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优势种聚集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徐兆礼 王云龙 +2 位作者 袁骐 蒋玫 陈亚瞿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5期15-19,共5页
对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优势种的聚集强度测度进行了分析。本文选择优势度 Y≥0.1的桡足类为本水域优势种,丰水期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 对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优势种的聚集强度测度进行了分析。本文选择优势度 Y≥0.1的桡足类为本水域优势种,丰水期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枯水期有: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tenellu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运用聚集强度指标,通过对这些优势种在长江河口锋区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聚集强度丰水期高于枯水期;河口半咸水种聚集特征明显,且各指标值明显高于低盐近岸种,而外海高盐种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河口锋 桡足类 优势种 聚集强度
下载PDF
长江口河口锋区浮游动物生态研究Ⅰ生物量及优势种的平面分布 被引量:124
2
作者 陈亚瞿 徐兆礼 +3 位作者 王云龙 胡方西 胡辉 谷国传 《中国水产科学》 CSCD 1995年第1期49-58,共10页
据1988年及1989年于长江口羽状流锋区调查及东海水产研究所多年调查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在丰水期(1988年8月)的平均生物量为438毫克/米 ̄3,变异系数为0.78;1989年8月平均生物量为... 据1988年及1989年于长江口羽状流锋区调查及东海水产研究所多年调查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在丰水期(1988年8月)的平均生物量为438毫克/米 ̄3,变异系数为0.78;1989年8月平均生物量为350毫克/米 ̄3。生物量分布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部水域递增的趋向。高生物量主要分布于122°20′─122°50E,30°50′─31°20′N范围内,平均生物量高达962毫克/米 ̄3,变异系数为0.32。生物量分布趋势与常年相同。而枯水期(1988年12月)的平均生物量低,仅为68.38毫克/米 ̄3,变异系数为1.5,高生物量区较小分布不均匀。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乌啄尖头Peniliaavirostris、肥胖三角Evadnetergeslina、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dosispin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虫肢歪水蚤Tortanusvermiculus、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海龙箭虫Sagittanagae等多种浮游动物为长江口外的优势种,并对其数量分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河口锋区 浮游动物 生物量 优势种
下载PDF
江南岭北春季连阴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吴宝俊 彭治班 《科技通报》 1996年第2期65-70,共6页
介绍了近年关于江南岭北春季连阴雨的湿度条件、等熵客观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华南双层锋区与高原东侧水平稳定层成因、南岭准静止锋附近加热场分布及其对锋面维持的影响、湿等熵位涡及其应用、孤立波理论在锋生及锋面维持研究中的应用等... 介绍了近年关于江南岭北春季连阴雨的湿度条件、等熵客观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华南双层锋区与高原东侧水平稳定层成因、南岭准静止锋附近加热场分布及其对锋面维持的影响、湿等熵位涡及其应用、孤立波理论在锋生及锋面维持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连阴雨天气 自然灾害 防灾 发生规律 减灾
下载PDF
黄河冲淡水及其混合锋面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风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33-36,共4页
本文主要论述了黄河冲淡水入海后混合锋面的变异特性。作者于1983、1986、1987年秋进行了三次跟踪定位观测,获得了有益的資料。发现淡水舌向SE,E,NE方向伸延;大量泥沙在距岸10km的海域內运移。
关键词 冲淡水 混合锋面 黄河
下载PDF
基于融合遥感数据的广东沿岸温度锋面的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邱春华 崔永生 +1 位作者 胡诗琪 霍丹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23,共8页
基于2015年全年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Operati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ea Ice Analysis(OSTIA)海表温度数据,利用最大温度梯度法,对广东沿岸(20°—23°N,110°—118°E)海表温度锋面的季节变化及生消机制进行... 基于2015年全年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Operati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ea Ice Analysis(OSTIA)海表温度数据,利用最大温度梯度法,对广东沿岸(20°—23°N,110°—118°E)海表温度锋面的季节变化及生消机制进行了分析。广东沿岸温度锋面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强,夏季弱;粤东温度锋面常年存在,粤西温度锋面夏季消失;珠江口区域温度锋面与珠江羽状流的扩散路径有关,即夏季锋面主轴往东北方向延伸,秋季往西南方向延伸。对比温度锋面与风速的关系,发现其形成及消失受季风的影响。通过简单的模型实验,发现季风通过影响锋面两侧的湍流热通量引起锋面强度的变化:西南(东北)季风带来的暖湿(干冷)空气减弱(增加)了近岸冷水的潜热释放,导致冷水区温度上升(下降)大于暖水区,引起锋面消失(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锋面 广东沿岸 时空变化 羽状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