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al Pacing versus Apical Pacing: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ingle-blind 5-Years Follow-up Study of Ventricular Lead Performance and Safety 被引量:4
1
作者 梁远红 刘烈 +4 位作者 陈东骊 林纯莹 费洪文 陈泗林 吴书林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5年第6期858-861,共4页
Summary: Lead placement for ventricular pacing variably impacts the physiological benefit of the pa- tient.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ventricular lead performance and safety of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al p... Summary: Lead placement for ventricular pacing variably impacts the physiological benefit of the pa- tient.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ventricular lead performance and safety of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al pacing in patients with bradyarrhythmia in South China over 60-month follow-up. Totally, 192 patients (108 males, and 84 females, 63-4-21 years old) with bradyarrhythm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RVOTs) group had lead placement near the sep- tum (n=97), while the right ventricular apex (RVA) group had a traditional apical placement (n=95). RV septal lead positioning was achieved with a specialized stylet and confirmed using fluoroscopic projec- tion.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0 months. Follow-up assessment included stimulation threshold, R-wave sensing, lead impedance and lead complications. The time of electrode implantation in both the ROVTs and RVA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4.29±0.61 vs. 2.16±0.22 min; P=0.009). No dif- 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in threshold, impedance or R-wave sen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1 st, 12th, 36th and 60th month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No occurrence of electrode displacement, increased pacing threshold or inadequate sensing was found. The long-term active fixation ventricular electrode performance in RVOTs group was similar to that in RVA group. RVOTs pacing near the septum using active fixation electrodes may provide stability during long-term follow-up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tptum septal pacing FOLLOW-UP lead performance
下载PDF
Implantation of Lumenless Pacing Leads at the Inter-atrial Septum and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with Deflectable Catheter-sheath
2
作者 白融 Ruth KAM +2 位作者 Chi Keong CHING Li Fern HSU Wee Siong TEO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8年第6期639-644,共6页
Current permanent right ventricular and right atrial endocardial pacing leads are implanted utilizing a central lumen stylet. 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 initiates an abnormal asynchronous electrical activation patt... Current permanent right ventricular and right atrial endocardial pacing leads are implanted utilizing a central lumen stylet. 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 initiates an abnormal asynchronous electrical activation pattern, which results in asynchronous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and relaxation. When pacing from right atrial appendage, the conduction time between two atria will be prolonged, which results in heterogeneity for both depolarization and repolarization. Six patients with Class Ⅰ indication for permanent pacing were implanted with either single chamber or dual chamber pacemaker. The SelectSecure 3830 4-French (Fr) lumenless lead and the SelectSite C304 8.5-Fr steerable catheter-sheath (Medtronic Inc., USA) were used. Pre-selected pacing sites included inter-atrial septum and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which were defined by ECG and fluoroscopic criteria. All the implanting procedures were successful without complication. Testing results (mean atrial pacing threshold: 0.87 V; mean P wave amplitude: 2.28 mV; mean ventricular pacing threshold: 0.53V; mean R wave amplitude: 8.75 mV) were satisfactory. It is concluded that implantation of a 4-Fr lumenless pacing lead by using a streerable catheter-sheath to achieve inter-atrial septum or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acing is safe and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ective site pacing lumenless lead inter-atrial septum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下载PDF
Long-term follow-up of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al pacing
3
作者 Xiaoqing Ren Shu Zhang Jielin Pu Fangzheng Wang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71-74,共4页
Objectiv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has become widely used us an electrode placement site. However, data concerning lead performances and complications for lead repositioning with this technique were scan... Objectiv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has become widely used us an electrode placement site. However, data concerning lead performances and complications for lead repositioning with this technique were sca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long- term lead performances and complications of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al pacing and provide evidences for choosing an optimal electrode implantation site.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with septal active electrode implantation and 39 with apical passive electrode implant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Pacing threshold, R-wave sensing, lead impedance, pacing QRS width and pacing-related compli- cations for two groups at implantation and follow-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higher pacing threshold and shorter pacing QRS width at implantation in the septa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apical group.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ptal and the apical groups in pacing threshold, R-wave sensitivity, lead impedance and pace-related complication during a follow-up. Conclusions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could be used as a first choice for implantation site because it had long-term stable lead performances and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pical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pacemaker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pacing threshold COMPLICATIONS
下载PDF
PaSO起搏标测软件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4
作者 陈太波 高鹏 +3 位作者 程中伟 邓华 程康安 方全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5期283-287,共5页
目的探讨PaSO起搏标测软件(CARTO3,美国强生公司)在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期前收缩(PVC)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RVOT PVC患者共21例,入选患者同时行激动标测和... 目的探讨PaSO起搏标测软件(CARTO3,美国强生公司)在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期前收缩(PVC)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RVOT PVC患者共21例,入选患者同时行激动标测和PaSO起搏标测。将激动标测最早点定义为A点,PaSO起搏标测相似度软件评分最优点定义为B点,消融有效点定义为C点。比较两种标测方法指导RVOT PVC射频消融治疗的准确度。结果患者术中激动标测取点数为(11.0±5.0)个,激动顺序标测显示最早激动部位电位提前体表QRS时限15~36 ms(27.3±5.6)ms。PaSO起搏标测取点数为(10.0±5.0)个,起搏标测最优点与自发PVC QRS相似度为94.3%~99.2%[(97.4±1.5)%]。激动标测和PaSO起搏标测在判断PVC内膜靶点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间距(5.9±3.1)mm比BC间距(5.1±2.7)mm,P=0.320]。激动标测最早点与PaSO起搏标测最优点之间的中位距离为7.7(2.6,16.7)mm。结论 PaSO自动匹配起搏标测软件指导RVOT PVC射频消融靶点的准确度不劣于激动标测。基于自动匹配运算的PaSO起搏标测软件不受术中PVC负荷的限制,可以客观、准确、快速地定位PVC起源点,从而实现PVC精准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标测 室性期前收缩 右心室流出道 射频消融
下载PDF
Paso起搏标测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中的运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孟坚强 王超权 +2 位作者 任品芳 朱德文 张志诚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8期1147-1149,共3页
目的 探讨在CARTO3三维标测指导下运用PASO起搏标测软件标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右流室早)消融靶点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 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行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右流室早,选取以激动标测+PASO起搏标测右流室早25例为观察... 目的 探讨在CARTO3三维标测指导下运用PASO起搏标测软件标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右流室早)消融靶点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 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行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右流室早,选取以激动标测+PASO起搏标测右流室早25例为观察组,采用激动标测+人工起搏标测右流室早2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先行激动标测,寻找到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最早激动点,然后观察组通过CARTO3系统PASO起搏标测自动比较体表室早,室早相似度>0.94视为有效消融靶点进行消融,而对照组将心室起搏标测所获得的QRS波与自发室早体表心电图≥11个导联QRS波的振幅/时限/形态完全一致认为是有效消融靶点进行消融,分别记录两组的标测时间、PASO相似度、即刻手术成功率、术后1个月手术成功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靶点相似度均≥0.95,平均相似度为0.97,对照组成功消融靶点均为起搏标测时QRS波的振幅/时限/形态与体表心电图11个导联完全一致;两组的即刻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个月随访手术成功一致,且均未发生血管并发症、血栓栓塞、心脏穿孔或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结论 CARTO3三维标测指导下应用PASO起搏标测软件能帮助术者快速、客观、精确、量化地找到最佳成功消融靶点,并且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右心室流出道 paso起搏标测 室早相似度
下载PDF
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联合指引下解剖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效果
6
作者 白中乐 白雪洋 +4 位作者 洪晋 王琎 陈晓伟 郭树领 赵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3465-3469,共5页
目的探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联合指引下解剖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许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的36例患者的资料... 目的探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联合指引下解剖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许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的36例患者的资料,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室性早搏来源于RVOT,根据术中室性早搏数量多少灵活采用激动标测和或起搏标测找到靶点进行对应肺动脉根部瓣下和瓣上联合消融,分析该方法即刻及3个月成功率。结果术中室性早搏数量少的患者也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导管消融术并取得满意的远期效果。结论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联合指引下解剖消融治疗特发性RVOT室性早搏临床可行,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激动标测 起搏标测 射频消融 右室流出道
下载PDF
肺动脉窦内起搏十二导联多导心电图特征分析
7
作者 汪晓敏 章晨 +1 位作者 包程鸿 潘轶斌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1期1612-1614,共3页
目的通过导管技术将起搏器电极放置于肺动脉前窦、左窦、右窦,以获取十二导联心电图,分析这些窦区起搏时的心电图特征,从而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定位和消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2021至2023年间本院诊断为流出道室性早搏并接受射... 目的通过导管技术将起搏器电极放置于肺动脉前窦、左窦、右窦,以获取十二导联心电图,分析这些窦区起搏时的心电图特征,从而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定位和消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2021至2023年间本院诊断为流出道室性早搏并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患者40例。在手术过程中,消融导管被塑成倒U形,送至肺动脉三个窦区内。通过右前斜30°和左前斜45°的造影技术确认导管位置后,进行起搏以获得三个窦区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结果在40例患者中,成功获取了105份肺动脉窦内起搏心电图,其中右窦34份、前窦35份、左窦36份。右窦起搏时的心电图特征如下:83.3%的情况下,Ⅰ导联形态呈正向波;64.7%的情况下,胸导联R波移行晚于V3导联;在下壁导联(Ⅱ、Ⅲ、AVF)中,73.5%、64.7%和70.6%的情况存在降支切迹。这些特征与左窦和前窦起搏时的心电图特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窦与左窦之间的比较显示,I导联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胸导联的移行和下壁导联的降支切迹无差异(P>0.05)。结论肺动脉右窦、前窦和左窦起搏时产生的十二导联心电图有各自的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对于临床医师在进行右室流出道室早的定位和消融治疗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射频消融 起搏心电图 肺动脉窦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巩雪 宿燕岗 +6 位作者 潘文志 崔洁 舒先红 陈松文 孙敏敏 刘少稳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g...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32.6ms对两组患者进行亚组分组,Ts-SD>32.6ms者为A1亚组与B1亚组,Ts-SD≤32.6ms为A2亚组与B2亚组。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左室容积(LVEDV)、收缩末左室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主动脉瓣射血前时间(APET)、肺动脉瓣射血前时间(PPET)、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和Ts-SD。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IVMD均较术前增加;两组Ts-SD与术前比无差异。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同步性好的A2、B2亚组术后Ts-SD升高;术前同步性差的A1亚组术后Ts-SD降低。术后6个月两组LVEDV、LVESV及LVEF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RVOT和RVA起搏短期内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重构均无影响,术前收缩不同步者可从RVOT起搏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 心脏起搏 同步性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三维电解剖标测和导管消融 被引量:10
9
作者 陶海龙 龙德勇 +3 位作者 张金盈 张力 王小芳 李晨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7-550,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室早)的三维电解剖特征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选择1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RVOT室早患者,药物及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室早频繁发作后,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解剖重建右室流出道,进行室早的激动顺...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室早)的三维电解剖特征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选择1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RVOT室早患者,药物及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室早频繁发作后,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解剖重建右室流出道,进行室早的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靶点后采用4mm冷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分析、总结RVOT室早局灶起源的解剖分布特点、电生理特征及消融即刻效果,观察消融后远期成功率。结果:RV-OT的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显示,室早的解剖分布主要位于RVOT间隔面(66.7%),少数起源于肺动脉瓣上(16.7%),其靶点电生理记录在窦性心律和室早时具有不同特征。平均放电(2.3±0.5)次可完全终止室早发作。远期随访复发率较低(16.7%)。结论:室早多起源于RVOT间隔部位,也可起源于肺动脉瓣上;即刻消融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室性早搏 电解剖标测 导管消融
下载PDF
电极导线在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宿燕岗 巩雪 +3 位作者 王蔚 柏瑾 潘文志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被动固定电极导线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起搏参数
下载PDF
Carto XP/Carto3与常规标测指导下消融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比较 被引量:10
11
作者 邓盛荣 舒茂琴 +2 位作者 宋治远 钟理 周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5-270,共6页
目的比较常规电生理标测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RVOT-P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 目的比较常规电生理标测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RVOT-P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于我科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44例室早病例:36例室早患者采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常规组),108例室早采用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Carto XP/Carto3组)。从靶点标测、消融、术中X线曝光以及手术总耗时等时间方面对两种标测方法进行比较;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1 d和3 d 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肌钙蛋白Ⅰ(serum cardiac troponinⅠ,c TnⅠ)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的变化,观察随访疗效。结果 Carto XP/Carto3组在室早靶点标测、成功消融、X线曝光以及手术总时间方面均较常规电生理标测组明显缩短(P<0.01),心肌损伤指标CRP、c TnⅠ和CK-MB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的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4.4%(34/36)和100%(10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随访时,常规组即刻成功的34例患者中有3例室早复发,Carto XP/Carto3组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时,两组均无新的复发病例。结论 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的消融靶点定位更精准,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更好;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的射频消融仍具有较高成功率,手术费用相对便宜,为经济困难而又确实需要消融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右室流出道 电生理学 标测方法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
下载PDF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崔俊友 张华 +4 位作者 殷泉忠 易桂斌 陆叶 王东升 徐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入组,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各4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起搏心电图的QRS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S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19.8±6.4 vs 10.3±4.8,P<0.01);术中心室的起搏阈值RVOTS组高于RVA组(0.61±0.23 vs 0.48±0.17,P<0.05),但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阻抗、感知在术中及术后无统计学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心脏起搏 主动电极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和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萍 石泉 +5 位作者 程晓曙 胡建新 吴清华 吴延庆 刘燕娜 苏海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情况、心腔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随访11.47±1.67个月,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RVA组明显长于RVOT组(P<0.01);两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未见明显变化,RVA组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著增加(53.53±5.72 mm vs 50.03±6.20 mm,P<0.05),两组1年后LVEF均较术前显著降低(RVOT、RVA比较分别为0.57±0.10 vs 0.62±0.11,0.53±0.08 vs 0.63±0.10,P均<0.01);两组新出现房颤例数亦未见差异。结论 RVOT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要好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出道起搏 心功能 重构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室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盛富强 贺茂荣 +1 位作者 费萍燕 沈国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396-2398,2402,共4页
目的:对比右室流出道( RVOT)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松江区中心医院诊断为SSS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62~7... 目的:对比右室流出道( RVOT)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松江区中心医院诊断为SSS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62~76岁,平均(70.6±10.8)岁。依据右室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33例),RVA起搏组(32例)。比较两组起搏器植入术前、术中与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术前与术后6个月左室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与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术后6个月两组累计右室起搏百分比。结果 RVOT间隔部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术中、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QRS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与术后6个月RVOT间隔部起搏组QRS波时限短于RVA起搏组( P﹤0.05)。术后6个月RVOT间隔部起搏组累计右室起搏百分比为(56±44)%,RVA 起搏组为(53±4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735,P =0.962)。术前两组LVEDD、LVES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LVEDD大于RVOT间隔部起搏组,LVEF低于RVOT间隔部起搏组( P﹤0.05)。RVOT间隔部起搏组LVEDD、LVESD、LVEF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LVEDD术后6个月大于术前,LVEF术后6个月低于术前(P﹤0.05)。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对老年SSS患者左室功能的保持优于RVA起搏,为临床选择起搏位点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心脏起搏 心室功能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樊济海 巢胜吾 +2 位作者 顾秀莲 王玲 潘瑞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引导丝(A组)在RVOT间隔部起搏术中操控主动固定电极中应用效果。结果起搏阈值、导线电极阻抗无显著差异,感知R波振幅B组较A组低(12.32±3.80mVvs9.28±3.34mV,P=0.037);电极定位操作X线曝光时间A组大于B组(23.29±9.23minvs12.85±5.82min,P=0.002),电极固定次数A组大于B组(2.64±1.22次vs1.62±0.77次,P=0.015)。两组RVOT间隔部定位成功率:A组14/20(70%),B组18/20(90%),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RVOT间隔部失败者均固定于低位间隔部。术后3个月内仅A组1例导线脱位。结论RVOT间隔部电极定位双弯曲指引导丝支撑下操作,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电极固定次数,比单弯曲指引导丝方法更加简单化。两种方法均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右室流出道 心室间隔 起搏电极
下载PDF
螺旋电极在永久心脏起搏器中临床实践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战勇 吴翔宇 +3 位作者 王茜 石会强 张京梅 李志忠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1202-1203,1210,共3页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心房和心室螺旋电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共57例需植入螺旋电极的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5岁。植入成功后术中测试电极的阈值、阻抗、振幅及损伤电流...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心房和心室螺旋电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共57例需植入螺旋电极的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5岁。植入成功后术中测试电极的阈值、阻抗、振幅及损伤电流。术后定期随访阈值、阻抗及振幅的变化及电极脱位或穿孔的情况。结果 57例成功植入螺旋电极的患者中:植入心室螺旋电极57根,心房螺旋电极41根。术中测试电极阈值、阻抗,R波或P波振幅,提示所有起搏器均正常植入且并无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起搏器工作正常,并无电极脱位或穿孔。结论我们有限的临床经验提示,心室和心房的主动螺旋电极植入安全可靠,可成为植入起搏器的常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电极 右室流出道间隔 右心耳 损伤电流 心脏起搏
下载PDF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陶四明 张荣华 +4 位作者 李易 洪云飞 杨锋 吕云 李绍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同时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msvs153.11±20.10ms,P<0.001)。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2
18
作者 汪芳 张建军 +3 位作者 金炜 Jackson K Lieberman R 孙宝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 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 13.69±11.37min;17.88±7.23min vs 89.78±3.55min,P均〈0.05)。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起搏 安全性
下载PDF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汤娇娇 费洪文 +3 位作者 刘烈 陈东骊 吴书林 陈泗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5-918,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VOT)及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ACC/AHA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RVA组和RVOT组,常规将右心房电极置入右心耳处,将右心室电极分别植入RVOT...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VOT)及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ACC/AHA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RVA组和RVOT组,常规将右心房电极置入右心耳处,将右心室电极分别植入RVOT间隔部及RVA。术后1周在保证心室100%起搏下进行二维斑点超声成像分析,记录左心室收缩的纵向、环向及径向应变指标。结果 RVA组左心室收缩时纵向应变(LS)及环向应变(CS)达峰时间的最大差(TD)分别为(191.07±39.24)ms、(135.92±33.40)ms;RVOT组分别为(129.18±26.20)ms、(69.78±19.10)ms。RVA组LS及CS达峰时间标准差(SD)分别为(62.90±12.63)ms、(52.62±13.58)ms;RVOT组为(41.62±5.71)ms、(28.54±7.96)ms。两组比较,LS及CS达峰时间的TD及S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VA组与RVOT组左心室收缩时径向应变(RS)达峰时间的TD分别为(105.43±58.08)ms、(42.00±21.39)ms;SD分别为(41.98±29.48)ms、(17.08±10.46)ms。两组比较,RS的TD及S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结论RV-OT起搏时,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生理性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 斑点追踪成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右心功能影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毛建斌 姜玲 +2 位作者 李锦 江国强 刘政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和心尖部起搏(RVA)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置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放置的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38例)和RVA起搏组(34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测...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和心尖部起搏(RVA)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置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放置的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38例)和RVA起搏组(34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测定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处的相关TDI参数。结果RVOT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收缩期峰值速度(Sm)无明显变化(P〉0.05);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及Em/Am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等容收缩期时间(IVCT)无明显改变(P〉0.05),而等容舒张期时间(IVRT)缩短,射血时间(ET)延长,Tei指数由0.52±0.08下降至0.40±0.07(P〈0.05)。RAV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Sm无明显变化(P〉0.05),Em/Am由0.76±0.10下降为0.68±0.20(P〈0.05),IVCT无明显改变,而IVRT延长,ET缩短,Tei指数由0.58±0.09上升至0.71±0.06(P〈0.05)。术后3个月RVOT组与RAV组相比,Sm及IVCT无明显变化,而反映舒张功能的主要指标Em/Am、Tei指数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RVOT起搏能够改善依赖心室起搏的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个月时的右心室舒张功能,而RVA起搏则会使此类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恶化,两种不同部位起搏对右室的收缩功能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多普勒 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心室 心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