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高方茂 张杰荣 +2 位作者 熊时喜 田晓林 林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经皮由前向后...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治疗,B组患者采用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与术后恢复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术后评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透视次数多于B组,术中出血量、腓骨切口长度少/短于B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升高,且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高于术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均高于A组(P<0.05)。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跖屈、外翻、内翻、背屈)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螺钉位置不佳、疼痛程度、行走及下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后踝骨折复位质量优于A组(Z=4.248,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均具有较好效果,且安全性高,前者透视次数更多,术中出血量更少,后者改善踝关节功能与骨折复位质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后踝骨折 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 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后路C_(2-3)固定结合顶棒置入与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比较
2
作者 张浩 王清 +2 位作者 张建 李广州 王高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48-1854,共7页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期研究样本少,且缺少对照组比较。目的:比较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和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后路C_(2-3)固定手术治疗的55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2组,其中23例患者接受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治疗(A组),32例接受单纯后路C_(2-3)固定术(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和患者满意度(Odom’s分级);另外对比各观察时间点C_(2-3)移位和成角及其他影像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末次随访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获得显著改善(P<0.05),Odom’s分级显示A组优良21例(91%);B组优良29例(91%);两组各项临床疗效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③两组术前C_(2-3)成角和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_(2-3)成角和位移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和末次随访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A组C_(2-3)位移和成角较B组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均未发生残余畸形,B组发生残余畸形4例(13%,4/32);⑤因此,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可能有利于枢椎体复位和稳定,减少畸形愈合,获得更好的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顶棒技术 后路拉力螺钉 骨折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用于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
作者 王争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5期62-65,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用于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编号奇偶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 目的 探讨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用于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编号奇偶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及骨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观察组的CD4^(+)、CD4^(+)/CD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8^(+)、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远期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可显著提升髋臼骨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髋臼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3D打印模型 后柱螺钉内固定 腹直肌旁入路 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
下载PDF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 被引量:2
4
作者 鲍凯 宋文慧 +2 位作者 刘昌文 梁凯恒 王佳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4-599,共6页
背景:近几十年来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治疗一直存有争议,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已从C_(1)-C_(2)或C_(0)-C_(2)融合发展到现在尽可能保留运动节段,然而,无论是经口入路还是后路入路,复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单节段... 背景:近几十年来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治疗一直存有争议,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已从C_(1)-C_(2)或C_(0)-C_(2)融合发展到现在尽可能保留运动节段,然而,无论是经口入路还是后路入路,复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4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51.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棒系统进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查阅病历和术前、术后X射线片,并通过术前和术后CT扫描,根据Spence标准即张口位X射线片寰椎两侧块移位之和≥6.9 mm判定为不稳定寰椎骨折,同时明确骨折类型,并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行颈椎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来评估寰枢关节是否稳定。结果与结论:①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随访(21.0±6.4)个月,术后复查颈椎X射线片及CT均可见内固定位置良好,复位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椎动脉损伤、伤口感染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②目测类比评分由术前的(6.5±1.3)分降至术后的(1.9±0.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74.4±4.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2.1±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颈部屈伸70°-88°(79.7±6.0)°;颈部左右侧屈76°-85°(82.1±2.8)°;左右旋转129°-155°(143.5±8.4),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范围均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未见寰枢关节存在任何不稳定的影响学表现;术后4例患者主诉颈部僵硬伴活动受限,在规范康复及指导治疗下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④提示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复位效果也较好,而且更主要的是患者颈部屈伸及旋转功能基本不受限;对于C_(1)骨折,横韧带断裂可能不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禁忌证,但C_(1)-C_(2)不稳定的长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骨折 颈后路 单节段 内固定 椎弓根钉 骨折复位
下载PDF
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LSC评分为7分和8分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评价
5
作者 蔡杨庭 张顺聪 +5 位作者 李颖 原超 王利仁 郭惠智 李大星 唐汉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78-985,共8页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载荷分类评分系统(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评分为7分和8分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4年12月36例LSC评分为7分及8分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案...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载荷分类评分系统(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评分为7分和8分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4年12月36例LSC评分为7分及8分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案的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1~67岁,平均42.67±14.67岁,骨折椎体为T12~L1。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CT和MRI,并进行LSC评分。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内)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末次随访时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残余背部疼痛,并记录手术并发症,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23~86个月,平均49.83±18.20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已取出内固定,内固定取出后继续随访时间为3~69个月,平均28.00±20.12个月。临床评估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患者均无明显的残余疼痛,未出现断钉或断棒,均未出现明显的后凸畸形,均未出现椎弓根钉切割椎体或内固定松动。影像学评价,术后患者矢状面Cobb角(6.67°±5.06°)较术前(15.87°±8.35°)有显著改善,骨折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81±0.49cm恢复至术后2.88±0.32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为2.81±0.41cm,术后与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均较受伤时得到恢复,无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94.92±18.41)%,椎体中部高度恢复至(81.16±11.82)%,椎体后缘高度恢复至(97.48±7.6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SC评分为7分及8分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椎体稳定性维持良好,安全性好,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载荷分类评分系统 安全性评价 后路复位内固定手术
下载PDF
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与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对比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利锋 李强 杜凯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3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与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嵩县西关骨科医院收治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肌间隙组(38例)和后路... 目的对比分析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与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嵩县西关骨科医院收治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肌间隙组(38例)和后路组(38例),肌间隙组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患者采用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角角度、椎体功能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肌间隙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后路组(t=7.845,P<0.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路组(t=6.061,P<0.001);术后3个月,肌间隙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角角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与后路组无明显差异(t=1.201、1.523、1.081,P=0.234、0.132、0.283);肌间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与后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6%无明显差异(χ^(2)=0.724,P=0.39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与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胸椎骨折 腰椎骨折 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 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术 椎体功能
下载PDF
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7
作者 彭亮 李城华 +1 位作者 戴慧 刘玲玲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25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压缩骨折(TCF)患者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乐平市中医医院2021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79例TCF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39)。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压缩骨折(TCF)患者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乐平市中医医院2021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79例TCF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39)。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经后正中入路,研究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应激反应指标[血清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_(2)(PGE_(2))]、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较对照组少,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 d Cor、PGE_(2)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7 d 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术后6个月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后正中入路,TCF患者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利于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后正中入路 椎旁肌间隙入路 疼痛程度
下载PDF
经听诊三角微创切口在后肋及部分侧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临床价值
8
作者 殷世杰 代建川 王瑞 《当代医学》 2023年第25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听诊三角微创切口在后肋及部分侧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后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以其他切... 目的探讨经听诊三角微创切口在后肋及部分侧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后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以其他切口进行治疗,观察组以听诊三角微创切口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患侧上肢功能、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前屈、外旋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前屈、外旋角度均大于术后1周,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开胸时间、关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低于对照组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肋及部分侧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经听诊三角微创切口的运用可促进患者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缩短手术时间与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切口长度较短且美观,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听诊三角 微创
下载PDF
腓骨头上方入路与膝关节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比较
9
作者 许斌 周江山 +3 位作者 詹德平 潘律 过锡敏 储旭东 《临床研究》 2023年第9期1-5,共5页
目的比较腓骨头上方入路和膝关节前外侧入路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接受的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72例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 目的比较腓骨头上方入路和膝关节前外侧入路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接受的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72例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实施膝关节前外侧入路结合普通钢板进行治疗;研究组实施腓骨头上方入路联合腓骨头上方入路相配套的解剖钢板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相关数据,Rasmussen评价结果,术前或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价量表(HSS)、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膝关节活动度(ROM)。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骨骼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关节面塌陷4例,研究组未出现;研究组12个月随访的Rasmussen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月、6月、12月和末次随访的HSS、VAS评分和ROM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术后3月和术后6月)HSS评分和VAS评分、(术后3月、6月和12月)的ROM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骨头上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疗效优于传统的膝关节前外侧入路,腓骨头上方入路具有解剖简单安全、术后愈合快、膝关节功能康复快和并发症少的优点,且本院自制的配套钢板可以更好的支撑和固定后外侧髁骨折块,更有益于骨愈合,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单纯后外侧髁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 腓骨头上方入路 前外侧入路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1
10
作者 王伟 张里程 +2 位作者 杨占辉 石明国 张金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1101-1103,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4例后踝骨折。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22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2例...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4例后踝骨折。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22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2例。其中,15例患者采用钢板固定,19例患者采用空心螺钉固定。结果34例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等并发症出现。1例患者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11例,良17例,中6例,优良率为82.4%。结论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后踝骨折的一种良好方法,其显露清晰,可对后踝骨块精确复位并牢固固定,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后外侧入路 疗效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叶书熙 杨成亮 +4 位作者 熊然 王华 李涛 韩卫雨 樊仕才 《创伤外科杂志》 2013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2年3月,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37例。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23例,旋前外展型6例,旋前外旋型8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2年3月,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37例。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23例,旋前外展型6例,旋前外旋型8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3~105min,平均82.0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7个月,平均14.5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检查示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移位、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根据Phillips踝关节评分标准,本组评分为110~150分,平均141.0分;获优21例、良好11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为86.5%。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创伤小,手术显露清晰,可直接地精确复位关节面,并进行稳定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手术入路 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17
12
作者 罗伟东 黄枫 +2 位作者 郑晓辉 周琦石 陈朝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6期505-508,共4页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后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0-60岁,平均35.62岁;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后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0-60岁,平均35.62岁;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等情况,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本组均获随访10-35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骨折均于术后3-5个月愈合,平均3.5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检查示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移位、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17例,良13例,中2例,优良率为87.5%。结论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型后踝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疗效,复位精确,固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手术入路 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71例 被引量:24
13
作者 屈小鹏 康凯 +3 位作者 刘志斌 白小军 刘军 廖博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997-998,1001,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1)和对照组(n=79),观察组给予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对照...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1)和对照组(n=79),观察组给予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开放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高度和后凸Cobb角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肉剥离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周VAS和O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6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伤口疼痛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治疗 @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 @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惠城 刘展亮 +2 位作者 陈嘉裕 杨志发 杨永迁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451-1453,共3页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脱位的老年患者采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脱位的老年患者采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胸腰椎恢复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无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复位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老年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效恢复伤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后路复位固定术 椎体间植骨融合
下载PDF
后踝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施继飞 李泽湘 +1 位作者 刘凡 禹宝庆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年第5期387-390,共4页
背景:随着对踝关节损伤的进一步认识,后踝骨折逐渐被临床医师所重视,越来越多的后踝骨折采用手术治疗。目的:评价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指征、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5月采用后外侧入路支撑接骨板... 背景:随着对踝关节损伤的进一步认识,后踝骨折逐渐被临床医师所重视,越来越多的后踝骨折采用手术治疗。目的:评价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指征、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5月采用后外侧入路支撑接骨板或(和)空心拉力螺钉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37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4例;年龄21~68岁,平均(43±1.3)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Ⅲ度14例,Ⅳ度10例;旋前外旋Ⅳ度13例。全部患者均由同一组骨科医师进行择期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后踝及外踝骨折内固定,有内踝骨折者联合内侧入路行内踝内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稳定情况和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65~120 min,平均(85±3)min;住院时间为5~14 d,平均(9.3±0.8)d。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3~36个月,平均(24.7±1.1)个月,无一例发生畸形愈合、骨折再移位及内固定失败。骨折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0.4)个月。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20例,良13例,中4例,优良率为89%。结论: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功能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踝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16
作者 崔可赜 张寿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20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手术疗效。方法总结31例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手术采用K-L入路。复位后应用髋臼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10-58个月)。复位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解剖复位16例,良好...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手术疗效。方法总结31例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手术采用K-L入路。复位后应用髋臼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10-58个月)。复位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解剖复位16例,良好复位12例,差3例;优良率90.3%。结论髋臼骨折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手术时机、手术顺序和术中良好的复位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后壁骨折 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44
17
作者 陈磊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4672-4675,共4页
目的观察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应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8例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 目的观察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应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8例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脊柱结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1);两组矢状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伤椎楔变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 01),两组神经功能恢复分级、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两种手术治疗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效果相当,但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的创伤少、疼痛轻、出血量少,且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神经损伤 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 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 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谢逸波 李培浩 余沛聪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9期773-777,共5页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15年2月,因移位性髋臼后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一定的选择标准,共121例(121髋)患者纳入本研究。临床功能采用改良Merle...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15年2月,因移位性髋臼后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一定的选择标准,共121例(121髋)患者纳入本研究。临床功能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MDAP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SF-36)。影像学结果采用Matta's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Matta影像学等级评估髋关节退变情况。患者、骨折及影像学等参数被纳入分析其与临床功能及放射学结果的关系。结果 12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168个月,平均(53.5±27.8)个月。骨折解剖复位114例(94.2%),复位不良7例(5.8%)。至末次随访,改良MDAP评分9~18分,平均(16.9±5.6)分,优良率86.7%,平均HHS评分为(91.9±12.7)分,SF-36评分与正常参考人群相似。合并损伤、术前存在神经麻痹以及创伤时患者年龄是影响HHS评分、改良MDAP评分和SF-36生理健康部分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复位股骨头脱位(c=0.6,P=0.022)和骨折复位质量(c=1.7,P=0.027)是影响髋关节退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绝大多数患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功能和影像学结果,以及较高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骨折解剖复位和早期复位股骨头脱位是获得良好功能结果和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关键因素。合并损伤和术前神经麻痹是导致较差功能结果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后壁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结果 预测因素
下载PDF
3D打印数字化技术辅助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陆俭军 谭海涛 +5 位作者 杨克勤 李晓 甘智 何锦威 李颖 林鑫欣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7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和比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3D打印数字化技术辅助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2014-05~2016-02分别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传统手术组,31例)和3D打印数字化技术辅助手术(3D打印手术组,32例)治疗髋臼... 目的探讨和比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3D打印数字化技术辅助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2014-05~2016-02分别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传统手术组,31例)和3D打印数字化技术辅助手术(3D打印手术组,32例)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共63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髋关节疼痛评分(VAS)和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共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和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两组病例无并发症发生。63例患者术后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9.7个月。3D打印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优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手术组在术后2周和3个月髋关节VAS评分、Harris评分优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6个月髋关节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数字化技术辅助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有助于术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软组织损伤,减少失血量,实现微创、精准治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后壁骨折 3D打印数字化技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载PDF
腰椎后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体爆裂型骨折的CT疗效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詹先进 郑大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9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析腰椎后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体爆裂型骨折的疗效并用CT进行评价。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38例腰椎体爆裂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腰椎后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于术前、术后第1d、术后3... 目的探析腰椎后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体爆裂型骨折的疗效并用CT进行评价。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38例腰椎体爆裂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腰椎后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于术前、术后第1d、术后3个月时进行CT检查,在CT扫描影像上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s角并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第1d、术后3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术后3个月的Cobb's角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在腰椎体爆裂型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更易处理椎管后方脊髓及神经损伤,为理想手术治疗方式。CT的应用则可通过对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s角的测量明确复位效果、确认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体爆裂型骨折 腰椎后路复位 钉棒系统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