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文学中的“阿提丢”——从“活体画”表演到“后仰之轮”
1
作者
赵蔚婕
《德语人文研究》
2023年第2期72-81,共10页
自18世纪末以来,原意为“姿态”的Attitüde一词在表演艺术领域中得到了概念的延伸:在歌德时代,Attitüde被描述为“活体画”表演的特殊形式;在海涅时代,Attitüde成为芭蕾舞中的典型舞姿,被译为“阿提丢”舞姿;到了霍夫曼...
自18世纪末以来,原意为“姿态”的Attitüde一词在表演艺术领域中得到了概念的延伸:在歌德时代,Attitüde被描述为“活体画”表演的特殊形式;在海涅时代,Attitüde成为芭蕾舞中的典型舞姿,被译为“阿提丢”舞姿;到了霍夫曼斯塔尔的时代,“阿提丢”舞姿发展出了名为“后仰之轮”的变体——舞者单腿保持平衡,上半身后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德语文学中的“阿提丢”不断发生着演变。为了梳理“阿提丢”在文学中的发展脉络,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舞蹈场景: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E.T.A.霍夫曼的《布拉姆比拉公主》、海涅的《弗洛伦萨之夜》与埃尔斯塔特的《迷失之子》。基于“阿提丢”概念的嬗变史,本文试图探究与分析“阿提丢”舞姿在德语文学中的展现,并对舞蹈在德语文学中的纵向发展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提丢
活体画
阿拉贝斯克
后仰舞姿
文学中的舞蹈
原文传递
题名
文学中的“阿提丢”——从“活体画”表演到“后仰之轮”
1
作者
赵蔚婕
机构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德语人文研究》
2023年第2期72-81,共10页
文摘
自18世纪末以来,原意为“姿态”的Attitüde一词在表演艺术领域中得到了概念的延伸:在歌德时代,Attitüde被描述为“活体画”表演的特殊形式;在海涅时代,Attitüde成为芭蕾舞中的典型舞姿,被译为“阿提丢”舞姿;到了霍夫曼斯塔尔的时代,“阿提丢”舞姿发展出了名为“后仰之轮”的变体——舞者单腿保持平衡,上半身后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德语文学中的“阿提丢”不断发生着演变。为了梳理“阿提丢”在文学中的发展脉络,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舞蹈场景: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E.T.A.霍夫曼的《布拉姆比拉公主》、海涅的《弗洛伦萨之夜》与埃尔斯塔特的《迷失之子》。基于“阿提丢”概念的嬗变史,本文试图探究与分析“阿提丢”舞姿在德语文学中的展现,并对舞蹈在德语文学中的纵向发展进行思考。
关键词
阿提丢
活体画
阿拉贝斯克
后仰舞姿
文学中的舞蹈
Keywords
Attitude
Tableau Vivant
Arabeske
rickbeugung
Tanz in der Literatur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文学中的“阿提丢”——从“活体画”表演到“后仰之轮”
赵蔚婕
《德语人文研究》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