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空间分布重建 被引量:7
1
作者 颉耀文 余林 +2 位作者 汪桂生 王学强 史志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6-312,319,共8页
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3S手段,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确定绿洲最大分布范围,结合土壤、海拔、坡度自然条件,合理推断了垦殖绿洲的总体范围.以历史文献、古遗迹、历史地图为基本资料,在开展多次深入细致地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获得对汉代垦殖... 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3S手段,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确定绿洲最大分布范围,结合土壤、海拔、坡度自然条件,合理推断了垦殖绿洲的总体范围.以历史文献、古遗迹、历史地图为基本资料,在开展多次深入细致地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获得对汉代垦殖绿洲进行重建的证据.以这些论据为基础,复原出了垦殖绿洲的空间分布范围并量算出了数量,从而获得了详尽的垦殖绿洲分布情况.重建结果表明:汉代垦殖绿洲在全流域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在黑河干流和几条支流的下游;汉代上游和中游绿洲面积小而分散,下游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古居延地区,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面积达到1 755 km^2.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能够得到大规模和全区域的开发是由国家政策、农业技术、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因素共同促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殖绿洲 空间分布 汉代 黑河流域
下载PDF
西汉以来黑河流域绿洲演变 被引量:9
2
作者 李静 桑广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0-486,共7页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是典型的荒漠绿洲区。自西汉开拓河西地区以来,黑河流域的绿洲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绿洲的时空演变伴随着历史上许多古城镇的废弃和生态环境的退化。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总结了西汉以来黑...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是典型的荒漠绿洲区。自西汉开拓河西地区以来,黑河流域的绿洲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绿洲的时空演变伴随着历史上许多古城镇的废弃和生态环境的退化。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总结了西汉以来黑河流域绿洲的演变:在时间上,黑河流域绿洲发展的兴盛时期主要集中在汉、魏晋、唐中叶、西夏时期以及明清以来,其他时期虽然也有发展,但总体上是属于绿洲退缩期。在空间上,两汉以前在黑河下游尾闾三角洲上形成古绿洲;汉开拓河西以后,绿洲溯源上迁至中上游的冲积、洪积扇及冲积平原上;明清以来,绿洲逐渐向上游地带转移;新中国成立以后,绿洲呈现出向四周放射状扩大的趋势,新绿洲不断出现,水土矛盾进一步激化,流域绿洲正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绿洲 西汉以来 演变
下载PDF
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中游土地利用之关系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尚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82,共10页
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结合现代水文、地貌、土壤侵蚀的观测研究成果,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和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1)《后汉书》有关水患的记载简单笼统,但对伊洛河洪灾记载相对详细。当时伊洛河曾多次... 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结合现代水文、地貌、土壤侵蚀的观测研究成果,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和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1)《后汉书》有关水患的记载简单笼统,但对伊洛河洪灾记载相对详细。当时伊洛河曾多次发生大水,甚至发生淹及洛阳城门和皇家园林的特大洪水,这些洪水涌入黄河干流同样可能导致下游水患;(2)自AD11河决魏郡后,一直到AD69王景治河的58年间,下游既未堵塞决口也未大规模治理,洪水来时任由泛滥。显然《后汉书》中没有具体记载是有意或无意漏记;(3)对史籍中东汉大水、水出等记载逐年逐次排查,发现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灾情也更为严重。王景新河仅使下游安定了36年而非过去认为的800年或83年;(4)东汉时期中游农耕人口比西汉减少近3/4,而河口镇至龙门间农耕人口减少九成以上,同时迁入大量游牧民族。原始游牧对天然植被破坏极大,是造成东汉黄河下游水患加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患 土地利用 东汉 西汉 洪灾 地貌 水文 土壤侵蚀
下载PDF
两汉黄河水患与河口龙门间土地利用之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尚义 任世芳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8-125,共8页
作者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 ,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及中游河口———龙门间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 :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 ,灾情也更为严重 ;东汉时期河口镇至龙门间的农耕人口减少了九成以上 ,该区与整个黄河中... 作者对史料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 ,就两汉黄河下游水患及中游河口———龙门间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的观点 :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 ,灾情也更为严重 ;东汉时期河口镇至龙门间的农耕人口减少了九成以上 ,该区与整个黄河中游一样 ,迁入了大量游牧民族 ,原始的游牧对天然植被破坏性极大 ,是造成东汉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西汉 黄河水患 河口-龙门段 土地利用 游牧 频率
下载PDF
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淮河流域历史农业灾害研究之二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327-4328,4355,共3页
通过对历史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蝗灾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集中性,但并无明显的周期性,同时它和旱灾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关度。从月份分布来看,阴历4-8月是蝗灾的高发期... 通过对历史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蝗灾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集中性,但并无明显的周期性,同时它和旱灾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关度。从月份分布来看,阴历4-8月是蝗灾的高发期。从季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尤其夏季是蝗灾最为高发的季节。蝗虫可以大规模迁徙,因而其灾区具有流动性和广泛性,从总体上说,汉唐时期大部分蝗灾发生于淮北地区,淮南地区只有十几次记录。淮北蝗灾的分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发生,而淮南地区则以西部为多,东部则主要发生于今扬州附近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蝗灾 汉唐时期 时空特征
下载PDF
论汉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特征——以淮河流域为研究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艳洁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23-29,共7页
汉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分化明显,呈现出淮河流域成为南北分界线、分布重心渐趋向东南偏移、文学家族增多等鲜明特点。两汉时期淮河流域经济贸易的发展、政治重心的偏移、地理条件的便捷和文化交融的传承... 汉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分化明显,呈现出淮河流域成为南北分界线、分布重心渐趋向东南偏移、文学家族增多等鲜明特点。两汉时期淮河流域经济贸易的发展、政治重心的偏移、地理条件的便捷和文化交融的传承是促使汉代淮河流域文学繁荣、作家众多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文学家 地理分布 文学地理学 淮河流域
下载PDF
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考证
7
作者 蒲向明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55-58,共4页
西汉水流域经历了复杂的古今变迁,留存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西汉水文化中的方言古词、乡村土语变化较慢,古代成分保留较好,具有"语言活化石"的特性,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其抽样考证,可以揭示这种"语言活化石"可能... 西汉水流域经历了复杂的古今变迁,留存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西汉水文化中的方言古词、乡村土语变化较慢,古代成分保留较好,具有"语言活化石"的特性,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其抽样考证,可以揭示这种"语言活化石"可能存在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水流域 方言古词 “语言活化石” 考证
下载PDF
西汉水流域秦早期美术文化研究述论
8
作者 刘吉平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32-35,共4页
在秦人西迁发展的过程当中,西汉水流域受周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状态。尽管对西汉水流域出土文物的研究和考证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有了重要的收获,但是在这些研究中,缺乏对秦早期美... 在秦人西迁发展的过程当中,西汉水流域受周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状态。尽管对西汉水流域出土文物的研究和考证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有了重要的收获,但是在这些研究中,缺乏对秦早期美术文化的系统研究。通过西汉水流域秦早期墓葬以及民间遗存,对秦早期的文化面貌以及秦早期文化传承进行活态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水流域 秦早期 美术文化
下载PDF
论秦汉时期乌江流域的人口流迁与民族交融
9
作者 张世友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41-46,共6页
秦汉时期,中国西南边陲的乌江流域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的势力范围。随着中原王朝的疆域延展,大批秦人、汉人等中原族群通过任官、随军、屯田、流放等方式纷纷移居乌江流域地区生产和生活。这不仅打破了当地长期以来的民族封闭,而且强化... 秦汉时期,中国西南边陲的乌江流域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的势力范围。随着中原王朝的疆域延展,大批秦人、汉人等中原族群通过任官、随军、屯田、流放等方式纷纷移居乌江流域地区生产和生活。这不仅打破了当地长期以来的民族封闭,而且强化了中央王朝对乌江流域等西南边疆的政治统治,有效促成了乌江流域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乌江流域 人口流迁 民族交融
下载PDF
略论西汉时期的黄河水患与荒政
10
作者 张喆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3-95,共3页
西汉时期黄河曾多次泛滥,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黄河成灾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影响,亦有社会的因素。西汉政府多次组织治理黄河,从而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为后代治理黄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西汉 黄河 荒政
下载PDF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境内先秦两汉遗存考古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化石 李会(图) +1 位作者 杨炳珍(图) 李万涛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68-74,81,156,共9页
2021年6-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丹巴县境内先秦时期遗存及相关重点区域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古调查。新发现了卡卡村石棺墓地、邛山二村遗址、大坪村遗址等。采集了一批陶器、骨器、石器标本,对研究大渡河流域先秦遗存及石棺葬文化... 2021年6-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丹巴县境内先秦时期遗存及相关重点区域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古调查。新发现了卡卡村石棺墓地、邛山二村遗址、大坪村遗址等。采集了一批陶器、骨器、石器标本,对研究大渡河流域先秦遗存及石棺葬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流域 丹巴县 先秦至秦汉时期 石棺葬文化
下载PDF
论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多为“经济作物”——兼评王子今、陈业新两位先生的争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苗瑞雪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32-35,共4页
对于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究竟是"经济作物"还是"自然植被",王子今和陈业新两位先生有着不同的意见。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仍有自然生长的竹子,但大部分竹林已是经济作物。这些作为经济作物的竹林并不是从江南地区移... 对于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究竟是"经济作物"还是"自然植被",王子今和陈业新两位先生有着不同的意见。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仍有自然生长的竹子,但大部分竹林已是经济作物。这些作为经济作物的竹林并不是从江南地区移植过来的,而是自然之竹在人口压力和人们的书写需求刺激下自然而然转变成的。从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由"自然植被"转变成"经济作物"的原因与过程以及关中地区竹子仍大范围生长的事实皆可见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 黄河流域 秦汉 经济作物 自然植被
下载PDF
清代汉族移民对鸭绿江流域的开发——以中国境内鸭绿江北岸地区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潇箫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4期47-50,共4页
清朝建立以来,清政府先后对包括鸭绿江流域在内的东北地区实行了从封禁到禁中有驰,最后到局部开放的政策。自道光以来,汉族移民开始大规模流入鸭绿江流域,并在鸭绿江流域从事盖房建屋、开垦土地、伐木采矿等活动,鸭绿江流域也因此开始... 清朝建立以来,清政府先后对包括鸭绿江流域在内的东北地区实行了从封禁到禁中有驰,最后到局部开放的政策。自道光以来,汉族移民开始大规模流入鸭绿江流域,并在鸭绿江流域从事盖房建屋、开垦土地、伐木采矿等活动,鸭绿江流域也因此开始逐渐得到了开发。汉族移民对鸭绿江流域的一系列开发活动,使得当地的城镇开始兴起,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与此同时还起到了巩固边防的作用,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汉族移民 鸭绿江流域 开发
下载PDF
重庆庙嘴巴文化墓地的发现与认识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东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年第7期149-152,共4页
2010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重庆北碚区庙嘴墓地发掘清理了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土坑墓17座,出土器物110余件(套),这是嘉陵江下游巴文化墓葬的重要发现。周邻上游有四川广元昭化宝轮院船棺葬、宣汉罗家坝东周墓葬,下游出嘉陵江接重庆... 2010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重庆北碚区庙嘴墓地发掘清理了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土坑墓17座,出土器物110余件(套),这是嘉陵江下游巴文化墓葬的重要发现。周邻上游有四川广元昭化宝轮院船棺葬、宣汉罗家坝东周墓葬,下游出嘉陵江接重庆巴县冬笋坝墓群、涪陵小田溪墓群、云阳李家坝巴人墓地、开县余家坝墓地等巴文化墓葬。庙嘴墓地以巴文化为主,但中原秦汉政权的统一进程及楚文化对其有不同程度影响,反映了从战国晚期至西汉,嘉陵江流域巴文化在中原秦汉政权大一统进程中,走上逐渐汉化、融入汉文化圈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嘴墓地 巴文化 嘉陵江流域 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
下载PDF
略论秦汉黄河流域漕运的形成
15
作者 申艳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03-106,122,共5页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农业生产水平高,是北方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再加上水利发达,便于运粮,因此作为漕运区域是必然的。黄河流域漕运的形成条件十分优越,诸如便利的水利交通网、国家建设的需求等。在发展过程中,秦汉时期的漕...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农业生产水平高,是北方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再加上水利发达,便于运粮,因此作为漕运区域是必然的。黄河流域漕运的形成条件十分优越,诸如便利的水利交通网、国家建设的需求等。在发展过程中,秦汉时期的漕运出现临时性和"非制度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漕运 黄河流域 形成
下载PDF
东汉时期的牛疫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白晓纬 《古今农业》 2021年第2期52-58,51,共8页
东汉牛疫主要发生在东汉初期,且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地区。此时的畜疫还与旱、蝗灾有一定的相关性。造成牛疫的原因,东汉人的解释离不开天人感应,但也有反对意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牛疫发生与东汉初年国力、气候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有... 东汉牛疫主要发生在东汉初期,且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地区。此时的畜疫还与旱、蝗灾有一定的相关性。造成牛疫的原因,东汉人的解释离不开天人感应,但也有反对意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牛疫发生与东汉初年国力、气候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有很大的关系。在牛疫防治上,不仅有医疗救助还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扶持。牛疫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在农业方面,可以导致一个较为富裕的小农家庭的破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牛疫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汉水中游西周考古遗存与早期楚国中心的探索
17
作者 王先福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7-33,共7页
汉水中游即今襄阳地区,地形上分为南阳盆地、随枣走廊、襄宜平原、鄂西山地。经调查、勘探、发掘先后发现多处西周考古遗存,其中南阳盆地南部遗存属邓国;随枣走廊中西部遗存西周早中期属鄂国,西周晚期属曾(随)国,在周灭鄂后的时间曾短... 汉水中游即今襄阳地区,地形上分为南阳盆地、随枣走廊、襄宜平原、鄂西山地。经调查、勘探、发掘先后发现多处西周考古遗存,其中南阳盆地南部遗存属邓国;随枣走廊中西部遗存西周早中期属鄂国,西周晚期属曾(随)国,在周灭鄂后的时间曾短暂为楚所据;襄宜平原遗存或为典型楚文化的直接渊源;鄂西山地遗存性质难明。邓、鄂、曾(随)之位置的确定结合周昭王南征、清华简《楚居》的记述,基本界定了早期楚国中心从北往南迁徙并在西周晚期以襄宜平原为中心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中游 西周 楚国 襄阳 考古遗存
下载PDF
教化并举:明代汉江流域书院研究
18
作者 贾勇 《荆楚学刊》 2022年第5期19-25,共7页
明代是汉江流域书院发展的一座高峰,而且书院与地方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地方各种力量如官员、士绅和民众对书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汉江流域书院数量与进士数量的量化分析,则能体现出书院业已成为地方人才培养的重要机... 明代是汉江流域书院发展的一座高峰,而且书院与地方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地方各种力量如官员、士绅和民众对书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汉江流域书院数量与进士数量的量化分析,则能体现出书院业已成为地方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此外,书院通过教学、讲会、祭祀等活动,对地方社会传播教化,日益成为地方施行教化的重要场所和推动力。书院与当地社会保持着良性互动的模式,也为教育事业与地方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汉江流域 书院 地方社会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发现的竖穴石室墓试析
19
作者 阮秋荣 《吐鲁番学研究》 2022年第2期83-94,154-155,共14页
本文依据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新疆伊犁河谷发现的竖穴石室墓的梳理、归纳、总结,以及天山北麓相关遗存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其年代、文化内涵、来源及族属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 伊犁河谷 石棺墓 西汉时期 大月氏遗存
下载PDF
汉魏时期淮河流域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与特点
20
作者 李艳洁 《蚌埠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10-114,119,共6页
以文学家族为视角,梳理了汉魏时期淮河流域文学家族的传承,探讨了汉魏时期淮河流域文学家族的分布,并从数量急剧增长、以沛郡(国)为中心地带、类型丰富、差异显著等几个层面分析了汉魏时期淮河流域文学家族的基本特点,对全面了解淮河流... 以文学家族为视角,梳理了汉魏时期淮河流域文学家族的传承,探讨了汉魏时期淮河流域文学家族的分布,并从数量急剧增长、以沛郡(国)为中心地带、类型丰富、差异显著等几个层面分析了汉魏时期淮河流域文学家族的基本特点,对全面了解淮河流域文化、深入推进淮河流域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时期 淮河流域 文学家族 地域分布 家族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