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senting to a Tertiary Care Center of Nepal
1
作者 Abhishesh Shakya Ratnamani Gajurel +2 位作者 Chandramani Poudel Anish Baniya Ravi Sahi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23年第11期780-794,共15页
Introduction: In comparison to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low risk eve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impact of right v... Introduction: In comparison to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low risk eve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impact of right ventricular (RV) myocardial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WMI). Methods: This i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82 consecutive IWMI patient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Manmohan Cardiothoracic, Vascular and Transplant Center (MCVTC) from May 15 2018 to June 15 2019.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isk factors profile, electrocardiographic, echocardiographic, including RV function and ang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omplications and in-hospital death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ean age of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IMWI was 64.8 ± 13.8 years with predominance of male (67%).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present in 34.1% of patient with RV dysfunction in 25.6% patients. Mean 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 (TAPSE), RV tricuspid annulus (S') and RV Fractional area change (FAC) in patients with RV dysfunction vs patients without RV dysfunction were 12.2 ± 3.3 mm vs 22.5 ± 3.5 mm (p < 0.001), 7.54 ± 0.91 cm/s vs. 12.79 ± 2.16 cm/s respectively (p Conclusion: In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RV involvement with RV dysfunction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in-hospital mortality along with advanced age,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higher Killip class, delayed hospital presentatio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 40% and angiographic evidence of triple vessel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right ventricular infarction prognosis
下载PDF
Clinical Profile and In-Hospit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2
作者 Stanley George Mansi Patel Ashok Thakk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4年第8期459-463,共5页
Objectives: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 assessed by various diagnostic methods accompanies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30% to 50% of patients. Acute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Objectives: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 assessed by various diagnostic methods accompanies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30% to 50% of patients. Acute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in-hospi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elated to life-threatening hemodynamic compromise and arrhythmias. Since there is scarcity of literature regarding epidemiology of clinical profile as well as in-hospit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Indian population, this study is carried out with a goal of identifying the same in our hospital setting, to fulfill this void. Methods: We examined the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n = 100) with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100 patients with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having right ventricular involvement. Results: The mortality rate was found to be 12% in patients with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28% in patients having right ventricular involvement in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nclusions: From the above stud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patients with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who have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volvement are at an increased risk of death, and cardiogenic sh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EPIDEMIOLOGY Clinical Profile mortality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术后心衰临床观察
3
作者 谭长磊 孙蓉蓉 刘贺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4期681-684,共4页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结合肺部超声治疗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安全性。方法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加用参附注射液。两组均...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结合肺部超声治疗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安全性。方法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加用参附注射液。两组均采用床旁肺部超声及下腔静脉超声指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肺部超声彗星尾征(ULCs)、症状性心衰的发生率及CCU住院天数,并在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肾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CCU住院天数、b线的数目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症状性心力衰竭发生率30.00%,低于对照组的55.00%(P<0.05)。两组治疗前肌酐、LVEF值比较,差别均不大(P>0.05)。观察组治疗后肌酐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别不大(P>0.05);对照组治疗后肌酐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对照组肌酐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治疗后LVEF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症状性心衰发生率,减少CCU住院天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 肺部超声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急性Q波下壁心肌梗死V_(1)、V_(2)导联ST段变化冠脉造影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赵进军 刘巍 +1 位作者 甘润韬 李为民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3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结合冠脉造影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V1、STV2 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6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根据就诊时第一份心电图V1、V2 导联ST段抬高、无改变及压低情况分为A组 ( 6例 ,... 目的 结合冠脉造影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V1、STV2 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6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根据就诊时第一份心电图V1、V2 导联ST段抬高、无改变及压低情况分为A组 ( 6例 ,STV1抬高≥ 1 0mm、STV2 压低≥ 0 5mm) ;B组 ( 13例 ,STV1无改变、STV2 压低≥ 0 5mm) ;C组 ( 3 4例STV1及STV2 均压低≥ 0 5mm) ;D组 ( 13例 ,STV1及STV2 均无改变 )。四组之间进行心电图、临床指标及冠脉造影比较。结果 冠造发现A组及B组的罪犯血管 (除B组 1例为前降支近段闭塞外 )全部为右冠状动脉 ,两组患者近段血管病变 (RPL)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 83 %对 88% ,P >0 0 5 ) ,B组的RPL明显高于C、D两组 ( 2 5 %及 2 2 % ,P均 <0 0 5 )。A、B两组右室梗死 (RMI)发生率无区别 ( 66%与 70 % ,P >0 0 5 ) ,但B组RMI发生率明显高于C、D两组 ( 14%及 7% ,P均<0 0 5 )。A、B两组病人的低血压和 (或 )休克发生率无明显区别 (P >0 0 5 ) ,但明显高于C、D两组。A、B、C、D四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急性Q波下壁心肌梗死STV1无改变或抬高、STV2 压低者病情重 ,是右冠脉闭塞位置高 ,坏死范围广泛且有可能合并右室梗死的证据 ,而STV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造影 改变 发生率 心电图 患者 Q波 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 导联 ST段变化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临床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徐香山 金元哲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178-179,共2页
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状态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总结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状态病人50例,其中参附组(实验组)25例,多巴胺组(对照组)25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 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状态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总结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状态病人50例,其中参附组(实验组)25例,多巴胺组(对照组)25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用药后血压回升明显。治疗组升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升压总有效率为88%,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BNP和CRP的下降幅度实验组大于对照组。结论:参附注射液在治疗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状态的患者中效果明显,无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 低血压 参附注射液 多巴胺
下载PDF
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潘宝安 李永光 宋海滨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3年第8期1686-1687,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或不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措施,以提高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治疗水平。方法选择2008~2012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59例。将所有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资料...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或不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措施,以提高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治疗水平。方法选择2008~2012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59例。将所有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资料完整的病例分为单纯下壁心肌梗死组和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间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单纯下壁心肌梗死与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第一个24h补液量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有显著差异(4.44%vs 28.57%)。结论单纯下壁心梗与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组出现低血压休克分别为6.67%与28.57%,快速大量液体输入扩容是抢救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的关键,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中早期再灌注治疗,快速有效的开通罪犯血管可明显改善患者右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右室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综合治疗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心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晓娟 李小平 程青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610-612,共3页
目的总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梗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方法对7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未累及右室患者(Ⅰ组)和5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患者(Ⅱ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家族史等... 目的总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梗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方法对7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未累及右室患者(Ⅰ组)和5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患者(Ⅱ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家族史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反映心肌梗死面积的CK及CK-MB峰值Ⅱ组较Ⅰ组高;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Ⅱ组高于Ⅰ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再灌流治疗的患者病死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接受常规治疗患者病死率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有并发症发生率高、近期预后差的特点,早期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右室心肌梗死 再灌注治疗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右室梗死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建成 陈绍良 +3 位作者 叶飞 罗俊 林松 段宝祥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1期759-76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不伴或伴右室心梗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既往6年住我院的103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比较下壁心梗不伴右室心梗(65例)和伴右室心梗(38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结果发生低血压、...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不伴或伴右室心梗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既往6年住我院的103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比较下壁心梗不伴右室心梗(65例)和伴右室心梗(38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结果发生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下壁伴右室心梗组高于下壁心梗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律失常是右室心梗住院并发症高的主要因素,右室心梗是独立于左室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早期介入治疗能改善住院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右室心肌梗死
下载PDF
Ⅲ导联ST段抬高大于Ⅱ导联对下壁心梗累及右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韩月红 任爱平 徐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9期36-36,共1页
目的探讨肢导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RV)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初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122例,根据右胸导联V3R~V5R是否具备2个导联的ST段抬高≥0.1mV,分为单纯AIMI组与合并右室梗死(ARVI)组。测定Ⅲ导联与Ⅱ导联ST... 目的探讨肢导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RV)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初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122例,根据右胸导联V3R~V5R是否具备2个导联的ST段抬高≥0.1mV,分为单纯AIMI组与合并右室梗死(ARVI)组。测定Ⅲ导联与Ⅱ导联ST段升高的比值。结果Ⅲ导联ST段抬高大于Ⅱ导联(简称ST↑Ⅲ/Ⅱ>1)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ST↑Ⅲ/Ⅱ>1对AIMI累及右室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壁心肌梗死 右室心肌梗死 Ⅲ导联
下载PDF
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指标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邱菊 《淮海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437-438,共2页
目的分析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指标。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55例心肌梗死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冠脉造影,分析其心电图及造影结果。结果按照WHO心电图诊断标准和造影结果进行诊断,下壁合并右... 目的分析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指标。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55例心肌梗死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冠脉造影,分析其心电图及造影结果。结果按照WHO心电图诊断标准和造影结果进行诊断,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16例,占29.09%,其中冠状造影右冠状动脉阻塞14例,占87.5%,另外右冠状动脉阻塞近端闭塞者11例,占68.75%。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不但有右心室衰竭的症状,而且其心电图主要敏感指标STv3R^v5R≥1 mm,STv4R抬高>STv3R抬高,STIII抬高/STII抬高>1,I、av L、V5、V6导联Q波消失。结论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多是由于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所致。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心肌酶谱的演变规律及心电图的变化,除有右心衰竭的症状以外,STv3R^v5R≥1mm,STv4R抬高>STv3R抬高,STIII抬高/STII抬高>1,I、av L、V5、V6导联Q波消失可作为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壁心肌梗死 右心室 心电描记术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中右室心肌梗塞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
11
作者 金炜 韩晓玲 +2 位作者 孙宝贵 李为真 张建军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9年第3期143-144,134,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并发右室MI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方法 共有120例确诊急性下壁MI的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AVB)和非房室传导阻滞(NAVB)组;是否合并右室MI,则分为右室MI(RVI)组和非右室...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并发右室MI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方法 共有120例确诊急性下壁MI的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AVB)和非房室传导阻滞(NAVB)组;是否合并右室MI,则分为右室MI(RVI)组和非右室MI(NRVI)组.结果 急性下壁MI并发AVB组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NAVB组(P<0.05);合并RVI患者,其AV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RVI病人(P<0.01).合并RVI及高血压组患者,其AVB的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RVI组(P<0.05).结论 右室心肌MI是急性下壁心肌MI发生AVB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B RVI 房室传导阻滞 MI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患者 发生率 目的 结论 方法
下载PDF
下壁导联变化程度在诊断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建军 米娜娃尔.阿木提 《新疆医学》 2011年第4期3-5,共3页
目的:证实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III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诊断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根据临床表现,并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 目的:证实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III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诊断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根据临床表现,并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评价该比值≥1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2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除有典型的下壁心肌梗死表现外,还有低血压甚至心源性休克等右心室衰竭的症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符合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19例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其中16例右胸导联V3R~V6R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0.1mV,3例ST段抬高但幅度<0.1mV。2例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右胸导联V3R~V6R导联中QRS呈qr型,ST段抬高但幅度<0.1mV。结论: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III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结合临床表现、心肌酶谱的变化以及右胸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对诊断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导联心电图 下壁 右心室 心肌梗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STⅢ/Ⅱ>1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陈有仁 杨仪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2年第3期204-205,共2页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STⅢ /Ⅱ >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描记常规 12导联和V3R~V7R,以连续 2个QRS波群的TP连线为基线 ,测量Ⅱ ,Ⅲ ,V3R V7R导联J点后 80ms处ST段抬高的幅度。结果 Ⅲ导联ST段抬高 >0 ...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STⅢ /Ⅱ >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描记常规 12导联和V3R~V7R,以连续 2个QRS波群的TP连线为基线 ,测量Ⅱ ,Ⅲ ,V3R V7R导联J点后 80ms处ST段抬高的幅度。结果 Ⅲ导联ST段抬高 >0 1mv ,且STⅢ /Ⅱ >1者占 2 4例 ,其中 18例 (75 % )并发右室梗死 ;而STⅢ /Ⅱ≤ 1者 2 4例中仅 2例 (8 3% )并发右室梗死 ,二者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0 1)。其敏感性 ,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 90 %、78%、77%。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早期 ,ST段抬高 ,STⅢ /Ⅱ >1,是心电图早期识别合并右室梗死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STⅢ/Ⅱ〉1 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 AMI 右室梗死 心电图
下载PDF
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钱志贤 周京敏 +2 位作者 王齐冰 蔡乃绳 葛均波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心梗)对急性下壁心梗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第一组)和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第二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死率。结果:共176例患者符合入选条件,第一组115例,第二组61例... 目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心梗)对急性下壁心梗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第一组)和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第二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死率。结果:共176例患者符合入选条件,第一组115例,第二组61例。第一组低血压、快速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等)、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和院内病死率显著低于第二组(P<0.05)。静脉溶栓、急诊PTCA和未行再灌注治疗的院内病死率在第一组的分别为3.23%,3.33%和29.17%,在第二组分别为9.z5%,13.04%和82.35%。结论:当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时,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院内病死率增高。积极行溶栓或急诊PTCA治疗,可显著降低其院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下载PDF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干预的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刚丽 周京敏 +3 位作者 童步高 王齐兵 蔡乃绳 葛均波 《中国临床医学》 2002年第3期259-261,共3页
目的 :分析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干预的意义。方法 :将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患者列入第一组 ,将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的患者列为第二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死率。结果 :2 17例患者 ,其中 ,第... 目的 :分析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干预的意义。方法 :将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患者列入第一组 ,将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的患者列为第二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死率。结果 :2 17例患者 ,其中 ,第一组 96例 ,第二组 5 2例。发生低血压第一组 9例 (占 9.36 % ) ,第二组 31例 (占 5 9.6 2 % )。发生快速心律失常 (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房颤动 ,频发室性早搏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第一组 12例 (占 12 .5 0 % ) ,第二组 17例 (占32 .6 9% )。发生缓慢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 )第一组 14例 (占 14 .5 8% ) ,第二组 2 5例 (占 4 8.0 8% )。诊断心功能不全第一组 11例 (占 11.4 6 % ) ,第二组 14例。血清肌酸酶平均峰值第一组 1349.2± 2 11.7U/L ,第二组 2 814 .6±35 2 .7U/L。以上数据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院内病死率第一组 8.14 % ,第二组 34%。静脉溶栓、急诊PTCA和未行再灌注治疗的院内病死率在第一组分别为 3.4 5 % ,4 .2 6 % ,和 30 % ,在第二组分别为 10 % ,11.76 %和 80 %。结论 :合并右室心梗时 ,急性下壁心梗患者临床表现更为复杂 ,严重 ,院内病死率增高。积极行溶栓或急诊PTCA治疗 ,可显著降低院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扩容的护理
16
作者 葛芬 张美芳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第20期11-11,6,共2页
目的:探索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扩容的最佳护理方案。方法: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7日收治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1例,对其实施对应的护理方案。结果:患者共住院10天,病情稳定后自动出院。结论:... 目的:探索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扩容的最佳护理方案。方法: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7日收治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1例,对其实施对应的护理方案。结果:患者共住院10天,病情稳定后自动出院。结论:给予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扩容的恰当护理方案,可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右心室梗死 扩容治疗 护理
下载PDF
右心室心肌应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评估的新视角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鹏强 朱丹 王贵松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0期41-45,共5页
左心室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中的地位被广泛认可,而右心室功能在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中亦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尤其右心室心肌应变作为早期评估右心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的敏感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 左心室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中的地位被广泛认可,而右心室功能在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中亦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尤其右心室心肌应变作为早期评估右心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的敏感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右心室心肌应变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 右心室心肌应变 临床预后
下载PDF
急性下壁梗死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代政学 严鹏飞 +7 位作者 冯大跃 王善慧 李金明 田少华 白春荣 任敏 张丽娜 李俊侠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3年第5期498-499,共2页
目的: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MI)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纳入2006年10月~2012年12月总参保健处发病12 h内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MI)患者25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患者分为IWMI... 目的: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MI)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纳入2006年10月~2012年12月总参保健处发病12 h内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MI)患者25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患者分为IWMI不合并RVMI组(n=167)和IWMI合并RVMI组(n=89),比较两组患者冠心病发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用药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无差异(P>0.05)。IWMI合并RVMI患者出现低血压(80.0% vs.19.8%,P<0.05)、颈静脉怒张(50.6%vs.1.8%)和Kussmaul征(51.7%vs.1.2%)的比例明显增加(P均<0.01),需要更多地应用正性肌力药物(60.7%vs.16.2%)来维持血压,且病死率较高(77.9%vs.0.6%,P<0.05)。结论在IWMI基础上伴RVMI多合并右心功能障碍,可导致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壁心肌梗死 右心室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严鹏飞 李金明 +6 位作者 张敏 刘振华 田少华 王善慧 冯大跃 代政学 李俊峡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IWMI)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RVMI)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发病12 h内入院的IWMI 268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IWMI)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RVMI)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发病12 h内入院的IWMI 268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以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右室支近端闭塞作为RVMI的诊断依据,将患者分为IWMI合并RVMI组(93例,RVMI组)和单纯IWMI组(175例,对照组),在安静休息状态下描记l8导联心电图,分析两组的心电图特征。结果 RVMI组STⅢ↑/STⅡ↑≥1、STV4R↑≥1 mm、电轴左偏、高度房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各项指标检出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IWMI时心电图出现STⅢ↑/STⅡ↑≥1、STV4R↑≥1 mm、电轴左偏、高度房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高度提示IWMI合并RVMI,可作为诊断RVMI参考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壁心肌梗死 右心室心肌梗死 心电图
下载PDF
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下壁心肌梗塞后右室功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单玉秀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4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 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 (DTI)记录三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下壁心肌梗塞后右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 2 8例 ,年龄匹配的健康者 2 0例 ,于心尖四腔观三尖瓣环相对应的右室游离壁记录收缩期峰值速度 (VS) ,舒张早期峰... 目的 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 (DTI)记录三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下壁心肌梗塞后右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 2 8例 ,年龄匹配的健康者 2 0例 ,于心尖四腔观三尖瓣环相对应的右室游离壁记录收缩期峰值速度 (VS) ,舒张早期峰值速度 (VE) ,舒张晚期峰值速度 (VA)。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组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均降低。结论 多普勒组织成像测定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可作为评价下壁心肌梗塞后右室功能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环运动速度 多普勒组织成像 下壁心肌梗塞 右室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