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如何安放祭祀民俗:城市公共祭祀的文化思考
1
作者 朱忠元 《城市学刊》 2024年第4期102-108,共7页
时年八节的集中祭祀活动给城市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每每引起较大层面的社会热议。城市如何安放祭祀民俗,如何寄托祭祀的乡愁,如何满足具有传统内涵和价值的祭祀需求已然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关于何处安放乡愁,从历史来看,祭祀场所... 时年八节的集中祭祀活动给城市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每每引起较大层面的社会热议。城市如何安放祭祀民俗,如何寄托祭祀的乡愁,如何满足具有传统内涵和价值的祭祀需求已然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关于何处安放乡愁,从历史来看,祭祀场所应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传统观照,城市公共空间应为祭祀和乡愁提供寄托之所。在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公共空间、聚集的方式解决不同阶层、族系人员的祭祀需求,以社会化、集成性程度高的集体祭祀,缝合城市与人的关系以安放祭祀的乡愁,是城市生活质量的表征之一,是社会和谐的维度之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举措之一。城市公共祭祀问题有必要从“城镇化语境”的讨论、设想阶段进入“城镇化情境”的设计和实操阶段,这是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的发展要求,也是城市管理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祭祀乡愁 城市公共空间 安放 文化意义
下载PDF
仪式研究中的空间路径——以拉卜楞寺展佛节中的线路与符号为例
2
作者 王怡琴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2,共9页
仪式一直是传统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经典研究对象,并主要集中于仪式行为、功能、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与讨论。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范式的转向,包括仪式发生的空间环境、仪式本身所蕴含的空间观念与文化意义... 仪式一直是传统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经典研究对象,并主要集中于仪式行为、功能、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与讨论。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范式的转向,包括仪式发生的空间环境、仪式本身所蕴含的空间观念与文化意义,以及仪式进程中空间知识的生产与呈现等问题也被纳入到仪式研究的范围。在拉卜楞寺展佛节仪式中,仪式空间中的线路与符号实现了神圣性这一仪式核心功能构建,从而达到凝聚参与人群的共同情感和重现历史记忆的仪式目标。展佛节仪式行为与寺院本身的建成环境,共同体现出空间理论框架下空间表征、空间实践、空间生产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为民族学仪式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空间 展佛节 空间生产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文化变迁:湘南瑶族“串春珠”田野舞蹈民族志考察 被引量:3
3
作者 符安可 谢春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舞蹈的形式、意义和表演方式与社会空间、文化符号、权力关系和身份构建密切相关。“串春珠”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舞蹈形式,承载着瑶族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记忆,同时也与社会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串春珠”特定的步伐和动作形... 舞蹈的形式、意义和表演方式与社会空间、文化符号、权力关系和身份构建密切相关。“串春珠”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舞蹈形式,承载着瑶族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记忆,同时也与社会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串春珠”特定的步伐和动作形态,与瑶族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整个表演过程凝聚了瑶族人民的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意义。从民俗活动中的舞蹈“串春珠”到被列为“非遗”的民间舞蹈“串春珠”,“串春珠”的展演实现了由“民间在场”到“国家在场”的转变,这一语境的变迁彰显出身份的变迁。“串春珠”舞蹈的意义不仅从宗教和祭祀逐渐转变为文化传承、社群凝聚和身份建构的一种方式,而且逐步发展成为融合了“国家在场”“民间在场”“专家在场”的“新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文化变迁 瑶族传统仪式舞蹈 舞蹈民族志
下载PDF
仪式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理路
4
作者 张耀宇 赵丽萍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9期124-125,128,共3页
仪式作为兼具展演色彩和教育意义的象征性活动,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仪式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具有促进其内涵式发展、拓宽教育载体、增强学生党员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价值。可以通过加强仪... 仪式作为兼具展演色彩和教育意义的象征性活动,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仪式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具有促进其内涵式发展、拓宽教育载体、增强学生党员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价值。可以通过加强仪式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开辟“校内+校外”的仪式空间,延展教育场域和善用仪式象征符号,创设教育情境等举措促进仪式教育更好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教育 高校学生党支部 思想建设 仪式空间 仪式符号
下载PDF
互动仪式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认同建构机制研究
5
作者 李继祎 《住区》 2024年第3期12-18,共7页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媒介逐渐成为人与社会交互的新环境,深刻重塑城市中的人地关系。在人与城市的物质、情感与精神联结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下,认同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感知体验的主要场所和媒...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媒介逐渐成为人与社会交互的新环境,深刻重塑城市中的人地关系。在人与城市的物质、情感与精神联结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下,认同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感知体验的主要场所和媒介,扮演着链接人与城市的重要纽带,成为激发、巩固和强化城市认同感的重要抓手。本文引入社会学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全新视角,通过构建互动仪式模型,分析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认同之间的底层逻辑和建构机制。认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与互动仪式链存在关联,并呈现出一致性。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互动仪式实现群体的相互关注、情感连带和集体兴奋,并作用于群体团结、情感能量和符号标志,从而建构起城市认同。并基于此结论,创新性地提出以增强互动仪式为手段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为发挥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在塑造城市认同中的价值作用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与实际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认同 互动仪式 互动仪式链 空间营造
下载PDF
莫高窟北凉三窟建筑空间设计与功能探析
6
作者 李金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44,共8页
莫高窟北凉三窟是敦煌最早的一组石窟,其建筑空间设计与功能对于莫高窟千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在内部空间设计上,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象征性空间营造,北凉三窟都体现出对汉晋墓葬建筑及宇宙空间营造理念的吸收和挪用,不仅描绘出... 莫高窟北凉三窟是敦煌最早的一组石窟,其建筑空间设计与功能对于莫高窟千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在内部空间设计上,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象征性空间营造,北凉三窟都体现出对汉晋墓葬建筑及宇宙空间营造理念的吸收和挪用,不仅描绘出佛国世界的美好,也着力营造出实现来生安乐去处的理想空间。这种理念也体现于弥勒主题的选择和弥勒天宫空间的营造,反映出石窟营造除了虔诚礼佛外,祈求来世安乐的现实功利性目的。结合窟内供养人画像、相关文献记载及莫高窟物质条件,北凉三窟的营建可能是由北凉统治集团发起,营造活动包括第268窟的扩建和第275、272窟的新建,其中第268窟最初为禅窟,随着地方统治集团的重视,扩建后功能趋于复合,第275、272窟是在吸收汉晋墓葬建筑空间特点及流行的佛教思潮基础上创建的礼拜窟,以满足石窟实际营造者与使用者的佛教实践与现实功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三窟 建筑空间 图像程序 供养人 礼仪功能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城市书展与青年文化共鸣——基于小红书平台上海书展讨论的文化分析
7
作者 邓舟扬 《出版与印刷》 2024年第5期32-42,共11页
关注城市书展作为青年文化共鸣的媒介如何形塑青年的文化品位、文化风尚与文化共识。文章选取上海书展为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小红书平台中围绕上海书展的公共讨论进行解读,从文化空间、文化品位、文化仪式三个维度解构上海书展的社会... 关注城市书展作为青年文化共鸣的媒介如何形塑青年的文化品位、文化风尚与文化共识。文章选取上海书展为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小红书平台中围绕上海书展的公共讨论进行解读,从文化空间、文化品位、文化仪式三个维度解构上海书展的社会文化内涵,并探讨这三个维度对青年文化共鸣的塑造与凝聚。研究发现,上海书展作为一个复合型文化活动,不仅在塑造城市形象、引领大众阅读、传承人文精神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还通过选书策略和主题设置引领了社会文化潮流,提升了大众阅读品位。同时,上海书展通过系统布置各类象征性符号和精心策划的互动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仪式感,为公众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研究指出,上海书展在城市文化和青年文化的塑造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与青年文化的认同和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书展 城市书展 小红书 文化空间 文化品位 文化仪式
下载PDF
城市公共空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情境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解释
8
作者 谭翀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0-47,共8页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城市公共空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有效分析工具。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定的物理时空”“参与者及其权力关系”“符号和象征物”“仪式流程”“情感的来龙去脉”等诸多情境要素交织在一起的互动仪式。这些活...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城市公共空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有效分析工具。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定的物理时空”“参与者及其权力关系”“符号和象征物”“仪式流程”“情感的来龙去脉”等诸多情境要素交织在一起的互动仪式。这些活动可以被划分为“正式仪式”“自然仪式”“混合仪式”三种情境结构类型。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可以划分为“多源流汇合下的唤醒”“仪式互动中的重构和固化”“作为知识和集体记忆的刻写”三个在时序上前后衔接、不断循环的过程。对情感能量的追求是人们主动参与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的一个重要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情境 情感能量 互动仪式链
下载PDF
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解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天新 山村高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7-473,共7页
采用建筑场所论中“领域”、“场所”和“路径”的概念 ,剖析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 ,指出丽江古城具有象征领域 (山水 )和生活领域 (城市 )、中心场所 (广场 )和日常场所 (住宅 )、自然路径 (水路 )和人工路径 (街巷 )并存的二元... 采用建筑场所论中“领域”、“场所”和“路径”的概念 ,剖析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 ,指出丽江古城具有象征领域 (山水 )和生活领域 (城市 )、中心场所 (广场 )和日常场所 (住宅 )、自然路径 (水路 )和人工路径 (街巷 )并存的二元空间结构 ,形成了二元对立的领域复合体、场所复合体和路径复合体 ,并通过各个复合体中二元空间要素的清晰界定和程式性组合实现了空间的仪式化。仪式化的日常生活空间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与宗教礼仪和节日庆典等一起构成历史文化城市的“文化景观” ,有必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将其纳入城市保护的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 领域 场所 路径 仪式化空间
下载PDF
乡土传统再造中的仪式秩序与空间认同——对云南省石林县月湖村“祭山神”仪式的人类学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肖青 李宇峰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10期116-120,共5页
民族村寨文化的复兴重构是其发展变迁过程中的一种现代性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月湖村"祭山神"仪式的复兴与再造,不仅是草根社会对民间信仰的象征性表达,同时也因当下村寨场域的特殊空间格局和维系社区现实生活秩序的结构性需求... 民族村寨文化的复兴重构是其发展变迁过程中的一种现代性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月湖村"祭山神"仪式的复兴与再造,不仅是草根社会对民间信仰的象征性表达,同时也因当下村寨场域的特殊空间格局和维系社区现实生活秩序的结构性需求,而被赋予了新的地方性社会文化功能,成为文化主体对乡土社会空间的隐喻性建构和草根性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山神 乡土传统再造 仪式秩序 空间认同
下载PDF
维族婚姻习俗中尼卡(Nikah)仪式的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7
11
作者 石奕龙 艾比不拉.卡地尔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共5页
尼卡(Nikah)仪式是维吾尔族婚姻习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人类学有关仪式理论的角度对尼卡仪式的内涵、仪式与国家权力的象征关系以及仪式的时空维度进行不同层面分析,其意义在于使两性关系在国家法律的制度化层面上得到认可和保证成... 尼卡(Nikah)仪式是维吾尔族婚姻习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人类学有关仪式理论的角度对尼卡仪式的内涵、仪式与国家权力的象征关系以及仪式的时空维度进行不同层面分析,其意义在于使两性关系在国家法律的制度化层面上得到认可和保证成为可能,而且也是国民或公民身份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 尼卡仪式 时间和空间
下载PDF
仪式活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和象征空间的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研究——以南京大学校庆典礼为例 被引量:24
12
作者 侍非 毛梦如 +2 位作者 唐文跃 蒋志杰 高才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3,97,共9页
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象征空间与地方认同建构源头,因其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各空间尺度内的公共生活竞争的内在机制,因此已成为西方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命题;但此类以仪式活动为视角,揭示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在... 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象征空间与地方认同建构源头,因其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各空间尺度内的公共生活竞争的内在机制,因此已成为西方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命题;但此类以仪式活动为视角,揭示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在国内极少。鉴于其研究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大学校庆典礼为例,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访谈等多种定性与定量方法,探讨了自上而下的仪式活动,即校庆建构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地方认同的过程及其机制,为校园特别是新校园或扩建校园的纪念物建设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活动 集体记忆 象征空间 校庆 典礼
下载PDF
从民间信仰仪式到视觉化民俗仪式艺术——一个认识论转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咏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0-115,共6页
现代社会中,一部分民间传统信仰仪式逐渐转型为视觉化民俗仪式艺术。这个动态过程是认知范式转型的一种体现。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对仪式的理解主要建立在平行空间认知论的基础上,这种以空间作为认知基础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决定了前现代社... 现代社会中,一部分民间传统信仰仪式逐渐转型为视觉化民俗仪式艺术。这个动态过程是认知范式转型的一种体现。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对仪式的理解主要建立在平行空间认知论的基础上,这种以空间作为认知基础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决定了前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仪式实践中的视觉"遮蔽"特征。当下社会中的部分民间信仰仪式去魅转型为视觉化民俗艺术,体现了认知论中"空间"型向"时间"型的现代性嬗变,这种转型的另一个表征则是视觉化的民俗仪式艺术向理性敞开的现代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仪式 视觉化民俗仪式艺术 空间 时间
下载PDF
礼与身体:中国礼文化的具身认知观及其启示 被引量:9
14
作者 叶浩生 黎晓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1-176,共6页
身体不仅是文化的符号或载体,也是文化实践的实施者。中国礼文化,在历史上其影响的力度深远、范围广泛。礼不止旨在使君子的德心良知扎根于身体本身,更是在建构社会伦理制度的过程中使礼本身蕴涵的人文精神产生对全社会人类心智与行为... 身体不仅是文化的符号或载体,也是文化实践的实施者。中国礼文化,在历史上其影响的力度深远、范围广泛。礼不止旨在使君子的德心良知扎根于身体本身,更是在建构社会伦理制度的过程中使礼本身蕴涵的人文精神产生对全社会人类心智与行为的教化作用。本文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对中国传统礼文化进行心理学的科学剖析,揭示礼的具身含义,为中国本土具身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构建与研究取向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礼文化 概念隐喻 身体空间 社会建构
下载PDF
古埃及神庙空间序列解读——兼谈古埃及建筑语言的开创性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永利 李靖 《华中建筑》 2007年第9期167-170,共4页
该文详细分析了古代埃及神庙的由来及其空间序列的形成与发展,并进一步从轴线、建筑语素、立面三个方面讨论了法老时代孕育的的神庙空间对于西方古典建筑语言的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 仪式 空间序列 轴线 立面
下载PDF
周代雅乐的时空意义考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秀臣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16,共4页
礼乐文化就是“雅”文化,雅乐贯穿于整个礼乐制度从产生、发展到衰落的全过程。周代礼乐文化从“乐”的雅化开始起步,到雅乐的世俗化结束,历经西周、春秋五百余年。然而,雅乐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里,从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上... 礼乐文化就是“雅”文化,雅乐贯穿于整个礼乐制度从产生、发展到衰落的全过程。周代礼乐文化从“乐”的雅化开始起步,到雅乐的世俗化结束,历经西周、春秋五百余年。然而,雅乐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里,从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上,雅乐并非是一个静止、孤立的学科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综合的文化概念。雅乐形成的文化、历史过程,不仅体现出雅乐地域流播的空间意义,也体现出雅俗转化的节奏和时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乐 时间 空间
下载PDF
民族旅游村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神圣空间的生产——对翁丁佤寨村民日常生活的观察 被引量:41
17
作者 郭文 杨桂华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103,共12页
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法对翁丁佤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的神圣空间生产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翁丁佤寨传统仪式实践的神圣空间形态具有多维一体的属性结构,村民的自然生态观体现在生态亲和中的自然敬畏并形成仪式惯习... 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法对翁丁佤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的神圣空间生产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翁丁佤寨传统仪式实践的神圣空间形态具有多维一体的属性结构,村民的自然生态观体现在生态亲和中的自然敬畏并形成仪式惯习,政治生活观体现在以老人集团为符号的村寨仪式治理形态中,日常生活体现了人神对话的仪式化交往,在人观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共融共存的哲学理念。(2)旅游介入后,传统仪式实践和现代性进行了协商,不可化约的神圣性逐步趋向世俗化,传统政治治理形式遭到消解,并出现结构性张力,资本带动日常空间更迭,并使地方空间发生转向,因失去价值而走下神坛的传统仪式实践被村民当作赚钱和娱乐的工具被大肆利用,带来了社区同共体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分化与隔离。(3)消费主义时代资本正以自身的逻辑重构着地方,相比于传统人神系统中的心态平和,村民宁静的心态被旅游发展打破,昭示着村民思维方式、心理内在感知以及多元地方感的空间生产。研究呼吁国家在引领地方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有必要对象征民族风俗习惯的各类仪式加以引导,并选择性地吸纳在以旅游扶贫为意义符号的仪轨和村寨自身文化自觉建构过程中,寻求传统与现代文化生态的结构性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实践 民族村寨旅游 神圣空间生产 翁丁佤寨
下载PDF
国内外阈限研究综述及其对节事阈限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0
18
作者 廖俊 花莲莲 戴光全 《旅游论坛》 2013年第1期7-16,共10页
阈限研究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旅游业尤其是节事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旅游者阈限心理的研究,以促进节事旅游的发展。以1983年以来156篇(部)国内外阈限研究的典型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先... 阈限研究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旅游业尤其是节事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旅游者阈限心理的研究,以促进节事旅游的发展。以1983年以来156篇(部)国内外阈限研究的典型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先介绍了研究文献的总体特征,然后从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3个角度分析国内外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最后分析了节事阈限研究的现状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阈限 节事 节事阈限 节事阈限空间
下载PDF
佛教放生仪式中的空间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姚华 杨路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3-169,286,共7页
放生仪式作为一种宗教表达形式,实则是佛教徒生命超越诉求的一种外化。佛教徒认为,作为一种方便法门,放生者可以通过对自然生灵的放生而回向福报,从而转换为自身灵魂的净化和生命的提升。放生仪式中各种符号的运用都具有这种灵魂超越、... 放生仪式作为一种宗教表达形式,实则是佛教徒生命超越诉求的一种外化。佛教徒认为,作为一种方便法门,放生者可以通过对自然生灵的放生而回向福报,从而转换为自身灵魂的净化和生命的提升。放生仪式中各种符号的运用都具有这种灵魂超越、生命提升的转换意义。其中,放生仪式的空间设置不仅表达了一种伦理化的空间秩序,而且也是一种佛教独特的想象空间。通过这种空间隐喻,人们将一些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放生仪式就成了延伸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完成放生物的再生与人的生命超越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生仪式 空间 隐喻 转换 生命提升
下载PDF
仪式场景视角下的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研究——以闽西芷溪祠庙群为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婷 李晓峰 《新建筑》 2021年第1期104-109,共6页
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作为社会行为与物质环境的载体,是社群仪式活动的重要场所。文章通过呈现花灯巡游仪式场景过程,提炼公共空间场景要素,从而聚焦于界面形态、路径序列、信仰中心在仪式场景中的表达,挖掘仪式行为与公共空间的互动机制,... 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作为社会行为与物质环境的载体,是社群仪式活动的重要场所。文章通过呈现花灯巡游仪式场景过程,提炼公共空间场景要素,从而聚焦于界面形态、路径序列、信仰中心在仪式场景中的表达,挖掘仪式行为与公共空间的互动机制,以探究公共空间的场景信息蕴含的文化意义。旨在以仪式场景为视角重新审视传统聚落公共空间,通过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叠合分析拓展聚落空间的综合认知,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聚落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仪式场景 传统聚落 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