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档案之外:晚清江南纠纷解决的实践逻辑--以杜凤治《归田日记》为素材
1
作者 徐忠明 《法治现代化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85-128,共44页
清代中国的纠纷解决,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从纠纷双方自行协商,到邀请绅耆、亲友、中保以及邻里居中调解息争,再到告官审断;纵然告官审断,仍不排除民间调解的同时并进。在判牍与司法档案中,虽可看到民间调解与官府审断的互动,却极难知晓民... 清代中国的纠纷解决,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从纠纷双方自行协商,到邀请绅耆、亲友、中保以及邻里居中调解息争,再到告官审断;纵然告官审断,仍不排除民间调解的同时并进。在判牍与司法档案中,虽可看到民间调解与官府审断的互动,却极难知晓民间调解的具体细节,更难读到纠纷发生之后,双方应对纠纷、解决纠纷的方法与策略;而在告官审断之时之中之后,必须考量各种影响诉讼胜负的复杂因素,诸如两造身份、财力、官场人脉、诉讼成本、未来利益,以及承审官员的性情、偏好、能力与贪廉。但是,晚清江南绅士杜凤治的《归田日记》,却为读者提供了这些方面的详尽记载,使读者有机会深入考察纠纷解决的各个环节,以及影响诉讼的各种因素,或可弥补判牍与档案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江南 纠纷解决 绅士 杜凤治 《归田日记》
下载PDF
释谢灵运《山居赋》的“芨”——基于多学科的综合考论
2
作者 张丽萍 张显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18-124,共7页
谢灵运《山居赋》世称文学名作,然该赋的“慕椹高林,剥芨岩椒”之“芨”所指为何,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字学、文献学、植物学、中药学及造纸术等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考察,可知“芨”为“日及(芨)”,是“朱槿”的别名,属... 谢灵运《山居赋》世称文学名作,然该赋的“慕椹高林,剥芨岩椒”之“芨”所指为何,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字学、文献学、植物学、中药学及造纸术等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考察,可知“芨”为“日及(芨)”,是“朱槿”的别名,属锦葵科木槿属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居赋》 日及 朱槿
下载PDF
从《能静居日记》看赵烈文的营园实践及宅居园趣
3
作者 李晓 阴帅可 《建筑史学刊》 2022年第1期135-141,共7页
晚清幕僚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百万余字,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其中对宅园“静圃”营建过程及园居生活的记录,谋求真实呈现晚清文人相地、建宅、营园以及园居雅集的详细过程及多维图景。同治四年(1865)七、八月间,赵烈文前往江南考查各... 晚清幕僚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百万余字,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其中对宅园“静圃”营建过程及园居生活的记录,谋求真实呈现晚清文人相地、建宅、营园以及园居雅集的详细过程及多维图景。同治四年(1865)七、八月间,赵烈文前往江南考查各地区的屋价及风水,终定家址于常熟九万圩处。随着人口增加,静圃格局渐具明显的宅、园分区,以天放楼等藏书空间为核心的建筑空间和以静溪为核心的园林空间占据数次改建的重心。赵烈文于静圃的园居生活则表现为以光绪三年(1877)、光绪四年(1878)间写仿辋川的溪北斗诗之举为代表的雅集诸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圃 相宅构园 能静居日记 雅集 常熟园林
下载PDF
清末官绅对日本农业的考察与思考——以“东游日记”为中心
4
作者 代祥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34-40,共7页
甲午战后,为着解决中国民众的温饱问题,为着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部分清末官绅远赴日本考察农业。生机勃勃与成绩斐然是清末赴日考察官绅对日本农业的认识。在清末赴日考察官绅看来,日本农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日本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甲午战后,为着解决中国民众的温饱问题,为着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部分清末官绅远赴日本考察农业。生机勃勃与成绩斐然是清末赴日考察官绅对日本农业的认识。在清末赴日考察官绅看来,日本农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日本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建立大量农业学校与加强农业研究是其主要原因。基于此,清末赴日考察官绅认为,改变中国农业落后的面貌,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农业改良,采取有力措施扶植农业发展,特别是建立农校与农事试验场,培养专业人才,让具有专业知识的读书人积极参与农业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赴日官绅 农业考察 “东游日记”
下载PDF
從《魏稼孫日記殘稿》探討魏錫曾的鑒藏活動
5
作者 鄧君浩 《书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92,199,共16页
論文藉由上海圖書館館藏《魏稼孫日記殘稿》展開探討魏錫曾金石鑒藏活動。此日記殘稿爲魏錫曾在清同治六年(1867)與同治八年(1869)的日記殘稿,考察稿本内容,對照其與友人尺牘、日記,探討金石鑒藏家魏錫曾與友人趙之謙、沈樹鏞、周星詒... 論文藉由上海圖書館館藏《魏稼孫日記殘稿》展開探討魏錫曾金石鑒藏活動。此日記殘稿爲魏錫曾在清同治六年(1867)與同治八年(1869)的日記殘稿,考察稿本内容,對照其與友人尺牘、日記,探討金石鑒藏家魏錫曾與友人趙之謙、沈樹鏞、周星詒、丁丙的交游,延伸出對碑拓的賞鑒。魏錫曾日記中,除了翔實地記録日常生活瑣事,大部分與金石鑒藏活動相關,如搜集碑拓、印章與印譜、考訂金石文字,并通過抄録、雙鈎碑刻拓本等方法,留存金石文字。通過魏錫曾借與友人各件的目録,可知其收藏的碑帖、金石著録等,對于碑拓傳藏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具有極高的價值。論文還結合日記殘稿加以考察,試圖勾勒出魏錫曾補編校勘《金石萃編》時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錫曾 《魏稼孫日記殘稿》 碑拓鑒藏 《金石萃編》
原文传递
从《味水轩日记》、《六研斋笔记》看李日华绘画史观之转变 被引量:3
6
作者 吴雪杉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1-62,共12页
明代书画家、收藏家李日华没有象董其昌那样用明晰的语句来概述他对绘画史的整体认识,但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六研斋笔记》等著作对绘画作品的品鉴中,仍可看到他对绘画史有一个自成体系的把握和理解。本文试图将李日华现存著述、... 明代书画家、收藏家李日华没有象董其昌那样用明晰的语句来概述他对绘画史的整体认识,但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六研斋笔记》等著作对绘画作品的品鉴中,仍可看到他对绘画史有一个自成体系的把握和理解。本文试图将李日华现存著述、题跋中有关绘画的品鉴和个人认识汇集起来,从而勾勒出李日华的绘画史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日华 《味水轩日记》 《六研斋笔记》 原型 谱系
原文传递
Blade of Remembrance: Memory, Objects, and Redemption in Lu Xun 被引量:1
7
作者 Shakhar Rahav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3期453-477,共25页
Critics have observed that memory is an important theme in Lu Xun's writings. At the same time, memory--more precisely a struggle over the shaping of cultural memory--is a vital component of the iconoclastic May Four... Critics have observed that memory is an important theme in Lu Xun's writings. At the same time, memory--more precisely a struggle over the shaping of cultural memory--is a vital component of the iconoclastic May Fourth Movement with which Lu Xun is strongly associated.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several of Lu Xun's creative writings and memoirs depict memory and its transmission. I argue that, 1) These texts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s as mnemonic devices that aid the transmission of memory, 2) The agency of the receiver is key in interpreting these texts and in transmitting them onward, and 3) That Lu Xun posits the texts he creates as such mnemonic objects that serve to transmit his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and personal memory to his readers. Lu Xun's texts thus implicate the reader in the author's project of transmitting onward his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past in the hope of redeeming China. Examining these mechanisms of memory transmission I conclude that for Lu Xun redemption lies not in a transcendent future but in reexamining the p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MEMORY transmission mnemonicSwords" (Zhu jian) "Mr. Fujino" (Tengye xiansheng) (Kuangren riji "The Kite" (Fengzheng) redemption objects "Forging the"Diary of a Madma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