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深部基底地层的地震时深转换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李伍志 王璞珺 +1 位作者 张功成 鲁宝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9-456,共8页
盆地深部基底的地震解释需要时深尺.而钻遇基底的探井通常很少且仅揭示基底顶部,致使常规VSP时深转换曲线难以达到基底研究所涉及的深度.为此本文提出深部下延段校正的VSP时深转换方法,即用深井和钻遇基底井VSP数据与深反射地震、双船... 盆地深部基底的地震解释需要时深尺.而钻遇基底的探井通常很少且仅揭示基底顶部,致使常规VSP时深转换曲线难以达到基底研究所涉及的深度.为此本文提出深部下延段校正的VSP时深转换方法,即用深井和钻遇基底井VSP数据与深反射地震、双船折射地震和重磁数据在深部下延段选取控制点的时深数据,重新拟合时深转换的二次多项式,使其可用于深部地震解释.将珠江口盆地分为深水区(>300 m)和浅水区(<300 m)分别进行水深修正时深拟合.用克里金法对两区同一基准面的等深线进行插值,最终完成全区的时深转换,并藉此编制出全区基底顶面埋深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深转换 深部地层 基底 深水区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矿物磁性分区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潘大东 王张华 +3 位作者 陈艇 高晓琴 李晓 战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111,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揭示现代长江口不同沉积环境铁磁性矿物的分布差异,寻找有效识别河口-陆架沉积环境的磁学指标,以便更好地将环境磁学应用于河口古环境研究。在长江口及邻近陆架的6个沉积环境:汊道、拦门沙、三角洲前缘斜坡、前三角洲、前三角... 本研究旨在揭示现代长江口不同沉积环境铁磁性矿物的分布差异,寻找有效识别河口-陆架沉积环境的磁学指标,以便更好地将环境磁学应用于河口古环境研究。在长江口及邻近陆架的6个沉积环境:汊道、拦门沙、三角洲前缘斜坡、前三角洲、前三角洲-陆架过渡区和残留砂区,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磁性测量。结果显示,χ和SIRM在汊道和拦门沙呈现显著高值,HIRM、χfd%、χARM、χARM/χ和χARM/SIRM在前三角洲和前缘斜坡呈现显著高值,反映了陆源物质输运距离和河口沉积动力对磁性矿物分布的控制作用。因此,参数组合HIRM、χARM、χARM/χ和χARM/SIRM可用于识别全新世地层前缘斜坡和前三角洲-陆架;参数组合χ、SIRM和S-20mT可尝试用于识别汊道和拦门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动力 磁性参数组合 沉积相识别 长江口
下载PDF
黄河口GIS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3
作者 黄丙湖 万剑华 王珂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65-1668,共4页
以黄河口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为驱动,分析归纳了日常业务包括的内容,介绍了3S集成方案,设计了黄河口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给出了系统设计特点。重点介绍了数据库访问适配器、水深线的自动提取和业务专题的动态切换等关键技术,并介绍... 以黄河口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为驱动,分析归纳了日常业务包括的内容,介绍了3S集成方案,设计了黄河口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给出了系统设计特点。重点介绍了数据库访问适配器、水深线的自动提取和业务专题的动态切换等关键技术,并介绍了基于3S技术的黄河口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业务模块的功能说明。该研究是首次实现3S集成技术在黄河口业务部门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模型 GPS
下载PDF
闽江口外沙浅滩发育与演变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文开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3期94-100,共7页
本文分析了闽江口外沙浅滩的物质组成,发育条件以及形态演变等,讨论了强潮差对口外水下三角洲发展的约束作用,外沙浅滩平面的位移现象,外沙浅滩的必然存在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河口 外沙浅滩 平面位移 闽江 航道
下载PDF
珠江口红树群落太阳光合有效辐射利用效率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汝国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43-349,共7页
本文通过对珠江口红树热植、群落能量现存量、群落能量净固定量和大阳光合有效辐射利用效率的研究,为珠江口红树林保护、造林提供依据.
关键词 红树群落 光合有效辐射 珠江口 红树植物 利用率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Ⅰ、珠Ⅲ坳陷裂陷期湖相分布差异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志峰 王升兰 +2 位作者 印斌浩 张洋 肖伶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3-527,533,共6页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珠Ⅰ、珠Ⅲ坳陷裂陷期湖相分布特征的对比发现,2个坳陷内的湖相发育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性,即珠Ⅲ坳陷湖相发育程度明显小于珠Ⅰ坳陷。综合分析认为,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裂陷期珠Ⅲ坳陷拉张程度小于珠Ⅰ坳陷,导致...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珠Ⅰ、珠Ⅲ坳陷裂陷期湖相分布特征的对比发现,2个坳陷内的湖相发育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性,即珠Ⅲ坳陷湖相发育程度明显小于珠Ⅰ坳陷。综合分析认为,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裂陷期珠Ⅲ坳陷拉张程度小于珠Ⅰ坳陷,导致其不利于湖相发育。裂陷期坳陷的拉张程度受控于多种地质因素,包括应力方向、基岩岩性、区域断裂等。珠Ⅰ、珠Ⅲ坳陷在基底岩性、凹陷分布格局、基底大型隐伏断裂的影响、控凹断裂走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因素控制了坳陷拉张程度的差异性,也控制了湖相分布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期 湖相 隐伏断裂 珠Ⅰ坳陷 珠Ⅲ坳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始新统半深—深湖相烃源岩综合判识 被引量:16
7
作者 吴克强 刘志峰 +1 位作者 王升兰 郭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15,24,共7页
以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为例,系统阐述了珠江口盆地始新统半深—深湖相烃源岩综合判识方法与成果。该方法集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沉积物可容空间分析、地震相类比分析、沉积相序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等为一体,可以综合判识一个地区是否... 以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为例,系统阐述了珠江口盆地始新统半深—深湖相烃源岩综合判识方法与成果。该方法集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沉积物可容空间分析、地震相类比分析、沉积相序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等为一体,可以综合判识一个地区是否发育半深—深湖相烃源岩,并在剖面和平面上刻画出其分布范围。应用该方法对北部洼陷带的8个洼陷进行了综合判识,识别出惠州5洼、西江主洼、海丰33洼、惠州10洼、西江23洼等5个洼陷发育文昌组半深—深湖相烃源岩。该方法是评估少井、无井低勘探程度地区半深—深湖相烃源岩发育程度的实用和有效的方法,对珠江口盆地其他地区和中国近海其他盆地半深—深湖相烃源岩判识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深-深湖相 烃源岩 综合判识 珠江口盆地 珠-坳陷 北部洼陷带 始新统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转换斜坡类型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洪博 王瑞 +3 位作者 彭辉界 姜大朋 代一丁 刘丽华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2,共7页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油藏及地球化学资料,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转换斜坡特征及其对油气的垂向输导作用开展了研究。研究揭示研究区发育了开放型、连接型和破坏型3类转换斜坡,已探明的油藏主要分布在转换斜坡附近或与其相连构造脊的...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油藏及地球化学资料,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转换斜坡特征及其对油气的垂向输导作用开展了研究。研究揭示研究区发育了开放型、连接型和破坏型3类转换斜坡,已探明的油藏主要分布在转换斜坡附近或与其相连构造脊的圈闭内。3类转换斜坡对油气的垂向输导能力存在差异,破坏型转换斜坡的垂向输导性最强,与其相关的中浅层油藏储量大、充满度高;开放型转换斜坡的垂向输导性最弱,与其相关的中浅层油藏几乎不发育;连接型转换斜坡的垂向输导性则介于前两者之间。转换斜坡内微裂隙发育程度的差异决定了其垂向输导油气能力的强弱,利用位移-距离法分析认为形成破坏型转换斜坡的应力最强,微裂隙最发育,导致其垂向输导能力最强。转换斜坡输导油气差异性的认识可为珠江口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斜坡 油气成藏 差异输导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及成因模式 被引量:6
9
作者 王琪 田兵 +2 位作者 马晓峰 牟炜卫 高丽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97-1505,共9页
深水水道沉积是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中重要的沉积类型。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测井等资料,通过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和地质分析,对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珠江组上段发育的大型深水水道的展布特征及成因模式进行识别、刻画和预测。研究认为,该... 深水水道沉积是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中重要的沉积类型。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测井等资料,通过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和地质分析,对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珠江组上段发育的大型深水水道的展布特征及成因模式进行识别、刻画和预测。研究认为,该体系近SN向展布,具低弯度蛇曲形态,体系内发育3类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其中块体搬运沉积发育于白云凹陷东北端,呈丘状外形、内部杂乱反射特征,底部发育侵蚀擦痕;水道为体系主体搬运通道,按成因可分为侵蚀型、侵蚀/加积型和加积型,受控于物源供给及古地貌特征,具"上下分期,南北分段"发育特征,为典型的复合水道沉积构型,复合水道内叠置迁移关系复杂;位于水道前端的朵体发育于荔湾凹陷南部,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平行—亚平行反射,在平面上具有朵状特征。从古水深、古地形、触发机制及古源头沉积体系等方面综合分析,探讨了该深水水道体系的成因模式,推测古珠江三角洲为其主力物源,东沙隆起碳酸盐岩沉积为次级物源。这一研究对研究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水道 沉积体系 沉积模式 白云深水区 珠江口盆地
原文传递
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Indicators of Origin and Maturation for Light Oils from Panyu Lower Uplift 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小文 何生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824-835,共12页
Aromatic fractions of six light oils and two source rock samples from Panyu(番禺) lower uplift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were analyzed using 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ic) technique.Thirteen aromati... Aromatic fractions of six light oils and two source rock samples from Panyu(番禺) lower uplift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were analyzed using 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ic) technique.Thirteen aromatic series of hydrocarbons detected such as biphenyls,naphthalenes,phenanthrenes,dibenzothiophenes(more than two hundred aromatic hydrocarbon compoun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origin and maturity of the light oils.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aromatic hydrocarbon compounds in the light oils of wells L1 and P1 differs from those of wells P2,P3 and P4.The light oil samples from wells L1 and P1 contain more dibenzofuran and fluorence hydrocarbons and less naphthalene hydrocarbons.The contents of fluorene,dibenzothiophene and dibenzofuran in the two groups of light oils also show their difference 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Moreover,the diversity of the relative distributions of biphenyl and naphthalene is appa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light oils.As mentioned above,the origin of the light oils from wells L1 and P1 varies from that of wells P2,P3 and P4.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oil-source correlation,the light oils from wells P2,P3 and P4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in the Enping(恩平) Formation.Accordingly,the light oils from wells L1 and P1 may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lacustrine shales in the Wenchang(文昌) Formation or from the mixed source of the Wenchang Formation and the Enping Formation.Applying maturity parameters of methylnaphthalenes,methylphenanthrenes and methyldibenzothiophenes from the aromatic hydrocarbons to the study of the maturity of light oils from Panyu lower uplift indicates that the maturity has reached the high mature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oil aromatic hydrocarbon oil-source correlation light oil maturity Pearl rivermouth basin.
原文传递
健康的港口未来:重新审视河口景观沉积物 被引量:1
11
作者 特蕾萨·鲁斯维克 肖恩·伯克霍尔德 +3 位作者 布莱恩·戴维斯 马修·莫菲特 汪默英(翻译) 李思佳(翻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1年第3期98-111,共14页
在整个五大湖地区,港口城市往往位于河口区域。河口曾经将河流沉积物分拣、塑形,并运输到湖中,如今被用作工业航道,需要定期进行机械疏浚维护工作。以往的沉积物管理实践要么将近岸的河流沉积物封存在封闭式处理设施(CDF)中,要么释放于... 在整个五大湖地区,港口城市往往位于河口区域。河口曾经将河流沉积物分拣、塑形,并运输到湖中,如今被用作工业航道,需要定期进行机械疏浚维护工作。以往的沉积物管理实践要么将近岸的河流沉积物封存在封闭式处理设施(CDF)中,要么释放于更深的开放水域。这两种处理方式都从近岸系统中清除沉积物,使得其无法在岸线保护、栖息地营造、波能削减和填沙护滩等方面发挥潜在用途。综合上述两种封闭式(如封存于CDF)和低成本开放式(释放于开放水域)的处理方式,新型河口湿地得出了处理和运用沉积物的策略。本文描述了由五大湖保护基金支持的"健康的港口未来"项目所进行的一项尝试。通过协作设计和研究,本项目使用了系列工具集来生成、推测、建模、可视化和测试多个不同社会、生态和水文条件下的湿地形态。该项目可以被形象地称作"月牙",它提出了一种半圆形、部分开放的单元式湿地设计,以应对河口环境的复杂性。在整个设计-研究过程中,项目试图接纳不确定性、评估风险并探索相应结果,以重新定义公众对湿地营造和修复的期望,并重新构想五大湖沿岸的新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沉积物 疏浚 湿地 五大湖区域 设计结合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