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48年川西理塘M7.3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Riedel剪切构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亢 李岩峰 +1 位作者 郭辉文 张迎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46-2360,共15页
1948年川西理塘M 7.3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震级最大的走滑型地震。在对此次同震地表破裂进行详细调查基础上,利用差分GPS对同震地表破裂带进行了精确测量与统计分析。结果揭示该地表破裂的现存长度为36 km,北端... 1948年川西理塘M 7.3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震级最大的走滑型地震。在对此次同震地表破裂进行详细调查基础上,利用差分GPS对同震地表破裂带进行了精确测量与统计分析。结果揭示该地表破裂的现存长度为36 km,北端始于无量河以北,往东南沿藏坝盆地北东缘、德巫盆地东南缘,延伸至德巫乡北,分为南、北两段,而在交德附近存在约3 km长的地表破裂空区。对同震地表破裂的线密度和同震水平位错量进行分段统计后揭示,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应位于德巫盆地中部交德东南约4~5 km处。对理塘同震地表破裂的Riedel剪切分析结果指示,该破裂带主要由R剪切组成,以发育雁列状排列的挤压鼓包(Push-up)为主要特征,伴有少量R′剪切与T裂缝,缺少P型与X型剪切。其中R剪切占95%以上,其在藏坝段(北段)的优势方向为318°,德巫段(南段)为315°,整条地表破裂带的R剪切平均方向为316°。同时发现,此次地震形成的雁列状挤压鼓包主要以平缓的"弧形"为主,这与1981年道孚MS 6.9地震和2010年玉树MS 7.1地震地表破裂带中出现大量反"S"形挤压鼓包有所不同,推断与走滑断裂滑动速率密切相关。沿强滑动速率走滑断层地震破裂带的Riedel剪切发育会更为完善,挤压鼓包也更发育,易形成反"S"形,反之则以平缓的"弧形"为特征。综合分析认为,1948年理塘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主要受藏坝盆地与德巫盆地控制,而且藏坝段(北段)与德巫段(南段)的R剪切方向存在偏差,这可能与两个拉分盆地的发育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塘断裂带 同震地表破裂 riedel剪切 地震破裂分段 走滑断层
下载PDF
辉长岩摩擦实验中断层泥的剪切组构及成因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泽利 何昌荣 陶青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1-471,共11页
模拟断层泥的摩擦实验对地震的成核及断层带变形组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辉长岩摩擦实验中的断层泥变形组构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以期从实验室角度来理解地壳深部断层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断层泥剪切组构中的边界剪切带 ,R1,Y剪... 模拟断层泥的摩擦实验对地震的成核及断层带变形组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辉长岩摩擦实验中的断层泥变形组构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以期从实验室角度来理解地壳深部断层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断层泥剪切组构中的边界剪切带 ,R1,Y剪切面比较发育 ,T裂隙次之 ;R2 ,P ,X剪切面不发育。R1面与边界面的夹角较小 ,平均在 1 1°左右 ,为单剪变形过程中达到破裂极限状态时形成的 1组库仑破裂面。分析表明R1面密度随正应力的增加而明显增高。而在相同的正应力下 ,随温度的增高 ,R1面的密度也有增加的趋势。当温度高于 5 0 0℃时 ,断层带内的斜长石出现塑性变形特征 ,R1剪切面与矿物的压性面理组成典型的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摩擦实验 断层泥 riedel剪切 S-C组构
下载PDF
胶西北河东金矿床剪切带控矿机制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泽利 王志华 +4 位作者 王为湖 刘继权 洪德成 庄立建 张振山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47-50,共4页
河东金矿位于焦家矿田内,属蚀变岩型金矿,矿床受望儿山断裂控制,矿体沿断裂带平行产出,上下盘围岩分别为玲珑型花岗岩和郭家岭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河东金矿的矿体全部落于两断裂之间,尤其位于断裂菱形结环的分叉或复合部位,且其延伸受Ri... 河东金矿位于焦家矿田内,属蚀变岩型金矿,矿床受望儿山断裂控制,矿体沿断裂带平行产出,上下盘围岩分别为玲珑型花岗岩和郭家岭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河东金矿的矿体全部落于两断裂之间,尤其位于断裂菱形结环的分叉或复合部位,且其延伸受Ridel剪切带次级断裂系统控制。因此,作者提出了双剪切带控矿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东金矿 蚀变岩型金矿 韧性剪切 riedel剪切
下载PDF
冀北东坪金矿“反倾”构造与控矿研究
4
作者 李怀勇 《中国高新科技》 2023年第9期158-160,共3页
文章运用Riedel剪切裂隙理论,系统解析“反倾”构造的成因与成矿机制,为矿床二次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基于东坪金矿区域构造格局的Riedel剪切裂隙系统中,早期R’型裂隙(NNW355°±)与后期T型裂隙叠加,形成继承性构造裂隙,... 文章运用Riedel剪切裂隙理论,系统解析“反倾”构造的成因与成矿机制,为矿床二次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基于东坪金矿区域构造格局的Riedel剪切裂隙系统中,早期R’型裂隙(NNW355°±)与后期T型裂隙叠加,形成继承性构造裂隙,即矿区NNW走向NE倾向的“反倾”构造经由不同期次裂隙复合叠加演化而成。NWW向“反倾”构造与本区二级系统内的R型裂隙均基本吻合,表明NWW向“反倾”系列构造是伴随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即早期主压应力转换为晚期应力偶之后,由后期二级剪切裂隙系统中R型裂隙演化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倾”构造 赋矿构造类型 riedel剪切裂隙理论 东坪金矿
下载PDF
河南省桐柏县老湾金矿带断裂特征及控矿模式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洪恩 任爱琴 +1 位作者 吴宏伟 杨梅珍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3年第2期139-145,共7页
老湾金矿带受控于区域性龟(山)-梅(山)断裂在桐柏的出露部分——老湾脆-韧性剪切带。老湾脆-韧性剪切带为一右形走滑剪切断裂系统,它包括矿带南北两侧的边界断裂——老湾和松扒断裂及它们之间的次级剪切裂隙。老湾和松扒断裂为右形走滑... 老湾金矿带受控于区域性龟(山)-梅(山)断裂在桐柏的出露部分——老湾脆-韧性剪切带。老湾脆-韧性剪切带为一右形走滑剪切断裂系统,它包括矿带南北两侧的边界断裂——老湾和松扒断裂及它们之间的次级剪切裂隙。老湾和松扒断裂为右形走滑性质的导岩、控岩断裂,它控制了区内岩浆热液产生和热液成矿体系的形成;次级剪切断裂位于两边界断裂之间的一系列次级脆性断裂,它们因几何形态、构造特征、滑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分段性。其中上上河-彭家老庄段属区域右行走滑体系中R型张扭性断裂,老湾-盛老庄段主要为P型压扭性,其次为Y型张扭和T型张裂隙,二者同为Riedel剪切裂隙系统,组成一个由P和R连结的辫状右行走滑剪切带,它控制着老湾金矿带所有的矿脉带和矿(化)体。因而老湾金矿带断裂构造控矿模式为:一级边界断裂控岩,次级右行走滑剪切断裂带控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edel剪切裂隙系统 R型张扭断裂 P型压扭断裂 控矿构造模式 老湾金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