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 agmatic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We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Geology and Metallogenesis of the Baguamiao,Liba and Xiaogouli Gold Deposits 被引量:12
1
作者 FENGJianzhong WANGDongbo +2 位作者 WANGXueming ZENGYishan LITie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529-533,共5页
The superlarge Baguamiao, large Liba and Xiaogouli gold deposits represent three typical gold deposits different from the Carlin type in the we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Based on Ar-Ar dating of quartz from ores, U-... The superlarge Baguamiao, large Liba and Xiaogouli gold deposits represent three typical gold deposits different from the Carlin type in the we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Based on Ar-Ar dating of quartz from ores, U-Pb dating of single zircon from granite, tracing of H and O isotopes and studies on the mineralogy and texture of spots and bleached alteration developed in wall rocks, this paper focu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gold deposits and granite to clarify the origin of gold deposits and the metallogenesis 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comprehensive studies show that the age of the granite (148.1-244 Ma) is identical with that of the gold deposits (131.91-232.56 Ma).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ranite has close temporal, spatial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ld deposits. The granite provides a heat source, water source and considerable amount of ore-forming material.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orogeny by collision, emplacement of the granite and positioning of the gold deposits represent a successive process. Both the granite and gold deposits resulted from the syn-orogeny and post-orogeny tectonic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Baguamiao Gold Deposit Liba Gold Deposit Xiaogouli Gold Deposit GRANITE
下载PDF
Petrological Study on the Ductile Shear Zones in the Core of the Ea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in Western Henan
2
作者 Zhong Zengqiu You Zhendong Suo Shutia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Jiang Min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4期379-391,463,共14页
A series of ductile shear zones of the overthrust and strike-slip-types and related ductile shear metamorphicrocks, including tectonic melange and mylonites. were formed in the core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n the... A series of ductile shear zones of the overthrust and strike-slip-types and related ductile shear metamorphicrocks, including tectonic melange and mylonites. were formed in the core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n thecourse of the Caledonian-Indosinian ductilc and brittle-ductile reworking. The study on their petrography. va-riations in composition and conditions of formation is conducive to revealing the metamorphism-deformationhistory of the core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further to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its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ogical Study on the Ductile Shear Zones in the Core of the Ea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in western Henan CORE
下载PDF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Early Cretaceous andesitic-dacitic rocks,western Qinling(Central China):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被引量:4
3
作者 Feifei Zhang Peter A. Cawood +1 位作者 Yunpeng Dong Yuejun W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507-1520,共14页
40Ar/39Ar and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analyses for the Laozanggou intermediate-acidic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we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Central China,constrain their petrogenesis an... 40Ar/39Ar and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analyses for the Laozanggou intermediate-acidic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we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Central China,constrain their petrogenesis and the nature of the Late Mesozoic lithospheric mantle.These volcanic rocks yield hornblende or whole-rock 40Ar/39Ar plateau ages of 128.3-129.7 Ma and zircon U-Pb age of131.3±1.3 Ma.They exhibit SiO2 of 56.86-66.86 wt.%,K2 O of 0.99-2.46 wt.%and MgO of 1.03-4.47 wt.%,with Mg#of 42-56.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arc-like geochemical signatures with significant enrichment in LILE and LREE and depletion in HFSE.All the samples have enriched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with initial 87Sr/86Sr ratios ranging from 0.7112 to 0.7149 andεNd(t)values from 10.2 to 6.3.Such geochemical signatures suggest that these volcanic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enriched lithospherederived magma followed by the assimilation and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AFC)process.The generation of the enriched lithospheric mantle is likely related to the modification of sediment-derived fluid in response to the Triassic subduction/collision event in Qinling orogenic belt.The early Cretaceous detachment of the lithospheric root provides a reasonable mechanism for understanding the petrogenesis of the Laozanggou volcanic sequence in the we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 and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SR-ND isotopes Early Cretaceous AFC process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west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PROTEROZOIC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EVIDENCE FROM THE GEOCHEMISTRY OF SEDIMENTARY ROCKS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山 张本仁 +1 位作者 谢千里 郭孝明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1年第11期920-923,共4页
Ⅰ. INTRODUCTIONThe Proterozoic tectonic nature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has fundamental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Qinling Belt and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South China) crato... Ⅰ. INTRODUCTIONThe Proterozoic tectonic nature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has fundamental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Qinling Belt and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South China) cratons, where the Qinling Group plays a crucial role. Although there is a consensus that this group was mostly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age, much controversy still remains on its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ing orogenic belt PROTEROZOIC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graywacke geochemistry.
原文传递
秦岭造山带宽坪群中的变铁镁质岩的成因、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6
5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5 位作者 闫臻 王涛 陈隽璐 向忠金 张宗清 姜春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75-1492,共18页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SiO2含量均小于53%,TiO2的含量分别是0.87%-2.03%和0.92%-2.12%,MgO含量较低(Mg#=29-49),原岩类型为亚碱性TH系列玄武质岩石。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轻稀土、重稀土元...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SiO2含量均小于53%,TiO2的含量分别是0.87%-2.03%和0.92%-2.12%,MgO含量较低(Mg#=29-49),原岩类型为亚碱性TH系列玄武质岩石。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轻稀土、重稀土元素无明显分异,LREE呈现亏损—略富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平坦型,与E-MORB的配分模式相似。相对于N-MORB,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Sr、K、Rb和Ba)轻度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如Ta、Nb、Zr、Hf、Ti等)既不富集也不亏损,显示与E-MORB相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初始锶比值比较分散,但其初始钕比值(143Nd/144Nd)(t)比较集中和均一,分别为0.511962-0.512192和0.512028-0.512157,εNd(t)值均为正值,分别是+5.7-+10.2和+7.0-+9.5,表明2类岩石来自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略呈亏损的源区。SHRIMP锆石U-Pb年代分析揭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晚新元古代Ediacaran期(611Ma±13Ma),较老的残余晶核锆石可能是岩浆活动过程中捕获古老地壳成分的记录。黑云母40Ar/39Ar热年代学分析表明,宽坪群原岩变质时代为石炭纪Serpukhovian期(319.1Ma±3.6Ma)。认为宽坪群中的变铁镁岩块/片形成于晚新元古代被动陆缘裂谷洋盆,是华北陆块南缘大陆裂解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宽坪群 铁镁质岩块/片 被动陆缘裂谷 晚新元古代大陆裂解
下载PDF
西秦岭糜署岭花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9
6
作者 李佐臣 裴先治 +5 位作者 李瑞保 裴磊 胡波 刘成军 陈国超 陈有炘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617-2634,共18页
秦岭造山带南缘勉略缝合带附近发育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带,位于西秦岭地区勉略缝合带北侧的糜署岭岩体是该花岗岩带的一部分。本文对糜署岭岩体寄主岩及二长闪长质包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糜... 秦岭造山带南缘勉略缝合带附近发育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带,位于西秦岭地区勉略缝合带北侧的糜署岭岩体是该花岗岩带的一部分。本文对糜署岭岩体寄主岩及二长闪长质包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糜署岭岩体的结晶年龄为214.5±1.6Ma(MSWD=0.24)。糜署岭岩体寄主岩和二长闪长质包体A/CNK在0.64~0.97之间,具有准铝质特征。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97.3×10-6~246.6×10-6,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显示为右倾型,Eu具有中等的负异常。高场强元素Ta、Nb、P、Ti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明显亏损,而Rb、U、La、Zr、Hf、Nd、Y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寄主岩和包体是同源岩浆演化而来,是以基性岩为主的源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的,为I型花岗岩。糜署岭岩体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转化阶段,为后造山花岗岩类,是印支期扬子与华北地块全面碰撞导致的地壳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署岭岩体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西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造山带挤出构造 被引量:28
7
作者 曾佐勋 杨巍然 +2 位作者 Franz Neubauer 刘立林 郭铁鹰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共7页
挤出构造模式已经从二维变形进入三维变形研究。在喜马拉雅造山带 ,高喜马拉雅结晶地体沿北倾的主中央逆冲断层和北倾的绒布寺正断层 ,表现为相对刚性体之间的韧性体的楔状挤出。非连续介质大变形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为这一模式提供了力... 挤出构造模式已经从二维变形进入三维变形研究。在喜马拉雅造山带 ,高喜马拉雅结晶地体沿北倾的主中央逆冲断层和北倾的绒布寺正断层 ,表现为相对刚性体之间的韧性体的楔状挤出。非连续介质大变形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为这一模式提供了力学依据。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东阿尔卑斯三维管状挤出模式。将上部脆性层划分出北部左行平移带 ,南部右行平移带和中部挤出楔。中部韧性层在南阿尔卑斯和欧洲前陆碰撞过程中 ,既有垂向挤出 ,也有侧向挤出。在平行缩短方向的剖面上 ,由箱状背形隆起演化成逆—逆断层组合的楔状挤出 ,形成三角断面的管状。在垂直缩短方向的剖面上 ,中部韧性层呈不均匀流动 ,形成管状层流——韧性层中心为纯剪切 ,上部和侧部为简单剪切。在陕甘川邻接区 ,由于祁连山—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向南的推挤和川西前陆的刚性阻挡 ,造成西秦岭和东松潘—甘孜复合造山体的三维滑脱挤出。以北西西向玛曲—略阳滑脱逆冲断裂和北东向青川—茂县滑脱逆冲断裂为界 ,将陕甘川邻接区的三维滑脱挤出复合造山体划分为西秦岭滑脱挤出带、摩天岭—若尔盖滑脱挤出楔和龙门山滑脱挤出逆冲推覆带。以近南北向岷江滑脱逆冲断裂为界将滑脱挤出楔进一步划分成摩天岭滑脱挤出体和若尔盖滑脱挤出体。除了不同构造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出构造 造山带 喜马拉雅 阿尔卑斯 韧性体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德乌鲁杂岩体的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8
8
作者 靳晓野 李建威 +2 位作者 隋吉祥 文广 张金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0-38,共19页
德乌鲁杂岩体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夏河—合作断裂带北侧。该岩体由德乌鲁石英闪长岩和老豆石英闪长斑岩2个侵入单元组成,其中石英闪长岩含有大量暗色微粒包体。报道了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斑岩及石英闪长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的锆石U-Pb... 德乌鲁杂岩体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夏河—合作断裂带北侧。该岩体由德乌鲁石英闪长岩和老豆石英闪长斑岩2个侵入单元组成,其中石英闪长岩含有大量暗色微粒包体。报道了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斑岩及石英闪长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及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以综合限定德乌鲁杂岩体的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并讨论其构造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德乌鲁石英闪长岩和老豆石英闪长斑岩的侵位时代分别为(238.6±1.5)、(247.6±1.3)Ma,属于早—中三叠世岩浆活动。石英闪长岩、暗色微粒包体及石英闪长斑岩的SiO2质量分数分别为64.21%~66.22%、56.28%~58.18%和62.33%~64.58%,全碱含量较高,相对富钾,Na2O与K2O质量分数比值接近或大于1。石英闪长岩及其中暗色微粒包体为准铝质,石英闪长斑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但它们均属于中—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较高的Mg#值(61~70)。德乌鲁杂岩体的各单元岩石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La与Yb质量分数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比值w(La)N/w(Yb)N为6.88~16.55,具有中等到弱的负Eu异常(0.43~0.79)。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斑岩及暗色微粒包体的Sr-Nd同位素组成非常相近,初始Sr同位素比值为0.707 3~0.707 8,εNd(t)为-6.7~-7.6。以上元素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石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斑岩岩浆均可能起源于富钾的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岩浆加入;暗色微粒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高镁安山岩相似,其源区可能为受板片流体/熔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德乌鲁杂岩体属于印支早期活动大陆边缘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弧岩浆活动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德乌鲁杂岩体 印支早期岩浆活动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西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南秦岭中、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新认识 被引量:19
9
作者 周鼎武 张成立 +1 位作者 华洪 胡健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50-357,共8页
在运用板块动力学模式研究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南秦岭构造带区域地质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中、新元古代南秦岭曾经历了晋宁期造山作用和澄江期裂解作用两次重大构造事件,它们控制了区内不同岩石建造的形成和时、空... 在运用板块动力学模式研究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南秦岭构造带区域地质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中、新元古代南秦岭曾经历了晋宁期造山作用和澄江期裂解作用两次重大构造事件,它们控制了区内不同岩石建造的形成和时、空分布。据此对区域内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划分对比提出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中元古代 新元古代 地层 划分 对比
下载PDF
西秦岭海西—印支期裂陷活动及其与古特提斯的关系 被引量:8
10
作者 方国庆 张晓宝 李育慈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6-81,共6页
海西—印支期,西秦岭地区受古特提斯洋的影响在前海西期变质基底之上发育三期裂陷活动(1.泥盆纪;2.石炭纪;3.二叠至三叠纪),造成该区地层展布呈条带状.深水沉积与浅水沉积相间,以及活动型海槽沉积与稳定型浅海沉积相间的... 海西—印支期,西秦岭地区受古特提斯洋的影响在前海西期变质基底之上发育三期裂陷活动(1.泥盆纪;2.石炭纪;3.二叠至三叠纪),造成该区地层展布呈条带状.深水沉积与浅水沉积相间,以及活动型海槽沉积与稳定型浅海沉积相间的格局.是加里东期之后秦岭构造带东西分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 海西-印支期 古特提斯 西秦岭
下载PDF
西秦岭造山带早白垩世大陆裂谷存在的依据——青海同仁地区麦秀山群新建的意义 被引量:10
11
作者 祁生胜 邓晋福 +3 位作者 赵呈祥 胡旭丽 史连昌 陈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06-1715,共10页
青海省唯一的一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分布在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泽库县之间的麦秀山一带,位于西秦岭地层区泽库地层分区。根据剖面研究和区域地层对比,将这套地层新命名为早白垩世麦秀山群(K1M),下部的紫红—灰紫色中基性火山岩夹... 青海省唯一的一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分布在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泽库县之间的麦秀山一带,位于西秦岭地层区泽库地层分区。根据剖面研究和区域地层对比,将这套地层新命名为早白垩世麦秀山群(K1M),下部的紫红—灰紫色中基性火山岩夹砂砾岩新建为多禾茂组(K1d),为一套典型的陆相裂隙式喷发的碱性玄武岩+陆相红层沉积建造,上部的紫红色砂砾岩组合延用万秀组(K1w),为一套冲积扇相陆相红层的类磨拉石建造,二者之间为明显的整合接触关系。根据麦秀山群与上下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以及多禾茂组火山岩中的同位素年龄和万秀组的昆虫、叶肢介、植物化石,可确定麦秀山群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麦秀山群沿近南北向张裂带分布,是在早白垩世陆内环境下产生并在陆内环境下消亡的陆内裂谷相沉积,它的形成标志着西秦岭地区在早白垩世进入区域性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造山带 早白垩世 麦秀山群陆内裂谷伸展环境
下载PDF
西秦岭徽县-成县早白垩世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英利 王宗起 闫臻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42-1154,共13页
徽县-成县(徽成)盆地是西秦岭造山带内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早白垩世走滑拉分盆地。沉积相分析结果显示,盆地内部发育不同的沉积相组合,且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盆地充填序列分析表明,徽成盆地的沉积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田家坝组沉积时... 徽县-成县(徽成)盆地是西秦岭造山带内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早白垩世走滑拉分盆地。沉积相分析结果显示,盆地内部发育不同的沉积相组合,且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盆地充填序列分析表明,徽成盆地的沉积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田家坝组沉积时期、周家湾组沉积时期、鸡山组沉积早期和鸡山组沉积晚期。田家坝组沉积时期,盆地南部以冲积扇砾岩和辫状河砂、砾岩沉积组合为主;周家湾组沉积时期,盆地西部以冲积扇砾岩和辫状河砂、砾岩沉积组合为主;鸡山组沉积时期,盆地北部和南部以冲积扇砾岩和辫状河砂、砾岩沉积为主。在整个沉积过程中,盆地中心表现为湖泊(前三角洲)相细粒沉积,而河流和三角洲体系则分布于冲积扇和深水湖泊(前三角洲)沉积之间。古流向和物源恢复结果证明,盆地沉积物主体来自于盆地北部、南部的花岗岩和前侏罗纪地层。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过程主要受控于盆地北缘徽凤断裂,盆地南部抬升与盆地边界断层的活动密切相关,是盆地的主要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成盆地 西秦岭造山带 早白垩世 沉积特征
下载PDF
豫西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Re-Os和^(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13
作者 武广 陈毓川 +3 位作者 李宗彦 杨鑫生 刘军 乔翠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09-822,共14页
河南省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华熊地块内,是东秦岭地区最大的硫铁多金属矿床,以其硫铁矿储量大及共、伴生元素复杂区别于东秦岭其他以钼为主的矿床。矿化在空间上呈规律性的带状分布,从岩体内向外,依次出现斑岩型钼... 河南省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华熊地块内,是东秦岭地区最大的硫铁多金属矿床,以其硫铁矿储量大及共、伴生元素复杂区别于东秦岭其他以钼为主的矿床。矿化在空间上呈规律性的带状分布,从岩体内向外,依次出现斑岩型钼矿体→斑岩型硫铁矿体→矽卡岩型铁矿体、钼矿体→矽卡岩型硫铁、铜、锌、金矿体→脉型铅、锌、银矿体。选取5件接触带矽卡岩型钼矿体中的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142.9±2.1)Ma~(143.7±2.3)Ma的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3.4±0.9)Ma(MSWD=0.071),等时线年龄为(140.0±18.0)Ma(2σ,MSWD=0.095),将(143.4±0.9)Ma认作辉钼矿的结晶年龄,表明银家沟矿床矽卡岩型矿体形成于约143Ma前;选取1件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辉钼矿化钾长花岗斑岩中的绢云母样品定年,获得40Ar-39Ar坪年龄为(143.6±1.4)Ma,相应的39Ar/36Ar-40Ar/39Ar等时线年龄为(143.0±2.0)Ma(MSWD=0.13),将(143.0±2.0)Ma认作绢云母的Ar封闭年龄,表明银家沟矿床斑岩型矿化亦发生在约143Ma前。本次辉钼矿Re-Os和绢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表明,银家沟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初期。银家沟矿床辉钼矿的w(Re)在38.5×10-6~43.2×10-6之间,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由火成物质组成的宽坪群和二郎坪群,成矿与矿区内的钾长花岗斑岩有关。结合前人对东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期间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银家沟矿床形成于EW向构造体制向NNE向构造体制大转换阶段,即形成于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RE-OS定年 40Ar-39Ar定年 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 豫西 东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西段构造单元 被引量:18
14
作者 徐备 王长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89-395,共7页
将大别造山带西段划分为 7个二级构造单元 ,从北向南依次为 :(1)马畈褶皱带 ;(2 )凉亭混杂岩带 ;(3)牢山褶皱带 ;(4 )苏家河滑覆席 ;(5)熊店 -浒湾韧性剪切带 ;(6 )卡房片麻岩穹窿和(7)彭店韧性剪切带。其中马畈褶皱带属华北板块南缘 ,... 将大别造山带西段划分为 7个二级构造单元 ,从北向南依次为 :(1)马畈褶皱带 ;(2 )凉亭混杂岩带 ;(3)牢山褶皱带 ;(4 )苏家河滑覆席 ;(5)熊店 -浒湾韧性剪切带 ;(6 )卡房片麻岩穹窿和(7)彭店韧性剪切带。其中马畈褶皱带属华北板块南缘 ,凉亭混杂岩带可能代表碰撞缝合带位置。野外构造变形特征反映有 4期依次发生的构造作用 :(1)近南北向的褶皱作用 ;(2 )从南向北的韧性推覆剪切作用 ;(3)右旋走滑韧性剪切作用 ;(4 )垂向隆升作用和与其有关的伸展滑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西段 构造单元 变形作用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北秦岭-南祁连早古生代裂谷造山带火山岩与小洋盆蛇绿岩套特征及纬向对比 被引量:52
15
作者 邱家骧 曾广策 +1 位作者 朱云海 苏尚国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93-405,共13页
北秦岭—南祁连位于我国著名巨型纬向造山带的中段,是以寒武—奥陶纪时期为主形成的裂谷造山带。它经历了板内大陆裂谷→陆间裂谷→火山弧→造山带的开合过程。寒武纪拉张形成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及小洋盆蛇绿岩套,奥陶纪闭合形成钙... 北秦岭—南祁连位于我国著名巨型纬向造山带的中段,是以寒武—奥陶纪时期为主形成的裂谷造山带。它经历了板内大陆裂谷→陆间裂谷→火山弧→造山带的开合过程。寒武纪拉张形成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及小洋盆蛇绿岩套,奥陶纪闭合形成钙碱性与钾玄岩系列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弧岩套,并见高镁安山岩。南祁连为单裂谷,北秦岭为双裂谷。北秦岭裂谷从东到西,拉张速度和距离变小,闭合速度变大,火山爆发强度及火山岩的酸度、钾量、壳源组分也顺序增大。其拉张距离与红海型相似,而闭合速度近似安第斯型。古地幔以多种类型叠加为特征,曾有过先强烈亏损,后又富集的过程。从大别山→北秦岭→南祁连→柴北缘纬向对比可知:本区的基性与酸性火山岩浆,分别为地幔与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中性岩主要为基性岩浆AFC作用产物。从东到西,裂谷依次张开,火山喷发时代逐渐变新,拉张速度和距离变大,闭合速度也变大,从而火山岩的碱度变小,蛇绿岩套从无到有。古地幔由DMM与EMⅠ混源为主,变为DMM与EMⅡ混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火山岩 裂谷造山带 小洋盆 蛇绿岩套
下载PDF
北秦岭西段凤县地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国超 张亚峰 +5 位作者 裴先治 李佐臣 季宪军 魏均启 莫嵘桓 王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68-1984,共17页
草滩沟群龙王沟组在北秦岭西段广泛出露,对研究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的结晶年龄为457. 4±3. 8Ma。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富硅(SiO 2 =64. 55... 草滩沟群龙王沟组在北秦岭西段广泛出露,对研究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的结晶年龄为457. 4±3. 8Ma。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富硅(SiO 2 =64. 55%~73. 07%)和碱(Na 2 O+K 2 O=5. 35%~8. 11%),低铝(Al 2 O 3 =13. 91%~16. 07%);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具Eu负异常(δEu=0. 34~0. 86);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较低的Nb/Ta比值和Mg #值。以上显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具壳源特征,为地壳部分熔融结果。北秦岭造山带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和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岩浆岩具弧岩浆岩特征,显示它们形成于俯冲环境。结合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岩浆岩分布以及草滩沟群沉积特征显示,早奥陶世北秦岭造山带还处于商丹洋的俯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西段 草滩沟群 龙王沟组 锆石 U -P b 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下载PDF
关于造山带花岗岩类填图方法的讨论——以西秦岭天水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永军 赵仁夫 +1 位作者 刘志武 李金保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花岗岩类的分类理论决定其填图方法。现行的单元 -超单元填图方法是依据花岗岩类的 I型、S型分类理论和同源岩浆演化理论而建立的。由于同源岩浆演化理论的不完善性 ,造山带地壳结构及地质构造特征的复杂性、地质作用过程的多样性 ,导... 花岗岩类的分类理论决定其填图方法。现行的单元 -超单元填图方法是依据花岗岩类的 I型、S型分类理论和同源岩浆演化理论而建立的。由于同源岩浆演化理论的不完善性 ,造山带地壳结构及地质构造特征的复杂性、地质作用过程的多样性 ,导致了形成花岗岩类源岩组分的复杂性 ,使得 I型、S型分类在造山带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单元 -超单元填图方法在造山带实践中存在较多问题和矛盾。造山带花岗岩类填图方法应以基本岩石分类方案为依据 ,以野外可识别、易掌握的客观岩石学、矿物学、组构学为准则 ,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填图方法 造山带 西秦岭
下载PDF
豫西宜阳南部地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及其演化过程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江红 郑德顺 +3 位作者 刘思聪 乔雨 王振江 李雨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30,共9页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是由中国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俯冲碰撞而形成,其北缘的逆冲推覆构造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之一。豫西宜阳南部地区地处华北板块南缘,特殊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造成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地质演化特征的双重性...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是由中国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俯冲碰撞而形成,其北缘的逆冲推覆构造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之一。豫西宜阳南部地区地处华北板块南缘,特殊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造成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地质演化特征的双重性和构造的多期次性决定了豫西宜阳南部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的必要性。通过野外地表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等方法,详细描述和分析了研究区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恢复了其运动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豫西宜阳南部地区以褶皱、逆冲推覆构造为主。主要发育了李沟向斜、祖师庙-水河沟断层、陈宅-吕沟逆冲断层和兰家门逆冲断层。(2)中生代陆内构造演化分为以下4个阶段:印支期-早燕山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NS向碰撞挤压,发育了李沟向斜;中-晚燕山期,李沟向斜核部逐步发生伸展变形,发育了NW向正断层;燕山末期,随着北秦岭反向逆冲推覆带北向扩展,NW向陈宅-吕沟逆冲断层和兰家门逆冲断层依次发育,呈前展式叠瓦扇式逆冲;喜马拉雅期,以伸展走滑为主,发育了NNE向正断层。该研究能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对华北南缘的构造发育及演化过程的影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逆冲推覆构造 演化过程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豫西宜阳
下载PDF
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沉积地质学和动力沉积学研究:西秦岭南带泥盆纪裂陷槽盆地、摩天岭地体沉积特征和盆地格局 被引量:9
19
作者 杜远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6期48-61,共14页
南秦岭裂陷槽位于中秦岭微板块和摩天岭地体之间.本文根据裂陷槽盆地三河回群和摩天岭地体泥盆系沉积学研究,结合火山作用和生物古地理的研究,探讨该区泥盆纪的盆地格局.三河口群以深水盆地和陆棚沉积为主,内夹拉斑玄武岩和硷性玄... 南秦岭裂陷槽位于中秦岭微板块和摩天岭地体之间.本文根据裂陷槽盆地三河回群和摩天岭地体泥盆系沉积学研究,结合火山作用和生物古地理的研究,探讨该区泥盆纪的盆地格局.三河口群以深水盆地和陆棚沉积为主,内夹拉斑玄武岩和硷性玄武岩,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的分配型式都反映其处于裂陷槽盆地背景。生物古地理分异也指示型陷槽盆地的存在.摩天岭地体泥盆系为滨岸-陆棚碎屑岩和陆棚-缓坡碳酸盐沉积,其为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泥盆系 沉积地质学 裂陷槽盆地
下载PDF
北秦岭地质新知及一些有关问题 被引量:5
20
作者 安三元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52-56,共5页
根据北秦岭地层新知,讨论它的地质演化史。元古亩到古生代,它是陆内裂陷环境,经加里东期特别是海西期的转折,至中、新生代结束了陆内造山阶段。迄今未在北秦岭找到洋壳存在的确凿证据,板块构造机制应用于北秦岭,必须解释己知的地质事实。
关键词 北秦岭 裂谷 褶皱带 板块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