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Metro Station Ridership Consideri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被引量:5
1
作者 GAN Zuoxian FENG Tao +2 位作者 YANG Min Harry TIMMERMANS LUO Jiny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6期1065-1077,共13页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ridership analysis 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t environment, station attributes and urban rapid transit ridership at the station level.Alth...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ridership analysis 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t environment, station attributes and urban rapid transit ridership at the station level.Although spatial heterogeneity has been widely acknowledged in spatial data analysis, it has been rarely considered in travel behavior studies.Four models(three global models-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 spatial lag model(SLM), spatial error model(SEM) and one local model-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 model) are estimated separatel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station ridership, and identify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Using the data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st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of diagnostic identify evidence the existenc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station ridership for the metro network in Nanjing, China.Results of comparing the various goodness-of-fit indicators show that, the GWR model yields the best fit of the data, performance followed by the SEM, SLM and OLS model.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population, number of lines, number of feeder buses, number of exits, road density and proportion residential area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tation ridership.Moreover, the study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i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It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to account in the station ridership analysis and the decision-making in urban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HETEROGENEITY RAPID TRANSIT ridership built environment STATION level SPATIAL models
下载PDF
SOME MEASURES OF INCREASING RAIL TRANSIT RIDERSHIPS: CASE STUDIES 被引量:1
2
作者 Yun-quan Zhang Xiao-pei Yan Comtois Claud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0年第1期81-89,共9页
This paper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how to increase rail transit ridership and how to coordinate with multimodity to optimize the entire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ree case cities, Montreal, Toronto and San Fran... This paper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how to increase rail transit ridership and how to coordinate with multimodity to optimize the entire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ree case cities, Montreal, Toronto and San Francisco, with metro systems are reviewed in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urban planning, transport policy, flexible fare system, safety and security measure, special service, new technical appli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value of its service for increasing revenues and profit, comtributing to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nsit. 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1) urban planning should b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urban transport planning; 2)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s predominant to implement railtransit; 3) the facilifies of railtransit should be advanced, reliable and safe; 4) quality service should be match with rail facilities; 5) special service for the disabled, yound and senior should be advoc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L TRANSIT ridership TRANSPORT POLICY integrated FARE system
下载PDF
High-Speed Rail Station Interconnectivity and Ridership
3
作者 Hualiang (Harry) Teng Tarik Toughrai +1 位作者 Tingting Yu Russell Ozawa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2022年第2期193-208,共16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fy multimodal connectivity of HSR stations and its impact on ridership in four countries: France, Spain, Japan and China. In this study, multimodal connectivity is measured by ...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fy multimodal connectivity of HSR stations and its impact on ridership in four countries: France, Spain, Japan and China. In this study, multimodal connectivity is measured by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connected to HSR stations, the number of installed arrival and departure facilities for each mode, the transfer time from connecting modes to boarding platforms at HSR stations, and the arrival time intervals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mode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HSR systems of these four countr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dership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modal connectivity was identified using regression model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All the connectivity variable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influence ridership in these four countries in different ways. On the whole, bus, subway, and regional railroad services influence ridership significantly. For instance, the more bus services connected to the station, the higher the ridership. This trend is apparent in three of the four countries, France being the exception. Also, subway, light rail, and traditional rail are modes of high-capacity transportation. Their connection to HSR stations always implies high ridership for high-speed rail. The number of facilities also show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HSR ridership. For instance, the more bus and subway stops, and the more bicycle parking and taxi stands, the higher the ridership. Transfer time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peed Rail MULTIMODAL CONNECTIVITY ridership Regression Analysis
下载PDF
Potential Benefits of Increased Public Transit Ridership in Medium Sized Cities: A Case Study
4
作者 Taniya Sultana Virginia P. Sisiopiku +1 位作者 Jalal Khalil Da Yan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2022年第1期59-79,共21页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was leading in the public transit sector, but following World War II, private automobiles became more affordable and gained popularity. Transportation infr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was leading in the public transit sector, but following World War II, private automobiles became more affordable and gained popularity.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that increased road capacity further facilitated the increase in automobile use at the expense of reduced public transit ridership.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endency on automobiles and the continuing growth of private automobile ownership and use, various problems became major challenges in big cities of USA. These include traffic congestion, air pollution, road and parking infrastructure costs, energy consumption, traffic safety, fewer mobility options for the non-drivers, and a decline in the image and use of public transit. This study uses a medium sized city, Birmingham as a cas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of public transit to reduce automobile trips and in turn improv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road network by addressing the abovementioned challenges. An agent-based simul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the Birmingham metropolitan region using the Multi-agent Transport Simulation (MATSim) platform. Three scenarios were considered with gradually increased transit ridership to identify the benefits of increased public transit. Traffic volume, network average speed, and travel times were used as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designated scenarios. Results suggest that modal shifts toward public transit and reduction in travel demand for an automobile can result in improvements in speed and travel time for all users. Therefore, investments for improving transit quality and frequency of service, as well as campaigns to improve the image of public transit and make it a mode of choice for transportation users can increase transit ridership and, in turn, improve network operations, thus are deemed worthy for medium sized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blic Transit ridership Modal Shift Transportation Network Operations MATSim
下载PDF
2023年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统计与分析综述 被引量:4
5
作者 韩宝明 余怡然 +8 位作者 习喆 孙亚洁 鲁放 李思苇 李卓一 黄思齐 胡江枫 桑雁翎 赵韵熙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参考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统计标准,将城市轨道交通分为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三大类,对世界城轨交通运营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截至2023年底,全球有79个国家和地区的563座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总里程超过43400.40 km,其中地铁、轻... 参考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统计标准,将城市轨道交通分为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三大类,对世界城轨交通运营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截至2023年底,全球有79个国家和地区的563座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总里程超过43400.40 km,其中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分别占50.07%、10.69%和39.24%;中国(含港澳台)累计有66座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1900.29 km,其中中国内地运营里程11232.65 km。2022年,全球59个国家的183座城市地铁累计运送乘客586.52亿人次,平均负荷强度0.81万人次/(km·d),其中中国(含港澳台)地铁年客流量为212.51亿人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持续稳步发展,线网规模和客流规模继续居全球第一。统计国务院52号文件发布后的中国轨道交通的线网规模数据,预测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将在中国内地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以促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根据疫情前后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客流数据,预计中国内地客流量将在2024—2025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 线网规模 客流量 统计分析 负荷强度 客流规模
下载PDF
空间异质下地铁建成环境与站点覆盖客流吸引度关系研究
6
作者 陈红 李晨光 +2 位作者 王铎 段超杰 姚振兴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62,共10页
机器学习模型广泛应用于探究建成环境与客流的交互关系。然而,机器学习考虑的是全局关系,无法捕捉空间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可获得性和网络连通性等方面构建了11种建成环境指标,提出一种轻量... 机器学习模型广泛应用于探究建成环境与客流的交互关系。然而,机器学习考虑的是全局关系,无法捕捉空间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可获得性和网络连通性等方面构建了11种建成环境指标,提出一种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与地理加权回归(GWR)的集成综合分析模型(SLightGBM),以探究建成环境对站点覆盖客流吸引度的空间异质性和非线性影响,并将该模型与LightGBM,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GWR进行比较,以揭示SLightGBM模型在回归效果上的优势。针对西安市的研究结果表明:SLightGBM模型的R2、MAE与RMSE分别达到了0.68、8379.16和11797.19,显著优于对比模型;建成环境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工作人口密度和公交站点密度在中心区域最为重要,而餐饮密度在南部区域更显著;工作人口密度和餐饮密度与客流吸引度呈正相关,而最小换乘次数与客流吸引度呈负相关关系,且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影响因子空间差异性和阈值分析结果对于指导城市建设和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空间特性 SLightGBM 地铁客流 阈值分析
下载PDF
轨道站网络中心性、客流与空间热力耦合分析
7
作者 吴娇蓉 陈彩婷 邓泳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2,共12页
城市空间热力反映了人口聚集与街道活力。为探究城市轨道交通与空间热力分布的互动关系,从微观层面的轨道站点切入,采用百度热力图和轨道站点客流数据,以上海为例,对轨道站点的网络中心性、客流与站域空间热力进行耦合分析。首先采用Pea... 城市空间热力反映了人口聚集与街道活力。为探究城市轨道交通与空间热力分布的互动关系,从微观层面的轨道站点切入,采用百度热力图和轨道站点客流数据,以上海为例,对轨道站点的网络中心性、客流与站域空间热力进行耦合分析。首先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研究两类轨道站点属性与空间热力的总体耦合关系,然后引入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挖掘网络中心性与站域热力、站域热力与站点客流的空间关联模式,并对比两类耦合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轨道站点的网络中心性与空间热力的耦合性明显优于轨道客流与空间热力的耦合性,交通区位优势通常能够形成较高的空间热力,客流水平的影响因素则更为复杂;空间热力更适合量化核心区以外区域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互动关系,轨道交通网络化对空间热力提升具有乘数效应,而在开发密度低的区域提升空间热力更有助于刺激轨道客流;利用空间热力数据评估城市核心区以外区域的新建站点客流潜力具有可行性,但仅用热力预测客流具有局限性;轨道站点周边城市更新可参考不同空间区位站点的两类耦合性差异进行优化。该研究探索了结合城市空间热力分布完善轨道交通线网布局、针对不耦合因素优化轨道站点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TOD)的分析框架,为微观层面衡量城市轨道交通“人-地”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客流 网络中心性 空间热力 耦合性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关于上海市公交冷僻线路补贴和发展的相关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谢莹 《交通与港航》 2024年第1期72-78,84,共8页
为了填补公交服务空白、强化公交覆盖薄弱区域,近年来上海新辟或延伸了一定数量的公交冷僻线路。冷僻线路主要分布在特定区域,且存在长期处于客流少、营收低状态的可能,为此上海相关管理部门给予了稳定的政策扶持。政策支持多年来,对于... 为了填补公交服务空白、强化公交覆盖薄弱区域,近年来上海新辟或延伸了一定数量的公交冷僻线路。冷僻线路主要分布在特定区域,且存在长期处于客流少、营收低状态的可能,为此上海相关管理部门给予了稳定的政策扶持。政策支持多年来,对于提升全市公交服务供应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补贴机制已实施近十年,已与当前发展实际不符,为此通过剖析现状、进行合理性评估以发现问题,对重新优化完善补贴内容、促进冷僻线路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僻线路 补贴机制 合理性评估 发展建议
下载PDF
2022年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统计与分析综述 被引量:28
9
作者 韩宝明 习喆 +5 位作者 孙亚洁 鲁放 牛晨祎 王晨旭 徐凯丽 姚一帆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参考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统计标准,将城市轨道交通分为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三大类,对世界城轨交通运营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截至2022年底,全球有78个国家和地区的545座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总里程超过41 386.12 km,其中地铁、... 参考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统计标准,将城市轨道交通分为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三大类,对世界城轨交通运营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截至2022年底,全球有78个国家和地区的545座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总里程超过41 386.12 km,其中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分别占48.9%、9.8%和41.3%。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含港澳台)累计有61座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0 857.17 km,其中中国内地运营里程10 291.96 km。2021年,全球46个国家的157座城市地铁累计运送乘客498.66亿人次,平均负荷强度0.74万人次/(d·km),其中中国(含港澳台)地铁年客流量为256.86亿人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持续稳步发展,线网规模和客流规模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对中国内地市域(郊)铁路线路进行统计,开通运营里程为2 954.67 km,在建里程为2 826.91 km。市域(郊)铁路将为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实现“双碳”愿景做出积极贡献,为交通强国建设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 线网规模 客流量 市域(郊)铁路 统计分析 2022年
下载PDF
成长性视角下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翔 陈小鸿 田茗舒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127,共7页
为准确把握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生成规律,本文从客流成长性视角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与站点周边建成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以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为研究案例,通过人口及就业密度、土地利用、路网密度、出入口数量、介中心性等13个因子刻... 为准确把握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生成规律,本文从客流成长性视角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与站点周边建成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以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为研究案例,通过人口及就业密度、土地利用、路网密度、出入口数量、介中心性等13个因子刻画建成环境,基于上海市地铁刷卡数据、人口及经济普查、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道路网络等多源异构数据,分别构建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客流影响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模型与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进行量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XGBoost模型比OLS模型具有更好的模型表现。从影响贡献度来看,轨道交通站点建成初期,地铁站点出入口数量(21.9%),常住人口密度(15.9%),路网密度(9.8%)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最重要建成环境因素。建成近期,商业设施用地(16.5%)、容积率(11.1%)和就业密度(8.5%)等用地类建成环境变量成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关键。建成远期,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水平取决于出入口数量(18.9%)、商业设施用地开发(16.6%)与换乘线路数量(7.7%)等用地和交通之间的结合水平。研究结果证实了轨道交通客流与站点周边建成环境之间的成长性特征关系及各阶段显著影响客流的建成环境变量,为因时制宜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开发策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建成环境 轨道交通客流 成长性 极限梯度提升模型
下载PDF
上海郊区轨道站客流与站域出行活力匹配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娇蓉 邓泳淇 陈彩婷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5-1113,共9页
依据手机信令数据构建站域活力指标对站域人群出行强度与范围进行测度,针对站域活力与站点客流量的匹配差异性,利用象限法将上海郊区77个轨道站分为3类,即高活力高客流、高活力低客流、低活力低客流,分别占比38%、18%、44%。结合站域开... 依据手机信令数据构建站域活力指标对站域人群出行强度与范围进行测度,针对站域活力与站点客流量的匹配差异性,利用象限法将上海郊区77个轨道站分为3类,即高活力高客流、高活力低客流、低活力低客流,分别占比38%、18%、44%。结合站域开发强度、轨道自身性质等多维属性构建多分类Logit模型,结果表明,相对于高活力高客流站点,高活力低客流站点主要分布于未直接穿越城市主城区的线路上,更需要提高轨道竞争力及地面公交与轨道的接驳水平、降低站域人群对小汽车的依赖度来提高客流;低活力低客流站点,主要分布于开发密度低的远郊,加强站域开发水平是提高站域活力与客流的关键。研究结果为超大和特大城市郊区轨道站点客流与站域活力两者协同发展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区轨道站 站域活力 轨道站客流 匹配性 多分类Logit模型
下载PDF
城市居民活动韧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轨道客流恢复的实证
12
作者 陈小鸿 田田甜 张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9-119,共11页
居民活动韧性是社会韧性的重要体现。文中从社会韧性概念出发,定性验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民活动韧性的存在性,定量分析其演进机制。首先,收集了我国境内28个城市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近两年的轨道交通逐日客流数据,定义并测度了居民... 居民活动韧性是社会韧性的重要体现。文中从社会韧性概念出发,定性验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民活动韧性的存在性,定量分析其演进机制。首先,收集了我国境内28个城市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近两年的轨道交通逐日客流数据,定义并测度了居民活动韧性,引入逻辑函数对客流恢复过程进行建模分析;其次,从政策调整与行为适应角度建构并分析政府、公众等多元主体的行动调节和学习适应过程。结果显示,轨道交通网络规模越大的城市,居民活动韧性越高;相较于人口小于500万的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工作日客流恢复到50%、80%、90%和100%水平的时间分别提前7、15、47和95 d,越到恢复后期二者差异越大,周末也呈现出相似的规律。同时,工作日刚性出行相比周末弹性出行具有更强的活动韧性,工作日和周末客流恢复的逻辑函数拟合参数α分别为0.019和0.016,H分别为77.07和106.82 d。在首轮疫情之后的疫情再爆发期间,轨道交通客流下降幅度减小,客流日均恢复率是首轮疫情时的1~3倍,居民活动韧性显著提升。研究认为,科学防控所塑造的公信力提升了公众对管控政策的遵守,公众对风险的认知和学习能显著改善活动韧性。文中研究结果为交通需求及居民活动恢复时间估计、社会管控政策影响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活动韧性 新冠肺炎疫情 轨道交通客流 恢复能力
下载PDF
基于乘降客流特征的轨道交通站点分类及客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庞磊 任利剑 +1 位作者 张哲浩 运迎霞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4-193,共10页
既有研究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相对成熟,但鲜有对不同类型站点客流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引入乘降客流特征时间序列聚类法对天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基于多源地理大数据从建成环境、社会经济、站点属性与复... 既有研究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相对成熟,但鲜有对不同类型站点客流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引入乘降客流特征时间序列聚类法对天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基于多源地理大数据从建成环境、社会经济、站点属性与复杂网络特征等维度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法(OLS)、地理加权回归(GWR)及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这3种回归模型探究不同类型站点客流量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针对天津的案例,研究表明:基于乘降客流时变特征分类形成居住主导型、就业主导型与商住均衡型这3类站点,各类站点的空间分布及周边土地利用特征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对于居住主导型站点客流量影响因素的分析,MGWR模型拟合结果更优,而对于就业主导型与商住均衡型站点客流量影响因素的分析,OLS模型拟合结果较优,但与其他模型相差不大;不同类型站点客流量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不同影响因素对站点客流量的作用方向及强度也存在差异;公交站点密度和开通时长对居住主导型站点客流的影响程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为天津市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运营效能,实现轨道交通站点为主导的综合开发(TOD)提供了分类分区的规划引导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客流量影响因素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轨道交通客流 站点类型
下载PDF
基于改进非全连接神经网络的站点客流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御尧 石明全 +3 位作者 秦渝 陈建平 周喜 张鹏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3-51,共9页
在地面公交运输中,站点客流量数据是公交线网规划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站点周边兴趣点(POI)的类型、数量以及距离会导致站点客流量出现不同的趋势。神经网络是研究客流预测的常用方案,然而由于POI对客流的影响存在相互独立性,这一重... 在地面公交运输中,站点客流量数据是公交线网规划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站点周边兴趣点(POI)的类型、数量以及距离会导致站点客流量出现不同的趋势。神经网络是研究客流预测的常用方案,然而由于POI对客流的影响存在相互独立性,这一重要特征并未在传统全连接神经网络的结构中得以体现,易使预测效果不尽人意。基于POI与客流量关系的特殊性,改进全连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构建一种特定的非全连接神经网络,利用所有公交站点客流量的历史数据及各类POI分布,实现对站点各时间段的客流量的模拟及预测。模型设定一种连接矩阵实现特定的连接方式,并根据客流量的性质额外赋予部分隐藏层实际意义,构造组合误差传递函数,增强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性。该模型可以快速收敛至全局最优解,改进传统全连接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慢、拟合效果差、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单位时间内的客流量预测偏差在50人以内的概率达到88%以上,对比其他常见预测模型均有优质表现,并且能准确模拟每日客流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运输 客流量预测 非全连接神经网络 兴趣点 公交站点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量与通勤乘车率影响的差异化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庞磊 任利剑 运迎霞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6-214,共9页
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出行特征之间联系密切,然而既有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究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量的影响,较少对站点通勤乘车率进行分析。站点客流量体现了轨道交通的运输强度,而站点通勤乘车率体现了轨道交通的分担能力,两者对于轨... 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出行特征之间联系密切,然而既有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究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量的影响,较少对站点通勤乘车率进行分析。站点客流量体现了轨道交通的运输强度,而站点通勤乘车率体现了轨道交通的分担能力,两者对于轨道交通客流运营效益都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轨道交通智能刷卡数据与手机信令数据提出测度站点通勤乘车率的方法,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探究并对比建成环境对站点客流量与通勤乘车率影响的差异。针对天津的研究案例表明: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量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呈递减式空间分布,而通勤乘车率则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呈递增式空间分布;影响站点客流量与通勤乘车率的建成环境因素既存在显著差异性又具有相似性,其中站点距公交站点平均距离是影响两者的全局变量且有显著负向作用;建成环境局部影响变量对站点客流量与通勤乘车率的作用强度及方向存在空间异质性。建成环境对站点客流量与通勤乘车率影响的差异说明:针对这两项不同的客流特征指标,不仅要考虑建成环境因素对其作用的种类差异,还要考虑建成环境局部影响变量对其空间效应的差异;在未来规划中应采取分类协同配置、分区划级干预的差异化策略,统筹激活建成环境因素的异质效应以综合提升站点客流运营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通勤乘车率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城市轨道交通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考虑空间效应的公交站点客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伊凡 陈学武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3-164,共12页
探究公交客流量影响因素有利于针对性地进行公交规划管理,本文基于南京市多源数据,从站点层面分析公交客流量的影响因素,考虑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角度的空间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 探究公交客流量影响因素有利于针对性地进行公交规划管理,本文基于南京市多源数据,从站点层面分析公交客流量的影响因素,考虑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角度的空间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站点属性及社会经济因素在工作日早晚高峰两个时段对公交客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局角度来看,公交站点客流量间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并具有聚集特征,空间杜宾模型优于多元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及空间滞后模型;各变量在早晚高峰时段对客流量的直接效应符合通勤规律;公共服务用地强度和公交站数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最为显著,且呈现出虹吸现象。从局部角度来看,各影响因素均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土地利用变量的空间差异性最大;车头时距与站点客流量负相关,影响程度以南京市玄武湖区域为中心向外递减;线路条数与站点客流量正相关,影响程度由老城区向外围区域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空间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公交客流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基于精细化用地的轨道客流直接估计模型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淑伟 孙立山 +1 位作者 郝思源 荣建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43,共7页
现有轨道客流直接估计模型中,对于用地的描述多基于人口、岗位分布、用地面积等概略数据,未能准确反映用地开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难以揭示用地混合开发对于居民出行的作用机理.本文采用北京市电子地图中的兴趣点(POI)数据表示用地信息,... 现有轨道客流直接估计模型中,对于用地的描述多基于人口、岗位分布、用地面积等概略数据,未能准确反映用地开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难以揭示用地混合开发对于居民出行的作用机理.本文采用北京市电子地图中的兴趣点(POI)数据表示用地信息,结合轨道站点多层次吸引范围划分,实现了轨道站点吸引范围内各类用地比例的精细化描述.通过将精细化用地信息与轨道站点乘降客流量进行回归分析,总结了用地、交通、区位因素对于轨道站点乘降客流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基于精细化用地的轨道站点客流估计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对于本文所研究典型站点的预测精度达到预期,反映了用地与轨道客流之间的强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轨道交通 精细化用地 兴趣点 直接估计模型
下载PDF
基于空间加权的LS-SVM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量预测 被引量:18
18
作者 周家中 张殿业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预测模型精度,简化模型数据需求规模,提出基于空间加权的LS-SVM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预测模型。基于交通网络距离重新划分车站的影响范围,提出分距离影响带的线型和指数型空间权重系数方程,结合空间权重系数...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预测模型精度,简化模型数据需求规模,提出基于空间加权的LS-SVM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预测模型。基于交通网络距离重新划分车站的影响范围,提出分距离影响带的线型和指数型空间权重系数方程,结合空间权重系数,输入区域特征变量和车站属性变量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LSSVM预测模型,运用动态改变惯性权重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DCW-APSO)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选取。应用模型预测2011年成都市地铁1号线部分车站客流,并与其他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型明显提高客流预测精度,简化数据需求量,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补充模型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客流 预测 空间加权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土地利用混合度对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俊芳 姚敏峰 +1 位作者 季峰 向蕾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15-1423,共9页
针对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如何影响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的问题,建立非线性回归方法对其进行量化研究.采用递远递减权重和相邻车站重叠区域人口分配权重来计算加权人口,并以车站客流/加权人口作为因变量,从而分析由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引起的车站... 针对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如何影响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的问题,建立非线性回归方法对其进行量化研究.采用递远递减权重和相邻车站重叠区域人口分配权重来计算加权人口,并以车站客流/加权人口作为因变量,从而分析由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引起的车站客流变化.构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来分析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岗位居住人口比以及车站客流间相互关系.最后,以日本东京都109个车站的实际数据进行案例分析,案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对车站客流影响较弱,而岗位居住人口比与车站出站客流呈现显著正相关.因此,客流预测过程中应以岗位居住人口比代替土地利用混合程度作为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车站客流预测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土地利用混合程度 岗位居住人口比
下载PDF
基于模糊推理的公共交通分担率预测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裴玉龙 徐大伟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22-26,共5页
研究基于模糊推理建立公共交通分担率预测模型的方法。通过分析公共交通出行的影响因素,选择线网密度、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车速等十项指标作为影响因素,建立模糊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各因素的模糊规则,采用模糊推理预测公交分担率。并以... 研究基于模糊推理建立公共交通分担率预测模型的方法。通过分析公共交通出行的影响因素,选择线网密度、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车速等十项指标作为影响因素,建立模糊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各因素的模糊规则,采用模糊推理预测公交分担率。并以黑龙江省某市交通数据进行预测,最后分析了影响因素与分担率水平的影响关系,应用得到了预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推理 公共交通 交通规划 分担率 模糊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