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访耶鲁建筑学院院长罗伯特·斯特恩(ROBERT.A.M.STERN)
1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王舒展 《建筑创作》 2011年第1期54-75,共22页
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rthur Morton Stem),生于1939年,犹太人。20世纪60年代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及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事务所短暂供... 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rthur Morton Stem),生于1939年,犹太人。20世纪60年代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及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事务所短暂供职,后于1977年创立Robert A.M.Stern建筑师事务所。1998年以前,长期供职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和保护学院,主持了美国建筑的相关研究,内容涵盖了古代和当代建筑的相关课题。1998年9月,任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至今。2010年9月25日,在厦门万科办公楼的项层会所,《建筑创作》杂志采访了罗伯特·斯特恩。一小时面对面的访谈,围绕着"后现代主义"、"中国的建筑师与房地产"、"建筑教育"、"城市化与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四个主题。半个世纪的建筑世界风云在他深邃睿智的眼神中反复折射,71岁的他,面对两个年轻采访者的无知与好奇,像对待求知若渴的学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连贯清晰的逻辑、声情并茂的比喻,讲述了迷离复杂的历史和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师 建筑学院 美术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筑 建筑创作 robert.A.m.STERN 斯特恩 耶鲁 学院院长
下载PDF
教育技术学究竟是什么?——解读加涅教育技术观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晓雄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2005年第3期8-11,共4页
本文对加涅教育技术观的形成及其内在结构进行了梳理和探析,并结合作者自己的理解予以阐释,对教育技术学究竟是什么以及学科发展趋势、专业人才培养等问题发表了个人看法,期望能够为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 罗伯特·加涅 教育技术学 教学设计 学科建设 美国
下载PDF
论罗伯特·加涅学术思想及启示 被引量:9
3
作者 徐晓雄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5-18,共4页
罗伯特·加涅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是教育学理论的基石。梳理其理论并揭示理论之间的转承关系及其形成的"有机结构",显示其内在关联,从中解读他的学术思想、获取加涅从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 罗伯特·加涅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是教育学理论的基石。梳理其理论并揭示理论之间的转承关系及其形成的"有机结构",显示其内在关联,从中解读他的学术思想、获取加涅从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以资借鉴和启示。本文认为加涅的实践观与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其理论体系之所以能经受住长期实践检验的两个关键因素,是我们应对当前各种理论流派和学术思潮的争论以及如何正确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所应借鉴的思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加涅 学习 教学 教学设计
下载PDF
王竹溪留学剑桥 被引量:2
4
作者 尹晓冬 胡大年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5-466,共22页
根据最近在剑桥大学和清华大学发现的相关档案史料,重构了王竹溪先生赴剑桥大学求学过程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经历,从而丰富了我们对王竹溪在20世纪30年代生活、学习和研究情况的了解。王竹溪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物理学家与狄拉克、... 根据最近在剑桥大学和清华大学发现的相关档案史料,重构了王竹溪先生赴剑桥大学求学过程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经历,从而丰富了我们对王竹溪在20世纪30年代生活、学习和研究情况的了解。王竹溪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物理学家与狄拉克、福勒和罗伯茨等英国物理学家的交往情况,而且体现了周培源、王守竞、叶企孙和梅贻琦等人对年轻物理学家的精心培养与热情支持。更重要的是,明确地展示了周培源等为了培育未来中国理论物理研究的带头人,而有针对性地将优秀的理论物理工作者派往海外,在西方物理大师身边学习和成长的远见卓识。历史证明,周培源等人的谋略的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并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竹溪 周培源 剑桥大学 狄拉克 福勒 王守竞 罗伯茨
下载PDF
加涅学习动机理论分析及教学设计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国强 唐美 曾建民 《大众科技》 2014年第2期106-107,共2页
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会受学习动机和教学设计的影响。以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学习内外部动机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以教学内容差异性为基础,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法。
关键词 罗伯特· 加涅 学习动机 教学设计 robert m Gagné
下载PDF
罗伯特·加涅学术思想研究之中美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晓雄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2-16,共5页
文章在中美教育界研究加涅学术思想的文献综述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美国掀起研究加涅学术思想热潮的动因,以及我国学术界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同时进一步通过中美教育技术学历史发展主要阶段的比较研究,揭示出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系... 文章在中美教育界研究加涅学术思想的文献综述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美国掀起研究加涅学术思想热潮的动因,以及我国学术界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同时进一步通过中美教育技术学历史发展主要阶段的比较研究,揭示出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系统考察和研究加涅学术思想的价值所在———它将有助于弥补我国该学科建设历史和理论基础中的缺憾与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加涅 学术思想 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赫德与琅威理 被引量:2
7
作者 贾熟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82-87,共6页
赫德很欣赏琅威理的才干,极力向英国外交部、海军部说明,为了英国在华的巨大利益,将琅威理推荐给李鸿章,担任了北洋舰队的总查,期望琅威理能像他控制中国海关一样控制中国海军。琅威理工作相当出色,但他在李鸿章未能满足他指挥实权之际... 赫德很欣赏琅威理的才干,极力向英国外交部、海军部说明,为了英国在华的巨大利益,将琅威理推荐给李鸿章,担任了北洋舰队的总查,期望琅威理能像他控制中国海关一样控制中国海军。琅威理工作相当出色,但他在李鸿章未能满足他指挥实权之际愤而辞职,使赫德大为失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德 琅威理 李鸿章 中国海军 金登干
下载PDF
奥尔特加和赫钦斯大学思想的比较分析——基于对《大学的使命》和《美国高等教育》的解读 被引量:2
8
作者 岳跃峰 张慧洁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70,85,共5页
对奥尔特加和赫钦斯著作的理解需要突破以往"条块化"的解读方式,尽量忠于原著内容及其论述逻辑。奥尔特加和赫钦斯对大学问题有类似的看法,但对何为大学的使命以及如何达成这种使命的主张有本质不同,前者力图恢复大学的文化活... 对奥尔特加和赫钦斯著作的理解需要突破以往"条块化"的解读方式,尽量忠于原著内容及其论述逻辑。奥尔特加和赫钦斯对大学问题有类似的看法,但对何为大学的使命以及如何达成这种使命的主张有本质不同,前者力图恢复大学的文化活力,通过"文化传授"建立符合时代的"核心思想体系",后者强调大学的理智特征,希望通过"普通教育"构筑共同的知识基础,重建大学的"理性秩序"。二者的大学思想均带有保守主义的倾向,并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彻底性;对其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各自的重心及相互的差异,同时为今日反思大学使命与大学改革等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特加 赫钦斯 大学思想
下载PDF
高原美境,场所精神——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9
作者 黄健敏 《世界建筑》 2017年第4期90-96,共7页
在贝聿铭的建筑生涯中,位于博尔德市郊的美国同家大气研究中心居重要地位,这是贝氏第一个非都市内的作品,面对环境的挑战与业主的需求,贝氏以聚落般的配置与特殊的混凝土构筑,完成融合干大自然的作品。这件卓越的作品为他日后赢得肯尼... 在贝聿铭的建筑生涯中,位于博尔德市郊的美国同家大气研究中心居重要地位,这是贝氏第一个非都市内的作品,面对环境的挑战与业主的需求,贝氏以聚落般的配置与特殊的混凝土构筑,完成融合干大自然的作品。这件卓越的作品为他日后赢得肯尼迪图书馆的委托项目奠定了基础,让他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聿铭 沃尔特·罗伯茨 国立大气研究中心 博尔德市
下载PDF
美国“进步主义时代”威斯康星州共和党内的政治斗争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禹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78,共16页
威斯康星州是美国“进步主义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州之一,1901~1905年罗伯特·M.拉福莱特担任州长这段时期则被认为是为该州“进步主义运动”的奠基时期。在任期内,拉福莱特领导威州共和党内“改革派”在1904年州选举中决定... 威斯康星州是美国“进步主义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州之一,1901~1905年罗伯特·M.拉福莱特担任州长这段时期则被认为是为该州“进步主义运动”的奠基时期。在任期内,拉福莱特领导威州共和党内“改革派”在1904年州选举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党内较为保守的“中坚派”,成为党内占主导的派别,为1905年后的威州“进步主义运动”扫清了障碍。在“改革派”和“中坚派”的斗争中,双方都调动了强大的意识形态资源,结果是诉诸“人民”的“改革派”获得了胜利。在进步主义改革的政治文化氛围中,共和党“改革派”敏锐地利用了以“人民”为核心的政治话语,改造了共和党的意识形态,使之从保守的“老大党”转变为顺应时势的改革政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 “人民” “中坚派” “罗伯特·拉福莱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