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BLIOGRAPHIE. études de Rimbaud en Chine
1
作者 ZHOU Jiashu 《法国研究》 1989年第2期76-78,101,共4页
Rimbaud Traduit en Chinois Le Soir Cheng Baoyi in Foreigh Literature Studies(WAI GUO WEN XUE YAN JIU)N°2,1981,Wuhan,Presse de l’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Huazhong Orphélie Ge Lei in Literature Abroad... Rimbaud Traduit en Chinois Le Soir Cheng Baoyi in Foreigh Literature Studies(WAI GUO WEN XUE YAN JIU)N°2,1981,Wuhan,Presse de l’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Huazhong Orphélie Ge Lei in Literature Abroad(GUO WAI WEN XUE)N°1,1983, Pékin, Presse de l’Université de Pékin Les Effarés Cheng Baoyi in Foreigh Literature Studies N°2, 1981 Les Effarés Ge Lei in Literature Abroad 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NG In tudes de rimbaud en Chine BIBLIOGRAPHIE
下载PDF
两种“异域”——论兰波与高更在同代人笔下的相遇
2
作者 王洪羽嘉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兰波与高更在米尔波艺术评论和谢阁兰美学理论中的两次相遇,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展现了兰波与高更“异域”思考的演变。1891年,米尔波在艺术评论中称高更为“图像艺术的兰波”,暗示了两位创作者跨越不同艺术壁垒的特点;1904年,谢阁兰发... 兰波与高更在米尔波艺术评论和谢阁兰美学理论中的两次相遇,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展现了兰波与高更“异域”思考的演变。1891年,米尔波在艺术评论中称高更为“图像艺术的兰波”,暗示了两位创作者跨越不同艺术壁垒的特点;1904年,谢阁兰发表《两个兰波》与《高更在他最后的布景里》,并在两人离开欧洲的行为中受到启发,提出“多异美学”。从米尔波的评论出发,诗歌与绘画互为艺术的“异域”。兰波与高更从探索“姐妹艺术”及“姐妹艺术”的语言开始,以跨艺术的理念创作,促进主体在对话中实现自我更新。从谢阁兰的评论入手,对话的态度进一步促使他们离开欧洲,从时空的“异域”反观欧洲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寻找两种文明的对话互利性。兰波与高更利用艺术“异域”和时空“异域”的多元性警惕同质化,至今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高更 诗画关系 “异域”
下载PDF
《醉舟》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1
3
作者 胡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8-61,共4页
 普罗米修斯般的诗人兰波(ArthurRimbaud)十七岁时的诗作《醉舟》作为前期象征派的代表作影响深远。它采用传统的亚历山大律,用年轻的幻想在诗歌中经历着一番风暴,乘着醉舟驶向未知的乐园。把诗中"舟"与"海"的意...  普罗米修斯般的诗人兰波(ArthurRimbaud)十七岁时的诗作《醉舟》作为前期象征派的代表作影响深远。它采用传统的亚历山大律,用年轻的幻想在诗歌中经历着一番风暴,乘着醉舟驶向未知的乐园。把诗中"舟"与"海"的意向从文化角度进行阐释,可以看出诗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作和"通灵者"兰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舟》 ARTHUR rimbaud 象征派 法国诗歌
下载PDF
从《元音》看兰波诗歌创作的接受与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户思社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3-57,共5页
法国诗人兰波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兰波不但继承了从波德莱尔开始的象征主义审美观,而且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象征主义的审美理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在《元音》中,兰波利用感觉上的错乱让声音与色彩互相转换,让气... 法国诗人兰波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兰波不但继承了从波德莱尔开始的象征主义审美观,而且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象征主义的审美理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在《元音》中,兰波利用感觉上的错乱让声音与色彩互相转换,让气味与形状互相交错;通过听觉与视觉、嗅觉与触觉的反复重叠,反复转化,用那些鲜活的语言和形象建造起了兰波诗歌世界的立体空间。兰波的作品对象征主义诗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曾飞跃国界,波及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元音》 诗歌创作 接受 影响
下载PDF
欧洲19世纪末思潮视域中的颓废波希米亚 被引量:1
5
作者 卫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54,共6页
颓废波希米亚是欧洲19世纪末思潮衍生的典型文人生存状态,在特殊的时代氛围中,他们表现出放荡、落魄、伤风败俗乃至罪恶等极端的坏孩子行为特征。然而,这种倍加指责的精神疾病状态却让他们对现代文明和文学危机产生独一无二的敏感力,在... 颓废波希米亚是欧洲19世纪末思潮衍生的典型文人生存状态,在特殊的时代氛围中,他们表现出放荡、落魄、伤风败俗乃至罪恶等极端的坏孩子行为特征。然而,这种倍加指责的精神疾病状态却让他们对现代文明和文学危机产生独一无二的敏感力,在艺术中做出杰出贡献,创造出新的生活/艺术双重关系典型,为世纪末人们对另一种生活的期待提供了想象中的轨道。从这一角度进入,对象征主义有着新的美学内涵解读:既是一种艺术潮流,更是一种生活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颓废波希米亚 魏尔伦 兰波 象征主义
下载PDF
作为理论“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波德莱尔与象征主义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珺平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24-30,共7页
“超验主义”是“应和”理论的理论背景,也是后来整个象征主义运动和思潮的安身立命之处。作为理论的“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前者由波德莱尔提出,而后者是波德莱尔去世后由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等所... “超验主义”是“应和”理论的理论背景,也是后来整个象征主义运动和思潮的安身立命之处。作为理论的“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前者由波德莱尔提出,而后者是波德莱尔去世后由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等所表征出来的;前者是一种哲学美学理论,而后者是一种下降到可操作(实践)层面的“主义”。其联系在于,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宇宙观,而后者则为前者“趟”开了向欧洲乃至全球扩展的具体路径。如果说魏尔伦、兰波对作为主义的“象征”的贡献在于对诗歌“音乐至上”和音色相通的呼唤,马拉美的贡献就在于类推、暗示方法的树立。事实上,作为主义的“象征”是将“应和”理论推向全球的一个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和 象征主义 魏尔伦 兰波 马拉美
下载PDF
兰波诗歌的感官化与象征化探微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晓川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7-20,共4页
在兰波诗歌丰富的感官表达里,潜藏着一个隐蔽的世界。在诗人自由的灵魂于肉体与世界之间的轻盈穿梭中,这个隐蔽的世界的大门被徐徐开启。兰波诗歌的感官化与象征化,成为其创作中现实与梦幻、生命与灵魂、自然时空与心理时空连接的脐带... 在兰波诗歌丰富的感官表达里,潜藏着一个隐蔽的世界。在诗人自由的灵魂于肉体与世界之间的轻盈穿梭中,这个隐蔽的世界的大门被徐徐开启。兰波诗歌的感官化与象征化,成为其创作中现实与梦幻、生命与灵魂、自然时空与心理时空连接的脐带。那些建立在诗人感官基础上的直觉和幻想,不仅是一种感性的观照和表达,而且还包含了生命的理智对世界本质的觉察。"通灵者"兰波用他的诗歌唤醒了人们异常鲜活的感官体验,也为人们揭示了人的自由生命的本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诗歌 感官化 象征化
下载PDF
青春的神秘体验与理想的痛苦追寻——论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诗歌创作的个性心理 被引量:1
8
作者 邱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21-26,共6页
兰波是法国象征主义的重要诗人,在其短暂的人生中为我们留下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17——19岁这段青春岁月,这是一种基于青春的生命体验,一种特属青春的心灵呐喊。对青春的歌咏、对生命的探寻与人类灵魂... 兰波是法国象征主义的重要诗人,在其短暂的人生中为我们留下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17——19岁这段青春岁月,这是一种基于青春的生命体验,一种特属青春的心灵呐喊。对青春的歌咏、对生命的探寻与人类灵魂的展示,使他的诗作达到了西方诗歌艺术的巅峰,然而最终他却放弃了诗歌创作。本文结合兰波独特的青春历程和个性心理,运用心理分析的相关理论,分别从"不朽的暗示来自童年","非常态的青春心理"和"个体生命的神秘感悟"三方面来解读兰波独特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力求更好地指向文本的深层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诗歌 个体体验 青春心理
下载PDF
试论兰波对现当代诗歌的影响
9
作者 户思社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0,共4页
从接受开始,论述了浪漫主义、帕纳斯派,尤其是波德莱尔对兰波诗歌美学和诗歌创作的影响。兰波就是在这种影响之下提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和认识,在自然与心灵的反复交融和错位中,通灵者兰波的诗歌美学观形成了。一个穿越在天地之间的诗... 从接受开始,论述了浪漫主义、帕纳斯派,尤其是波德莱尔对兰波诗歌美学和诗歌创作的影响。兰波就是在这种影响之下提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和认识,在自然与心灵的反复交融和错位中,通灵者兰波的诗歌美学观形成了。一个穿越在天地之间的诗歌精灵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曾经那么激动地抄写阅读他的诗歌;法国当代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们皮埃尔.勒韦迪、勒内.夏尔、安托南.阿尔托、菲利普.雅各泰等,美国垮掉的一代或者后垮掉的一代诗人安妮.沃尔德曼以及许多中国现当代诗人均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兰波的影响,兰波对新奇的词语的探索,对未知地平线的探索,对幻觉世界的追求均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显露出某些蛛丝马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诗歌 影响
下载PDF
兰波十四行诗《元音》的创作及其批评
10
作者 彭建华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18-24,共7页
对兰波十四行诗《元音》的主观意识、与法国诗歌的关系及相关批评进行探讨。《元音》是关于象征主义的哲学诗,它聚合多个类别的意象和幻想,并达到主观的沟通。认为在宗教道德的关照下,《元音》一诗强烈地表现了兰波被喧嚣的战争和激动... 对兰波十四行诗《元音》的主观意识、与法国诗歌的关系及相关批评进行探讨。《元音》是关于象征主义的哲学诗,它聚合多个类别的意象和幻想,并达到主观的沟通。认为在宗教道德的关照下,《元音》一诗强烈地表现了兰波被喧嚣的战争和激动的青春所扰乱的主观意识。指出在波德莱尔之后,兰波重新阐释了美学上的联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行诗 《元音》 兰波 哲理 联觉
下载PDF
“我是他者”的诗意探寻——论李金发对兰波诗歌的接受与变异
11
作者 龙彦竹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2-16,共5页
李金发作为一个长期沉浸在法国文学熏陶中的诗人,师从法国多位象征派诗人,而兰波"我是他者"的理论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本文从诗歌的生死主题、梦与真的审美探求、音与色的审美建构等方面阐述李金发对兰波的选择。由于异... 李金发作为一个长期沉浸在法国文学熏陶中的诗人,师从法国多位象征派诗人,而兰波"我是他者"的理论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本文从诗歌的生死主题、梦与真的审美探求、音与色的审美建构等方面阐述李金发对兰波的选择。由于异域的生存体验,以及传统文化的浸染,诗人又有自己的独异特征。李金发在接受兰波诗歌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象征主义的变异和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李金发 接受 变异
下载PDF
喧嚣与宁静:兰波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12
作者 周芸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27-32,共6页
兰波和华兹华斯是法国和英国的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昭示了一个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世界,但也因性情、人生遭际等不同而显出各自的生态美学观。本文从喧嚣与宁静的直觉感受出发,按照意识心理、宗教情怀、诗歌形式三个方面展... 兰波和华兹华斯是法国和英国的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昭示了一个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世界,但也因性情、人生遭际等不同而显出各自的生态美学观。本文从喧嚣与宁静的直觉感受出发,按照意识心理、宗教情怀、诗歌形式三个方面展开,剖析二者诗歌的独特差异,挖掘其诗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的宗旨在于:在工业化社会里,探讨两位诗人如何借助自然寻找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华兹华斯 自然观 生态学批评
下载PDF
光影里的魅惑——从传记电影《全蚀狂爱》看诗人兰波的影像传播
13
作者 甘秋霞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6,共6页
法国诗人兰波的故事和形象因传记电影《全蚀狂爱》得到了空前的传扬。但因商业性和艺术性的需要,传记电影对传主兰波进行了适度的加工和改写。《全蚀狂爱》在内容上着眼于艺术和性的诗意纠缠,在镜头上通过重复蒙太奇的诗意呈现和身体肉... 法国诗人兰波的故事和形象因传记电影《全蚀狂爱》得到了空前的传扬。但因商业性和艺术性的需要,传记电影对传主兰波进行了适度的加工和改写。《全蚀狂爱》在内容上着眼于艺术和性的诗意纠缠,在镜头上通过重复蒙太奇的诗意呈现和身体肉欲的赤裸张扬进行表现。这在促进大众认识和理解兰波及其诗歌艺术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大众对于兰波形象的理解和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记电影 《全蚀狂爱》 兰波 影像传播
下载PDF
“通灵人”“另一个”与“现代性”——兼谈兰波诗学几个术语的汉译
14
作者 李建英 《台州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49-54,61,共7页
“诗人是通灵人”“我是另一个”“必须绝对现代”,是构成兰波诗学主张的三根支柱,体现了兰波现代性的全部内涵。兰波的诗歌不再现现实,而是通过书写梦幻探索“未知”世界,因此通灵诗人实际上是对未知领域具有深刻感知力的人。“我是另... “诗人是通灵人”“我是另一个”“必须绝对现代”,是构成兰波诗学主张的三根支柱,体现了兰波现代性的全部内涵。兰波的诗歌不再现现实,而是通过书写梦幻探索“未知”世界,因此通灵诗人实际上是对未知领域具有深刻感知力的人。“我是另一个”与中国文化中的“天成”“神助”不同,它要求诗人自觉于“我”的开发、挖掘和解构,因而成为法国现代诗歌的标识。兰波的现代性就是从否定走向否定,不使“创新”成为创新的障碍。综观兰波的全部创作,前期的作品具有某些象征主义的特征,而后期基本都与之无关,甚至是反象征主义的,因此他是“绝对现代”的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通灵人” “另一个” “现代性”
下载PDF
现代中国的兰波评述
15
作者 彭建华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35-39,共5页
兰波是最早的法语自由诗作者,极重要的散文诗作者,他是魏尔伦一派的(前)象征主义诗人。20世纪初期,兰波被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诗人重新发现。新文学运动初期,Rimbaud的译名是驳乱的,兰波主要是作为象征主义诗人被引介到现代中国,李... 兰波是最早的法语自由诗作者,极重要的散文诗作者,他是魏尔伦一派的(前)象征主义诗人。20世纪初期,兰波被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诗人重新发现。新文学运动初期,Rimbaud的译名是驳乱的,兰波主要是作为象征主义诗人被引介到现代中国,李青崖、梁宗岱和张若名的兰波评论基本上敞开了兰波的诗歌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前象征主义 预见者 翻译 批评
下载PDF
“通灵诗人”何以“通灵”?
16
作者 江媚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88-92,共5页
兰波是十九世纪法国诗坛最富魅力和研究价值的诗人之一。在短短五年的创作生涯中,兰波不仅创作了大量极具审美价值的诗歌,在诗学理论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图从兰波的诗歌着手,发掘他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 兰波 通灵诗人 言语炼金术
下载PDF
被诅咒的兰波或不可能的逃离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洪羽佳(译) 李建英(校对)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8,共14页
兰波的诗歌常常在放弃信仰和皈依上帝的“无休止的闹剧”中摇摆。事实上,兰波并不打算做出坚定的选择,他是要通过意义的不连贯和不断转换,创新诗歌,摆脱束缚,为此他甘愿成为“被诅咒的诗人”。兰波的诗歌也表达了对出发的渴望,一次次的... 兰波的诗歌常常在放弃信仰和皈依上帝的“无休止的闹剧”中摇摆。事实上,兰波并不打算做出坚定的选择,他是要通过意义的不连贯和不断转换,创新诗歌,摆脱束缚,为此他甘愿成为“被诅咒的诗人”。兰波的诗歌也表达了对出发的渴望,一次次的出发刺激着兰波的创作,甚至他不断出发的生命本身也是创造诗歌语言的过程。他无休止地出走与回归,不可能实现“逃离”,但他并不因此放弃远行。在扩展了诗歌的边界之后,他回归生活本身,为发现世界的未知而再出发,但放弃诗歌不意味失败,沉默反过来补充了诗歌的话语。他的话语和沉默,他的出走和回归,都是在创造新的可能性,提供通向未来的通道,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诗歌 诅咒 逃离 出发
下载PDF
梦与醉背后的存在之思--《祖国,或以梦为马》和《醉舟》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庆瑜 蒋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06-108,共3页
《祖国,或以梦为马》选择的则是在大地上的诗意的栖居,《醉舟》选择的栖居方式是在大海上迷醉的漂流。两者都力图通过描述自己理想的栖居地与栖居方式来体现诗人的存在观。《醉舟》体现一种死本能,醉舟式的漂游是死亡的体验也是存在的方... 《祖国,或以梦为马》选择的则是在大地上的诗意的栖居,《醉舟》选择的栖居方式是在大海上迷醉的漂流。两者都力图通过描述自己理想的栖居地与栖居方式来体现诗人的存在观。《醉舟》体现一种死本能,醉舟式的漂游是死亡的体验也是存在的方式;而《祖国,或以梦为马》则是短暂而炽热的,生与死都既热烈又清醒。从根本上说,两者体现了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舟 祖国 或以梦为马 海子 兰波 存在
下载PDF
“醉舟”与“梦蝶”——谈谈兰波与庄子作品中人的“异化”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博乔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5-19,共5页
身处不同时空的人们,对于自由、普遍真理和生命价值经常会表现出相同的追寻。兰波的《醉舟》中,人幻化成船,在庄子的作品中,庄子化成蝴蝶。本文对两者这种相似的异化现象的共同点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得出两者"异化现象"的共... 身处不同时空的人们,对于自由、普遍真理和生命价值经常会表现出相同的追寻。兰波的《醉舟》中,人幻化成船,在庄子的作品中,庄子化成蝴蝶。本文对两者这种相似的异化现象的共同点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得出两者"异化现象"的共同特性是:转移倾向、无意识倾向和回归倾向。"异化现象"的依托是幻觉和梦境。"异化现象"的诉求是获得心灵自由以及探至无限的永恒。笔者旨在通过本文发现兰波作品中透露出的与庄子相通的东方思想,以及展示在不同时空下人类通过文学和哲学探求无限奥秘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醉舟 庄子 梦蝶 异化
下载PDF
走近兰波和顾城
20
作者 李建英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82-84,共3页
中国诗人顾城和法国诗人兰波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神童诗人,拥有同样的传奇人生,同样的短暂生命。本文拟对他们的诗学思想、诗歌语言和风格作一简单的比较,并认为:顾城和兰波都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们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追求诗歌的美... 中国诗人顾城和法国诗人兰波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神童诗人,拥有同样的传奇人生,同样的短暂生命。本文拟对他们的诗学思想、诗歌语言和风格作一简单的比较,并认为:顾城和兰波都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们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追求诗歌的美,创造新的“宇宙语言”,因此他们都为自己祖国的诗歌革命做出了贡献,都是伟大的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顾城 诗人 诗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