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戏剧如何成为事件——论谢克纳的环境戏剧理论
1
作者 陈建军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33-41,112,共10页
谢克纳的环境戏剧实践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探讨并重置了戏剧的根基,把戏剧模仿论转到他所说的戏剧交易论的方向上。他认为戏剧是如游戏、仪式、运动一样的人类基本活动,它发生在表演者中间、观众成员之间、表演者与观众之间、演出... 谢克纳的环境戏剧实践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探讨并重置了戏剧的根基,把戏剧模仿论转到他所说的戏剧交易论的方向上。他认为戏剧是如游戏、仪式、运动一样的人类基本活动,它发生在表演者中间、观众成员之间、表演者与观众之间、演出的各个组成部分中间、演出组成部分与表演者之间、演出组成部分与观看者之间、整个演出与举行演出的空间之间,并以一套或明或隐的规则来规范这一活动的顺利进行。谢克纳进而认为作为现实活动的戏剧起到了在人类社会沟通真实的自然世界与情感、希望、幻觉、梦想等精神性冲动的作用,通过创造出一个“过渡客体”,它现实性地处理着人类社会中性与暴力等种种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戏剧 事件 博弈 过渡客体 谢克纳
下载PDF
从体验到沉浸:表演的叙事性转变 被引量:10
2
作者 沈嘉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116,共7页
戏剧表演正以不断变幻的姿态呈现出当下中国别样的文化消费景观。各种沉浸式、消费性表演以后现代的形式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中出场,其背后所承接的是与现代表演理论一以贯之的叙事内核。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到布莱希特... 戏剧表演正以不断变幻的姿态呈现出当下中国别样的文化消费景观。各种沉浸式、消费性表演以后现代的形式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中出场,其背后所承接的是与现代表演理论一以贯之的叙事内核。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到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从即兴表演到独具后现代性的沉浸式戏剧,后现代戏剧家理查·谢克纳在重新阐释现代与后现代表演的过程中把其推向更为宏观的人类表演学层面。然而,在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现代/后现代表演派系背后,是戏剧表演叙事方式的改变和转向。斯式体系和布莱希特被认为是现代性表演,他们的叙事性结构依赖于剧本,是稳定的,戏剧叙事的进程依赖表演推进;后现代表演中戏剧叙事在表演的时刻产生,每一次表演即创造一次新的叙事;当前各种形式的沉浸性表演,建构出与观众新的观演关系,其戏剧叙事是浸润在表演场域中,与观众的消费过程、表演环境共同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性 体验 沉浸戏剧 理查·谢克纳 后现代表演
下载PDF
从工具到目的:反思仪式研究的范式转换
3
作者 陈明丽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1-147,共7页
仪式,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对仪式的认识也经历了深刻的范式转变,仪式从一种工具性的研究对象转变为研究目的本身,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群体的凝聚与变动,同时拥有了本体论的意义与价值。从埃米尔·涂尔干到维克多·... 仪式,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对仪式的认识也经历了深刻的范式转变,仪式从一种工具性的研究对象转变为研究目的本身,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群体的凝聚与变动,同时拥有了本体论的意义与价值。从埃米尔·涂尔干到维克多·特纳,再从维克多·特纳到理查德·谢克纳,能够清晰地显示仪式研究范式的这一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研究处境以及研究角度的变化而逐渐完成的,然而这并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范式转变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埃米尔.涂尔干 维克多.特纳 理查德.谢克纳
下载PDF
格洛托夫斯基与后戏剧——兼论欧美戏剧学向表演研究的范式转移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佳棻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83,共12页
波兰导演格洛托夫斯基是欧美戏剧学在20世纪70年代向“后戏剧”进行范式转移的关键人物。国内对格洛托夫斯基的了解大多以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发行的《迈向质朴戏剧》为基础。然而,格洛托夫斯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十年“质朴戏剧”的... 波兰导演格洛托夫斯基是欧美戏剧学在20世纪70年代向“后戏剧”进行范式转移的关键人物。国内对格洛托夫斯基的了解大多以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发行的《迈向质朴戏剧》为基础。然而,格洛托夫斯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十年“质朴戏剧”的导演实践(1959—1969),更在于他“离开剧场”之后三十年游走于世界各地的后戏剧探索活动(1969—1999)及其引发的种种观念和实践变革。对于格洛托夫斯基的生平工作的梳理,除了应重新检视我国对质朴戏剧的接受,还应阐明他的后戏剧转向及其对于戏剧学/表演研究范式转移的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洛托夫斯基 后戏剧 范式转移 表演研究 谢克纳
原文传递
北京人艺《人民公敌》的“表演技术”——显性的表演行为重建
5
作者 俞建村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9-78,共10页
2016年5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了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人民公敌》。本文以北京人艺的《人民公敌》为探讨对象,研究发现,为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以及满足北京观众舞台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人民公敌》偶遇地遵循了理查·... 2016年5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了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人民公敌》。本文以北京人艺的《人民公敌》为探讨对象,研究发现,为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以及满足北京观众舞台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人民公敌》偶遇地遵循了理查·谢克纳的表演行为重建理论1-3-5a-5b模式,以及创作的显性技巧,凸显了《人民公敌》剧组的"表演技术"和精神追求,赢得了观众的喜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敌 谢克纳 表演行为重建 显性
原文传递
从具身性理论重思环境戏剧的观众参与 被引量:3
6
作者 邓菡彬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38,共9页
一套理论话语和实践手段在“知识”旅行中会面临跨文化的接受和转化。时间的沉淀和新知识的涌现,使得人们有可能重新认识某些曾经水土不服的思想,比如环境戏剧。从国内环境戏剧实践中被忽视的演员问题入手,进行知识考古和历史梳理,然后... 一套理论话语和实践手段在“知识”旅行中会面临跨文化的接受和转化。时间的沉淀和新知识的涌现,使得人们有可能重新认识某些曾经水土不服的思想,比如环境戏剧。从国内环境戏剧实践中被忽视的演员问题入手,进行知识考古和历史梳理,然后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中审视表演美学对具身性的认知和理解,可启发人们重新思考中国观众有可能接受什么样的具有思想性的观众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戏剧 谢克纳 观众参与 镜像神经元 具身的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