的《易》”学派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易学著作的首个英文全译本,围绕易学的核心问题展开了细致讨论,不断加深和推进对中国易学的理解,也不断拓展着易学的海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中的《易》
艾周思
苏德恺
林理彰
何茂康
原文传递
美国汉学界《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立足于林理彰的王弼《周易注》译本的考察
3
作者
吴礼敬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4,187,188,共13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汉学界的《易经》研究逐渐兴起一股由“经”到“传”的诠释转向,研究者不再致力于翻译和解释《易经》的“真正含义”或“内在含义”,而是转向历代的《易经》注疏。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单数的《易经》诠释定本,...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汉学界的《易经》研究逐渐兴起一股由“经”到“传”的诠释转向,研究者不再致力于翻译和解释《易经》的“真正含义”或“内在含义”,而是转向历代的《易经》注疏。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单数的《易经》诠释定本,而是有多少《易经》注疏,就有多少不同的《易经》版本,并主张以历史的眼光、从注疏者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易经》,这反映出美国汉学界《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苏德凯、艾周思、林理彰、何茂康等人。这一思想史转向是在美国的中国历史研究由“西方中心主义”向“以中国为中心”的范式转变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对卫-贝译本长期确立的将《易经》视为“智慧之书”的挑战和反叛。强调“以中国为中心”的《易经》注疏翻译有助于人们认清《易经》的复杂性质,动态地把握中国思想的内涵和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如何做到对古人学说具备“了解之同情”、翻译时如何区分经典文本自身与注疏者理解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困难和矛盾。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美国《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从《易经》的海外传播来看,卫-贝译本所代表的民用方向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王弼
林理彰
思想史
汉学
原文传递
题名
20世纪中期以来《易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被引量:
9
1
作者
李伟荣
机构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87-95,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12BWW011)
中国翻译研究院2015-2016年度重点项目"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调研报告"(2016B12)
文摘
到20世纪中期,卫礼贤所译的《易经》在世界的影响渐趋衰微。此后,英语世界的《易经》翻译进入成熟期,主要以蒲乐道、孔理霭、林理彰和夏含夷等四位易学家为代表。以四位汉学家的《易经》翻译为考察对象,分别按翻译体例、翻译例释以及译本所体现的易学思想对这些《易经》译本进行考察和梳理,比较其异同,总结其翻译特色及传播规律,可以借助他者的文化视角为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提供翻译实践层面的启示,推动中国文化典籍在海外的传播。
关键词
《易经》
英译
蒲乐道
孔理霭
林理彰
夏含夷
Keywords
The Yijing
English translation
john
Blofeld
richard
Alan Kunst
richard john lynn
Edward L. Shaughnessy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英语学界“历史中的《易》”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2
作者
韩子奇
王嘉宝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出处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6,共9页
基金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专项资金:“传播粤港澳大湾区”(UICR0400028-21)。
文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学界对《周易》的认识从“智慧之书”向“历史中的《易》”解易范式转变,逐渐形成了“历史中的《易》”学派。该学派不欲探求《周易》的本来面貌或掌握作者意图,而是运用伽达默尔诠释学方法,关注文本、时代与读者三个要素的“视域融合”关系,即《周易》文本在历史流变的过程中不断展开,与不同时间的读者或占者不断进行“视域融合”,最后产生出“一人一经”甚至“一瞬一经”的易学新解。“历史中的《易》”学派的易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范式初始阶段,以1990年出版的《宋代对〈易经〉的运用》为标志;范式发展阶段,以2005年出版的《〈易经〉与中国政治——经典诠释学与北宋士人的行动主义》为标志;范式开新阶段,以何茂康的《伊川易传》英文全译本(2019)和艾周思的《周易本义》英文全译本(2020)为标志。三十年来,“历史中的《易》”学派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易学著作的首个英文全译本,围绕易学的核心问题展开了细致讨论,不断加深和推进对中国易学的理解,也不断拓展着易学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
历史中的《易》
艾周思
苏德恺
林理彰
何茂康
Keywords
the Book of Changes in history
Joseph A.Adler
Kidder Smith
richard john lynn
L.Michael Harrington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美国汉学界《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立足于林理彰的王弼《周易注》译本的考察
3
作者
吴礼敬
机构
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4,187,188,共13页
基金
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夏含夷与《易经》的语境化译解”(项目编号:SK2021-A0500)
合肥师范学院研究生导师重点科研项目“诠释学视域下《易经》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实践和效果研究”(项目编号:DSKY13)阶段性成果。
文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汉学界的《易经》研究逐渐兴起一股由“经”到“传”的诠释转向,研究者不再致力于翻译和解释《易经》的“真正含义”或“内在含义”,而是转向历代的《易经》注疏。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单数的《易经》诠释定本,而是有多少《易经》注疏,就有多少不同的《易经》版本,并主张以历史的眼光、从注疏者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易经》,这反映出美国汉学界《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苏德凯、艾周思、林理彰、何茂康等人。这一思想史转向是在美国的中国历史研究由“西方中心主义”向“以中国为中心”的范式转变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对卫-贝译本长期确立的将《易经》视为“智慧之书”的挑战和反叛。强调“以中国为中心”的《易经》注疏翻译有助于人们认清《易经》的复杂性质,动态地把握中国思想的内涵和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如何做到对古人学说具备“了解之同情”、翻译时如何区分经典文本自身与注疏者理解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困难和矛盾。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美国《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从《易经》的海外传播来看,卫-贝译本所代表的民用方向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易经》
王弼
林理彰
思想史
汉学
Keywords
I Ching
Lin Lizhang(
richard john lynn
)
Wang Bi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Interpretation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世纪中期以来《易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李伟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英语学界“历史中的《易》”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韩子奇
王嘉宝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3
美国汉学界《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立足于林理彰的王弼《周易注》译本的考察
吴礼敬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