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动仪式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认同建构机制研究
1
作者 李继祎 《住区》 2024年第3期12-18,共7页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媒介逐渐成为人与社会交互的新环境,深刻重塑城市中的人地关系。在人与城市的物质、情感与精神联结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下,认同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感知体验的主要场所和媒...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媒介逐渐成为人与社会交互的新环境,深刻重塑城市中的人地关系。在人与城市的物质、情感与精神联结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下,认同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感知体验的主要场所和媒介,扮演着链接人与城市的重要纽带,成为激发、巩固和强化城市认同感的重要抓手。本文引入社会学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全新视角,通过构建互动仪式模型,分析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认同之间的底层逻辑和建构机制。认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与互动仪式链存在关联,并呈现出一致性。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互动仪式实现群体的相互关注、情感连带和集体兴奋,并作用于群体团结、情感能量和符号标志,从而建构起城市认同。并基于此结论,创新性地提出以增强互动仪式为手段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为发挥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在塑造城市认同中的价值作用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与实际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认同 互动仪式 互动仪式链 空间营造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文化变迁:湘南瑶族“串春珠”田野舞蹈民族志考察
2
作者 符安可 谢春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舞蹈的形式、意义和表演方式与社会空间、文化符号、权力关系和身份构建密切相关。“串春珠”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舞蹈形式,承载着瑶族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记忆,同时也与社会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串春珠”特定的步伐和动作形... 舞蹈的形式、意义和表演方式与社会空间、文化符号、权力关系和身份构建密切相关。“串春珠”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舞蹈形式,承载着瑶族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记忆,同时也与社会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串春珠”特定的步伐和动作形态,与瑶族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整个表演过程凝聚了瑶族人民的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意义。从民俗活动中的舞蹈“串春珠”到被列为“非遗”的民间舞蹈“串春珠”,“串春珠”的展演实现了由“民间在场”到“国家在场”的转变,这一语境的变迁彰显出身份的变迁。“串春珠”舞蹈的意义不仅从宗教和祭祀逐渐转变为文化传承、社群凝聚和身份建构的一种方式,而且逐步发展成为融合了“国家在场”“民间在场”“专家在场”的“新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文化变迁 瑶族传统仪式舞蹈 舞蹈民族志
下载PDF
城市公共空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情境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解释
3
作者 谭翀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0-47,共8页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城市公共空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有效分析工具。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定的物理时空”“参与者及其权力关系”“符号和象征物”“仪式流程”“情感的来龙去脉”等诸多情境要素交织在一起的互动仪式。这些活...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城市公共空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有效分析工具。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定的物理时空”“参与者及其权力关系”“符号和象征物”“仪式流程”“情感的来龙去脉”等诸多情境要素交织在一起的互动仪式。这些活动可以被划分为“正式仪式”“自然仪式”“混合仪式”三种情境结构类型。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可以划分为“多源流汇合下的唤醒”“仪式互动中的重构和固化”“作为知识和集体记忆的刻写”三个在时序上前后衔接、不断循环的过程。对情感能量的追求是人们主动参与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的一个重要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情境 情感能量 互动仪式链
下载PDF
礼用之间——中国建筑、文献与图像中的顶棚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路珂 杨怡菲 《世界建筑》 2023年第3期18-27,共10页
本文通过文字史料、图像史料、考古遗存和建筑实例,简要回顾了中国从穴居时代到晚清时期的顶棚发展史。数千年前,顶棚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部件,更重要的是,它成为礼制系统的一部分,被赋予了尊崇和中心的意义。此后的顶棚吸收了诸... 本文通过文字史料、图像史料、考古遗存和建筑实例,简要回顾了中国从穴居时代到晚清时期的顶棚发展史。数千年前,顶棚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部件,更重要的是,它成为礼制系统的一部分,被赋予了尊崇和中心的意义。此后的顶棚吸收了诸多富有象征性的形式要素,并由结构策略和几何法则构筑其基本语汇体系,这些基本语汇的巧妙排列和丰富变化,是中国建筑体系采用简约统一的构架形式塑造千变万化的场所特性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棚 藻井 平棊 天花 礼制 空间
下载PDF
贵州黔东南侗族聚落仪式与公共空间研究
5
作者 程娟 李婵 《凯里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0-39,共10页
黔东南侗族聚落地理环境因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与自然生长的村落形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田野调查,总结黔东南侗族聚落中公共空间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质和营造精华。各类公共空间为祭萨... 黔东南侗族聚落地理环境因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与自然生长的村落形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田野调查,总结黔东南侗族聚落中公共空间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质和营造精华。各类公共空间为祭萨岁、喊天节、抬官人等重要仪式活动提供了场所,对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黔东南 仪式空间 序列结构 侗族聚落
下载PDF
社区结构视角下潮汕游神赛会空间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6
作者 潘莹 白佳钰 施瑛 《建筑遗产》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广东潮汕地区城乡聚落中广泛存在的游神赛会活动是一类历史悠久的民俗仪式。通过概念化的游神空间模式,文章对血缘型、业缘型、混合型三处不同社区结构背景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从“神厂”空间设置、祭祀单元排列规则、游神路线选择三个层... 广东潮汕地区城乡聚落中广泛存在的游神赛会活动是一类历史悠久的民俗仪式。通过概念化的游神空间模式,文章对血缘型、业缘型、混合型三处不同社区结构背景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从“神厂”空间设置、祭祀单元排列规则、游神路线选择三个层面,判别社区结构观念对空间特征的影响机制。对比结果显示,不同社区背景下的游神空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但又遵循共通的社区结构影响机制:不同形式的族群认同决定了“神厂”空间的设置原则,人们对内组成了兼顾平等与秩序原则的祭祀单元,对外则组织了具有圈层式空间特征的游神路线,表现了重内轻外的社区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结构 游神赛会 传统村落 仪式空间 民俗信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保护
下载PDF
论左江花山岩画的神圣空间建构及其功能
7
作者 刘世文 范嘉哲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40-146,共7页
花山岩画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是研究壮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遗产。基于文化整体观,借助显圣物、仪式和气氛建构花山岩画神圣空间,具体表现为花山岩画所处空间的山、水、天等显圣物使神圣显现,建... 花山岩画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是研究壮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遗产。基于文化整体观,借助显圣物、仪式和气氛建构花山岩画神圣空间,具体表现为花山岩画所处空间的山、水、天等显圣物使神圣显现,建立起一个绝对基点,突破空间的均质性。仪式与铜鼓舞,使创世初的神圣复归,骆越人得以在此处与神灵同在。花山岩画本身和所处自然环境的“绽出”以及骆越先民身体性的体验营造出神圣的气氛,使得神圣空间得以建构。显圣物、仪式与气氛共同建构了左江花山岩画的神圣空间,并凸显其文化意蕴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山岩画 显圣物 仪式 气氛 神圣空间
下载PDF
移动互联时代的互动规则变迁 以微信聊天中的语音—文字选择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郑丹丹 董珂含 《社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72,共35页
本文以微信聊天中的语音—文字选择为例,试图揭示移动互联时代的时空分离特征及宏观文化背景对个体社会交往产生的影响,丰富戈夫曼互动仪式理论的相关内容。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发现,可以将互动中使用的类别化印象整饰技术视为线下差序格... 本文以微信聊天中的语音—文字选择为例,试图揭示移动互联时代的时空分离特征及宏观文化背景对个体社会交往产生的影响,丰富戈夫曼互动仪式理论的相关内容。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发现,可以将互动中使用的类别化印象整饰技术视为线下差序格局的线上建构,互联网的时空分隔与重组机制则通过影响互动情境而影响互动关系:首先,语音成为高位者对低位者进行随意表达的特权,双向的规避仪式单向化为低位者的义务,强化了互动秩序;其次,微信互动的去共同情境化使情境压力降低,情境积累的必要性减弱,产生依托相对地位的简易互动规则;最后,互动情境的不确定性及互动结果的固态化导致低位者安全感不足而回避语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语音与文字 互动仪式 时空分离
下载PDF
传统教育仪式的作用机理及当代启示
9
作者 程天明 王义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45-49,共5页
中国传统教育仪式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宣教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从仪式理论出发,分析传统教育仪式的象征符号、仪式空间和政治控制,探析以释奠礼、拜师礼、视... 中国传统教育仪式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宣教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从仪式理论出发,分析传统教育仪式的象征符号、仪式空间和政治控制,探析以释奠礼、拜师礼、视学礼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仪式的发生机理,寻找古今仪式育人的同频共振点,为传统教育仪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路径选择,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提供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教育仪式 象征符号 仪式空间 仪式育人
下载PDF
寻觅日常与制造仪式:九寨景区林卡景观空间设计评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凯中 《风景园林》 2023年第3期42-47,共6页
【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评论(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是一个具有自主性、批判性的学术活动,该学术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知识,可以令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有效扩展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风景园林设计评... 【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评论(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是一个具有自主性、批判性的学术活动,该学术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知识,可以令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有效扩展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风景园林设计评论也增进了全社会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知理解,是风景园林设计与社会各界之间形成共识的一座桥梁。【方法】通过图纸还原、访谈设计师本人、现场体验等方法,以日常性和仪式感这2个议题作为评论路径,对朱育帆近期的作品九寨景区林卡景观空间进行评论。【结果】与朱育帆其他纪念性景观的实践不同,探索如何建立一种日常性与仪式感之间的平衡与互动,是林卡景观空间设计的特殊之处。也正是这一特殊设计策略的介入,使得林卡景观空间不仅成为本地居民日常游憩的栖居之地,同时也成为激发到访者想象的朝圣场所。之后以林卡景观空间的2个核心部分——“林卡花园”与“经幡广场”为进一步讨论的对象,从动线、形式及材料3个研究范畴出发,探究了“寻觅日常”与“制造仪式”的具体操作方法。【结论】最终可以看到,对九寨场所精神的敏锐捕捉和克制的设计语言让林卡景观空间成为实然和应然、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并成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想象的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设计研究 风景园林评论 林卡景观空间 仪式感 日常性
下载PDF
福安莲池历史街区境庙七圣宫的礼仪行为与空间
11
作者 关瑞明 喻睿 《华中建筑》 2023年第11期125-128,共4页
空间本身只是一个“容器”,只因在空间中发生特定的行为才使空间成为“仪式空间”,因此,可以把仪式空间理解为一种场所。该文以福安莲池历史街区境庙七圣宫为例,境庙以空间的形式,承载了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礼仪行为分为日常行为与节... 空间本身只是一个“容器”,只因在空间中发生特定的行为才使空间成为“仪式空间”,因此,可以把仪式空间理解为一种场所。该文以福安莲池历史街区境庙七圣宫为例,境庙以空间的形式,承载了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礼仪行为分为日常行为与节庆行为,在日常行为中,社区居民的祈福行为是从居处向境庙汇集,在节庆行为中,祈福行为通过巡境活动向社区居民的居处辐射。因此,通过研究礼仪行为,可以深刻理解和评判七圣宫仪式空间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安 莲池历史街区 境庙 行为 仪式空间
下载PDF
闽南海神信仰与仪式空间研究——以妈祖宫庙为中心
12
作者 叶昱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25-35,170,共12页
闽南地区海神信仰仪式行为与仪式空间相互影响。海神宫庙建筑及其仪式空间是海神信仰的物质表现,同时也为海神信仰仪式行为提供了承载空间。而海神信仰仪式行为对社区聚落、建筑空间、生产生活空间有着显著的影响。闽南海神信仰宫庙建... 闽南地区海神信仰仪式行为与仪式空间相互影响。海神宫庙建筑及其仪式空间是海神信仰的物质表现,同时也为海神信仰仪式行为提供了承载空间。而海神信仰仪式行为对社区聚落、建筑空间、生产生活空间有着显著的影响。闽南海神信仰宫庙建筑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对闽南海神宫庙建筑的保护要注重保护其整体性,即闽南海神宫庙所赋予的生产和生活的完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神信仰 仪式空间 妈祖 宫庙 闽南
下载PDF
论隋唐明堂建筑形制论争中的礼乐美学观念
13
作者 李忠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9-48,共10页
圆丘祭天、宗庙祭祖分别象征了继承天命的天道秩序和世俗王权的人间秩序。明堂既是祭天之所,又是布政之宫,其建制、礼仪素无定制,历代皇帝、儒生亦皆因时制礼,遂致争议不断。隋唐之初,明堂礼尚且能遵循古制,至武后擅权之时新创圣礼则实... 圆丘祭天、宗庙祭祖分别象征了继承天命的天道秩序和世俗王权的人间秩序。明堂既是祭天之所,又是布政之宫,其建制、礼仪素无定制,历代皇帝、儒生亦皆因时制礼,遂致争议不断。隋唐之初,明堂礼尚且能遵循古制,至武后擅权之时新创圣礼则实现了天地合祭。从牛弘、宇文恺、魏徵、颜师古等人明堂方案上看,隋唐明堂建筑形制、明堂礼典施行的论争本质是权力之争。从礼仪空间上看,隋唐明堂祭天礼秉承天上秩序象征“天子”统治的合法性,宣读时令、举行朝贺又象征了人间秩序“皇帝”权力的正统性。武则天明堂沿袭魏徵、颜师古“义以随时”“自我而作”“圣情创造”的礼乐美学思想在形制、礼典上有所创新。武氏明堂的完成把儒家礼乐美学对明堂的想像付诸实践,终结了隋唐儒生明堂建制的论争。这一过程表明专制社会国家礼乐体系服务于皇权,国家礼制建筑、仪式空间体系的最终完成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识。这也是隋唐礼制建筑与礼仪空间所表达的主要美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礼制建筑 礼仪空间 礼乐美学 明堂
下载PDF
民间信仰视角下的仪式空间探析——以中国传统村落圈石村为例
14
作者 吴木生 林其澍 +1 位作者 张兵华 赵立珍 《华中建筑》 2023年第7期22-26,共5页
民间信仰作为根植于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衍生的一系列仪式活动,一直受到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作为承载仪式活动的仪式空间则是建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该文以中国传统村落闽东地区寿宁县圈石村的仪式空间为例,从民间... 民间信仰作为根植于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衍生的一系列仪式活动,一直受到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作为承载仪式活动的仪式空间则是建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该文以中国传统村落闽东地区寿宁县圈石村的仪式空间为例,从民间信仰视角切入,分别从圈石村的民间信仰与神祇体系、境主境域与游神仪式、建筑空间与象征语汇三个方面分析以黄山公信仰为核心的仪式空间类型与构成,以期为传统聚落中民间信仰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仪式空间保护与活化研究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人类学 仪式空间 文化遗产
下载PDF
理念与空间——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5
作者 孙哲睿 《陶瓷》 CAS 2023年第7期121-123,共3页
笔者对传统“礼”的功能进行研究,分析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通过研究了解当代“礼”的功能对于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影响,以“礼”的角度即以群体所认可的设计理念出发,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并了解LOFT风格在空间设计中的实... 笔者对传统“礼”的功能进行研究,分析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通过研究了解当代“礼”的功能对于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影响,以“礼”的角度即以群体所认可的设计理念出发,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并了解LOFT风格在空间设计中的实际表现效果。并希望通过此来研究当今时代社会背景下,LOFT风格对旧建筑改造的可行性,以及LOFT风格改造成功案例的可复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设计 LOFT风格
下载PDF
南京明孝陵享殿建筑仪礼空间研究
16
作者 梁振西 李国华 张哲 《城市建筑》 2023年第6期153-156,共4页
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寝,深远地影响着明清数百年帝王陵寝的发展。享殿是明孝陵陵宫区内的主体祭祀建筑,兼有日常祭祀和大规模祭祀的双重功能,具有开创性的时代特点。通过对皇陵享殿发展历史脉络和明陵... 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寝,深远地影响着明清数百年帝王陵寝的发展。享殿是明孝陵陵宫区内的主体祭祀建筑,兼有日常祭祀和大规模祭祀的双重功能,具有开创性的时代特点。通过对皇陵享殿发展历史脉络和明陵祭祀制度及空间特征的梳理,阐明时代文化需求对陵寝建筑仪礼空间的影响。对孝陵陵宫区建筑仪礼空间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明初帝陵的祭祀文化,而且可以为明孝陵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孝陵 享殿 仪礼空间 祭祀空间
下载PDF
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解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天新 山村高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7-473,共7页
采用建筑场所论中“领域”、“场所”和“路径”的概念 ,剖析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 ,指出丽江古城具有象征领域 (山水 )和生活领域 (城市 )、中心场所 (广场 )和日常场所 (住宅 )、自然路径 (水路 )和人工路径 (街巷 )并存的二元... 采用建筑场所论中“领域”、“场所”和“路径”的概念 ,剖析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 ,指出丽江古城具有象征领域 (山水 )和生活领域 (城市 )、中心场所 (广场 )和日常场所 (住宅 )、自然路径 (水路 )和人工路径 (街巷 )并存的二元空间结构 ,形成了二元对立的领域复合体、场所复合体和路径复合体 ,并通过各个复合体中二元空间要素的清晰界定和程式性组合实现了空间的仪式化。仪式化的日常生活空间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与宗教礼仪和节日庆典等一起构成历史文化城市的“文化景观” ,有必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将其纳入城市保护的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 领域 场所 路径 仪式化空间
下载PDF
乡土传统再造中的仪式秩序与空间认同——对云南省石林县月湖村“祭山神”仪式的人类学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肖青 李宇峰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10期116-120,共5页
民族村寨文化的复兴重构是其发展变迁过程中的一种现代性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月湖村"祭山神"仪式的复兴与再造,不仅是草根社会对民间信仰的象征性表达,同时也因当下村寨场域的特殊空间格局和维系社区现实生活秩序的结构性需求... 民族村寨文化的复兴重构是其发展变迁过程中的一种现代性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月湖村"祭山神"仪式的复兴与再造,不仅是草根社会对民间信仰的象征性表达,同时也因当下村寨场域的特殊空间格局和维系社区现实生活秩序的结构性需求,而被赋予了新的地方性社会文化功能,成为文化主体对乡土社会空间的隐喻性建构和草根性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山神 乡土传统再造 仪式秩序 空间认同
下载PDF
维族婚姻习俗中尼卡(Nikah)仪式的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7
19
作者 石奕龙 艾比不拉.卡地尔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共5页
尼卡(Nikah)仪式是维吾尔族婚姻习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人类学有关仪式理论的角度对尼卡仪式的内涵、仪式与国家权力的象征关系以及仪式的时空维度进行不同层面分析,其意义在于使两性关系在国家法律的制度化层面上得到认可和保证成... 尼卡(Nikah)仪式是维吾尔族婚姻习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人类学有关仪式理论的角度对尼卡仪式的内涵、仪式与国家权力的象征关系以及仪式的时空维度进行不同层面分析,其意义在于使两性关系在国家法律的制度化层面上得到认可和保证成为可能,而且也是国民或公民身份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 尼卡仪式 时间和空间
下载PDF
仪式活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和象征空间的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研究——以南京大学校庆典礼为例 被引量:23
20
作者 侍非 毛梦如 +2 位作者 唐文跃 蒋志杰 高才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3,97,共9页
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象征空间与地方认同建构源头,因其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各空间尺度内的公共生活竞争的内在机制,因此已成为西方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命题;但此类以仪式活动为视角,揭示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在... 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象征空间与地方认同建构源头,因其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各空间尺度内的公共生活竞争的内在机制,因此已成为西方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命题;但此类以仪式活动为视角,揭示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在国内极少。鉴于其研究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大学校庆典礼为例,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访谈等多种定性与定量方法,探讨了自上而下的仪式活动,即校庆建构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地方认同的过程及其机制,为校园特别是新校园或扩建校园的纪念物建设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活动 集体记忆 象征空间 校庆 典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